「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裡的一道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老宅。或許."一個人,一道風景,一段往事古鎮木瀆就是這樣一座城。
提起江南古鎮很多人都會想到周莊,同裡,烏鎮.
與其他江南古鎮不同,木瀆既有江南水鄉的溫柔,又有蘇州園林的典雅,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橋流水之幽,即有大家閨秀之風範,又兼小家碧玉之靈巧,木瀆低調含蓄乃藏在深閨寡人曉,揭開面紗傾城醉。
木瀆古鎮,別名瀆川,胥江,雅稱香溪,地處蘇州西郊的靈巖山麓,太湖之濱,依靠「秀冠江南「的靈巖山,香溪,胥江二道吳越名水穿鎮而過,古鎮依山而築,傍水而居,其獨特的格局為江南諸多古鎮少有,木瀆乃江南獨一無二的園林古鎮。
一座靈巖山,一條香溪河,一條山塘街,講述著一段段過往雲煙的古老傳說,記錄著年輪沉浮的輪廓,時光沉澱拾回的感動。有西施的浪漫,乾隆皇帝的鐘愛,文人騷客的字跡,達官顯貴的足跡.木瀆曲巷阡陌裡的光陰故事說不完道不盡 。
木瀆之所以叫木瀆,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材積壓達三年之久,大溝小瀆全被壅塞,謂之「木塞於瀆」,木瀆之名便由此而來。
被譽為「吳中第一峰」的靈巖山真的不高,182米的和北京香山差不多,方圓124公頃,山多奇石,以靈芝石為最,由此得名。又因遠望靈巖如巨象伏地,故別稱象山。因為西麓產硯石,故又稱硯山。
傳說,西施館娃宮就坐落在靈巖山頂,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山頂皇家花園。靈巖山之所以受到吳王的青睞,是因為她雨後的迷霧縈繞,春時的奼紫嫣紅,鳥語花香。
清晨行走在這裡如人間仙境一般,既有隔絕凡世獨享悠然的逍遙自在,又有似親臨城上俯瞰萬物的豪邁情懷。
靈巖山歷來享有「秀絕冠江南「「靈巖奇絕勝天台」的美譽,引歷代文人騷客、皇室貴族的傾慕留戀,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駐蹕靈巖山行宮。登山小徑由婁姑嶺蜿蜒至山頂,均由石砌磚鋪而成,相傳即康熙御道。沿路上山移步是景,景色迷人,一徑穿亭、蒼翠迎人、越女遺蹤、靈巖塔影.十八景,景景動人。歷代名人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範仲淹等均曾登臨,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靈巖山可以說是一部立體的吳越春秋史。順山而上尋訪春秋遺蹟「館娃宮」、「西施洞」、「琴臺」,吳王的金戈與越王的劍,為榮耀與尊嚴而壯懷激烈地爭戰,只是後世的漁樵閒話,昔日浣紗女西施美豔報國的痴情,已化作史書中點點遺恨,在歷史厚重中充滿了人 性的靈動。雖今已無從目睹館娃宮,但從「積木塞瀆」而得名的木瀆就可想像昔時的奢華,館娃宮雖毀,木瀆仍在,經久不衰,蒸蒸日上。
「山近靈巖地最幽,香溪名勝足千秋」。傳說,香溪河流經靈巖山,那時西施常在靈巖山下的小河裡用奇香花粉沐浴,河水攜帶著她的體香、胭脂以及花粉之氣自西往東,潺潺而下,一路芬芳,生香而淌,久而久之便成了千古流芳的香溪。宋代洪芻在《香譜·香溪》中有記載:「吳宮故有香溪,乃西施浴處。又呼為脂粉溪。」
而今的香溪已沒有了西施的脂粉香,呈現在眼前的柳綠倒映,橋橫舟行,清泉映翠,如此恬靜別致,在隨風飄來的氤氳香氣中,這個香豔曖昧的香溪讓人遐思無限,「美人曾此浴,魂消水又香」。
800米長的山塘街頭枕靈巖山,睡抱香溪河,從古至今相依相惜,在朝代更迭中見證著木瀆的千年滄桑。
當年吳王為興建館娃宮、增築姑蘇臺,常年集中大批的勞力、物力,匯聚了許多能工巧匠,因此很多人家就在山塘枕河定居,形成了最早的居民聚居點,山塘街也因此成為古鎮的最古老的一條街。
山塘街不長,承載著鄰水人家窗前簷下屬於古鎮自己的夢,來到這裡你必須用雙腳去丈量,用心去感受,這裡家家戶戶前街後河,街上店鋪林立,石橋,白牆灰瓦的古宅,河上綠水輕舟烏篷船穿梭,船娘唱著小曲,讓人痴迷讓人醉。
漫步河畔老街上,一座座老宅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古韻與時尚兼具,既不失古樸底蘊,又富有時代風情。各色茶館,咖啡館,茶餐廳散布其間,不經意間便可遇見別具一格的「文藝範兒」。
臨河而築的老宅深院薈萃,保存完好,可以說是「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穿過王家橋來到歷經滄桑歲月的嚴家花園,嚴家花園始建於雍正六年(1728),他的第一代主人是清代著名的詩人、詩選家沈德潛,也就是乾隆爺的老師。乾隆六下江南曾宿於此,與他的老師沈德潛吟詩唱和,與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娛。園中還有一株廣玉蘭,相傳是乾隆下江南時,夜宿沈宅所栽。
園子裡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曲徑迴廊,雅致清幽,讓人流連忘返,不禁為其文化氣息和名園風範而感嘆,不愧為「江南園林經典之作」。
置身這樣的小橋流水、綠蔭綿延、宅院幽深、古蹟處處山塘街,腳步自然的慢下來。有水就有橋,水鄉多橋稀鬆平常,在這裡水有水的故事,橋有橋的歌,著名的木瀆三橋永安橋,永福橋,西施橋。
永安橋為明代的一座單孔花崗巖石拱古橋,橋姿古樸,藤蔓懸垂,石欄上青苔叢生,沾滿了歷史的露珠。站在永安橋望見橋孔如月的永福橋,若戀人隔橋相望,守一時是幸,伴一生是福,幸福既是福,安守既平安,過者皆福,行者平安。
跨過過永安橋便踩上皇家御道,來到虹飲山房。
虹飲山房是乾隆曾六次臨幸之地,乾隆皇帝對她獨有情鍾,每次下江南必先在此棄舟登岸,遊園、看戲、品茗、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捨的順著門前的山塘御道,返回靈巖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
傳說乾隆每到虹飲山房,都一定要在這裡看戲,有時還親自登臺,舞劍助興,可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啊。
虹飲山房門對香溪,背靠靈巖,故有「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其中之美景更是遠過於其它園林。
此時「羨魚池」一池枯黃的荷葉絢爛了秋色,也掩飾了昔日的光陰。是為了「留得枯荷聽雨聲」,還是為了守候乾隆的影子.
山塘街上,石板路、木雕門樓、瓦舍店鋪、酒肆旗風……似乎走進了一段歷史,人工的,天然的,真的,假的,恍恍惚惚,只有岸邊的石碑,前人的真跡,風雲不倒的建築,證明這一切都是真的。
虹飲山房前乾隆親題的御碼頭石碑,這裡是他每次來木瀆棄舟登岸的碼頭。
碼頭的另一側「怡泉亭」是明崇禎二年建的,全花崗石結構,柱石粗獷,雕飾古拙,斑斑鏽漬見證著馮怡泉和殷心揖被傳為佳話的純真友情。"遺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誰肯構,怡泉亭畔說怡泉。"
「胥江」「香溪」「瀆川」,木瀆每個名字都詮釋著她的美,一條香溪河養育著兩岸的人家,這裡有最典型的園林風光,也有江南人家最尋常的煙火,更有獨屬古鎮的慢時光。
西施橋像一個醉美人橫臥在香溪的另一頭,橋姿迤邐輕盈,橋亭翼然,輔橋洞兩個對稱圓拱,摺疊在水中像是一雙明媚的慧眼,靜靜地凝視著香溪兩岸古往今來的世事滄桑。
古鎮木瀆,西施一笑香豔的木瀆,乾隆皇帝另眼相待的木瀆,江山社稷,才子佳人,木瀆承載的太多太重,一天時間讀懂木瀆真的很難,探尋她「秀絕冠江南」的背後,必須走進她的內心,靜品精讀,用心體會她的千古一絕。
來源:樂途旅行家「韶華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