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良卸任「另有隱情」?11月6日,有媒體報導稱,復旦校長突然離職,巡視組來時舉報箱被塞滿。對此,復旦立刻予以正面回應——楊玉良早在2014年上半年,就已向中組部和教育部提交辭呈,主動提出希望退下領導崗位。是人總會有爭議,何況是一所百年名校的校長,對此,葛劍雄認為,應該尊重事實,如實評價。「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也應該依法治校。」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已經卸任復旦校長的楊玉良下一步去哪裡?復旦大學11月6日向澎湃新聞透露,原校長楊玉良的新身份是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復旦在我的心中份量很重,是我終生的精神家園。」楊玉良10月24日在復旦大學的告別講話言猶在耳,已經62歲的他選擇繼續留在這座精神家園裡。
回應傳言:
2014年上半年已提交辭呈
復旦大學前任校長楊玉良現年62歲,於2009年1月擔任復旦大學校長,任職共5年9個月,已做滿一屆校長任期,同時也達到了重點高校領導60歲要「退休」的年齡「紅線」。
2月19日,教育部發布《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進一步加強直屬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直屬高校年滿60歲的領導班子成員要及時退出領導崗位,黨委書記和校長一般不擔任校學術委員會主要職務。
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介紹說,「任期制」是對領導幹部的任職期限和任期屆數進行嚴格界定的一種制度,是現代管理制度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確:58歲以上黨政副職領導幹部原則上不再進入新一屆領導班子、年滿60歲的領導班子成員要及時退出領導崗位、黨政領導班子每屆任期5年。
復旦大學向澎湃新聞表示,中組部幹部三局局長喻雲林10月24日下午在復旦大學的骨幹教師和幹部大會上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復旦大學校長職務任免的決定時就明確楊玉良同志已經到齡到屆。
據復旦大學介紹,楊玉良早在2014年上半年,就已向中組部和教育部提交辭呈,主動提出希望退下領導崗位,黨中央、國務院反覆醞釀後,慎重研究後於10月才最終做出調整決定。
真實去向:
復旦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
作為全世界第一家古籍保護研究院,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整合了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文博學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學術力量,將於11月30日正式成立。該研究院將從2015年開始招收全國首屆古籍保護方向專業碩士,全國僅此一家。
「古籍保護屬於新興學科,當前的古籍保護工作,涉及到越來越多的學科和技術,諸如物理、生物、化學包括材料科學等等。」楊玉良表示,作為一個高分子材料科學家,他曾參與過一些文物修復保護工作,知道利用納米等新型高分子材料進行文物保護。
楊玉良表示自己已經做了不少準備:「三年前,我們學校古籍修復專家黃正儀女士年齡到期了,面臨退休,圖書館前館長葛劍雄先生向我打報告,希望能夠延聘黃正儀女士。我儘管是個自然科學家,但我知道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當時馬上就答應了。」「其實,我是外行,是自然科學家,不是人文的。但是,我感覺到這項工作的重要程度,所以我願意擔任這個研究院的院長,來抓好古籍保護研究院建設這項工作。」
「龍王時代」:
楊玉良校長的5年零9個月
澎湃新聞記者 徐笛 實習生 劉麗君
即滿62歲的復旦卸任校長楊玉良被學生們戲稱「楊龍王」。這還得從當年一件棘手事說起。
2011年,復旦的學生一直以各種方式要求學校給宿舍裝上空調——「江州司馬青衫溼,玉良校長知不知」、「宅男汗盡宿舍裡,南望玉良又一年」……但那一年上海入夏偏偏一直陰雨綿綿,氣溫不高,學生們便戲稱「楊龍王」的「催淚降雨術」的功力,使得天氣涼爽,不用裝空調也可度日:「東海龍王楊玉良,翻雲覆雨棋力強。交大猖狂安空調,怎敵虯江老龍王。」
楊玉良倒是一點沒生氣,並在一次演講中主動提及安裝空調的問題,承諾空調一定會裝。最後,他說到做到了。
心靈雞湯似的「金玉良言」
查閱與楊玉良相關的報導會發現,最多的是這位校長充滿感情的心靈雞湯似的「金玉良言」:
「如果給我一個時間機器,我會告訴年輕時的自己生活不是擁有的物品與成就的清單,你們的資格證書、簡歷都不能等價於你們的生活。希望同學們能夠依據自己內心的追求決定自己前進的路程,並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在內心的所得將改變外界的線索,內心的修煉才是大學四年生活對你們最為重要的東西。」
「僅僅靠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地生活。雖然通過專業教育可以使他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和諧的人格……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不過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
前者是2011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楊玉良引用《哈利波特》的小說作者羅琳參加2008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時的一段講話;後者是今年9月,楊玉良在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在這些致辭和諸多公開演講中,他傳達最多的是對人文教育的看重,對美和良好道德的感受,以及強調「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說到這兒,很多不熟悉楊玉良其人的朋友一定以為「龍王」是人文社科的學術背景。其實大錯特錯,楊玉良是中科院院士,是一位科學家。
1977年,楊玉良畢業於復旦化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是我國第一代高分子學博士。抱著對大學的巨大的神秘感從農村來到復旦,青年時代,他經歷了「圖書館和教室在晚上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人人都是埋頭看書」的日子。
1986年,楊玉良留學聯邦德國,成為國際著名學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術研究的博士後。兩年後,他回到復旦大學工作。2006年,楊玉良出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和國家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2009年1月,楊玉良再回復旦。
「理想主義」去哪了
復旦,算是楊玉良的「老土地」。2009年,時年57歲的楊玉良在履新大會上借舒婷《致橡樹》裡的詩句,表達自己對復旦的感情和想像力,「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出身理工科的科學家,卻經常表達出一所大學應有的人文精神和學者的情懷。平實的講話,尊重的態度,使得校內人文學科的教師有感通,心生親近。
中文系的汪湧豪教授喜歡盧梭,經常引用一句「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心地寬廣」。他對澎湃新聞說,楊校長是人文氣息強烈的人,重視學生人格的長成,注意「立人」的思想。
不過,「復旦校長基本都是科學家,在我讀書時,像蘇步青校長就比較偏於理科,一般對文科有所忽視。但楊玉良會看我的文章,然後跟我交流,甚至在一次講座後引了我的話,說明他是真的讀了。之後中文系的陳思和教授也告訴我,關心人文,關心文科,楊校長不是說在嘴上的。」汪湧豪說。
2011年楊玉良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讓汪湧豪印象深刻——「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學在省察時感到自己在這四年當中虛度了光陰。即便是有,也不用過分地傷感,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孩子比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離智慧更遠。』」「學生難免會有虛度光陰時候,打牌、聊八卦、喝酒……把這段話作為臨別贈言,哲理又貼切,同時對學生是個很大的安慰,體現了『全人』的教育理念。」汪湧豪說道。
楊玉良曾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過令他有些沮喪的是,現在「理想主義」好像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代名詞。「其實,從哲學上來講,理想主義帶有彼岸性,你可以儘可能地逼近這個『彼岸』,但是你永遠到達不了『彼岸』」。
這點,復旦的葛劍雄教授也頗為認同。「儘管做了校長,還是保有學者的理想和情懷。甚至有時候,我們都覺得太理想一點了。」在楊玉良身上,葛劍雄看到了其學者本色。
楊玉良曾提出,開學典禮這種場合,不要排位次。把校長、副校長這些領頭的安排到第二排,把第一排留給要發言的教授、被表彰的教工或者是知名的老師,因為同學真正感興趣的是他們。葛劍雄回憶,「看起來是個小事情,但反映了校長是為大家服務的思想。」
「留給他真正實踐的時間太少了」
在楊玉良任期內,為提高大學自主權的保障、自主約束和規範,復旦通過了《復旦大學章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告訴澎湃新聞,楊校長是高度國際化、具有法治思維的教育者,此舉在客觀上促進了一批擁有類似想法的先進教育人士,共同推動中國大學的憲章建設步伐。
然而,葛劍雄並沒把大學章程看得太重。「如果沒有國家相應的措施,這些理念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顯得有些現實主義。」他笑著說,歷年復旦校長中,有中央委員、政協主席,其他很多也是全國人大代表,或是政協委員,楊玉良這方面都沒有。「所以我也能理解,有些事,他有想法,但在既有條件下,未必這樣去做。很可惜,留給他真正實踐的時間太少了。」
復旦的校長曆來聲名顯赫。從陳望道、蘇步青、謝希德、楊福家、王生洪到楊玉良,一代代復旦人前赴後繼往世界一流學府的先進水平追趕。
「從世界的標準來看,大學校長應該是一個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實踐家,能力強的科學家背景倒在其次。」沈丁立認為,一所綜合性大學的校長需要有獨特的教育理念,能夠引進資金,組織起好的科研,教育出一流的人才。「現在我們很多的大學校長都還沒有做到,謝希德先生是,楊福家也是。」
那麼楊玉良呢?
在復旦,楊玉良最重視文科,第二是醫科,第三才是理科。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姜義華主任說,因為前兩者楊玉良不是最熟悉,所以上任後,幾乎跑遍了所有院系,做了大量的調研。
與中國所有大學一樣,復旦大學實行的是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近年來,楊玉良與黨委書記合作得相當好,形成合力,許多教師覺得,這十分有利於學校的發展。
沒有出臺過多行政化措施,不搞過於科研GDP的政策;積極推動復旦發展研究院的發展,讓復旦在國家建設中能發出越來越多的聲音。為警惕學術研究出現完全商業化的傾向,楊玉良還推出「代表作制度」,把學術權力交還給了學者。
「那些喜歡做學問而又不願理會體制的人解套了,」汪湧豪說,「復旦的學術環境的自由氛圍是公認的。容許各種人做喜歡的學問,是非常難得的一點。楊校長在任期間,這一特點更加光大。這種導向很重要,校長的工作就是應該把方向、顧大局,為師生,為學校發展創造環境。」
「傾聽教師的意見,改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科研環境、生活條件,優先關注青年教師發展,幫助工資不高,負擔較重的青年教師解決住房問題等,這兩年,復旦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姜義華感慨道。
「依法治國,也應依法治校」
具有親和力,是很多學生對楊玉良的直觀感受。在復旦,楊玉良經常關注學校的BBS(論壇),了解校園發生的事,希望學生追求思想自由,可以毫無保留地質疑教授和校長。
畢業於復旦飛行器設計專業的董彥辰,在校時聽過不少楊校長的講座。「他是一個既幽默又有親和力的長者,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一些看法很有前瞻性。」但董彥辰覺得校長還可以更加關心學生的生活,例如近期關於研究生新生補貼問題。「楊校長是一個寧願不說話,也不會說錯話的謹慎之人。」
新聞系大四的周揚清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治下的復旦總是處於社會輿論的風頭浪尖,這所江南名校還有不少地方不夠完美,但在他身上我依然看到人文的光暈,以及忙碌在學科建設的身影。因而,我寧願把社會對他的爭議留在心裡,因為他永遠是我的大學校長。」
是人總會有爭議,何況是一所百年名校的校長。對此,葛劍雄認為,應該尊重事實,如實評價。「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也應該依法治校。」
「夢想中的大學與大學校長」是什麼樣?楊玉良曾表示,大學校長首先是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社會出現失範的時候,大學校長和他的教授們要出來發警示之言;第二,大學校長應該是社會道德的楷模;第三,大學校長必須是大學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堅守者;第四,他應該是一所大學學科宏觀布局的總設計師。
「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學,每一面牆壁、每一草一木都應當散發著育人的氣息。年輕學子進入其中,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並由此激發對人類、對社會、對國家、對學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踏上校長崗位之初時,楊玉良這樣闡述過自己對大學的期望。
五年後卸任,他或許也會總結,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自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