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興起的一股志怪潮,到底是什麼來頭

2021-01-09 界面新聞

「靈異故事可以指向原始、古老的所在,我為此保有冷酷而柔軟的位置。」 

                                                                      ——大衛·米切爾(《雲圖》作者)

靈異故事在中國有個特別的稱謂——「志怪」。用姑妄言之姑聽之的寫法,記錄世間奇怪之事。志怪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形式之一,有趣的是,最近一兩年,重新又興起了一股潮流。

天涯的蓮蓬鬼話、豆瓣的靈異豆瓣常有長篇連載民間捉鬼故事及靈異事件,原先高冷的主流媒體也加入風潮,《外灘畫報》的《志怪錄》從「穿牆術」「黑死病」寫到「記憶碎片」「時間琥珀」一本正經地講荒誕志怪,「澎湃」也有談狐說鬼的專欄「海上志怪」,以考證之筆戲說鬼狐花妖與書生的欲望故事。

宋李嵩《骷髏幻戲圖》

自媒體更是志怪大本營,之前被查封的微信公共號x博士以「科學調查」為旗號調研氣功黑魔法,題材內容無所不包的利維坦也多是以吃人、生育、迷幻為吸引人的話題。純文學作家也參與這股「志怪」潮中,並表現得很有文體意識,在豆瓣寫作的作家趙志明「中國怪譚」系列寫了二十八篇,從花瓶女到侏儒夫婦,在奇葩與醜陋中寫出混合的美感。

這股志怪潮是如何興起的,今天的志怪小說和我們過去所看的志怪小說又有什麼不同呢?

問題一:志怪作者們眼中的志怪是什麼

其實關於「志怪是什麼」的問題,即便是當下這些正在寫作和志怪有關的文章作者們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趙志明從2014年開始創作「中國怪譚」系列,主要發表在豆瓣以及和「反常」公共號上。 趙志明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志怪」列入中國「曲筆」傳統,「中國歷代史書有個通例,就是後朝修前史,信史往往不可信,再具有良心的史家,總不可能面面俱到。孔子的一字之褒貶,到了後世小說家這邊,逐漸演變成曲筆、筆鋒之類,比如蒲松齡的《聊齋》,魯迅《故事新編》還有王小波的架空歷史紅拂夜奔、崑崙奴之類。既然如此,怪譚者,也就並非怪譚這麼簡單。」

「中國怪譚」系列在豆瓣受到歡迎,趙志明認為這是很好的文學切入點,「這些故事有很多人轉發,說明很通俗,大家都喜歡。如果有可能,我想再往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和傳統裡扎得深些,僥倖能夠寫出魯迅《故事新編》的一二分餘味,讓古老的故事煥發出一點新意,也就心滿意足了。」但他仍然認為志怪不是文學目的,他還有很多取材現實的小說,「寫好讀的故事,當然不是說越奇怪越好,我可能會先拿一些比較唬人有噱頭的故事來練手,但不會是常態——傳奇故事可以寫的好看,平常的故事也要寫的好看,我要寫日常的驚心動魄,而不是傳奇的波瀾壯闊。」

在「中國怪譚」系列面世的同一時間,《外灘畫報》新媒體的《志怪錄》欄目也悄然登場。作者乙巳冂是一個軟體架構師,自稱「除了上班平時主要宅在家裡讀書和胡思亂想。」乙巳冂相信志怪和靈異確實存在,但不是「貞子直接從電視爬出來這樣的直白的形式」,他說,「對於靈異,我們視而不見,是因為認知過濾且修正了那些奇怪之處,」所以他的《志怪錄》的是要「揭起日常生活平淡無奇的表皮」。「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敘述的出口,敘述自己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我和Ag(編輯)思想碰撞了很長時間,恰巧找到了《志怪錄》這個出口。在我努力構造故事的時候,那些理論性的東西,會自然而然以更多面更豐滿的形式流淌出來。在這裡,科學的、奇幻的、西方的、東方的,所有元素都可以交錯融合。」「我們也只是借用了一個在我們民族所熟悉的文化概念。」《志怪錄》的編輯Ag總結說。

《志怪錄》「時間琥珀」插圖有日本靈異的色彩

與以上兩位創作者不同,《細聽鬼唱詩》的作者趙松從閱讀和評析的角度,強調「志怪」與其他文體的最大區別是「留白空間感」,「志怪是我就知道這些,就告訴你這些,而不去證明真假,天然得不可思議;這不是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志怪的時間裡,科學不存在。那些人為編織的,充滿道德訓誡的故事,不會如志怪一樣好看、耐看。」

問題二:這一波的志怪小說靈感來自哪裡?

對於創作者們來說,「志怪」的靈感可能來源於日常生活,他們喝酒吃飯聊天或者只坐在家裡,任由奇妙的念頭出現。

趙志明回憶,自己的「中國怪譚」緣起於一次酒局。「我經常和朋友喝酒聊天談天說地,作家孫智正說自己寫了一個關於龍的怪談,在豆瓣挺受歡迎的,問我既然這些喜歡說故事,為什麼不也寫點試試?於是我就開始寫花瓶女《美人魚》,這是怪譚系列的第一篇,帶有濃厚的色情元素。我寫的時候發揮想像力感覺很high,發在豆瓣上效果也特別好,所以就接著寫了。」酒局以外,飯局也是趙志明得到故事靈感的重要場合。「《庖丁傳略》也是有次吃飯,聽到朋友說到一個故事,劊子手斬頭落地頭還會讚嘆,好快刀!這個故事寫好後,讓詩人韓東看到了,他覺得非常好但不夠精緻。不過我想,有瑕疵也是一種風格。」

除了飯局酒局,趙志明的志怪來源大半來自歷史故事、筆記小說、野史傳說。他喜歡讀史,尤其是杜蘭特《文明史》和《東周列國志》裡的「食指大動」、「豫讓擊衣」、「趙氏孤兒」的段落,認為「這些故事真假莫辨,人物立體,非常有魅力。」他的《鳳凰炮》講的是北齊周后自願賣春的豔史,《故人已乘鯉魚去》取材馮夢龍《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空巢老人趙武靈王》則是趙武靈王餓死兒子的故事。

《志怪錄》的作者乙巳冂則說,他和編輯Ag的靈感來自日常生活的各個時刻——照鏡子、採訪、讀書還有泡咖啡館,都讓他們升起起特別的理念,變成志怪故事。「《志怪錄》雖然是基於龐雜的、真假交錯的歷史事件與科哲理念,但裡面很多的具體靈感、人物或道具,來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鏡域》這個故事,我們就是坐在我客廳裡的一面鏡子前望著鏡子想到了這個媒介。」Ag介紹《鏡域》的靈感來源時說。「那時,我們說到鏡子的對稱性,我們的左對應鏡子裡的右,但我們將左命名為左,而鏡子裡的人則將左命名為右。」乙巳冂進一步補充道,並且羅列日常生活啟發創作靈感的案例,「還有《找不到的房子》來源於Ag告訴我的一次未能成行的採訪,《永生部落》是某天晚上重讀《憂鬱的熱帶》時突然跳出來的。《閃動的花園》是那天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去看電影,開映前坐在咖啡館臨街的窗看著馬路邊灰濛濛的枯枝,計算著離春天還有幾周。 」 

問題三:志怪故事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些志怪故事特別在哪兒?趙志明覺得帶有民間色彩的故事更接地氣,充滿情感,而Ag和乙巳冂認為它們是一種古老和現實的嫁接,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那些沒有清晰邏輯關係,帶有民間色彩的故事反而更讓人著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系教授艾朗諾研究傳統志怪之書宋代洪邁的《夷堅志》時認為。與艾朗諾的觀點不謀而合,趙志明認為民間故事更接地氣,更具有「情感」的動人力量,「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或者是筆記小說,一類是才子書,一類是士大夫書,它們的通病都是不接地氣;在民間敘事裡,不難發現,一個人當他敘述生命裡刻骨銘心的往事時,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浸在這種敘述帶來的氛圍中,並且越來越把握這種情感宣洩時,他的敘述會越來越打動人。」他的《侏儒の心》寫的是在「北漂」的熟人飯局中遇到的一男一女,男的是正常人,女的是侏儒,他們外表懸殊,卻感情融洽,引得外人嘖嘖稱奇。文中,他借用侏儒女子的獨白,將夫妻二人「一個突然長大,另一個保持原狀」的生死別離寫得驚心動魄,體現出講述「沉浸在氛圍中」「講述刻骨銘心的往事」的「民間地氣感」。

她繼續說下去:「信不信由你。我就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劇變。我的男友,他是我的老鄉。我們經人介紹,相識相愛。兩個侏儒,也算是門當戶對吧。就在我們婚禮之前的一個晚上,他突然發高燒,渾身打擺子。身上蓋多少床被子都沒有用。我聽到他的牙床對撞的聲音,那麼密集,與凱魯亞克在打字機上自動寫作的頻率差不多。他就像傑克掉到了冰冷的海水裡。我擔心他會凍死,於是把他摟抱在我的懷裡,我的胸部緊緊地貼著他的胸部,四肢交纏,耳鬢廝磨。我儘量增加我們肌體接觸的面積,希望能暖和他,讓他的血液循環,讓他的呼吸順暢。他的鼻息噴在我的臉上,像高壓鍋放出的蒸汽一樣。但是,更讓我吃驚的還在後面,我發現我的身體的比例在不斷縮小。這是一種錯覺,其實是他的身體在長個兒。我眼睜睜地看著他衝出了我的懷抱,像破土而出的樹苗一樣,鮮嫩青翠,惹人愛憐。我又是害怕,又是歡喜,在睏倦中沉沉睡去,醒來的時候發現睡在了他的懷裡。」(《侏儒の心》)

在編輯Ag看來,《志怪錄》試圖將「古怪的、遙遠的」與「現實的」嫁接,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志怪錄》第一篇《穿牆術》,雖然是比較簡單的平鋪直敘,也算奠定基調,即採用了那種常被讀者稱為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語調重構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乙巳冂在故事中使用了甜麵醬的比喻,並在最後將古老的法術嫁接到現代景觀上。」比「古老和現實的嫁接」更進一步,《志怪錄》還喜歡玩弄時間,「時間的確是我和Ag最感興趣的永恆話題,我們認為《神秘博士》之所以能成為長壽劇,正因為它挖掘到了時間這個永不枯竭的題材富礦。要說詭異,其實時間本身就相當詭異。所有的自然規律都滲透著時間的因素,只要把時間的特性做一點修改,無數怪異就應運而生。」《時間琥珀》講述時間變在某一瞬間成「琥珀」,因此人們都會困在某一刻,日復一日重複自己的命運,非常魔幻。《Deja vu》講述「後時間」,雲存儲資料記錄著2012年地球其實已經毀滅了,而人們卻不知道,一直在用念力生活在「後時間」裡。 

然而,對於志怪的評析者和閱讀者趙松來說,現在的志怪讀起來都不太過癮,「我們缺少能把奇怪的事情從口頭轉述為文字的人——像蒲松齡這樣集大成的有強烈問題意識還對志怪有深刻思考的人,這需要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的共同轉化。」

趙志明新書《無影人》收錄部分「中國怪譚」

與《中國怪譚》作者趙志明的問答

界面:有理想的「中國故事」形態嗎?是越奇怪的越好嗎? 

趙志明:理想的「中國故事」形態,我不敢妄議。不過,在目前的形勢下,好讀的故事,或者小說的可讀性,我覺得是一個趨勢。當然不是說越奇怪的越好,開始的時候,可能會先拿一些比較唬人有噱頭的故事來練手,但不會是常態。我的目的,還是希望將日常人事寫得精彩好看,引人入勝。日常的驚心動魄,而不是傳奇的波瀾壯闊。

界面:這些故事有接受中國「志怪傳統」的影響嗎? 

趙志明:有些故事其實脫胎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或者是筆記小說,所以說影響很大。通觀此類著作,有兩點我是懷有警惕的,一個是「才子書」,一個是「士大夫書」,這些故事當然極好,不過有一個通病,就是不接地氣。所以,寫鬼狐的文人很多,蒲松齡就明顯好過紀曉嵐。紀曉嵐意不在此,寫的就不通透,也不孤憤,玩票的興致很大。蒲松齡則不然,託物傳志,意在言外,一本鬼狐書,說盡人間事。

界面:民間文學是寫作的資源之一嗎? 

趙志明:寫作者腦子裡通常有一根弦,這根弦會和外界發生共鳴,但共鳴是悄然、偶然地發生的,是瞬間即逝、無從捕捉的。有人稱之為「靈感」。姑且相信這些,但我更相信「同理心」,寫作者需要感同身受的靈敏和真誠。在民間敘事裡,不難發現,一個人當他敘述生命裡刻骨銘心的往事時,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浸在這種敘述帶來的氛圍中,並且越來越把握這種情感宣洩時,他的敘述會越來越打動人。打動人,不在不可思議,而在情真意切。

《志怪錄》亞利傑人的插圖,點出了「時間」感

與《志怪錄》作者乙巳冂的問答

界面:既然叫做《志怪錄》,那麼你理解的志怪是什麼樣子的?

乙巳冂:我堅信,志怪靈異是真實存在的,不過不是電視裡爬出個貞子這種直白的形式。異常就在我們面前,只是我們視而不見,因為世界是在我們的概念圖式裡呈現,被我們的認知模型塑造和過濾了,所有的不正常都被修正了。《志怪錄》涉及廣泛,是因為我試圖揭起平淡無奇的各種日常表皮,看看能不能填充另一種可能。

界面:在什麼情況下想要寫《志怪錄》的? 

乙巳冂: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敘述的出口,敘述自己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我和Ag思想碰撞了很長時間,恰巧找到了《志怪錄》這個出口。在這之前,我和Ag還有另外幾個經常一起交流的朋友雖然都是小說愛好者,不過總的來說我屬於旁觀者,他們幾個早就動手實踐了好些年。我的問題在於,腦子裡的東西基本都是形而上狀態,更像公理體系,缺少故事性。Ag幫我打開這個出口以後,我逐步離開形式系統,嘗試給自己說一些讓自己感到有趣的故事,這種過程很明顯地展現在《志怪錄》裡,一開始的幾篇沒什麼情節,越到後來越接近小說了。

界面:我們都知道志怪(包括傳奇)是種傳統的中國文體,你覺得現代志怪怎麼做才能活著?

乙巳冂:志怪一直都活在我們的文化習俗裡,當然,主流文化一直避開這個話題,子不語怪力亂神。當代的多元化潮流,其實就是要消除這類禁忌。主流非主流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按照社群主義的說法,任何一種非主流都能在某些群體細分裡成為主流。志怪錄不敢僭稱復興,只是希望更真實更完整地顯現我們日常生活裡曾經隱晦不言的那些部分。另外,你也許注意到,志怪錄的故事背景並不局限於某個國家。當代世界各個文化圈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和深入,純粹的地域性文化已經不可能再有了。這是我想要在志怪錄裡展現的一個重要特徵,科學的、奇幻的、西方的、東方的,所有元素都可以交錯融合。

界面:有喜歡當代志怪作家嗎?

乙巳冂:蛇從革就是我在蓮蓬鬼話裡讀到的,然後推薦給了Ag,他的《宜昌鬼事》系列我一直在追。雖然觀念和取向上,我跟他有很大差別,不過他對長篇的駕馭能力讓我很嘆服,而且從他開始動筆,他的力量也在不斷增強,這都是我需要好好學習的。總的來說,《志怪錄》開始前開始後,我都沒有特別去關注靈異題材。我的閱讀很雜,從人文到工程技術我都會讀。

趙松《細聽鬼唱詩》品析古代志怪故事

與《細聽鬼唱詩》作者趙松的問答

界面:當代「志怪」覺得誰寫的好?

乙巳冂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他幾乎無所不知,我叫他馮谷歌,他寫的很有意思。趙志明我也看,傳統志怪加了戲說的內容,但是覺得想像力上不太過癮。我們缺少能把奇怪的事情從口頭轉述為文字的人,像蒲松齡這樣集大成的有強烈問題意識還對志怪有深刻思考的人,這其實需要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都要轉化。

界面:有計劃把身邊的志怪寫成故事嗎?

從小就聽過很多志怪之事,我們現在缺乏作者把口述志怪轉化為一種文體,我有很多奇怪的經歷,都想寫成故事。

界面:講一個當代志怪故事吧。

聽朋友說,部隊拉練到墳地,晚上總有動靜,懷疑鬧鬼,富有經驗的老兵就把麵粉灑在房間門口,到半夜聽見窸窣動靜,起來發現,麵粉上有奇怪的腳印,不是人,也不是動物。

再說一個我自己的,我們從合肥開車回上海,因為朋友在合肥的古物市場買了兩個古碑,分裝在兩輛車上,為了鎮古碑,我們在書店買了金剛經,捆在碑面上,上路以後,他們在前面,我們在後面,一路上我們差點和大卡車追尾,驚魂未定終於到達,卻發現朋友的車還沒到。打電話給他們,他們說,「我們沒走錯路,沒堵車,就是一直到不了。」我們等了他們兩個小時。這個朋友之後半年內先是面癱,接著脖子割破,總之麻煩不斷。

附錄:這波志怪潮的前身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本土巫術、神仙信仰還有小乘佛教歸結為志怪興盛的原因,「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志怪,以及傳奇,是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重要文類 , 同時也是中國小說重要的敘事傳統。魏晉南北朝時期記載仙神鬼妖的故事稱為「志怪」,六朝志怪《搜神記》《博異志》唐傳奇《玄怪錄》宋洪邁《夷堅志》明話本《剪燈新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一脈相承,就連現代以都市怪談、恐怖電影反哺中國的日本,其現代怪談始祖小泉八雲的《怪談》中故事很多改編於明話本《剪燈新話》。在研究者看來,志怪的特徵是,一是 不論是追求「紀實」還是自覺地「虛擬」 , 都追求非常態的「奇怪」性和實質上的浪漫性 ;二是明確 的「非正史性」和非正史意識。 簡單說就是題材上的獵奇,還有意識上的非正史性。 

中國小說以怪談傳奇為前身,中國文人向來也很愛談鬼說狐,蘇東坡謫於黃州無法談人事,只得談鬼怪;洪邁編《夷堅志》是因為深信世界上有鬼;魯迅在 《朝花夕拾》 裡, 牛首阿旁 、 羊面豬頭、活無常、死有分鬼卒、女吊、狐鬼形成了鬼魅世界;周作人翻譯日本平安時期的民間故事《今昔物語》,充滿怪物、狐狸、仙人、盜賊等各種傳奇故事,他把民間鬼怪是當做民俗學人類學的重要資料 。 

只是「鬼怪傳統」曾經斷絕,久不被提起,欒保群在《捫蝨談鬼錄》序中回憶,1963年一篇署名「梁璧輝」的文章在上海的《文匯報》上發表,官方禁止談鬼說狐,但是鬼怪的想像並未消失,「一九六八年以後我在農村,白天搞起大批判,夜間說鬼故事,兩不相干」。「鬼禁」的開放要等到二十年後,馮驥才在一篇隨筆裡試探性首談鬼的文化;隨即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鬼文化》的翻譯小書,雖然是介紹西方的鬼文化,但「幽冥文化」的大門算是重新開放了。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建國以後興起的嚴格「寫實」傳統中,「談狐說鬼」的神秘主義一脈並沒有斷絕,而是演變得更為微妙。除了王小波《唐人傳奇》這樣明確地致敬唐人小說的作品,有趣的是,即使嚴肅、主流、純文學寫法,也糅入融入奇幻因素:賈平凹《浮躁》中講風水、天象、卜卦,韓少功的《爸爸爸》理性地在變形中表現神秘人生,陳忠實《白鹿原》寫白小娥死而附身,讓村莊染上瘟疫,在散文集《白牆無字》裡,他專門論述親見撞鬼還有高考寫說鬼落榜的故事;範穩寫《水乳大地》多處描寫藏傳佛教神跡;遲子建寫《額爾古納河右岸》也描述民族信仰和輪迴傳說。有研究者指出,1980年濫觴的神秘主義思潮影響著中國當代文壇寫作,「一方面,神秘主義是書寫民間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突破了現實主義的局限,更有心靈的力量」,因此中國志怪的傳統和以及1980年濫觴的神秘主義思潮興起,成為討論現在網絡志怪潮的背景。

 

相關焦點

  • 人潮洶湧裡出現的'ENDGAME'到底是什麼來頭?
    前幾天去看了《人潮洶湧》,影片翻拍自2012年的日本影片《盜鑰匙的方法》。
  • 在B站大火的defense決色小彩殼究竟是什麼來頭?
    在B站大火的defense決色小彩殼究竟是什麼來頭? 最近在B站莫名興起了一股「摔機」潮,各大數碼類和測評類up主紛紛拿自己的手機開刀拍攝摔手機的視頻,難道是在比誰更土豪嗎?其實真相是這樣的。 市面上出現了一款據說防摔能力很強的手機殼產品,各大up當然「不信邪」,紛紛加入摔機挑戰的隊伍當中,但結果卻讓人開了眼界。
  • 明星人手一隻的Goyard到底什麼來頭?
    明星人手一隻的Goyard到底什麼來頭?
  • 臨近過年,農村興起「睡衣潮」,專家稱有傷風雅,農民卻不以為然
    臨近過年,農村興起"睡衣潮",專家稱有傷風雅,農民卻不以為然 轉眼年關已到,大批的農民工都開始了"返鄉潮",往日冷清的農村也開始熱鬧了起來。每年在臨近過年的時候,氣溫都是格外的低,這幾天筆者家鄉溫度還算不錯,但是下周就開始降溫了。
  • 《乘風破浪的姐姐》萬茜到底什麼來頭?
    姐姐都想和她合作,人緣好到爆棚,不爭不搶的萬茜到底什麼來頭?前段時間,劉敏濤憑藉一首《紅色高跟鞋》登上熱搜第一。至於萬茜,是個演技不錯的演員,熒幕上也挺熟的,就是一時半會想不起來她演過什麼作品。沒關係,咱們接著往下看。
  • 李鴻其,到底是什麼來頭?
    說起來,她到底也算是一線女星。 和不出名的李鴻其飾演情侶,多少有些讓人懷疑她是不是挑錯了本子。 不過,更多的人還是想知道,能和Angelababy搭戲,李鴻其,到底是什麼來頭?
  • 「株式會社」到底是個什麼來頭? | 日本物語
    或許是兒時對日本動畫電影的著迷,一看到xx株式會社,這樣的稱謂就感覺很厲害的樣子。後來長大了隨父母去了一趟日本旅行,發現好多地方都有「株式會社」。這可讓我有些疑惑了。株式會社到底是什麼意思?「株式會社」的日語寫作:かぶしきがぃしゃ。株式:「かぶしき」的意思就是股份,股票和股權。
  • 讓所長都欲罷不能的小紅盒,到底什麼來頭?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小紅盒最新資訊 > 正文 讓所長都欲罷不能的小紅盒,到底什麼來頭?
  • 你只看到「中國新說唱」的 ICE很厲害,知道他什麼來頭嗎?
    大家昨晚已經看了「中國新說唱」第二集了,相信也領略了 ICE 的魅力,如果你沒有記住他的名字,那麼 ICE vs 那吾克熱 的 「 3 PASS 」你要look1look,聽一聽,得有多屌 ~那麼,他到底什麼來頭
  • 含著金牌「出世」,這個「二代」到底什麼來頭?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金,企業掌舵人親口承認「二代」身份,網友紛紛點讚.如此多關注,都聚焦在「國宣芝麻香」身上,它到底是什麼來頭?
  • 土耳其興起的「有機茶葉潮」
    Tea for two times the price 土耳其興起的「有機茶葉潮」 翻譯:鳳梨是只胖柯基 現今,幾乎沒有什麼能讓所有土耳其人達成共識,甚至連選定該國的國酒都很難。世俗主義者會選擇拉基酒,這是一種最好的烈酒,搭配烤魚和音樂飲用。但是包括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在內的宗教保守派堅持要喝一種名為「艾蘭(ayran)」的奶制無酒精飲料。
  • 「小作精」虞書欣紅到發紫,到底什麼來頭?
    她到底是什麼樣的來頭?虞書欣,1995年出生於上海,是典型的上海女孩。
  • 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志怪,就是記錄怪異,主要指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以記述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也可包括漢代的同類作品。志怪小說是受當時盛行的神仙方術之說而形成的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說的內容很龐雜,大致可分為三類,炫耀地理博物的瑣聞如東方朔《神異經》等;記述正史以外的歷史傳聞故事如託名班固的《漢武故事》等;講說鬼神怪異的迷信故事如東晉幹寶《搜神記》等。
  • 白玉蘭獎擊敗陳道明、王勁松、張魯一和沙溢,田雨到底什麼來頭
    張魯一雖遜前兩者一籌,但在中年演員裡,演技水準基本處於一流位置,遺憾的是三次提名白玉蘭獎最佳男配角,均錯失獎項。至於沙溢,他的演技雖然難與前者相較長短,但至少一直&34;,在喜劇類表演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 魔道祖師藍思追:這個小孩兒到底什麼來頭,獨得含光君的厚愛?
    越來越多的新道友加入進來,看了前半部分得書就忍不住在網上詢問其他人,藍思追到底是什麼來頭?小說當中字裡行間都能見到含光君對這個藍家小輩的呵護和提攜,他到底是什麼來頭?還有人問思追和溫苑是什麼關係。這還是魏嬰前世的事情,血洗不夜天之後,藍忘機因為自己的心意暴露被藍家長輩帶回雲深不知處,受了鞭刑一直臥病不起,知道出關,卻得知了魏無羨已經魂飛魄散的消息,就急忙趕往夷陵搜尋,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除了已經高燒不止的溫苑。
  • 《這就是灌籃》美式後衛阿迪力,到底什麼來頭?球員:能贏郭艾倫
    《這就是灌籃》美式後衛阿迪力,到底什麼來頭?在劉鴻博毫無懸念的贏下比賽,成為王仕鵬的隊長之後,第二組對決迎來了CUBA張展瑜的復仇之戰和CBA新科狀元區俊炫的首秀,本以為這兩人是這場比賽的焦點,但是沒想到比賽一開始
  • 張大大到底是什麼來頭 張大大父親是湖南臺臺長是真的嗎
    張大大到底是什麼來頭,有傳聞說張大大的父親是湖南臺的臺長,是真是假呢?小編今天就來揭秘一下。 張大大到底是什麼來頭 張大大最早就是在湖南臺被捧起來的,湖南臺給了他很多的資源,有不少湖南臺知名主持人帶他一起做節目,比如說何炅,汪涵,謝娜等人
  • 接連被翻牌的「陰陽師」,在日本到底是什麼來頭?
    接連被翻牌的「陰陽師」,在日本到底是什麼來頭?日本歷史上真正的陰陽師,並沒有那麼不可論的神秘主義色彩。甚至帶有某種科學的精神。陰陽師在日本曾是風靡一個時代的職業,類似於中國古代欽天監一樣的機構。平時主要負責佔卜、天文、時刻、曆法的觀察與判斷及其相關教育的機構。
  • 茶化石碎銀子又是什麼來頭?
    那這號稱寧喝一兩碎銀子不喝十斤普洱茶的玩意到底是什麼來頭?茶化石、碎銀子到底是什麼來頭?首先這兩個名詞都是商家(更具體說是網商)發揚光大的,本來大家俗稱的名字是老茶頭。而老茶頭,是普洱熟茶渥堆發酵時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自然結塊的茶,也就是說他是熟茶的副產物,也被稱作"疙瘩茶"。
  • 連範範都去了的多倫多Dazzling Cafe,到底是什麼來頭?
    這不經讓小編感到好奇,這家餐廳到底是什麼來頭?喜歡這種風格的小公主們,可以去了~現在,全世界Dazzling之前小編知道這家店是因為去年萬聖節,他們推出了一款萬聖節吐司~當時看到照片小編就被種草了!這也太可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