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按:風起雲湧的民歌運動中,成長起來的一批優秀音樂人,其中包括李泰祥、葉佳修、梁弘志、李壽全等人,堪稱民歌中興的幕後英雄。追本溯源,在這些創作巨匠的前方,還有人為民歌運動披荊斬棘、開荒拓土、奠定基石,他們就是「民歌之父」——李雙澤、楊弦和胡德夫。
此三子共同締造了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李雙澤在淡江大學丟掉手中的可樂瓶,提出「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由此拉開序幕;楊弦發表的《中國現代民歌集》,是首張集結出版的民歌唱片,其意義不啻於民歌運動打響的「第一槍」;胡德夫則是臺灣原住民,一生都以「戰士」的姿態抗爭,不論在樂壇還是社會。
歷史的機緣巧合中,如果沒有這3個人的橫空出世,也許就沒有後來改寫華語音樂走向的民歌運動。今天,我們就來記取民歌先驅中的李雙澤。
李雙澤,是個畫家、作家、歌者,是個充滿人文精神、家國情懷的菲籍華僑。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李雙澤是個「不及格」的音樂人,他的作品為數不多,創作還很稚嫩,歌聲也不夠動人,但是作為荒野中的拓路者,他提出「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就足以彪炳歌壇。
李雙澤出生在菲律賓,後隨父母經香港遷居臺灣,進入淡江大學數學系讀書。大學期間,李雙澤一心想轉入建築系攻讀,但始終未能遂願,於是選修了建築系幾乎所有與藝術相關的課程,自此奠定了他短暫生命中深耕藝文的基本素養。
淡江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私立高等學府,從建校至今,始終沿襲著薈萃人文、銳意進取的精神,是一所充滿願景、創意豐饒的理想之境。從這裡走出來的知名校友包括古龍、胡德夫、李建復、桂綸鎂、盧廣仲等,這裡還是推動整個華語音樂步入現代化的民歌運動的發源地。
1976年,時任電臺主播的陶曉清在淡水校園組織「西洋民謠演唱會」,參加演出的歌手都是此後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其中包括楊弦和胡德夫另外兩位「民歌之父」,還有楊祖珺、賴聲川和吳楚楚等人。
楊祖珺是民歌運動早期的一面旗幟,賴聲川在轉入戲劇行當之前,也是民歌陣營的中堅力量,吳楚楚後來則創辦了臺灣本土最具影響力的「飛碟唱片」,陶曉清憑藉她媒體人的身份以及對民歌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民歌之母」。
看臺下的聽眾中,則有張艾嘉、李建復、胡因夢等人。進入80年代,當年觀眾席上的張艾嘉和李建復都成了民歌旗手,張艾嘉曾為羅大佑的第一場創作專輯《之乎者也》奔走求援,她演唱的《童年》《光陰的故事》也都成了民歌代表作,李建復《龍的傳人》也是中興民歌的力作。
淡水校園的演唱會人,李雙澤原本不在登臺表演的歌手之列,他是頂替胡德夫上臺。胡德夫因為前一晚在女友家幫人出頭打架,身上掛彩重傷之下無法登臺,只好搬來「救兵」李雙澤讓其幫忙「代打」,本意是想讓有留洋經歷的李雙澤唱兩首美國民謠,卻被不按常規出牌的李雙澤攪了局。
這場演唱會是活躍在大學校園中,普普通通、再正常不過的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每位歌手按部就班的唱幾首外國民謠謝幕即可,但到了李雙澤演唱的時候,他拿著一支可樂瓶子登臺,大聲地說
「我們在菲律賓,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在西班牙,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在美國,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現在,在臺灣,我們還是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
他把可樂瓶子扔到一邊,痛心疾首道
「我們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什麼要花錢買票來聽西洋歌!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
李雙澤開始在臺上唱起《補破網》《國父紀念歌》這些臺灣「自己」的歌曲。經他這麼一鬧,臺下的觀眾在一片錯愕與噓聲中散去,留下目瞪口呆的陶曉清和一眾歌手。
第二天,李雙澤的「極端」行徑在淡江校園引起了廣泛討論,大家都在思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歌,我們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歌」,並且在之後幾期的《淡江周刊》上引發持續爭論,這股風潮很快席捲臺灣校園,進而波及到整個青年群體。
大家紛紛投入到創作中,開始寫自己的歌,用稚嫩的琴弦和嗓音抒發最真實的音樂感受,這就是臺灣民歌歷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亦稱「可口可樂事件」,臺灣民歌運動藉此拉開序幕。
站在民歌背後的李雙澤,無疑是一位標誌性的符號人物。他擲地有聲的擷問,無異於丟下一枚重磅炸彈,直擊青年群體的內心深處,並且拓展出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歌變革,改變了翻唱西洋歌曲的沿革,也改變了華語音樂的歷史走向。
李雙澤是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華人,他回到臺灣來尋根,想要尋找一些中國人自己特有的、傳統文化的東西,結果看到這裡的年輕人和菲律賓、西班牙各地的年輕人一樣,都在唱洋歌,很是失落。
其實失落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而是整個青年群體、甚至整個臺灣社會。70年代初,臺灣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岌岌可危,島內瀰漫著一股悲傷情緒。當代的年輕人聽西洋民謠長大,以西洋民謠為精神寄託,身處這樣環境也是心有戚戚焉。
但李雙澤提出「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開始讓年輕人從民族意識上,向內尋找,探索我們自己身上的獨到「精神」,民歌運動就是在這種形式下的一種表象,其實最重要的「訴求」是,把我們的精神寄託,從原本西洋人身上,又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淡江事件」翌年9月,李雙澤在海邊遊泳時,為了救一名外籍遊客而溺亡,生命在他28歲的時候畫下休止符。後人為了紀念李雙澤在音樂路上的探索與貢獻,在他逝世30周年之際建了一座紀念碑,刻著「唱自己的歌」5個字,碑址就選在當年他擲可樂瓶的淡江大學。
這支被扔掉的可樂瓶,就像「蝴蝶效應」中引發風暴的蝴蝶翅膀,經過醞釀、發酵,在華語樂壇上產生了曠日持久的影響,它推動我們的音樂、我們的精神追求,向我們中國人內在的地方去探尋。
也正因為李雙澤一句「唱自己的歌」,讓每個華人角落,都有我們自己的歌在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