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可口可樂「暱稱瓶」社交傳播背後故事

2021-02-15 NewMediaCafe

對於去年夏天,每個人都對連續數日的高溫表示難以忘懷,那麼,對於在中國社交平臺——新浪微博上由可口可樂掀起的一場「暱稱瓶」廣告戰役,同樣也給廣大中國網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六七八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我們看到可口可樂為每一款暱稱瓶都量身打造了與其匹配的數字海報,數量超過百張,和其他網友一樣,我們也很好奇到底是哪一家創意代理商製作了這些海報。經過一番打聽,得知這些海報是上海KARMA(頡摩)廣告的作品。為此,我們對該項目進行了採訪。


首先,欣賞一段視頻


接下來, 欣賞一系列「暱稱瓶」 數字海報:

採訪正文:DamnDigital = DM Kama=KDM: 得知你們最近憑藉佰草集「美之以衡」項目,一舉拿下了第八屆中國4A金印獎網絡互動類兩尊銅獎,並且還是全場唯一一家以美妝品類產品拿到獎項的獨立創意廠牌。


K:謝謝。這是我們成立十個月以來所拿到的第一個獎項,雖然只是銅獎,但對整個團隊來說,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第一件正式上線的作品就能得到金印獎評審團的肯定,也是不小的鼓勵。我們非常感謝佰草集這個客戶,能把這麼大的互動項目交給我們這樣一支新生的創意團隊執行,絕對需要足夠的勇氣,所以這個獎和客戶給予我們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分不開。

DM:好,那我們就進入今天採訪的正題吧。第一件事,我想知道,暱稱瓶推廣這個項目,你們接到的是怎樣一份創意簡報?


K:其實,我們一開始得到的創意簡報,就是特別簡單的幾句話:如何在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上幫助可口可樂推廣暱稱瓶,讓更多人了解每一個暱稱背後的涵義,從而讓可口可樂暱稱瓶成為社交傳播的熱點。這個任務,聽起來挺簡單的,但真正等我們準備開工做事了,才發現其實挺難的。

DM:用數字海報這樣的方式來推廣暱稱瓶,你們是怎麼想到?


K:我們都知道,可口可樂瓶身上的暱稱,基本都是來自網絡的熱門詞彙,而我們的主要目標受眾 – 社交網絡用戶,他們平時也早就習慣了通過社交平臺了解熱點時事,並以轉發、評論等形式參與其中。我們就想,如果能把暱稱瓶和當下發生的熱點、時事很好的結合起來,沒準可以呢?讓熱點時事帶著我們的暱稱瓶玩兒,藉由這些熱點本身就已經具有的新聞傳播價值,把我們的暱稱瓶推廣出去,不失為一個妙招。

DM:那這個想法落實為執行之後,推廣效果如何呢?

K:說心裡話,接到這個項目後我們都特興奮,但是伴隨著興奮而來的是各種忐忑,因為這是我們團隊第一次為可口可樂這麼「性感」的品牌,在微博平臺上連續做三個月的活動推廣。但既然接下了這個項目,我們就必須要做得漂亮。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們就按「搭熱點的順風車」這個思路,先做了幾張。沒想到效果還挺好。比如,在神舟十號飛船升天之前,我們就已經做好了一張海報,這張海報在飛船升天后發布到微博,短短幾分鐘內就獲得了上百次的轉發。之後,我們又借周杰倫的新電影公映、NBA總冠軍決賽、寧財神新劇、父親節、進擊的巨人、喜劇之王周星馳生日、李小龍誕辰這些被網友普遍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巧妙地讓每一款暱稱瓶都「參與」其中,在第一時間抓住網友眼球,成功藉助熱點搶鏡。超過一百張的海報,讓暱稱瓶成為新浪微博夏季裡一道紅白相間的風景線。

DM:我很好奇,這一百多張海報,你們投入了多少精力?三個月,幾乎每天都要有產出,工作量不小。


K:這是個好問題。如果換作4A公司接到這樣一個案子,必然要成立一個專項組,配備創意總監、美術指導、文案一票人來做,但我們公司小,人力有限,如果按4A的節奏來做這事,肯定吃不消。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辦法就是,不為可口可樂專門成立一個創意組,而是把機會給每個人,團隊裡的任何一個人,不管是創意,還是客戶服務,只要有好想法,我們就把它執行出來。說了你也許不相信,這上百張數碼海報,80% 都出自由我們團隊最年輕的一個女生之手,她進入廣告行業不到兩年,卻在這次暱稱瓶項目中,挑起了重任,從熱點的篩選、創意的發想到最終作品的執行,甚至是微博的文案撰寫,前前後後全都由她一個人完成。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這家獨立創意廠牌裡,資歷不算什麼,創意和執行才是我們衡量一個人戰鬥力的唯一標準,也只有這樣「兇狠」的小夥伴,才能被我們相中。把機會給年輕人,讓愛表現的人充分去表現,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節奏,懷才不遇這種事在我們這上演的機率為零。

DM:在這一次暱稱瓶推廣項目中,你們有什麼寶貴經驗想和同行分享嗎?


K:像我剛才所說的,這也是我們第一次以社交平臺為主戰場來創作廣告,和我們之前所做的項目都不一樣。微博在這個項目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媒體。熟悉,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微博,也都玩了好多年微博;陌生,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微博上為品牌做過如此轟轟烈烈的廣告,一做就是三個月。一開始,我們把數字海報這件事想得太簡單了,可能是因為做了好多年廣告,自我感覺太良好,拍腦袋想出來的幾個想法,大家都覺得挺深刻的,挺耐人尋味的,肯定能引起網友的共鳴,沒想到發布之後,轉發量慘到我們掉眼淚。 被打擊之後,我們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創意,並且悟出了一件事:社交平臺的玩法,和之前被我們玩得爐火純青的其他平臺都不一樣。這裡的觀眾,大多數是在利用碎片時間刷微博,根本沒功夫琢磨你自以為是的那些「高深的創意」,如果一句文案或者一個畫面,不能在幾秒內被他們所理解並且喜歡,那麼這個創意的生命周期就到此為止了。另外,不要期望一個創意能引起所有微博用戶的共鳴,你要非常清楚這個創意是給誰看的,是籃球愛好者,還是某明星的腦殘粉,是即將高考的學生,還是普天之下的孝子們?在微博上,只有明確了你的目標,你才知道該用什麼武器能對他們造成殺傷力。

DM:接下來,KARMA團隊還會繼續為可口可樂提供創意火力嗎?


K:這個還不好說,但是我們一直以來就非常尊重可口可樂這個品牌,因為它一直在帶給我們快樂,這幾年可口可樂所創作的廣告作品,也不斷地在顛覆我們對廣告的看法,啟發我們去發想更有趣並且更有效的創意,真正用創意去打動消費者,幫助品牌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作為一個新生創意廠牌,我們也從未忘記要時刻提醒自己:把創意視為我們活下去的根本。

DM:謝謝Kama,也希望你們的精兵創意團隊為我們帶來更動人的廣告作品。


K:謝謝互動中國對我們的關注,我們會繼續努力。

微信號:newmediacafe

喜歡這篇文章,就動動手指把它分享到朋友圈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可口可樂「歌詞瓶」沒有「暱稱瓶」那麼成功?
    可口可樂的上半年財報顯示,在歌詞瓶的助推下,其中國業務增長達到了9%,並且僅今年6月一個月內,歌詞瓶即在去年同期雙位數增長的基礎上,為可口可樂帶來10%的增幅。除了銷量上的增長,歌詞瓶同樣在這個創意乏味的時代引起業界關注,不少人也對歌詞瓶的傳播津津樂道。
  • 為什麼可口可樂 『「歌詞瓶」』沒有『「暱稱瓶」』火呢?
  • 瓶子為什麼會唱歌:可口可樂歌詞瓶出爐記
    2013年夏季推出的暱稱瓶幫助當季可口可樂獨享裝(300ml、500ml、600ml PET包裝)的銷量較上年同期增長20%,超出10%的預期銷量增長目標。暱稱瓶大獲成功後,可口可樂今年又推出了歌詞瓶。雖然只是標籤上的小改變,可是從確定創意到選擇歌曲及標籤製作,他們都遇到了一系列難題。
  • 可口可樂歌詞瓶上線哪句歌詞戳中你
    今年,可口可樂掀起的換裝的熱潮有望延續,如果你留心超市貨架或許會發現,可口可樂的新裝「歌詞瓶」在部分地區已經悄然上線。歌詞充滿正能量應用場景廣泛暱稱瓶的嘗試無疑打開了可口可樂的創新思路,市場的良好反饋也給予了他們再次嘗試的信心,由此觀之,今年歌詞瓶的誕生也是水到渠成。
  • 可口可樂攜手鹿晗,帶你玩轉城市魅力
    然而,在可樂界有著相同地位的毋庸置疑就是可口可樂,無論是發展歷史,品牌影響力,還是營銷技巧,都堪稱是行業之表率。 前幾日,在不少明星網紅的夾帶下,一波「可口可樂城市罐」的話題再次刷屏,可見對於營銷,可口可樂還是一貫堅持自己的「玩瓶」策略。拋開別的不談,論「玩瓶」,可口可樂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當然,這不是針對誰,而是飲料界的所有。
  • 可口可樂歌詞瓶是否打動你?
    今夏,以「分享可口可樂,分享我們的歌」為主題的歌詞瓶來襲了。可口可樂精心選擇了包括周杰倫、五月天、梁靜茹等在內的眾多歌星的經典曲目歌詞印在瓶身上。最妙的是,用手機在瓶身處掃一掃二維碼還能收聽相應的歌曲。
  • 可口可樂名字瓶的創意玩了10年,這回要把「護士」「醫生」「教師...
    教師、護士、醫生 圖片來源:可口可樂同時,可口可樂也號召粉絲們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自己對他人的感激之情,@可口可樂,並打上#ShareACoke的標籤。可口可樂曾經在中國市場推出的暱稱瓶由於加了名字、名稱等個性化的元素,以及可以定製的包裝,加強了人們購買並分享可樂的欲望。
  • 可口可樂社交營銷案例分享
    無論是友情、親情還是愛情,可口可樂都渴望用最真實的故事,來打動你的心。讓我們一起看看,走在全球前沿的可口可樂五個經典社交營銷案例,看看這些平凡的瓶瓶罐罐帶給了我們多少了不起的驚喜!2013年的夏天,仿照在澳大利亞的營銷動作,可口可樂在中國推出可口可樂暱稱瓶,暱稱瓶在每瓶可口可樂瓶子上都寫著「分享這瓶可口可樂,與你的_________。」這些暱稱有白富美,天然呆,高富帥,鄰家女孩,大咔,純爺們,有為青年,文藝青年,小蘿莉等等。
  • 可口可樂反轉瓶不停嗨!神級操作玩轉夏日營銷
    可口可樂新出反轉瓶瓶子營銷再出新招 今年的夏天,可口可樂又開始在瓶子上玩出新花樣了,推出可口可樂反轉瓶,全面開啟了一場「土味情話」的表白。  不得不說可口可樂的反轉瓶,看似「土味情話」的調侃,實際上也在引發大眾產生共鳴,在為高考生助力的同時,也在為品牌積聚傳播聲量。
  • 換裝上癮,可口可樂把歌詞瓶玩兒到了美國
    因此為了確保共鳴的最大化,可口可樂也做出了很多努力:被選中的歌詞一共有70多句,既有流行歌曲也有經典老歌;場景從友情、愛情到愛國、勵志應有盡有…甚至在不同的州,投放的歌詞瓶類型也不一樣。光是印著歌詞似乎有些單調,在營銷活動上,可口可樂公司還和音樂識別軟體 Shazam 合作。消費者掃碼大瓶可樂後,可以錄一段對口型唱歌的視頻並且發送到社交網絡上(這種形式在美國本土非常具有娛樂感,此舉也是為了激發更緊密的社會網絡營銷)。
  • 瓶身營銷大盤點,原來你是這樣的可口可樂!
    周年紀念瓶身披一襲黑色「大衣」,搭配色彩豐富的裝飾圖案,大膽之中又帶著喜慶,真是不要太高調喲。表情瓶運用可愛的北極熊面孔,就是萌萌噠。生日瓶的畫面設計成一塊蛋糕上插著生日蠟燭,祝福氛圍滿現!無國界瓶簡約大氣,用各國文字拼寫的「可口可樂」布滿瓶身,一口喝下去,仿佛喝下全世界!可口可樂用事實證明:一個小小的瓶身上真的「玩出花兒來」。
  • 可口可樂中國的「表情包」裡裝了什麼故事
    「在乎包」上印有一個微笑的表情,為此它擁有了一個好聽的暱稱——表情包。這個微笑表情是可口可樂中國「在這裡、在乎這裡」價值主張中極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之一。瓶級PET重量輕、價格便宜,抗微生物、對人體無副作用,對環境無直接威脅,所以被廣泛用於水和飲料包裝。但是隨著PET的廣泛應用,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的廢料,又由於PET對大氣和生物製劑的高抗性,這才被視為有害物質。因而,把廢棄的PET瓶轉化成再生纖維 (r-PET,recycled PET),這已經成為環保行業的大勢。
  • 可口可樂一直保持3元的售價,背後的營銷邏輯是什麼?
    十多年的時間裡,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好像一直都賣3元/瓶,沒漲價似的。這麼多年過去,可口可樂究竟出於什麼考量才不漲價?這背後究竟有何秘密?一、可口可樂為什麼不漲價,一直保持著3元/瓶?對於品牌來說,是否要漲價還是需要從品牌的營銷方式和策略上看。
  • 又一款飲料打敗可口可樂:日銷560萬瓶,半年狂賣8個億
    熟悉這份連續發布了12年的榜單的人,或許會很快發現:可口可樂從這份名單裡消失了。過去5年,可口可樂每次都以領先第二名1倍以上的支持率登上榜首。而今年,一款創立僅4年的國產飲料,取代了它。這款飲料就是元氣森林。
  • 你不知道的可口可樂丨可口可樂和電影的相愛故事……
    三月好春光,各路電影大片再次襲來~吃著爆米花喝著可口可樂再看場大片,人生美好莫過於此啦,作為看電影必備的居家良心新料,可口可樂和電影還有一段「相愛」多年的故事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可口可樂是誕生於1886年,而電影則誕生於1895年,可口可樂的出現早於電影
  • 杜蕾斯、陌陌、可口可樂...為什麼這家公司總能做出牛逼的廣告?
    但你一定知道可口可樂的暱稱瓶。對,暱稱瓶也是出自環時互動的手筆。除了杜蕾斯和可口可樂,麥咖啡、陌陌也都是環時的客戶。事實上,拿下那麼多知名品牌的環時並沒有多少年的歷史——2011年,金鵬遠才創辦了這家專門利用社交平臺做品牌互動推廣的公司。金鵬遠的從業經歷很雜,在成立環時之前,他做過廣告,開過書吧,還自己掌勺經營過一家私房菜館。
  • 越來越沒有創意的飲料瓶身廣告還能讓人感到驚喜嗎?
    作者| 唐怡園立秋之後,飲料公司的瓶身飲料似乎進入了「愛情童話」故事模式。去便利店買飲料估計會看到一波「情話蜜語」。例如可口可樂中國又玩起來密語瓶了。而去年被網友用瓶身拼字玩壞的味全每日C,從7月開始瓶身就一直在說情話。網易雲音樂則聯合中國瓶裝水公司農夫山泉推出了限量款「樂瓶」。
  • 可口可樂中國進化史
    其實,可口可樂早在1927年的民國,就已經進入中國,那時候它的名字叫「蝌蚪啃蠟」(音譯Coca-Cola)。棕褐色的液體、甜中帶苦的味道和開蓋後上湧的氣體,與中國普通茶飲全然不同的可樂顯然嚇退了第一幫喝可樂的中國人,所以可口可樂在中國第一年的銷售量才25瓶。。。
  • 100年來,可口可樂創意玩瓶的N種姿勢
    可樂對這瓶子很重視嘛!然後繼續往下看的TOP君立刻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怎麼能是「很重視」呢?!那是「相當重視」啊!! 「2015 年,可口可樂全年的營銷投入從 2.5 億美元增至 3.5 億美元。而為了這個百年慶典,可口可樂更是表示,截止到 2019 年,僅這一個營銷項目的投入就將達到 30 億美元。」
  • 中金公司:可口可樂與其百年紅色帝國
    自1886年公司以古柯(Coca)與可樂果(Kola)名稱為基礎,設計了飲料名稱「Coca Cola」及斯賓塞字體的Logo以來,產品名稱沿用至今,以「Coca Cola」為標識的Logo在130多年歷史中也保持著一致性。為減少市場上模仿者的競爭,可口可樂於1916年推出的經典弧形瓶,提升品牌辨識度與差異化程度。根據1949年的一項調查,僅有1%的美國人不能通過瓶身形狀區別出可口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