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考研到底是為了什麼?」|研究生畢業,我身邊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2021-01-08 阮三水

Preface:

前兩天是考研的日子,準備了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戰役終於要階段性拉上帷幕。

一方面社會招聘方對於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另一方面大環境不景氣導致的合適崗位供不應求,終助力了每年報名考研的人數水漲船高。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是否考上了研究生就一定能夠逆天改命?為了考研放棄工作的機會值不值得?考研一戰失敗了,是否有必要繼續考?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梳理了周圍幾個研究生已經畢業了的朋友的故事,來跟你們交流和分享。

A

雙非本海歸,入職四大

A同學本科來自一所雙非一本,但是因為就讀了自己非常喜歡的會計專業,所以對專業實力非常執著,成績一直很好。

研究生專業,ta也選擇了可以精深自己專業的研究方向,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最終ta以超級NB的成績,和只投過一次簡歷的傳奇戰績,一舉拿下香港的四大offer,求職之路讓投了上百封簡歷的我大呼羨慕。

我總結了一下,她順利的求職得力於:清晰的目標,以終為始的提前規劃(戰略),踏實認真的努力(戰術)。

目前已入職2年左右,工作內容ta很喜歡,缺點是四大的通病——忙。加上今年疫情影響經濟不景氣,晉升等方面出現問題,現考慮跳香港國企。相信經過了四大的積累和磨礪,ta一定能去到非常優秀的崗位。

B

985本,赴德交換,入職德國四大

同樣是985財會專業的一個朋友,研究生順利保研本校,但是因為不喜歡研究生階段學校的專業課程,自費去德國學校交換學習相同專業,雖然辛苦,但甘之如飴。

德國教學部分用英語,部分用德語。為了學習專業知識,也方便以後在德國找工作,B竟然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德語,畢業面試的時候全德語面試,拿到了德國最大零售企業的財務崗offer和四大offer,最終選擇四大。

不得不說,B不僅是一個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專注、安靜、愛學習的典型優生。從保研、赴德交換、學德文、投簡歷面試,順利的表象下,是持久的努力。

我還記得之前和ta一起上德文課,課後所有同學都散去,只有ta去圖書館列印了所有的教材(很厚),拿回去全部複習完。

B目前還在德國,考慮積累幾年經驗回國發展。

C

985本碩社會學,備戰司考/編制

保研的朋友C,是一個安靜有力量的人,社會學賦予了ta辯證思考和旁觀思考的能力與心態。度過了相對穩定的、充滿思辨趣味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與世無爭的C終於也被時代的洪流推上了就業的風口浪尖。

突如其來的求職潮如洪水猛獸一般讓C充滿不適應。社會學耳濡目染的恬淡和客觀中正,在求職面試的激烈競爭和花式凡爾賽中顯得格格不入。C真的有過迷茫,不喜歡網際網路的快節奏,但也受限於專業。在赴一線城市找尋心儀事業編幾個月沒能如願以償之後,現在騰訊實習,考慮酌情繼續申請事業編,同時備戰司考。

C是屬於不太明確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的一類人,其實跟ta所學專業的模糊性比較強不無關係。而慶幸C的學校和學歷背景都還不錯,能夠最終進到大廠實習,不論是否能留下,積累點經驗都是不錯的。憑藉C的學習能力,相信司考和優質事業編都沒有問題,只是後者還需要一點運氣的加持。

類似社會學的社科類學科,通常被外界認為是「萬金油」專業,看似通達,實則雞肋,很容易找不到好工作。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提前布局,找準適合自己的行業和定位,廣泛實習積累閱歷,才不會讓自己太被動。雖然如此,社科類專業對於學生思維方式、獨立精神的培養是實打實的,畢竟這對個人成長和人生幸福,有時比從事了什麼行業更重要。

無法選擇時,我們也要好好吸收本專業的養分,早做規劃,既來之則安之。

D

非全日制美術碩,沿海院校輔導員

比起C同學,D同學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穩定和安逸。這將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但卻不輕鬆,因為D的專業限制和「非全日制」的碩士學歷。

如果不想從事本專業,就業市場對藝術類畢業生的殘酷顯而易見,本專業同學之間的發展差異也比其他非藝術類專業更加明顯。D的同班同學有些沒畢業就屢獲各類美術大獎,自己平時接單子都能衣食無憂,大有盈餘;而技術不夠精湛的同學也能接一些小單子賺零花錢,畢業之後努努力去大廠做美工。

最後一類就是D這種——不喜歡本專業,技術也不過硬,畢業就只有兩種選擇:

一,跟本專業死磕,努力進網際網路大廠,尋求高工資,同時享受高福報;

二,早點準備進體制。

比起金錢,有房一族的D很清楚自己更看重安逸和穩定,於是把目標早早瞄準在高校輔導員上。但因為ta的非全日制學歷限制,求職也不算順利。不過ta最終還是歷經上十次筆試、面試,去了沿海一所不錯的院校。

直到入職後,D才發現輔導員的工作跟「清閒」不沾邊。「很瑣碎,很多突發狀況,還要應付各種檢查,學生一天到晚各種事情都找你,周末經常泡湯。」D經常跟我抱怨,「但是,真的挺有成就感的,挺開心,感覺自己是在做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才是走向理想生活的關鍵。

當然,如果D沒有父母給買的房,有可能事情會是另一番模樣。

E

985本海歸,一線銀行管培

985本+海歸碩的E選擇了「別人家」的孩子路線,一畢業就進了一線四大國有銀行分行做管培。雖然是分行,但是光是四大國有銀行的招牌,和周圍人「才」和人「財」雲集的工作環境,已經讓人羨煞不已。

但是據E透露,他們的工資並不高,工作也比較機械和碾壓人性,ta「每天都活得很壓抑」。

「主管各種PUA員工,我每天都在想離職!」E抱怨道,「而且我們工資這麼低,什麼時候能買得起這邊的房子呢?」

有趣的是,有次ta疑惑地問我為什麼大家工資都這麼低,我問了下ta對於「高工資的定義」,ta說——「年薪35萬左右差不多(不低)」。我就知道其實ta對於現實的期待真的過分了。要知道畢業短短幾年,有機會達到這個薪水的只有幾類:大廠計算機類崗位、頭部金融機構(還得加年終獎)、頭部投行(遠超這數)、自由職業/創業。

正確的期待,和符合期待的擇業,才能讓自己過的更幸福和腳踏實地。E雖然工資不高,但比起非四大行的銀行員工,起點更高、機會也會更多。之前有個寧波銀行的管培生工作7年後,直接跳槽某單位當了投資負責人,薪水上百萬,前途無量。

但是得熬,沒有別的辦法,熬不住就出局。

現在E正在考慮接受家人的建議,去美國讀個博士。用ta的話說,其實自己是想「逃避現實,能拖則拖」。好久沒聯繫了,我覺得ta應該比之前的自己想法更成熟了。

F

考研985,優質事業編,備戰公考

朋友F是我在體制內求職群裡認識的,ta總是在群裡發言最活躍。我了解到ta是雙非一本,考研到985碩士,並利用985碩士學歷人才引進到某強勢準二線城市,事業編制,待遇22+,現在在備戰公考。我就是從ta這裡知道,體制內的待遇,要數蘇南、浙北、兩廣地區,薪水最高,性價比也比較高。

其實像F這樣發展的人,我周圍比較多。都通過努力拿到了比較好的學歷背景,入職了好地方的人才引進,然後想要找到更好的機會,或者直接考公,我們把這叫做「一步到位」。公務員確實在穩定性和福利上無可超越,如果能考到上述3個強勢地區的區級單位,工資總額比起一線網際網路公司都能打,還不用經歷中年危機。

也許這就是很多人考研、收穫更高學歷的一個意義:參與優質人才引進,或者拓寬可報名的崗位面、延長可以考公的年齡(本科35歲後不能報考,研究生則延長到了40歲)。

放一張杭州某中學招聘錄取圖,你們感受一下。

G/H

雙非海歸碩,入職500強快消/地產

G和H都是我畢業找工作認識的。我們都經過異常慘烈的競爭,進入了公司的最終輪面試,但他們2人都憑藉優秀的表現,拿到了我失手的工作機會,我曾經非常羨慕。

現在他們也都還在公司就職,比起跳過幾次槽的其他朋友和我自己,顯得穩定性更強。除開一些個人原因,我不由得感嘆,優秀的公司確實在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上面更專業,也更用心;也不由得恨自己當時為什麼就沒能再努力一點呢。我想即使到目前為止,跟我同樣惋惜的人也非常多。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我回想自己那個時候,確實太過幼稚也不夠了解崗位,現在想來如果了解了這個崗位也許我更有勝算,亦或者是乾脆也就不想去了。

所以求職的時候,最好先實習了解崗位,再不濟也要找到裡面的人親自聊聊,知道崗位實際工作內容和工作需要的特質,再去有針對性的準備。像我這樣單憑藉個人素質進入終面沒有問題,但是卻沒辦法突圍,拿到offer。

有意思的是,我參加各類人才引進面試時,周圍不乏本碩985的學霸,口才和氣質都非常了得。很多都是在知名公司歷練過2-3年,現在選擇跳進體制內,也確實是出於安家、穩定等多方面考慮。

所以,第一份工作一定不等同於你的最後一份工作,人的想法也會根據人生階段和自己的經歷而變化。停止因為一開始的失利而自怨自艾,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慢慢來,就是快。

I

雙非海歸,現華為,考慮進體制

I同學的經歷頗為傳奇,一畢業就憑藉超凡的魄力,跟隨師兄去了一家快速上升的創業公司,去年我跟ta見面還在,最近聊天告訴我去了華為,但是忙到爹媽不認,準備跳車了。

優秀的人總是這麼優秀,但是有勇氣的人卻沒有很多。像ta這樣學歷、能力都不錯,但是一開始就選擇了創業公司、想要大幹一場的人,其實並不是很多。我不知道ta之前的公司經歷了什麼,但我相信經歷過小公司、大公司之後,ta一定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者不想要的是什麼。

我有個老朋友之前說:「其實人很多時候不是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才做選擇,而是知道了不喜歡什麼所以在逃避。」之前我不以為意,現在想來卻覺得不無道理。

知時務者為俊傑,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社會的變化,也是自己的內心。

以上就是我周圍9個朋友的故事,他們有的進了體制,有的去了外企、國有銀行、網際網路大廠、知名地產公司;有的繼續在公司耕耘,有的考慮跳出換一種生活。(受限於我現在在國企,如果有人感受到傾向性勿怪,並非本意)

看上去好似和讀研關係不大,畢竟本科畢業,也可以去體制、外企、國有銀行、網際網路大廠、知名地產公司呀。

是的,讀研肯定不是一種必然選擇,本科學歷也可以擁有競聘這些崗位的機會,並且只要你足夠優秀,成功入選,踏實積累,還可以利用年齡優勢,碾壓之後新入職的研究生。

但是,如果你的實力一般,還沒想好自己的方向,還沒發掘到自己的興趣,或者需要更多時間累積實習、增長實力,那麼讀研一定是更好的選擇。硬體上,讀研可以給你充足的2-3年時間,去學習、去實習,順便還能拿個學歷,拓寬自己的擇業面,起薪也會更高;軟體上,讀研拓寬了你的視野、完善了你的思維,成熟了你的心智,有些經歷是終生受益的。

不管如何選擇,也不管你的考研結果如何,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著你會做什麼樣的事;你做的事情,又影響了你可以做的選擇。而選擇權,才是對我們努力的褒獎。

不論最終是否選擇了偉大和不凡,渡過千帆卻歸因田園的人,總比一直困在大山裡的人,更加偉大和不凡,也絕不是烏合之眾能夠有資格評頭論足的。

不困於心,不愧於行。做一個勇敢的人吧,不畏後果,勇敢前行。

你覺得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呢?

有沒有和你產生共鳴的地方,或者給你的選擇提供了參考呢?

Best Wishes

相關焦點

  • 「別和我提找工作,畢業延期了」,多數研究生很苦惱,後悔考研
    「考研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主要原因是工作太難找,現在遍地是大學生,本科學歷都不那麼吃香了,競爭還相當激烈,要知道,我國有近3000所高校,培養了一大批大學生,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會大概有800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
  • 本科生畢業,到底應不應該考研?與工作後再考研的人有什麼差別
    本科生畢業,到底應不應該考研?與工作後再考研的人有什麼差別,又到了一年畢業的時候了,那麼,部分本科畢業的學生選擇了進入研究生,一部分得到了在意的offer,在大公司就職了,那麼,為什麼大部分人選擇報考研究生,小部分人繼續工作呢?考研究生和工作,對今後的人生到底有什麼影響?
  • 22考研現在應該做什麼?
    考研大軍逐年擴充,有人想有個更好的機會,有人想逃避畢業就失業,有人因為學習興趣,有人為彌補遺憾跨考,有人隨波逐流,別有有的我也要,無論因為什麼讓你選擇考研,有些過程是必須要經歷的。2020年多少人報名考研?
  • 考研倒計時!你適合讀研究生嗎?
    這個周末就是2020年的考研日了,相信廣大在校大學生們正在進行著最後的衝刺,今年將有341萬在校生參加考試,也是歷年中最高的。其實很多學生其實只是因為身邊的人要考研,而覺得自己也要參與其中,如果動機沒有那麼強烈或者考研的目標感不強的話,是很可能成為陪考大軍了(每年最終會有70%的考生分數不夠研究生錄取線)。
  • 「我媽非逼我考研!」你又為了什麼考研?
    (沒錯,三年後說不定就後悔讀研了呢~)也許真的只是單純熱愛這個專業,做好了深造的準備(沒錯,為了熱愛奮鬥的人生還真是單純又積極)那你又是為了什麼考研呢?如果我們連自己為了什麼考研都不知道那「你為什麼要認真複習備考啊?」
  • 你考研是為了什麼?考研意義何在?
    任何事情,只有賦予了其意義,它才會起到激勵人心的作用,才會讓人擁有忍受持久痛苦的韌勁。不為什麼的堅持貌似讓大多數同學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自我考研意義有多大,這種韌勁就有多強,考研也不會例外!有些人選擇考研是模糊的——因為別人都考!有些人選擇考研是明確的——因為工作需要!有些人選擇考研是高檔的——提升個人價值!
  • 從普通二本到復旦,我來說說考研到底為了什麼
    作者 | 千謙君前陣子在知乎看到一段話,大體是這樣的:「每一個考研的學生,你們都知道,考研這個東西,只要你動了念頭,除非你考上了,否則你一輩子肯定不可能真正放得下。像張雪峰老師說的那樣,你去看看每年校招的時候,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的都是什麼樣的公司,你再去北京大學看看,有什麼樣的公司會去那裡招聘。所有跟你說學校不重要的人,所有宣稱不看學校的公司,那都是騙人的。
  • 畢業繼續深造還是工作?這類學生不建議考研,考研反倒成「炮灰」
    隨心所育,真誠願你成為最好的自己!大家好,我是教育淺說,成長路上,希望有你!小編相信,現在很多大二、大三的孩子都會糾結這樣一個問題:現在這個社會,我畢業後是直接工作還是考研?有這種前瞻性是好事,但對於考研這件事情,我們也必須慎重,因為裡面花費的都是青春,小編建議這幾類人還是不要考研的好。
  • 考研人,你的思想很危險!
    @星期七為了985平臺,我現在連簡歷關都過不了,更別提找到好工作了。@陽光我雙非本科畢業,專業是行政管理,我們這個專業讀研出來也基本上都是考公務員考教師的,我前兩年一直在猶豫為啥要讀研,我其實對本專業並不感興趣,雖然考研的時候也比較努力但是英語太差導致單科沒有過線,去輔導機構當了老師,等踏入社會才曉得原來自己的學歷什麼都不是,現在如果你想考教師編制的話高中老師要求研究生學歷
  • 考研只是為了提高文憑?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專享的3種「福利」
    但即便是如今這種現狀,仍然改變不了同學們想要參加考研的動力,所以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為什麼考研的競爭壓力如此大,每年還會有那麼多的同學選擇考研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考研的人數逐年增多?原因一:提高文憑其實考研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文憑,畢竟現在正處於看好學歷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可能會在網站上直接公務對音頻這的要求,那麼首先就是對於學歷的要求,即「本科及以上學歷」。
  • 新祥旭一對一:考研掃盲,2年研究生和3年研究生有什麼不一樣?
    大家在看招生簡章的時候應該能夠注意到,研究生分為2年制的和3年制的,大家在選擇的時候也會考慮到時間成本的問題,那麼2年制的研究生和3年制的研究生有什麼區別呢?
  • 22考研丨大三的我到底要不要考研
    本文的題目是《大三的我到底要不要考研》。首先大家要知道什麼是考研。其實老師縱觀所有學生,大多數學生對考研的理解十分狹隘。老師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開過一場講座,就問了這個問題。有一名同學就非常踴躍的回答了我這個問題。他說:「老師我知道,考研是政治、英語、數學、專業課!」 所以我明白了 原來C9常青藤也有很多學生對於考研的認知很狹隘。記住同學們:This is not a exam! 考研不等於考試。
  • 本科生VS研究生工資對比!網友:又想騙我去考研!
    每年的畢業季,對於畢業生而言,找工作是個頭疼的問題。高校擴招,大學生的比例增多。招生單位對於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應屆本科生們為了找到好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考研。2019年的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了290萬人,創歷史新高。那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工資對比究竟是怎樣的呢?讀研畢業出來也不容易,只有有了對比,大家才能選擇是去讀研還是直接就業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考研重要提醒:收到「擬錄取」通知後,各位準研究生該做些什麼?
    選導師既然已經被錄取了,那麼現在就會面臨選導師的問題。目前國內的研究生都是導師負責制,你研究生三年過得怎麼樣,能不能得以提升、順利畢業,導師的影響很大。所以,選擇一個好的導師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在選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導師的情況,以免到時候抓瞎。如何了解呢?(1) 看導師的文獻每個碩士生導師都有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
  • 在讀研究生:「如果可以重新考研,我不要985也要選對專業」
    找一份好工作歷來都是大多數同學讀研的第一目標,因此,弄清楚什麼專業是求職季的王者,什麼專業是求職季的棄兒,對於考研人來說十分關鍵。王者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一些熱門專業,包括諸如計算機、金融一類的專業,除此之外,還有航空航天、光電信息、電氣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教育、臨床醫學等專業,在碩士畢業甚至博士畢業後,都能贏得一份不錯的工作。
  • 三本考上211研究生,考研鄙視鏈是現實也是心魔_騰訊新聞
    普通二本畢業,跨專業考上名校法學研究生,29歲裸辭穩定的工作上綜藝爭取知名律所的offer,不斷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他從第一期開始就備受關注。相比於其他名校傍身、學歷開掛的實習生,許多人覺得丁輝才是大多數打工人更真實和理想的寫照。
  • 考研,是畢業直接考?還是工作後再考?已畢業學長告訴你答案!
    作為一名大三的學生,他好像並沒有搞清楚是什麼時候報名考研? 而實際上,有不少同學並不是畢業以後直接去考研,而是選擇先就業,再去考研。 這就會有個問題,到底是哪個更好一些呢? 作為一名過來人,並且也已經研究生畢業參加了工作,想告訴大家我的答案!
  • 今年初試考研時間預計12月19!考研缺考了有什麼影響嗎,影響二戰嗎?
    不知道小夥伴們現在複習的怎麼樣了,千萬不要相信其他人「我還沒有開始複習」「大綱出來在複習也不晚」,這和期末考試問學霸複習的怎麼樣了「還沒看來著」「剛開始看」,結果每次考試下來,人家的成績不是90+就是95+!
  •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大多數都不會選擇讀博,導師說出其中緣由
    現在報考研究生開始的人數越來越多,很多人不禁會擔心,幾年之後,研究生學歷的畢業生會不會像本科生一樣「爛大街」。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問題,考研之後的學生,要不要有先見之明的直接讀博呢?之前看到一份高校研究生學院的調查數據,顯示研究生畢業之後,真正選擇讀博的人其實連10%都不到。
  • 如何看待,那些三戰考研甚至四戰考研的學生?僅僅是為了名校夢?
    考研的筆試的成績發布了,對於成績非常不錯的學生來說,這也許是一個很美好的一天,是實現自己夢想的日子,但是那些不是考得理想的學生,這就讓人傷心,而對於那些三戰、四戰的考研學生,在面臨再一次失敗的時候,他們又是什麼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