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迷航」還有多少謎需解開?
熱點快評
REDIANKUAIPING
洪績
深圳東部華僑城「太空迷航」「6·29」事故原因已基本查明:多名專家組成的調查組經過反覆解讀有「太空迷航」運行記錄的「黑匣子」,以及現場遺留的痕跡,初步認定是座艙碰撞站臺導致事故發生。(7月8日《羊城晚報》)
「6·29」事發以來,人們為死傷者惋惜的同時,尤為關注的是「太空迷航」出事是偶然還是必然?由於「太空迷航」本身的科技含量及神秘性,幾乎沒有外行人發聲。出人意料的是,「太空迷航」事故發生半年前,已有專家提前看到悲劇的預兆。昨天《南方周末》披露,為美國迪士尼服務30年的香港工程師梁聲,去年聖誕節到深圳東部華僑城遊玩時發現,「太空迷航」沒有自動停止系統,且太空迷航的U型鎖只有3釐米,與巨大的艙體極不相稱。他認為非常危險,當場寫下項目的嚴重隱患留給遊樂場,但一直無人聯繫他。「我的心好痛,本來可以避免發生的事,卻因人為的錯令這麼多人命傷亡。」感受到傷痛的,何止是梁聲一人?!
耐人尋味的是,「太空迷航」存在「沒有自動停止系統」等天然缺陷,為什麼又能夠生產並投入商業運行?按從事專業技術40年的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梁廣灝的說法,「太空迷航」如果按國際慣例設計,根本不可能出事。同樣致命的是,「太空迷航」驗收後僅10天就投入商業運作,完全違背了國際標準。「按國際標準,應該先由第三方機構對遊戲進行系統測試,得出相關參數後才能進行商業運作。」可見,急功近利之下,這些都被忽視了。
近些年,被賦予「高科技」特質、驚險刺激的大型機動遊樂項目,深受國內大大小小主題公園的追捧。越刺激、噱頭越大,幾乎被所有遊樂項目捧為大把吸金的「法寶」。「太空迷航」應「航天熱」而生,緊跟「國際潮流」,其天然的吸引力自不必說。正如國內諸多領域都搏命緊跟「國際化」一樣,深圳東部華僑城炮製的「太空迷航」,無疑已先人一步。有樣學樣,洋為中用,本無可厚非。然而,只撿來了「樣子」,卻丟掉了前人幾經探索而形成的成熟的國際慣例與標準,人的「黑眼珠只認白銀子」,勢必埋下禍根。
誠然,在「太空迷航」事故的深層原因最終定論之前,來自香港專業人士的「預見」及相關分析引證,還不能完全對號入座。目前官方披露的表面上的「座艙碰撞」,同樣也不能完全解釋「太空迷航」事故的前因後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故———這一簡單的道理已被千萬次血的教訓所證實。
逝者已矣。即使「太空迷航」的事故之謎完全大白於天下,也不能換回那些逝去的生命,醫治傷者的傷痛。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還有多少如「太空迷航」一樣披著漂亮外衣而存在天然缺陷的遊樂設施還在運行,而隨時可能奪人命?對此,無論是政府管理機構,還是設計者、經營者,都應掂量「人命關天」的分量。
洪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