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這位加拿大「白求恩」在中國工作35年,兩個女兒一口「京片子」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14日報導:1976年4月,26歲的加拿大人費立鵬來到中國參觀,對當時中國出色的公共衛生體系留下深刻印象。自1985年起,費立鵬醫生留在中國工作生活,迄今已有35年。正值白求恩大夫誕辰130周年之際,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日前舉行「紀念白求恩 促中加交流」觀影懇談會,費立鵬醫生在活動中分享了他在華多年的工作體會。
本次活動系2020年SORSA民間外交活動資助項目,由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留加分會承辦。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陸建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等各界代表60餘人現場參會,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留加分會會長姚望、遠在海外的全加學聯以及加拿大嘉賓通過錄製視頻等線下方式超百餘人參與了活動,留加分會會長戴華仁擔任主持。
白求恩大夫在中國大名鼎鼎、耳熟能詳。活動首先播放了專門為此次活動收集、編輯的七段白求恩在中國的故事集錦,展現了白求恩大夫最後一年多在中國的諸多生活和工作細節。
在主旨演講環節,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費立鵬(Michael Phillips)教授分享了他的中國情懷。費立鵬是加拿大人。1976年4月,他抱著好奇、跟著好友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從此結下了一生情緣。首次來到中國的短短三周裡,最讓費立鵬驚訝的是當時中國的經濟條件基礎十分薄弱,但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卻相當出色。特別是公衛宣傳工作的速度和力度,「一有文件發出去,即使是最貧瘠的農村地區,孩子依然能獲得免疫接種服務。」
這種巨大的衝擊讓他感覺當時的中國有無限的生命力和機遇。這也促使費立鵬選擇留在中國,「在這樣的時代,我該做一點事情」,而這「一點事情」,他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從1985年起,費立鵬就一直在中國工作,他先後在湖南長沙、湖北沙市、首都北京等地生活,2010年來到上海定居。
「在中國,可以做很多其他地方做不到的事」。費立鵬的專業是精神衛生以及減少和預防自殺的研究,被喻為精神衛生領域的「白求恩大夫」。同時,他也被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司顧問、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以及《柳葉刀》雜誌的編輯顧問兼中國精神衛生委員會主席等職務,曾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40人」之一。費立鵬的夫人畢曼麗(Marlys Bueber)在活動中從生活視角介紹了他們一家的中國情緣。「中國是家!」當說到兩個女兒時,畢曼麗用手指著腳下的中國大地。儘管兩個女兒現在分別在加拿大和英國求學,但她們都能說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此外,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中方執行院長邵莉教授在會上介紹了學院的建立過程和合作成果。據她介紹,聯合醫學院已經成為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領域首個獲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同時又開展了北美醫學教育模擬認證。今年7月,第一批學生已經順利畢業。
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陸建非教授在致辭中表達了對白求恩國際主義精神的欽佩和感動,並簡要介紹了聯合會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為國際抗疫所做的各項義舉,他表示,留學人員無論「陰晴圓缺、冬寒夏暑」都要積極踐行民間外交的生力軍的作用。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14日報導:1976年4月,26歲的加拿大人費立鵬來到中國參觀,對當時中國出色的公共衛生體系留下深刻印象。自1985年起,費立鵬醫生留在中國工作生活,迄今已有35年。正值白求恩大夫誕辰130周年之際,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日前舉行「紀念白求恩 促中加交流」觀影懇談會,費立鵬醫生在活動中分享了他在華多年的工作體會。
本次活動系2020年SORSA民間外交活動資助項目,由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留加分會承辦。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陸建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等各界代表60餘人現場參會,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留加分會會長姚望、遠在海外的全加學聯以及加拿大嘉賓通過錄製視頻等線下方式超百餘人參與了活動,留加分會會長戴華仁擔任主持。
白求恩大夫在中國大名鼎鼎、耳熟能詳。活動首先播放了專門為此次活動收集、編輯的七段白求恩在中國的故事集錦,展現了白求恩大夫最後一年多在中國的諸多生活和工作細節。
在主旨演講環節,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費立鵬(Michael Phillips)教授分享了他的中國情懷。費立鵬是加拿大人。1976年4月,他抱著好奇、跟著好友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從此結下了一生情緣。首次來到中國的短短三周裡,最讓費立鵬驚訝的是當時中國的經濟條件基礎十分薄弱,但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卻相當出色。特別是公衛宣傳工作的速度和力度,「一有文件發出去,即使是最貧瘠的農村地區,孩子依然能獲得免疫接種服務。」
這種巨大的衝擊讓他感覺當時的中國有無限的生命力和機遇。這也促使費立鵬選擇留在中國,「在這樣的時代,我該做一點事情」,而這「一點事情」,他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從1985年起,費立鵬就一直在中國工作,他先後在湖南長沙、湖北沙市、首都北京等地生活,2010年來到上海定居。
「在中國,可以做很多其他地方做不到的事」。費立鵬的專業是精神衛生以及減少和預防自殺的研究,被喻為精神衛生領域的「白求恩大夫」。同時,他也被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司顧問、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以及《柳葉刀》雜誌的編輯顧問兼中國精神衛生委員會主席等職務,曾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40人」之一。費立鵬的夫人畢曼麗(Marlys Bueber)在活動中從生活視角介紹了他們一家的中國情緣。「中國是家!」當說到兩個女兒時,畢曼麗用手指著腳下的中國大地。儘管兩個女兒現在分別在加拿大和英國求學,但她們都能說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此外,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中方執行院長邵莉教授在會上介紹了學院的建立過程和合作成果。據她介紹,聯合醫學院已經成為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領域首個獲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同時又開展了北美醫學教育模擬認證。今年7月,第一批學生已經順利畢業。
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陸建非教授在致辭中表達了對白求恩國際主義精神的欽佩和感動,並簡要介紹了聯合會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為國際抗疫所做的各項義舉,他表示,留學人員無論「陰晴圓缺、冬寒夏暑」都要積極踐行民間外交的生力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