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的前一天,京東發布公告,宣布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至此,網際網路巨頭中的京東、阿里、美團、滴滴、拼多多等均齊聚社區生鮮團購賽道,一場「燒錢」大戰一觸即發。
後疫情時代,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儼然成了最熱的風口,吸引資本機構、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相互廝殺。而在社區內,更聚集了多家生鮮團購品牌的BD(業務拓展)專員,遊說便利店、生鮮店、活躍居民成為旗下「團長」,努力拓展生鮮團購的業務。
面對BD專員的業務拓展,不少便利店、生鮮門店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謹慎小心,漸漸變得來者不拒。甚至有不少個人團長「多品牌發展」,一口氣加入好幾家社區團購品牌。對於他們來說,相對於資本、網際網路巨頭間的風口廝殺,避免掉隊成為「炮灰」才是自己的當務之急。
社區團長「1拖N」戰略
「你加一下我微信,我邀你進群,群裡都是社區裡的熟人。」
在社區團購平臺上拼單購買了一次生鮮肉菜之後,懂懂筆記來到社區團長「朱姐」的家中取貨。一同取貨的,還有社區裡其它幾位住戶。
取完貨之後,她熱情地邀請大家加入了自己建立的微信群,以便第一時間獲知平臺當天實惠的肉菜團購信息。朱姐表示,儘管平臺並無要求團長建群邀約居民加入,但為了方便通知,用戶交流,她還是建了群邀請團購過商品的社區居民加入。群裡的管理也相對寬鬆些,如果居民、用戶有出租、求租房屋或尋找丟失寵物的信息,也可以在群裡邊無償發布。
「朱姐」家用於存放生鮮的106L冰櫃
「只要不是微商廣告、中介廣告,我一般都不管的,我只管發布實惠團購信息。」但是加入她的微信群幾天後,懂懂筆記卻發現朱姐所發布的生鮮團購資訊,並非只局限單一社區團購品牌、生鮮平臺,而是有很多家。
或許是因為懂懂筆記已經第三次上門取貨,朱姐的戒備心不像前兩次那麼重。當被問及為何發布的優惠信息有其它的團購品牌時,她一邊從年中剛置辦的冰櫃中拿出生鮮商品,一邊解釋道自己實際上是三家生鮮品臺的社區團長。
「原本只做一家的團長,可年底有幾家品牌都在拓展業務員,於是我便加入了。」關上冰櫃門的朱姐表示,成為團長的「硬體」要求就是這臺大冰櫃。只要有了一臺冰櫃,承接其它品牌的業務,就像在飯桌上加一個人添一雙筷子那麼簡單。
近期社區團購品牌正處於瘋狂拓展期,團長申請的準入門檻並不高,簡單填表,「驗證」團長資質——即家中添置的大冰櫃之後,她便順利成為了三家品牌的社區團長,「估計平臺都急著拓展市場,合作的協議裡,幾乎沒有什麼排它的限制。」
朱姐告訴懂懂筆記,除了她之外,附近其他的團長,無論社區便利店還是個人,都與幾家生鮮品牌合作,同步為在幾家平臺下單團購的社區用戶,提供生鮮取貨服務,同時也讓「硬體」冰櫃更加的「飽和」一些。
「多線發展和做單一品牌,投入的硬體成本都差不多的,為什麼不多賺一些呢?」朱姐透露說,隔壁社區有一家便利店,將夏天時買雪糕的大冰櫃改造成了生鮮櫃,同時與四家生鮮團購平臺合作,多掙佣金,彌補冬天冷飲、冰品銷量下滑造成的損失。
隨著網際網路巨頭、創業團隊入局,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的賽道頓時變得異常熱鬧,社區也隨處可見拓展業務的BD專員,有的便利店、生鮮門店管理人員透露,最近一段時間上門的BD專員甚至比顧客還多。
那麼,一口氣與幾家團購平臺達成合作的團長,是否是因為看好社區團購、生鮮電商日後的發展?
「雞蛋」不敢放一個籃子裡
「其實是害怕在一棵樹上吊死,所以與多個品牌(合作)發展,避免成了炮灰。」
當聊及是否看好社區團購、生鮮電商領域的前景時,團長肖薇(化名)搖頭嘆了口氣。和朱姐一樣,在惠州臨深一城中村經營便利店的她,也與兩家社區生鮮團購平臺合作並成為團長。
肖薇便利店所在的臨深城中村
與個人團長不同的是,便利店原本具備冷櫃設備,與社區團購平臺合作更加簡單,肖薇坦言,目前她還在與另一家平臺的BD專員洽談,希望能承接第三家平臺的業務。於此同時,她一改往日經營便利店冷冰冰的服務態度,熱情的邀請顧客註冊平臺帳號,下單團購、預定生鮮產品。
「周圍住的是打工者,因為團購肉菜便宜,所以很多租戶都在平臺上邊買菜了。」自從成為團長之後,每天傍晚大量用戶到店裡取團購生鮮,她和愛人比以前更加忙碌,經常忙活到八九點。
以每單生鮮團購10%的佣金計算,肖薇的便利店每天可以額外創收將近三百元。可即便如此,她還想合作新的團購平臺。不為別的,只是對目前的生鮮品牌缺乏信心,缺少「安全感」。
「你說我現在做的兩家平臺,準備合作的品牌,哪一家能夠在行業裡走到最後?」肖薇說,隨著網際網路巨頭陸續布局社區團購的業務,作為團長的「安全感」更加缺失,絲毫不敢肯定合作的品牌是否能在生鮮混戰當中勝出。
如果合作的品牌勝出了,那麼團長就算賭對了。要是合作的品牌在賽道上敗下陣,那麼團長之前努力或將白費,份額被別的團長蠶食,更何況網際網路巨頭重金投入生鮮,目的就是為了「熬死」競品、打擊中小規模的平臺。
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預測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638.4億元,比2019年的1620億增長了62.9%。但同時,資機構本、網際網路巨頭入局,中小規模創業品牌更是不計其數,分食有限的市場份額。
社區團購、生鮮電商消費規模的增長,對於普通的團長而言,並無實際參考價值,團長想知道的,是如此多的社區團購平臺,究竟哪一家最具實力,可以走到行業前列,「熬死」競品。
「你看那個曾經的行業『黑馬』每日優鮮,現在都在激烈競爭中聲量越來越小了。」肖薇告訴懂懂筆記,與拼命分析哪家平臺、哪個品牌能在生鮮電商團購領域笑到最後,不如儘可能與多幾個品牌、平臺達成合作。
即便其中一家平臺「涼涼」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保障團長的付出的精力不會白費,因此很多團長都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逐漸發掘、篩選最有潛力品牌,深度合作下去。
除此之外,不管社區團購、生鮮電商領域如何發展,網際網路巨頭的競賽孰勝孰負,團長也都有「留一手」的計劃。
社區團長的「花心」和小算盤
「也不全為了賺佣金,那樣不長久。」
朱姐告訴懂懂筆記,之所以每天定時篩選、發布優惠信息,全心全力地服務客戶,為的是要積攢社區人脈。她揚了揚手機微信稱,目前好友列表裡已經有三百餘位客戶,都是在平臺上消費過的。
如果有朝一日,合作的團購品牌敗下陣了,或是平臺發展壯大「拋棄」社區團長,朱姐自己還能利用這些人脈做一做其它的買賣。在她的眼裡,資本家是最不可信任的,所以合作要留心眼,適當打一打小算盤。
尤其前幾天,人民日報發文強調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更是堅定了朱姐另謀打算的計劃,利用社區團購平臺的訂單,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不知道哪天(社區團購)平臺就都涼涼了,實在是靠不住。」
她告訴懂懂筆記,目前她開始走訪社區便利店、商超,看看除生鮮、日用品之外,社區居民還需要什麼,有目的性的進一些其它商品,並通過微信,銷售給需要的用戶,大家相識於社區團購,彼此間的信任度比微商更高,更好推產品。
「之前(深圳寶安)固戍那邊有幾位團長,合夥開『萬事屋』,零食、日雜都賣,中介、家政也做,利用的就是當團長時的人脈,只要服務好,用戶間也會相互介紹。」她滿懷憧憬的說。
相比朱姐,肖薇另謀打算的計劃更加成熟,為了借平臺引流,積攢朋友圈的人脈,她甚至利用合作團購平臺的漏洞,將店鋪的位置定位到了相距400米的住宅小區當中,以便搶其它團長的用戶。
「在定位上看,我離小區是最近的,比小區內(合作的)便利店距離還近一些。」儘管含有些「欺詐」的成分,但她透露,目前「奔波」400米到城中村裡取貨的用戶,也沒有太大的微詞。
有時經常到店裡取生鮮的用戶,還會隨手在店裡買店調味品、日用品拉動了消費,她和愛人甚至還利用生鮮團購人脈,為下單過、添加好友的客戶,送雜貨日用品上門,「周邊出租屋、小區滿30元起送,零食菸酒都可以。」
【結束語】
顯然,眾多的社區團購團長不希望捲入網際網路巨頭、創業品牌的大戰當中,深諳資本無情的團長們都在默默盤算著自己的小算盤,利用平臺瘋狂的拓展戰略,為私下孵化的買賣引流。
網際網路巨頭、創業者利用社區團長「打天下」,團長也利用平臺構建「私域流量」,各取所需、誰也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