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曾在書裡寫道:「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由陳曉卿導演,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風味人間》,更是給出評語:「食物鏈頂端的雲南人」。
論吃,雲南人就沒輸過。
「辣椒蘸一切「
雲南人吃辣,透著一個「野」字。
「野」基於強大的實力——雲南人吃辣能力,在全國絕對居於前列。
雲南擁有世界上最辣的辣椒之一:「象鼻」涮涮辣。
據說大象不小心將鼻子碰到這種辣椒上,都會被辣得狂甩鼻,其霸道可想而知。
身邊土生土長的雲南朋友則表示:她們小時候很受歡迎的零食是辣椒麵,大家會一撮一撮地吃。
雲南還有一道名菜:「鬼火綠」,各種辣椒混炒,辣上加辣,怎麼辣怎麼來,一口下去,如舌燃鬼火,那叫一個刺激。
但能吃辣只是基礎,對於雲南人而言,萬物皆可蘸辣:
酸木瓜蘸辣;
水蜜桃蘸辣;
芒果蘸辣;
蘋果蘸辣;
草莓蘸辣;
菠蘿蘸辣;
楊梅蘸辣;
……
茉莉花煎蛋要加辣椒麵;
芭蕉花可以和辣椒炒一盤菜;
油炸火龍果花還要配著蘸水辣吃。
……
而每一個雲南人的家裡,都放著至少一袋「單山蘸水」;每一個去遠方上大學和工作的雲南人,行李箱裡也絕對少不了一袋「單山蘸水」。
買個水果,蘸一蘸;燒個魚湯,蘸一蘸;煮個白菜,蘸一蘸;炸個串串,蘸一蘸..
總之,單山蘸水在手,天下我有。
在吃辣這條路上,雲南人獨闢蹊徑,早已自成一派。
日啖菌子三百克,不辭長作雲南人
汪曾琪朋友到昆明開會,汪曾琪再三告訴他:到昆明一定要吃吃菌子:「他住在一舊交家裡,把所有的菌子都吃了。回北京見到我,說:『真是好!』」
2000多種食用菌,雲南擁有600多種。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無論貧富,都要吃菌子。
松露、牛肝菌、乾巴菌、雞樅、羊肚菌、虎掌菌、竹蓀
「世界上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這是汪曾琪先生對乾巴菌的描述:「(乾巴菌)樣子最難看,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乾牛糞,亂七八糟,當中還夾雜了許多松毛洗淨後,與肥瘦相間的豬肉、青辣椒同炒,入口細嚼,半天說不出話來。」
「乾巴菌,菌也,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曹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珍胗香味,且雜有松毛的清香氣味。」
汪曾琪離開雲南四十年,依然念念不忘昆明的菌子。
而雲南人吃菌子,更是「野」。
此前網友@黃瀨瀨瀨瀨 提出的問題,直接被推上了熱搜:
「我好奇一件事很久了,雲南人吃菌子中毒看到的小人長啥樣啊。」
評論裡無數雲南人現身說法:
@皮蛋瘦肉粥加奶:據我爸說,像白雪公主裡面的小矮人,但是會變色,一閃一閃的,還會排著隊走路,一邊走路一邊唱歌
@Watts_:我同學的妹妹一家以前吃見手青中毒,去醫院的路上他妹妹還說天窗一直有小人排著隊進來,到醫院了也是看見從窗戶外面爬小人進來,排著隊的。
@廢廢_Lee:聽我一個學生說,就是模模糊糊的,還有重影哪怕中毒了一次,還是樂此不疲的吃菌子,因為太好吃了
@雜草也似的凊凊:雲南人來答題啦!其實我沒中過毒,只有我媽吃菌子中過。據她的描述是很困,想睡覺,然後到處都是人臉,而且那些臉她也不認識。以及,菌子真的很!好!吃!
雲南有句俗話:寧肯眼睛瞎,不給嘴放塌(指的是寧可把眼睛吃瞎,也不能不吃這口兒)。
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菌子雖美味,還是要注意安全,尤其不認識的菌子千萬不要亂吃。
無「撒」不歡
「我爸剛剛看雲南風味原產地裡面的『撒』嚇得直接跑開。」
「撒」是雲南滇西餐桌上的特色菜,通常是一碗蘸料配一碟葷素冷拼的組合,傣語中稱為「撒」,有生食、涼拌的意思
半發酵的水醃菜,搭配焯水後的酸螞蟻,是清爽酸冽的螞蟻撒。經過木炭淨化的酸筍汁,結合混有香草碎末的生魚糜,是綿密酸爽的魚撒。
生皮和豬血蘸水,搭配茴香、小米椒,大蒜、醃菜水,是一般人不敢輕易嘗試的血撒。
精髓源於黃牛苦腸,製作全程高能的苦撒。
就問你驚不驚喜,刺不刺激!
尤其在雲南的少數民族區,總能打開你對美食的新世界大門。
血拌肉:聽名字就讓很多人膽戰心驚,卻是雲南拉祜族的美食;
白旺:是由動物生鮮血加工的涼拌菜;
剁生:將豬肉或牛肉剁細,與蔥、姜、蒜、辣椒攪拌而食.
不過據網友發來反饋,雖然聽起來或者看起來讓人心裡毛毛的,但嘗起來卻是別具滋味,就問有沒有心動的小夥伴?
綠的都是菜,動的都是肉
紀錄片《雲南味道》裡,講過這樣一句話:「一動就是肉,一綠就是菜,田間、地頭都可以拿來吃。」
@提刀探花在緬北 :雲南人看見馬蜂窩就像見到天上掉下來一大坨豬肉,不弄來吃了不開心。我們是見到馬蜂窩就躲著走啊!雲南人還有一項神奇技能,他們可以吃五顏六色的菌,我們看見就會嚇得半死。某年一桌人吃菌,包括我在內的外地人都倒了,雲南人啥事沒有。
在雲南,花可以拿來吃。
白杜鵑花摘除花蕊,留下花瓣,進行長達半年的晾曬,便可做成白族傳統美食:杜鵑拌肥腸。
曾經刷屏的超美瀘沽湖「水性楊花」,在雲南人的眼裡,不僅是美景,更是一道難得的美味。
玫瑰花可以做成玫瑰鮮花餅、玫瑰糖、玫瑰花粥、玫瑰奶凍、玫瑰酥;
山茶花搖身一變,便是山茶花糯米藕、山茶花糯米粥;
石榴花炒臘肉,涼拌石榴花,最是不能錯過;
茉莉花炒蛋,鬆軟滑嫩,入口即化;芭蕉花直接可以成就一桌芭蕉宴;
雞翅棠梨花,滋味更是獨特。
……
不僅是花,雲南蟲宴更是一絕。
散發著怪味的臭蟲,雲南人有獨特的驅臭方法。
驅完炸一炸,就是一道下酒菜。
看到知了,第一反應:美味啊,逮住逮住。
沒有一隻竹蟲,能在雲南安全長大。
傳說中鮮嫩,喝一口就上癮的螞蟻蛋湯。
漆樹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功能都是割取的汁液可做塗料,然而在雲南人眼裡,它卻立刻擁有了另一重身份:天然美食供應商。
由漆樹梓榨出的漆油:與雞蛋同煮,油脂浸潤,鮮美醇和;漆油紅米粥,香濃順滑;同乳豬慢燉,油脂的醇厚夾雜輕微的奇特香氣,滋味妙不可言……
而最美味的莫過於,用剛榨出的漆油,炸林間的土蜂蛹,再與米酒同煮。
當然,雲南還有燒餌塊、火腿雞雜餌絲、耙肉餌絲、宣威火腿豆花米線、青煮雞樅湯、過橋松茸、乳扇、麗江粑粑、石屏豆腐、玫瑰米涼蝦、豬酐酢、彌渡卷蹄、大薄片、銅鍋煮魚、大理砂鍋魚、綏江酒香蟲、油炸豌豆粉、糯米飯、豆燜飯、花米飯、香竹烤飯、芭蕉葉燒肉、建水燒豆腐、汽鍋雞、洋芋雞、文山三七雞、昭通天麻雞、傣味檸檬雞、霑益辣子雞.
(燒餌塊)用一盆炭火,上置鐵篦子,將餌塊餅攤在篦子上烤,不停地用油紙扇扇著,待餌塊起泡發軟,用竹片塗上芝麻醬、花生醬、甜醬油、油辣子,對摺成半月形,謂之「燒餌塊」。入夜之後,街頭常見一盆紅紅的炭火,聽到一聲悠長的吆喚:「燒餌塊!」給不多的錢,一「塊」在手,邊走邊吃,自有一種情趣。
——汪曾祺《昆明的吃食》
(鍋貼烏魚)烏魚兩片,去其邊皮,大小如雲片糕,中夾宣威火腿一片,於平鐺上文火烙熟,極香美。宜酒宜飯,也可作點心。
——汪曾祺《昆明的吃食》
(過橋米線)一是湯麵一層雞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整無殘缺,推入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
——汪曾祺《昆明的吃食》
雲南美食,夠野夠敢夠獨特,卻總有一款能徵服你的胃。
參考資料:
紀錄片:《風味人間》《風味原產地·雲南》《味道雲南》
《辣椒的味道》《中國宴 · 福壽康寧》《花開彩雲南》
關於作者: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