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呀大又甜那裡來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別人啊一定要嫁給我帶著百萬錢財領著你的妹妹趕著那馬車來 王洛賓 《達坂城的姑娘》
在國外教漢語時,有時候會給學生教幾首中國歌活躍活躍氣氛,在所有的中國歌曲中,最受歡迎的是《一剪梅》和《達坂城的姑娘》,大概是因為這兩首歌的旋律優美但曲調簡單,很容易學唱。然而,每次教《達坂城的姑娘》時,我心裡都會有些發怵,因為每次,真的是每次,每次教的時候學生都會瞪大眼睛問我:「老師,姑娘嫁人為什麼要帶著百萬家財,領著她的妹妹?」
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學唱這首歌的也想過很多次。小時候,我以為歌詞中「領著你的妹妹」是歌曲中的男主人公要幫嫁人的姑娘撫養妹妹,曾為這幾句歌詞而深深感動,覺得唱歌的這個男人好情深,愛屋及烏,連愛人的妹妹都願意照顧。等長大以後,讀了一些史料才發現歌詞中表達的根本不是我所想。其實,這幾句歌詞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陪嫁婚制和媵妾婚制。
一、「帶著百萬錢財」是中國古代陪嫁婚制的遺風
在中國古代,不管是漢族還是其他的少數民族,陪嫁制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婚制。這種婚姻制度要求女子出嫁時必須帶一定的嫁妝到男方家裡去。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有很多描寫女子出嫁攜帶嫁妝的場景,如《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無獨有偶,這首詩裡描寫的場景跟《達坂城的姑娘》中歌詞唱的一模一樣,意思都是:駕著你的馬車,帶著你的嫁妝,嫁到我家裡來。
到了宋代,漢族的陪嫁制達到了登峰造極、令人咋舌的地步。如果女子沒有豐厚的陪嫁,很難找到如意郎君;如果女子沒有陪嫁,連嫁人都難。在宋代四川一帶,有很多女子因為家裡窮,沒有嫁妝陪嫁,結果嫁不出去,只能自梳不嫁。如《宋史侯可傳》:「巴人娶婦必責財於女氏,貧人至有老不得嫁者。」
在宋代,很多家庭會從女兒一生下來就開始準備嫁妝,為的就是讓女兒在適婚的年齡裡能夠順利嫁出去,如袁採在《袁氏世範》中所寫:
今人有生一女而種杉萬根者,待女長,則鬻杉以為嫁資,此其女必不至失時也。
《達坂城的姑娘》歌詞中「帶著百萬家財」的出嫁習俗應該是中國古代厚嫁風氣的延續,歌詞表達了男子對女子嫁妝數量赤裸裸的期盼。
二、「領著你的妹妹」是中國古代媵妾婚制的遺風
在中國古代,女子出嫁不僅要攜帶大量的嫁妝,還需要帶所謂的媵從。這些媵從大多是女子庶出的妹妹、侄女或者家族內的庶出適婚女子等,女子出嫁時帶到男方家裡去給男子做媵妾,媵妾的地位比一般的妾高出很多,相當於中國後世的貴妾。如《儀禮·士昏禮》中的註解:「古者嫁女,必娣侄從之,謂之媵。」這種婚姻制度在《詩經》中曾有記載,如《詩經·大雅·韓奕》:
韓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於蹶之裡。百兩彭彭,八鸞鏹鏹,不顯其光。諸娣從之,祁祁如雲。
這首詩的意思是:韓侯要娶的妻子是汾王的外甥女、蹶父的女兒。韓侯到蹶父的城邑裡去迎親,蹶父的女兒出嫁的嫁妝隊伍有一百多輛馬車,馬車上的鑾鈴叮叮噹噹地響著,韓侯的婚禮熱鬧而有面子。新娘的妹妹們也跟著嫁過來了,長長的隊伍好像天上的雲朵。這首詩裡描寫的韓侯娶妻時,妻子帶過來的不僅僅有數之不盡的嫁妝,還有數之不盡的妹妹們過來做媵妾。
這種媵妾婚制在三國時期還很流行,如孫權的父親孫堅就娶了孫權的母親和她的妹妹。這種婚制到了唐宋還有延續,一般是嫡出的女兒做正妻,庶出的女兒一起跟著到男方來做貴妾。到了明清,這種婚制才開始慢慢廢止。
古代漢族的這種婚俗也影響了一些少數民族,比如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都有這種婚俗。在突厥,甚至有制度規定:如果妻子出嫁時沒有妹妹相從,男子有權向嶽父索要一定的錢財去買妾。
《達坂城的姑娘》歌詞中「領著你的妹妹」的出嫁習俗應該是這種媵妾婚制的遺風。
三、領著你的妹妹」或翻譯為「領著你的伴娘」也是中國古代媵妾婚制的遺風
有研究者認為,《達坂城的姑娘》中「領著你的妹妹」或為歌詞翻譯錯誤,應該是「領著你的伴娘」,如果按照現代婚俗,女子出嫁時帶著伴娘實屬正常。但是,個人認為,如果歌詞真的是翻譯錯誤,女子出嫁時「領著你的伴娘」,同樣也是媵妾婚制的遺存。
西周以後的婚制規定,女子出嫁時必須帶有」伴娘「,「伴娘」一般由出嫁女子的庶出侄女或者妹妹充當,她們會跟著女子一起來到男方家嫁給男方做媵妾。
據專家研究證明,《達坂城的姑娘》中所唱的婚俗應該是當地兩百多年前的婚俗,在兩百多年前,達坂城還沒有中國現代意義的「伴娘」。
所以,《達坂城的姑娘》中「「領著你的妹妹」,其中的「妹妹」應該不是翻譯錯誤,因為按照相關婚俗,「伴娘」也是由「妹妹」來充當,翻譯成「妹妹」或者「伴娘」都可以。
結語
《達坂城的姑娘》中所唱「帶著百萬錢財,領著你的妹妹」應該是中國古代陪嫁婚制、媵妾婚制婚俗的遺風。當明白這一點時,心裡不禁有點小失望,但很快就釋然了:因為這首歌來源於兩百多年前,描寫的是兩百多年前達坂城的婚俗,兩百多年前達坂城有這種婚俗比較正常。
再者,每一種文化的誕生都會有它特定的誕生土壤。因此,特殊的時代有特殊的婚俗很正常,當今天的我們回過頭去探望歷史文化時,我們應該予以尊重,而不是以今律古,以今非古。任何以今律古,以今非古的想法和行為都是心胸狹隘、見識鄙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