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出現新冠病毒變異的消息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日起,倫敦及周邊地區,已從三級防控級別提升至最高級別四級,全球也有多個國家宣布禁止英國航班入境。
當地時間12月21日,世衛組織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英國發現的新冠病毒變體9月已在當地傳播,傳播力增強,傳播指數從1.1上升至1.5。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提到,英國報告此次變異後的病毒更易傳播。
根據此前的數學模型推算,這一變異新冠病毒傳播率已經提高70%。
儘管譚德塞同時強調,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變異病毒更可能導致重症或死亡。但這一消息仍然引發了人們的擔憂,新的病毒變體是否可能導致疫苗有效性下降,從而使接種疫苗的人感染風險加大。
對此,鍾南山院士22日表示,英國病毒變異對疫苗影響尚無證據。張文宏醫生也通過微博表示,病毒變異是自然現象,在意料之中,單一的突變降低疫苗的效力可能性不大。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鍾南山:英國病毒變異對疫苗影響尚無證據
據南方+客戶端消息,12月22日,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工程院鍾南山院士在一場活動中表示,往後的局勢越來越分化還是融合,這是嚴峻的考驗。
世界上新冠肺炎病人越來越多,9月就發現變種的病毒,但不是打完疫苗之後發現的。在英國出現的變異病毒據說增加70%傳染率,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禁止英國航班。但在病死率等方面是否改變還沒有具體內容,對於疫苗的有效性是否影響也沒有進一步的證據。
另據紅星新聞,英格蘭公共衛生局蘇珊·霍普金斯博士也指出,該變種最早在10月確認,是來自於一份9月裡獲得的樣本,但直到12月18日才確認其高傳播性。目前在入院率和死亡率上都沒有看到明顯上升的跡象,感染該變種的患者病毒載量雖然更高,但這也不意味著人會病得更嚴重。因為除了病毒載量,病情還要取決於免疫反應。
不過,病毒載量高意味著患者的傳染性更高,社交距離等防控舉措更為重要。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病毒學家金冬雁教授認為,目前來說,該變種「對毒力或致病性是沒有影響的,對於疫苗保護也沒有影響」。有專家從傳播的特點、嚴重性、重症比例等推測,該變種的毒力是有所降低的,金教授指出:「而這也符合我們過去一直以來的預測——新冠病毒的變異趨勢是傳播力增加,毒力下降,重症的比例現在越來越少。」
張文宏:病毒變異是自然現象,在意料之中
12月22日凌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布微博表示,英國突變株並不意外,疫苗接種有條不紊推進即可。
張文宏表示,變異是自然現象,在意料之中。就像前段時間出現的D614G突變一樣,病毒在傳播中不斷出現變異,並出現優勢株是必然的,是生物進化的自然現象。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隨著病毒的複製過程自然地發生突變。成千上萬的突變已經出現,但只有極少數可能是重要的,並以可察覺的方式改變病毒。
英國新冠研究機構(COG-UK)的科學家Sharon Peacock表示目前在S蛋白中大約有4000個突變,(中國的國家生物信息庫檢測到了2900個),突變可用作病毒的傳播路徑和疫情爆發的監測,和致病性或者傳播力是否增強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目前只能說這個新出現的N501Y與新近出現的英國東南部爆發有關,也沒有發現感染後的疾病更為嚴重。採取更為嚴格的防疫等級,還是為了避免醫療擠兌的發生。
沒有自然選擇就沒有病毒進化。同樣,沒有疫苗的壓力,也基本不能自然篩選出對疫苗無效的病毒變異株。目前疫苗會產生針對S蛋白許多區域的抗體,一個單一的突變(比如上個月出現的D614G突變,和這次出現的N501Y突變)降低疫苗的效力可能性不大。
病毒每天都會發生突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突變發生,迄今在試驗中被證明有效的疫苗類型只有在上市後才會因為疫苗壓力,篩選出對疫苗無效的突變。這需要等待疫苗上市後我們對疫苗保護失敗的病例做測序來驗證。一旦發現對疫苗無效的變異,那時候可以很容易地對疫苗進行調整,就像我們在流感疫苗上做的那樣。
張文宏:明年下半年,國內新冠疫苗接種迫切性將逐漸顯現
張文宏表示,風險最高的人群應該最先接種疫苗。這是全球共識。發病率越高的國家接種的迫切性就越高。在全球逐漸開放的大背景下,在全球疫苗逐漸普及到位的情況下,中國在高危人群做好疫苗接種後,隨著大眾對疫苗的疑慮逐漸緩解,接種率也會隨之上升。將來在疫苗接種到達一定水平後,新冠會成為一個和流感接近的季節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我國此前公布了新冠疫苗接種「兩步走」策略:先針對部分重點人群,再逐步實現應接盡接。對此,張文宏在接受央視新聞《相對論》連線採訪時預測,明年下半年,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的迫切性將可能逐步顯現。
他表示,屆時,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已實施一段時間,各國之間的互通將可能隨防控風險的降低而變密,中國面臨的疫情輸入性風險隨之增大。
與此同時,接種疫苗速度快、普及面廣的國家,將加速互相開放。如果國內疫苗接種不夠普及,向外開放將可能受阻。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的迫切性由此凸顯。
張文宏稱,疫苗是「義務」和「權利」的綜合體。目前國內防控形勢較好,大家更多地想到的是「權利」問題,即接種疫苗是保護自己,但不接種,面臨的風險也並不會明顯增加,因此,與「義務」有關的共識達成較少。接種新冠疫苗「義務」與「權利」的比例如何決定?相關共識的達成,將隨新的防疫節點的出現而有所進展。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南方+客戶端、紅星新聞、央視新聞、微博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