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卦上卦即外卦為離卦,下卦即內卦為乾卦,離象徵火也稱離火卦,乾象徵天也稱乾為天卦,所以大有卦也稱火天大有卦。火天大有和天火同人互為綜卦、反卦和覆卦。
離卦為麗為明為火,乾卦為天,火天大有卦就是火在天上。火在天上,則是光澤萬民、萬民歸順,普照萬物、萬物順天依時,天下晴天麗日、事業蒸蒸日上、事事大有所成之象。
如果把同人卦整個顛倒過來,就變成大有卦了,這兩個卦彼此相綜。但是我們如果把同人卦的上卦變下卦,下卦變上卦,上下卦顛倒一下,也變成大有卦,所以這兩個卦又互為交卦。所以這兩個卦,既是綜卦,又是交卦。這兩個卦的密切關係,我們從卦象上面可以看得很清楚。
為什麼同人卦在前,大有卦在後?《序卦傳》說: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志同道合的人以共同的理想,同心合力,結合在一起,這樣做出來的效果,就會使得很多人認同並前來歸附,因此,我們就可以獲得很多的東西,這個狀況我們稱之為大有。
找志同道合的人,要「與人同者」替我想,也替你想,沒有自私佔有,欲自私只有公眾的大自私,為團體而自私,為國家而自私,為天下而自私,這就是「與人同者」。能夠有這樣的胸襟,就「物必歸焉」,天下萬物都向同人集中了。所以同人卦下面就是大有卦,就是說公正廉明的人,就有很多朋友,很多部下擁護,所以同人的綜卦,就是大有,所有好的都集中在一起。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有卦的卦象是乾(天)下離(火)上,為火在天上之表象。火焰高懸於天上,象徵太陽照耀萬物,世界一片光明,農業大豐收,「大有收穫」。「順天休命」,「順」就是服從的意思;「休」有順其自然的意思。有道之士在「大有」的時候所作的事就是只需要順服「天道」;不必過多地操心自己的命運。君子在這個時候要阻止邪惡,頌揚一切善行,順應天命,替天行道,以保護萬物性命。所以一定要注意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遏」就是遏止的意思,「遏惡」就是把惡念適當地壓住,消掉,惡行要改變,要轉化。為什麼大有卦大象特別說明要「遏惡」?就是因為一個人沒有錢的時候,他是很守分的,對人很有禮貌,也不敢有太大的欲望,可是稍微有一點錢以後,他的惡念就出來了,整個人就亂掉了,整個家庭就不像樣了,所以大有卦大象特別提出要「遏惡」,就是這個道理。「遏惡」不夠,還要「揚善」不是把好事情拿去到處吹牛,而是發揚我們善良的一面平常看到窮人,想救濟他,可是口袋裡面沒有錢,現在稍微有了一點,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就多少幫助他一點。
「遏惡揚善」,這四個字為什麼擺在大有卦裡面?這就特別提醒我們,當我們大有的時候,第一個,我們的惡念不斷產生,以前沒有機會、沒有能力做壞事,現在開始有了,這就糟糕了,如果不能遏惡,就會害死我們自己。第二個,我們本來是有良心的,想做一些善行,而現在有能力了,卻不想做了,因為想積小成大,再大,還要更大,最好比夠比任何人都富有,成為首富.這樣的話就什麼事都不要做了。
接下來大象特別提醒我們,「順天休命」。「休」是美好的意思,「休命」就是美好的使命。我們作為人,只要有機會,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順著天理良心,來完成我們這輩子之所以為人的美好的使命。這才是讀《易經》所需要的一種覺悟。如果讀《易經》讀了半天,只想從中得到好處,只想把自己的壞處推給別人,那就讀出小人來了,還不如不讀。《易經》希望我們變成君子。所以大象裡面,有一個「君子以」,就是君子看到這種自然現象,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把它變成人世間的一種美德。
火天大有卦卦辭,大有,元亨。
大有卦的卦辭只有四個字,大有,元亨。大有卦這裡的大指的是什麼?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有句話說:「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有卦具有天道的兩個屬性,「元」,「亨」,且無任何附加條件。「元」指的是我們的內在,也就是零維奇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內在是本自具足的,因為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他們的相互關係,在這一點裡全有。
劉豐老師解讀本自具足時說:當我們用能量波的概念來描述的時候它非常科學。因為我這個手指尖這一點既有這個燈發出的波,又有這個燈發出的波。這個宇宙空間的所有能量波都會通過這一個質點。所以這一個質點具足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它們的相互關係。所以任意一個質點具足宇宙中的所有智慧,這叫宇宙全息律。這是釋迦牟尼佛出定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叫「眾生皆具如來德相」。他就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人內在本自具足,這個宇宙空間的所有信息你全有。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呈現出這種本自具足的智慧狀態能夠做到心想事成呢。也就是為什麼不能時時「亨通」呢?那佛祖接下來說「皆因妄想執著顛倒夢想而不能證得」。
大有卦天道的其他兩個屬性,「利」, 「貞」去哪裡了?在告訴我們什麼呢?
大有卦的「利」, 「貞」「的失去恰恰是我們需要彌補的,把這兩個重要的屬性補過來才能真正的做好大有卦。
當你已經處在大有卦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利」, 「貞」這兩個重要的天道屬性,有了錢了要會利他,利於萬物,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要知道守正,止於一,即止於道。
有句話叫「無財不養道」很多人以為修行一定要成為財主以後才能修行,這搞錯了。每個人課題都不一樣,有的人這輩子來修恐懼的,有人來修情感的,有人來修財富的,有的人來修貧窮的,題目不一樣。但是大家一股腦都想當財主,都覺得當了財主以後才能修行,說無財不養道,搞錯了。所有的修煉一定是當下開始,不管你現在幹什麼是什麼狀態,你要等到你掙了錢再修行,掙足了錢再修行。那真的太可惜了,你把你真正的今生今世的好時光給耽誤了。其實,掙錢的過程就是修煉你的自由度,你的創造讓財富變的很自在,否則你很有可能透支你的生命能量。財富是什麼?財富是能量,但它更是責任和使命,一個人沒有想好承擔更大的責任和使命的話,多餘的財富是他災難的誘因。所以一定要考慮你想承擔多大的責任和使命,你再想你要掙多少錢。但大部分人並沒有理解這件事,就盲目地去掙錢。
其實這個世界每個人的錢是個定數,我長這麼大我在我周圍見得人多了,也不笨也不傻,也不是沒機會,但到底沒掙著錢,而有的人玩著玩著錢花不完。所以,衝著錢去做事,等於把自己限制了。
無財不養道,不是先有錢然後幫助別人,而是沒有一分錢不是來成就我內在智慧圓滿的。把所有你能駕馭的能量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成長。內在成長的當下會產生一種與高維能量同頻共振的狀態,這叫法喜。換取多少生命資源,換取過程的當下都有意義!在面對你獲得的這些生命資源的駕馭和使用,又是在挑戰你的智慧,又是看是否能夠智慧的把你那些顯化的能量轉化成自己的無形能量,變成你內在提升的動力,這叫無財不養道。
在三維空間真正的大有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富而有禮。這很難。貧窮的時候,對人家很客氣、很有禮貌,比較容易做到,因為不這樣就會挨罵,不這樣就會被人家趕出去。但是一旦富有以後,就開始目中無人,看誰都說「你有我有錢嗎」,看誰都說「你幹嗎在這裡湊熱鬧」。其實你自己要想想看,如果沒有那些不如你的人,又如何能反襯出你的不一般呢?正所謂紅花還需綠葉襯,如果把綠葉統統摘掉了,只剩下紅花也是很難看的。天下只有我可以講話這麼大聲,你憑什麼!天下只有我可以穿得這麼華麗,你算什麼!這就是富而無禮。財富根本不是什麼社會地位的表徵,而是一個人某方面力量的象徵,不代表富人就高人一等。
第二,富而能仁。這就更難了。富而能仁是說一個人富了以後,還能夠把別人當人,發揮人間的大愛,去照顧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跟他們分享自己所得到的東西。可能有人會想:我自己賺來的,憑什麼要跟別人分享?我們特別提出一句話,小富是自己賺的,可以不跟人家分享,因為一共也就一點點,但是大富很多是天老爺給的,不然單憑人類自己,是賺不了這麼多的,當然要分享了。老天爺通過讓我們跟大家分享的方式,使我們免得遭殃。這句話是一般人不太理解的,大家不妨試試看,沒有錢的人不這樣做,不會遭殃;有錢人不這樣做,一定遭殃。
《易經》六十四卦卦卦相連,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富而有禮,富而能仁,就會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福慧雙全,既有福氣,又有智慧。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
什麼叫做大有?它有四個重要的東西:第一個,叫做有公,而不是「有私」。現代人一想到大有,就想到最好都是自己家的,最好統統進到自己的口袋,這個是不長久的。第二個,有智。有智慧才知道真正的大有是什麼。真正的大有不是物質的享受,物質的享受只會危害健康。現在稍微有一點錢的人,肚子就大起來,因為吃太多了;稍微有一點錢的人,身體就不好了,基本上都有「三高」。「三高」就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前沒有錢的時候,根本聽都沒聽過什麼「三高」。第三個,有仁。就是有仁心,就是把別人當人看。最後一個,有則。就是要有一定的原則。一個人做人沒有原則,那這個人大有是非常危險的。當一個人知道了怎麼用錢,再去賺很多的錢,這個人一輩子不會變壞;當一個人對錢根本沒有概念,關於怎麼用錢也沒有原則,突然間得到一大堆的錢,十有八九都會遭殃。這些都是責成販事實,我們不要忽略。
大有生於無,這個更妙。它是無私、無為、無我、無欲才有辦法變成有公、有智、有仁、有則。大有使我們知道,大有是從同人發展出來的,現在所有的大有的狀況,完全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不是某一個獨立能夠創造的。
「有」的投影源是什麼?是「無」,是空性,所謂緣起性空,空性就是最高投影源。萬有是從空中生起的。表面看來紛繁的事物,都是無中生有的。空性智慧可以化現出無窮的境界,這就是「一空萬有」的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最妙的一點,就是裡面有很多東西都是無的妙用。老子在這一章強調的,也是有的「利」和無的「用」。這裡面有一種姿態。也就是說,你必須明白,無論做什麼事,達到最高境界時,都是讓「無」生起妙用。因為,「無」是一種無功利的境界,它沒有任何人為的東西。
真正的博大,不是「我容納你」,而是我的心裡沒有門檻,也有無窮的空間,任何存在都可以流向我。不同的存在流向我時,我就會展現出不同的外相。水流向我,我就成了海;風沙湧向我,我就成了沙漠;無數的石頭滾向我,我就成了大山……天地以虛,能容萬物,它容得下日月星辰,容得下風雨雷電,容得下空中飛過的鴿子,容得下宇宙萬物。如果天地不虛,填滿了自己的東西,外界的一切就進不來。天地間就容不下萬物。
這個宇宙的全息代表著所有信息,它本身並不執著在任何一個呈現的像上,但他可以任意呈現任何的存在。這叫空性,不是沒有,如果你說空性就是沒有那你就不理解空性的本質。空性的本質是外有全在裡邊,但它不以任何一個有而執著,它之所以不以任何一個有為執著,是他保持了每個當下具備所有有的可能性,這是空性。你可以在裡面創生任何的有,但你又不執著任何的有,這是空性的本質,很多人講來講去各種方式來描述空性,借著這個全息的科學語境你一下就理解空性是萬有,真空裡有妙有。
大有卦告誡我們,金錢是對人最大的考驗。如果把金錢當做實現人生理想的工具,財富就會成就一個人;但如果把金錢當做人生追求的目標,財富只能帶來災難。
世界上從沒有一刀切的貧富,總會有貧富之差距的,在人們的生活中,財富確實能夠給人帶來名譽、地位、權利、榮耀等很多好處,但是當一個人要不惜一切去追求財富時,財富就會變成危險的陷阱。其實,窮與富不單以物質財物作為標尺,精神意識層面也是相當重要的,中國樸素的古代哲學就倡導隱忍惜富。即是權傾朝野富可敵國,也不可張揚、囂張、橫行、霸道,為此許多名貴之家立下家書、家訓、告誡子孫———惜富憐貧。如今,這種樸素的傳統觀念被許多人棄而忘之,取而代之的是石崇鬥富、暴殄天物之心態。老子主張「使民無可爭之貨」。說白了就是絕不要破壞文明社會和諧的心理平衡,優其應保持精神世界的共融合一。可惜,這種古老的傳統文明與智慧被庸俗哲學冠以消極頹廢。於是追逐財富的欲望縱使百萬人捲入一個永無休止的戰爭中,造成精神虛脫和危機,泛行世俗的主張越來越高———很不幸「,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批評是非的標準速轉化為物慾時髦,儘管多有倡導平等、公平論調,但在物俗橫瘀的環境下,根本難談精神做主宰的主張。奢談窮富不分家,也不現實,純屬一廂情願,也是痴人說夢。你想大凡都是平民、深知生活之艱難,必不可缺的用錢買房、求醫冶病、上學求職,都恨自己不是比爾蓋次,說實話天下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富有,更沒有毫無理由的貧窮,成為富有,也是人家從小到大一點點積贊起來的。也是辛勤幹出來的。說到底,貧與富並不重要,關鍵是社會制度必須更大限度地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表面上爭尊嚴,其實內心的失衡與混亂,遠大於鈔票亂飛所帶來的精神危機,現在許多人很難回到古道熱腸的過去。只有物慾膨張,貪婪,徹底催毀了中華古典文明的平和與中庸。失掉了真誠的感情。結果造成窮人暗地裡咬牙,怨天尤人,尋機報復。富人更瘋狂地追求更多更美的財富,致使精神世界完全商品化,以使這些人喪失了起碼的扶危擠貧之良知。也驗證了《箴言》中「信賴自己財富之人,必致哀落」這句話(箴11:28)善行聖德是一面功利性很強的旗幟是弘揚提高廣大國民素質的理論基礎。實際上,道德素質的興衰均來自金錢的誘惑。金錢本身在道德上屬中性,談不上善惡。可怕的不是金錢,而是致命的貪慾。貪與否表現在人的素質之上及處世觀的正確與否。它的界線就表現在一個人如果以金錢本身或者由它帶來奢侈之生活,為人生的主要目的,他就是一個被貪慾制服又被金錢控制的人;相反,不貪之人,只把金錢作為保證基本生活質量的手段,或者在這個要求滿足之後,把金錢當作實現自己更高的人生價值理念的手段。貪的本質就是痛苦之源,正如愛比克泰特說的「:導致痛苦的不是貪劣,而是貪慾」。苦與樂取決於所求與所得的比例,與所得的大小無關,以金錢和奢侈為目的,錢多了終歸可以更多,生活奢侈了終歸可以更奢侈,這樣惡意之循環,爭逐與煩惱永無休止。永無寧日。貪慾是萬惡之源,在貪慾的驅使下,是官必貪,只要有權有勢就拼命的納財劍財,多不為怪。為商者奸,只要有利可圖就不惜草菅人命,可見,貪慾可使人目無法紀,喪盡良知,敗壞世風。如今社會上腐敗滋生,不仁不義,皆源於今貪慾之膨脹。貪慾又使人墮落,它多表現在攫取金錢時的不擇手段,又表現在攫取金錢後的縱慾無度。大多貪得無厭之人,多為享樂,而他的享樂理念就是放縱肉慾色情,淫穢無度玩弄花樣,尋找刺激,這樣勢必造成生活糜爛,禽曾不如,稱他為金錢的奴隸一點也不為過,整個人生的金錢所役,又以金錢所毀,以臭名揚世。落的子孫罵名。有個故事說有位靠採金礦,發了橫財,當他陶醉在獲享財富給他帶來的舒適平靜滿足感官享樂的人生時,一天偶然在鏡子中發現自己已是滿臉皺紋,發現自己已經衰老,也發現為了財富幾乎消耗了他的一生,在此他意識到財富享樂,給他精神帶來災難,於是,他心中充滿對財富享樂的厭惡。但是,為此一切有關屬靈的生命之光卻熄滅了。保祿說:「待人接物不應愛錢;對現狀應知足」因為天主曾親自說過「:我決不離開你,也決不棄捨你「。(希13:5-7)可見,做人要作金錢的主人,關鍵是要根除對金錢的佔有欲,將錢看作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這就是基督徒的處世觀,不管是到手的還是沒有到手的,都要與之拉開距離,隨時即可放棄。只有這樣才能在金錢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態,才能做一個自由人。變成為金錢奴隸之人就如古希臘哲學家彼翁所說「:他並沒有得到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我想,出身貧苦,不可喪志;艱苦創業,不可奢侈;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謙「」儉「」勞」三字為立身之本,而補餘不足;以「驕「」奢「逸」三字為終身之誠。而成為一個健全之國民,則餘願足矣!
是的,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因為這個世界是非常的現實與殘酷的。沒有錢,你再有知識,再有才能,再有抱負,都沒有人瞧得起。哪怕是你至親的人,你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一個笑話。甚至,他們還會把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帽子硬扣在你頭上。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世人的眼睛只看你的現狀,從不想你將來的變化。我們平庸的現狀,在他們看來是一層不變的,或因為我們缺少知識,或因為我們缺少技能,或因為我們缺少溜須拍馬的功夫。
可是,我們真正稀缺這些嗎?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磨練出來的。看過《富人與窮人》這本書的人就知道,其實,我們真正缺的不是這些。而是敢於創新、敢於勤奮、敢於追求的思想。
人們往往只圖安逸的生活,因而懶散,消極,得過且過,一事無成,活著有什麼意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水不流會發臭,人不學會落後。若我們一味的安逸,必將落後與勤奮進取的人。人活著並不是來享受的,而是用血與汗的付出,來造福子孫、造福人類、造福社會的。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距在於思想,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富人不幫助窮人,而是因為他們陳舊固執和不思進取的思想。
窮人認為自己天生是一副窮命,他們想發財,也只是想哪天中個五百萬的彩票,或是富人可憐他們給他們一大筆財富。他們總是說一些客觀理由,而不從主觀原因去考慮,要想成功,必須付出常人的十倍甚至百倍努力,而這也是他們恰恰不願去做的事。
人窮是一時的,志窮是一生的,只有改變那些陳舊保守的思想,才能有所作為。只有那些拼搏進取、堅持不懈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寶殿。財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金錢,二、是精神,我覺得精神財富是最寶貴的,金錢易得,精神難求。
在今天這個世界,衡量一個人唯一的標準就是金錢,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看法。沒有錢,你只得落下一世罵名,還被其視為臭狗屎。所以,我不想與燕雀高談鴻鵠之志,只有努力去拼搏,用成功用金錢來證明我的價值。
我們想成功,必須靠自己,其他的人都靠不住,包括親朋好友,當然若能得其一臂之力,自然可以加快我們前進的步伐,但若不能,只能用血汗去鋪就成功之路。
金錢無善無惡,善者善用,惡著惡用,取之於民當用之於民,才是金錢的真正價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正當的賺錢,才能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