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丨閒話樊城

2021-02-25 楊克思

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多少代王朝興亡的鎖鑰。嶽將軍舉鞭北指,孟將軍父子扭轉乾坤。一劍曾當百萬師。古牆下,柳枝新,空留下昭明太子苦讀的身影,白衣孟浩然柱杖觀洞庭……

【樊城水星臺,乾隆四年碑記云:"晉郭璞建以鎮樊城火災"】閒話樊城之一樊城的話題得從幾年前的那場復名風波說起。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消息傳出,網絡上眾說紛紜,熱評不斷,幾乎成為那幾天國際性的熱門話題。網評對"襄陽"回歸持贊成態度的自然佔了上風,但反對的聲音裡也有我們不能不正視也不能不反思的見解。譬如有人認為"襄樊"涵蓋了"襄陽""樊城"這兩座都具有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中心城區,而"襄陽"則無形間縮小了襄樊地區的地域和文化範圍。平心而論,這還真的是個問題。對於在"襄樊"的環境中出生、長大的襄樊人特別是樊城人,更名時多少有一些樊城丟失了甚至被"遺棄"的感覺,那種痛失的傷感至今還令人耿耿於懷。而對於念慣了"襄樊"的國人來說,剛復名時不僅有繞口的彆扭感,"襄陽"這個新名字也有點讓這座城市僅剩半壁河山的錯覺。幾年過去了,襄陽的更名,當然也有人稱為復名、正名,其是非曲直的討論如今已是過眼雲煙,襄陽市已逐漸被公眾所接受。當然,地名換了,城市還是那座城市,不過由於東津的崛起、魚梁洲的開發,加上樊西、高新兩個新舊開發區的壯大,城市的結構悄然改變,一江一山依舊在,但"三城夾一洲"的格局在逐漸凸現。但人們還是習慣於"一江碧水穿城過"的襄陽是雙子城複式結構。其實,這也並不是本文閒敘的內容,我們關注的是,相對於一江之隔的襄城(也就是"襄陽城"),"樊城"在今天人們的心目中似乎就是比襄城地盤大、人多、樓高、商業繁華。要命的是,樊城一直背負著一個重要的標籤,那就是不知何朝何代何人發明、無端讓樊城矮化了許多的"紙糊的樊城"。面對聽起來浩然正氣、威風凜凜的"鐵打的襄陽",樊城人 不由自主地生出"人家那般大氣,我卻如此猥瑣"的感覺,並因此自慚形穢,倍覺無端蒙羞,簡直是窩囊至極.如此看來,樊城的歷史地位以及其存在對於"襄陽"的價值和意義太值得今天的我們來重新審視。因為我們對"樊城"忽略得太久,也忽略得太過了。真要在一篇文字裡把樊城說透說全委實有些困難,而且大大超出了筆者的學力和筆力。這裡只能從歷史的角度、以絮絮叨叨的方式說幾點對樊城粗淺的認識和感知。

【更名襄陽之前的襄樊火車站】第一個認識,樊城比襄陽的歷史更悠久,"襄陽"的源頭恰恰是樊城。
如果說樊城的歷史比襄陽更悠久,發展更曲折,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如果我們的視野從明清時期的樊城鎮擴大到現今的樊城轄區來看,事實的確如此。樊城西北部團山鎮有個鄧城村,距離樊城中心城區大約有六公裡遠。這個今天尚未完全城鎮化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小村子卻是西周至春秋早期古鄧國繁華的都城。

【清道光十年《三瑞亭記》碑刻中的"襄樊"和"鄧城"】鄧國,商王武丁時始封侯國,至遲在西周中期遷都於鄧城,且與周王室及姬姓國關係密切。據《左傳》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記載,鄧國及其屬國鄾子國與鄰國楚國及巴國聯軍開戰,結果"鄧師大敗,鄾人宵遁"。這是史料所見發生在襄陽地區的第一次戰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熊姓楚國到熊繹時才被周武王冊封為諸侯,並且是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子爵,與位於鄧國"南鄙"且為鄧國附庸國的鄾國地位相當。楚巴合攻鄧國的前一年即公元前704年,滅掉多個小國、已強大到顯露出春秋五霸徵兆的楚子熊通自立為武王,自我實現了由楚子到楚王的跨越,可謂風頭正勁,甚至躍躍欲試去問鼎中原。鄧國此時有底氣跟楚國叫板,說明其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但更大的可能是,鄧侯妄自尊大,骨子裡壓根沒把來犯的小小子國放在眼裡,沒鬧明白"此一時,彼一時也"的道理,用句時髦的話說,"我也是醉了"。公元前678年,鄧國終於被楚國滅掉。楚國在此置鄧縣,秦、漢沿襲,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改為鄧城縣。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證實,古鄧城距今有近3000年的建城歷史,而鄾國也在今天樊城東郊(一說西北),也就是說樊城境內在周朝有兩個封國存在,自然也有兩座都城,頗有"一主一副"兩座城市的味道。

【鄧城遺址位於樊城北約6公裡處團山鎮鄧城村,2006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周晚期鄧公牧簋,器內底,蓋內有相同銘文二列六字"鄧公牧乍(食賁)簋"。樊城鄧城鄧國國君"牧"墓中出土】而漢水對岸的襄陽城呢?周代時尚為"楚之下邑""楚之北津戍",也就相當於楚國北方的一個邊防港口,直到西漢時才首次設縣,隸屬南郡。按照置縣建城的慣例,此時襄陽才開始建城的歷史。直到東漢後期,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城,襄陽才迅猛發展,並且地位迅速超過樊城。綜上所述,位於今樊城轄內的鄧城至少比襄陽城建城歷史多了六七百年。從建城的角度出發,樊城實為今天的大"襄陽"城市的源頭。作為中心區樊城的建城歷史,目前尚無定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樊城源於西周宣王時"仲山甫封於樊",並逐漸成為樊城起源的最傳統也最有爭議的說法。當局至遲在明代嘉靖初於樊城建樊侯祠,清代多次重修,並與龐公祠(祀龐德公)、龐靖侯祠(祀龐統)、武侯祠(祀諸葛亮)、羊巨平侯祠(祀羊祜)一起享列於清初襄陽五大官方祀典。儘管時至今日仍有學者力挺此論,但仲山甫封國樊城的命題逐漸被學術界證偽。

【樊侯祠匾額】其實仲山甫跟樊城有沒有關係都不能磨滅樊城悠久的歷史。據《漢晉春秋》《水經注》載:"(東漢)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觀,有一老父獨耕不輟。議郎張溫使問焉,父笑而不答。溫因與之言,問其姓名,不告而去。城周四裡,南半淪水。"這是樊城最早見於文字的記載。這樊城老農夫頗有骨氣,也頗有點傲氣,皇帝來了不圍觀不三呼萬歲,高官問話不失禮貌卻又愛理不理。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惹不起躲得起,最後乾脆來它個揚長而去。樊城最初的出場便是這般華麗這般個性也這般讓人刮目相看。這段記載也清晰說明至遲在東漢中後期,樊城周長四裡的城池尚在,不過南部城牆已經毀於水患。漢桓帝劉志(146-167年在位)幸遊,說明至少1850年前,樊城已經成為進入皇帝視野的繁華市鎮。

【鄧城遺址西北角,尚殘留的寧國寺。現已殘牆斷壁】

【寧國寺內很多牆磚側面有不同的花紋,有網狀的、布紋的、還有橫著的"8"字圖形等,其中,不同的網狀條紋的磚居多。從牆體來看,有花紋的磚分布無規則,可能是年代久遠,有過多次的重建或者擴建。】

【寧國寺內中間靠西的位置有直徑65公分石柱礎】

【寧國寺廢墟中,看到筒瓦上有漂亮的花紋】樊城出現前後,相當時期內屬鄧國、荊州南陽郡鄧城縣轄地,而漢魏時襄陽縣隸屬荊州南郡或襄陽郡管轄。西魏時(535-557年),置樊城縣,隸屬襄州河南郡。北周(558-580年)時廢樊城縣入安養縣,屬襄州河南郡。此時,襄陽縣屬襄州襄陽郡轄。隋初一度改河南郡為鄧城郡,隋文帝開皇二年(583年),廢郡行州縣二級制,安養縣與襄陽縣同屬襄州直接管轄。到了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安養縣為臨漢縣,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移位於樊城的臨漢縣於古之鄧縣舊治,復名鄧城縣。樊城遂為鄧城縣轄鎮,開始淪為縣級轄鎮,直到1979年襄樊升為省轄地級市後才恢復獨立縣級建制。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撤鄧城縣,併入襄陽縣。我們注意到,此前由於州、府、道或路的治所皆在襄陽城,但襄陽縣一直未能直接管理樊城。所以說,紹興五年是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節點,樊城由此開始成為襄陽縣的轄鎮。換句話說,襄陽城由此開始跨江而治,正式開啟一城兩鎮、並駕齊驅的格局並且長期延續。1949年1月10日,樊城、襄陽第二次解放後,中共桐柏行署三專署將襄陽、樊城合併組建襄樊市。1949年5月,襄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成立,直轄襄樊市。1979年,襄樊市升為省轄地級市,樊城再次成為縣級行政區。1983年8月,地市合併,樊城隨後分設樊東區、樊西區、郊區。1996年7月12日,三區合併的新樊城區正式成立。用文字羅列行政沿革的確令人索然寡味,其實歷代行政區劃變更的過程比這還要複雜得多。跳開這些複雜而無趣的變遷,我們會看到,樊城與襄陽城從最初的各自發展、互不相屬到最後合二為一、一城雙璧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大襄陽"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裡無疑有樊城不可磨滅的貢獻。只有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全面理解襄陽的歷史,襄陽的文化。

【1988年襄陽樊城團山出土的戰國早期鏐鋁銅戈,在鄧城西北的古墓葬區出土春秋戰國的銅器很多,最寶貴的是在蔡家坡墓葬中出土的"吳王夫差劍",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館】閒話樊城之二第二個認識,同襄陽城一樣,樊城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紙糊的"城裡也有熱血沸騰,也有英雄壯歌。"一封書信到樊城,拆散我弟兄兩離分。""我一心坐定樊城鎮,願做個不忠不孝人。"這是京劇《伍子胥》第一折《戰樊城》裡的經典唱詞。《戰樊城》講的是楚平王佞臣費無極謀害伍奢父子,伍尚、伍員兄弟一個前往郢都以盡孝道,一個留駐樊城以備復仇的故事。伍子胥鎮守樊城似無史料可稽,但《戰樊城》的傳唱說明清代梨園界對樊城作為軍事要地的肯定與傳播。"東連吳楚,西通巴蜀。峴山峙其南,淮水環其北。天下形勝,樊得百一"。這是曾任明代襄陽知府的吳華從軍事戰略意義上對樊城地理形勝的評價。這"百中有一"的評價裡除了樊城的軍事地理意義外,恐怕還包含有軍事戰例的影響吧。

【夕陽下的襄陽古城小北門】

【襄陽城臨漢門上的將士塑像,隔江相望的是樊城的高樓林立】

【襄陽城 明襄王府大門】楚鄧之戰後,真正讓軍鎮樊城驚豔於世的真實戰爭當屬東漢末期到三國時期的群雄逐鹿。先說個小戰役吧。東漢初平三年(192年),袁術派孫堅攻擊劉表,在樊、鄧之間打敗劉表部將黃祖。急於取勝的孫堅跨江擊劉表,單馬行峴山,在鳳林關為黃祖流矢所中。這位伐黃巾、討董卓、威勢赫赫的破虜將軍在此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而劉表次子劉琮遣使者投降了兵臨城下的曹操。此時投靠劉表達七年的劉備只能含淚抱屈,放棄屯守的樊城攜民眾渡江南下,過襄陽而不入,亡命荊州。十一年後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王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攻打守衛樊城的曹仁部。於是,一代武聖在樊城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驚天動地的水淹七軍、驚心動魄的刮骨療毒大戲,擒于禁,斬龐德,重 創曹魏,威震華夏,以致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此役堪稱劉備十一年前倉皇棄城的雪恥之戰,無疑也是關大將軍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行文至此,我發現這兩次三國戰役頗有點小意思。孫堅樊城小捷,很快送掉了性命;關羽樊城大勝,不久遭遇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殞命臨沮崗。兩位三國時期的蓋世英雄,慘死之前都著實在樊城風光了一回,這不知是英雄的宿命,還是樊城的宿命。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襄陽地區作為軍事重鎮的戰略地位迅速攀升,只要發生戰爭,樊城便是戰火不斷,可歌可泣。時光到了南宋,宋元之戰更是讓樊城充滿了悲壯與慘烈。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艱苦的襄樊攻防戰逾五年後,阿爾哈雅(又譯阿里海牙)率元軍攻陷樊城。宋荊湖都統制範天順在"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嘆聲中自縊。統制牛富率死士百人巷戰,渴飲血水,"前遇民居,燒絕街道,身被重傷,以頭觸柱,赴火死"。裨將王福也以"將軍死於國事,我豈以獨生"的信念赴火殉職。英雄末路,以命相惜,以身報國,盡顯錚錚鐵骨。如今,後人在樊城西敵臺為英雄建造的三賢祠早已不存,但這幅慘烈的畫面一直定格在歷史的天空,至今令人不寒而慄,也令人為三賢祠的毀失而唏噓不已。

【襄陽城北街】

【襄陽臨漢門】"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在襄陽幾乎是婦孺皆知,外地人可能也是耳熟能詳。"紙鐵論"是對襄樊二城軍事意義特別是軍事防控能力的基本估判。至於這句話最早出自何時、出自何人,我們已無法考證,但它儼然成為描述這個城市特徵的關鍵詞之一。這一點在樊城人心裡始終是個"死結"。既然樊城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的說法呢?襄、樊乃夾江相望城市,為什麼對它們軍事攻防力量的評判如此懸殊呢?一般認為,襄陽城池高大堅固,南有峴山為屏,易守難攻;而樊城則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其實,歷史上樊城也有城池,且有九門,城牆的高度和厚度仍可在保存完整的定中門找到實證,冷兵器時代用來抵禦外敵的侵入還是綽綽有餘的,上世紀50年代在屏襄門發現的"孟珙設伏戰勝處"石碑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個人覺得不應該這麼簡單理解。所謂的"紙鐵論"應當是後人站在南方華夏政權的立場上,以分裂時期南北徵戰為背景,以南守北攻為基礎,以二城歷次戰爭勝負為實證而形成的結論,這種結論的背後蘊含著當政者對襄樊二城重視程度和經營力度的巨大差異。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襄樊二城軍事戰略地位一般是在南北交鋒時凸顯,南方軍事集團繼承了楚人"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的攻防心理,在構築防禦據點時自然倚重南岸的襄陽城。這一點很容易理解,當局利用峴山、漢水為天然屏障,加大對襄陽城經營和建設的力度,除了大多數軍事力量集聚在漢水南岸,而且政治力量如官員衙署都集中在襄陽;樊城只是軍事攻防的橋頭堡,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撤至襄陽固防。如南宋開禧二年,為避金兵鋒芒,招撫使趙淳火焚樊城,退守襄陽即是顯例。而相對應的北方軍事集團則是另一種心態,要啃下襄陽城這塊硬骨頭,必須先拿下樊城,封鎖漢江,切斷襄、樊呼應,而後再圖南進。正如元兵主帥阿爾哈雅所言:"襄之有樊,尤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樊下則襄可不攻而得。"無視或者否定樊城的軍事意義,就無法確立"大襄陽"在中國戰爭史上的戰略樞紐地位。

【清道光十年《三瑞亭記》碑刻中"襄樊古唇齒地"】

【襄陽城臨漢門城牆段】上述認識還可以從更早的戰例中找到實證。東晉鹹和七年(332年)四月,後趙石勒的部將郭敬攻陷襄陽後,居然"毀襄陽城,遷其民於沔北,城樊城以戍之"。到了七月,駐紮荊州的東晉太尉陶侃趁郭敬南掠江西時,派兒子陶斌和部將桓宣"乘虛攻樊城,破之。"隨後,"(桓)宣遂拔襄陽,因使(桓)宣鎮襄陽。"《水經注》所載的桓宣碑當記此事。北人勝了鎮樊,南人則守襄,各自以漢江為界,背靠自己的母國,把自己的城池經營得固若金湯,對岸頂多當成拱衛之城來構築。南北方軍事勢力消長之間,襄樊二城的戰略地位發生戲劇性變化。所以我個人認為,襄樊二城在軍事防控能力上的優劣差別是統治階層的政治謀略、軍事策略、經營重點與地理形勝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交戰雙方在政治力量、軍事力量及自然力量較量後的綜合結果。但不管咋說,我們都不能否認,"紙糊的樊城"裡也有過金戈鐵馬,也有過英雄壯歌,同襄陽城一樣,也是攻防雙方都十分重視的軍事要塞。元代統一以後,特別是明清以來,大型南北戰爭相對較少,加上冷兵器向火器時代推進,襄樊傳統的戰略定位漸次下降。襄樊二城在政治上實現了完全一體化,政府對襄樊二城的城市定位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南城北市""南政北商",樊城的城牆不斷圮毀,軍事地位愈加減弱,防禦能力更是急劇下降,至此"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便可能會由哪位好事者的戲說變成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甚至逐漸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清代被尊為一代文宗的阮元有一首《襄陽詩》云:"漢水以為池,蕩蕩本天塹。何以三千年,屢見攻與陷?守取在人謀,慎哉以古鑑。"詩句本來僅指襄陽城,但用在襄陽、樊城的力量消長方面倒也是恰如其分。如今,當我們漫步在古老的定中街,撫摸前朝留下的厚重城磚,遙想牛富們的英勇悲壯,再念及"紙糊的"評語,心中怎能不五味雜陳?事在人謀,為何要這般難為和貶抑樊城?

【樊城定中門】

【樊城屏襄門】閒話樊城之三對樊城的第三個認識是樊城的經濟實力代表襄陽的經濟實力,"樊城熟,襄陽足"。編撰於清乾隆五年的《下荊南道志》卷首繪有一張《水星閣圖》,竊以為是歷代方志中最能代表襄樊二城城市關係與功能區分的繪圖。畫面上,襄陽城大北門威嚴肅穆,一片寂靜祥和;而對岸樊城岸邊商鋪、會館密集排布,錯落有致,碼頭千帆林立,競相待發,一片繁榮景象。這種視覺和感覺的差異一直持續至今。沃爾瑪、武商、家樂福、萬達、綠地、麥當勞等商業、地產大咖入駐襄陽時布點首選樊城,看中的便是樊城自古集聚的人氣以及流淌在大街小巷濃鬱的商業氣息。

【樊城官碼頭航標船】

【清道光年間樊城會館捐資記事碑】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指商品交易的場所。城市的起源從根本上來說,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兩種類型。作為軍事要地,襄陽、樊城都是先有"城",後有"市",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兩者在城市功能的劃分上逐漸形成一個重"城",一個偏"市"的架構。南宋紹興五年,襄鄧兩縣合併,襄樊二鎮合一,"兩套班子"必然縮減為一套,這就為襄陽城成為合併後的政治中心提供了可能。其實早在東漢末年,劉表讓襄陽城一度成為"荊襄九郡"的首府。後來,襄陽城一直是州、道、路、府、縣的治所,加上地理形勢及歷代官府的經營,是襄、樊合併後政治、軍事、文化中心的不二選擇。樊城先因合併失去了政治治所地位,在國家統一的元明清三代又失去了軍事地位,"城"的意義幾乎消失殆盡。所幸的是,在政府"南城北市""南政北商"的城市功能定位確立後,樊城承擔了這個城市"市"的絕大部分職能。憑藉優 越的水路交通優勢,樊城很快發展成為漢江中遊地區的大型市鎮乃至中心市鎮,成功地完成了由"城"而"市"的轉型,實現了由政府駐地、軍事要地到經濟商埠的華麗轉身。有學者認為,明清之後,襄陽的政治地位逐漸式微,被武昌取代。而其歷史地位不至徹底衰落還能保持至今,更多由於市鎮的力量。樊城無疑是這個"力量"的最大貢獻者。史料記載,明嘉靖和清道光、鹹豐、同治三代有過在樊城修城浚濠、增加磚垛炮位的歷史,並美其名曰:"鑑宋、元往事,而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當因時修築以固疆圉者矣。"隨著軍事功能的喪失,商業功能的崛起,樊城城牆的廢棄已是必然結果。那幾代主持修城浚濠的同知、縣丞們或許是因為駐紮在此,想和對岸一樣,保留城池,享受城池帶來無尚的威嚴和榮光。可惜終究是風吹雨打花落去,商業市鎮的發展不需要城牆,也沒有當代文物保護或借古城牆發展旅遊的概念,需要的是疏交通,建堤防,修碼頭,整街道,引商賈(招商引資)。於是除了同知署外,一批適應市鎮功能的機構在樊成立,雖然樊城的街道因為歷史的緣故仍然保持著唐宋軍鎮的流風餘韻。

【樊城碼頭渡船】

【樊城中州碼頭,清晨南岸的襄陽夫人城】

【樊城沿江大道上的一對情侶】市鎮乃商業實體,政府必然利用稅收槓桿對其實施監控。如清代鹹、同年間,襄陽府、縣的關榷就是徵稅的關卡均設在樊城鎮,包括落地稅關、牙釐專局、藥土稅專局等等,建立了一套體制完備的稅收體制。同治《襄陽縣誌食貨志》留下一條有趣的稅政舊事,即運抵樊城的貨物並非都得繳納落地稅,"凡貨物到樊,雖落地,並不交易,販運他方銷售,抵岸時由行戶開單,報局掛號,蓋用戳記。臨行時報局驗明放行,概不納稅",寬鬆的稅收環境無疑為保持漢江貨運集散地地位乃至樊城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規整有序的街道是市鎮的一道風景線。坊間傳說樊城自古便有"九街十八巷",而且言之鑿鑿。但乾隆《襄陽府志市鎮》記載:"樊城鎮,在郡北門外,臨漢江。宋元有城,廢。分駐同知一員。其街市分七:曰兩河街,自大馬頭(即碼頭)上至西敵臺。曰華嚴寺街,自大馬頭下至楊家巷。曰上中正街,自楊家巷至大橋口。曰晏公廟街,系通邵家巷及姜璜街、後溝、水星臺。曰中正街,自大橋口至回龍寺。曰下中正街,自回龍寺至迎旭門。曰豐樂街,自迎旭門外至王家臺白河嘴。"光緒府志的記載大同小異,這讓我多少有些懷疑"九街十八巷"的說法是否是拾了別人的牙慧,或者趕了別人的時髦。清代的樊城"七街"想必是當時最為繁華的街道,其盛況如同上世紀90年代初的"勞動街"。如今"七街"或消失或改名,幾乎無存,而磁器街、炮鋪街、機坊街、皮坊街、油坊街、鐵匠街、當鋪街等以行業入名的街道絕大部分尚存,這些街道還有至今遍布樊城的會館、公所、碼頭、商鋪等等,無不昭示著當年樊城手工業和商業的繁盛。單說會館一項,襄樊目前所知的二十一家明清會館竟然全部集中在樊城。交通路上有個三義廟,據說是主祀殺豬行的祖師爺張飛的,內存的"永遠遵行"碑,是襄陽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通牙行制度遺碑,這反映出樊城市鎮功能的齊全。1986年12月,襄樊市成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樊城老街區、老街巷、老會館、老碼頭的存在是申報獲批的重要依據。

【樊城交通路三義廟的"永遠遵行"碑,是襄陽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通牙行制度遺碑】

【樊城山陝會館】

【樊城陳老巷】明清市鎮按經濟功能一般劃分為商品流通型市鎮、交通樞紐型市鎮、手工業專業市鎮等,而樊城集多種優勢於一體,成為商業輻射力強大的複合型市鎮。襄陽被公認為"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城,更多也是因為樊城商業市鎮的作用。因樊城鎮"阻山林,帶江漢","許、關、洛、晉、衛、鄭、陳、齊、宋之交,漢沔、巴蜀、吳越之際,舟車惟其所適,貨賄遷化,漆、絲、羽、革、麥、布、縷,沾被原野,湖海無邇遠,是誠水陸之會,南北所扼控也",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往來,形成"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的手工業重鎮、商品流通和貨物轉運的重要集散地。中俄蒙正在聯合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萬裡茶道",襄陽是"萬裡茶道"的轉運中心,是萬裡茶道一個"繞不過去的點"。當年,晉商在武夷山茶區採購的茶葉,先運到漢口,再經漢水運至樊城或老河口或社旗上岸,由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晉城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然後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裡的荒原沙漠,最終抵達恰克圖同俄羅斯商人進行國際交易。這是"萬裡茶道"的一條主線。襄陽"萬裡茶道"申遺方面首席專家葉植認為,往北到河南洛陽的傳統商路基本上就三條:一條是從樊城上岸直接走旱路到洛陽;另一條是在樊城卸貨,換體積小的船,駛入較窄的唐白河,到河南的社旗上岸奔洛陽,這條路線因多走一些水路,成本較低;第三條是經樊城繼續往西到老河口,在老河口上岸卸貨,換上騾馬往洛陽。不論從哪條線走,樊城都是茶商們的必經之地。據說,國家"萬裡茶道"申遺專家組最開始準備將襄陽城列為襄陽節點的遺存代表,當看到樊城豐富的碼頭、會館和老街資源時,立即被震撼,並迅速改變了申遺方案。作為商業古埠的重要遺存,碼頭、會館和老街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迅速提升。茶路其實只是樊城作為商路埠口的一個縮影,也是樊城明清時期作為商業重鎮一個例證。清代王士禎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二十九日曾因公路過樊城,他在《蜀道驛程記》中記下了他在走馬觀花後形成的樊城印象:"樊,與襄陽隔水相望,實為南雍屏蔽。盛時為吳楚大賈輻輳之所,酒樓歌館鱗次十餘裡。自闖(李自成)、獻(張獻忠)二逆相繼陷襄,皆先據樊,由白馬洞南渡。數年來流移稍歸,居人尚數千家。"當代漢水文化研究專家魯西奇教授在尋經索典、潛心研究後指出:"明初,樊城已是襄陽城外最重要的市鎮。至遲在天順間,樊城的市場地位已遠超過襄陽城。故至弘治五年(1492年),乃以樊城為各處商賈湊集,流民雜處,故多盜賊,深為地方之患,乞增設巡檢司於此緝捕,反映出樊城之地位已十分重要。襄陽府巡捕通判移駐樊城,是樊城發展史上大事,表明樊城商業之發展、戶口之繁庶,已超過了襄陽城。"這個結論才是我們這個"閒話"所要的。

【漢口李凡洛夫公館,李凡洛夫系俄國茶葉商人,1861年來漢口,經營由湖北銷往俄國茶葉買賣,十月革命後,離漢赴美】

【漢口巴公房子,主人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親戚,"大巴公"J·K·巴諾夫和"小巴公"齊諾·巴諾夫兄弟。經營阜昌洋行,阜昌年產磚茶數十萬箱,運銷俄西伯利亞和中國新疆、蒙古,以及俄羅斯歐洲大陸】同襄陽城相比,當代的樊城依然保持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強大優勢。上世紀60年代,樊城藉助國家"三線建設"的契機,大力發展輕工、紡織、機械、化工等現代工業,如今面臨拆遷改造的工業區一帶當年幾乎堪稱內地織造第一城。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為當時的"襄樊市"成為"中國明星城市"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古城襄陽擺脫髮展的瓶頸期,重新確立在湖北的經濟發達地位做出了重大貢獻。如今的樊城,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異軍突起,商業、現代工業、信息產業、物流服務業百業並起,引領襄陽乃至漢水流域經濟發展的潮流。"樊城熟,襄陽足",套用這句古語,對於認識樊城對於襄陽的經濟意義或許不太過分。當我們在享用發展成果時,別忘了樊城的重大貢獻

【樊城人民廣場】閒話樊城之四第四個認識有些主觀,有些個人,權且叫作"更有襄味的樊城""更有溫度的樊城"吧。在自然和人文景觀方面,樊城的確大遜於襄陽。明代萬曆吳道邇修纂的《襄陽府志》將襄陽景致歸為"襄陽十二景",它們分別是峴山疊翠、漢江鴨綠、龍洞雲深、檀溪清淺、銅鞮夜月、鐵佛晨鐘、萬山夕照、文選古臺、隆中草廬、高陽池館、鹿門高隱和墮淚晉碑。大家注意到,除了漢江本身、鹿門山在漢江東岸外,其餘十景皆在漢江南岸,還不包括大堤暖流、謝公巖洞、九宮道觀之類沒有上榜的景觀,而且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篇裡吟誦襄陽的當在十之八九。這一點的確讓樊城有些難堪,生在襄城的人似乎也有底氣在樊城人面前嘚瑟嘚瑟。但是,並非所有的樊城人都這麼看,都這麼糾結。"大襄陽"是中國少有的山水城、雙子城,擁有名山、名水、名城還有幾個大大小小的洲渚。襄陽城與峴山、漢水、魚梁洲、解佩渚共同構成一個獨特、完美且宏偉的景觀。面對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大景觀,觀景的又會是誰呢?樊城人!只有在樊城,襄陽的美景才可能抬眼而得、一眼望穿且盡收眼底,只有樊城人,才能更真切地去品味襄陽的日出日落,雲捲雲舒。晏公廟碼頭過去有個望峴亭,清代同知署也有個望峴樓,峴山對於樊城人來說,可及稍難而可望太容易。從這個意義上說,樊城人看風景用的是眼,飽了眼福;襄城人看風景用的是心,自我滿足於"我在風光中",但也有"不識山水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城中"的缺憾。

【樊城沿江大道大碼頭】

【夕陽下襄城河堤上釣魚的老人】

【襄城檀溪碼頭】美景加美人,的確秀色可餐,但美人的眼裡只有忙得不亦樂乎的攝影師,而攝影師一覽無遺,照單全收,他們才是美的鑑賞者,才是真正的獲益者。小品與大觀,微景與全 景,各有所美。若論"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人家樊城才是得天獨厚呢!城市的主宰是人,城市的靈魂更是人。樊城也有過楚武王夫人鄧曼、昭明太子母親丁令光、米芾,還有可能是樊城人的魏玩、魏泰姐弟等,但同歷史上名人不勝枚舉的襄陽比,樊城顯然又是明顯佔了下風。話又說回來,能夠名垂青史的精英畢竟屈指可數,城市的真正主體是世俗的凡人,是市井的老百姓,老百姓的精彩才是城市的精彩。樊城人似乎更草根更接地氣。他們喜歡逛大街,即便不買東西,也會在琳琅滿目的商品裡,在肩摩踵擦的人流裡看到風景,找到樂趣。在他們眼裡,襄城人要麼木訥,要麼土氣,要麼就是更令人反胃的假模假式、一本正經。樊城人該說說,該玩玩,該吃吃,穿得鮮亮時髦,活得灑脫自在,輕鬆飄逸,他們肆無忌憚地享受城市的生活,引領襄陽的生活時尚。明人王世貞曾有《擬古樂府》一首云:"買得樊城酒,來醉襄陽伎。人道江波險,儂道是平地。"不知這位王少保為誰而作,但這种放蕩不羈的快意人生似乎更適合樊城的漢子。我敢說,襄陽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摩託車、第一部汽車都是在樊城的街道上行駛的;第一件旗袍也是穿在樊城哪個大家閨秀的身上;還有第一家錢莊、第一家超市、第一家西餐店、第一家咖啡屋等等、等等。光緒二十年(1894年),樊城第一家照相館在馬家巷開業,不久張德卿、郝樹儒在樊城永豐巷合開"二我"照相館。要知道,北京第一家照相館"豐泰照相館"是1892年開的,僅比樊城早兩年。樊城人坐擁襄陽地區最大的"市",無論塊頭、無論人口、無論繁華,樊城都是"最"的。夜幕降臨時,襄城燈火闌珊,人煙稀疏,在樊城人眼裡甚至有點悽悽慘慘戚戚的味道。據說襄城人不願到樊城買房,嫌鬧騰;而樊城人不願到襄城居住,嫌冷清。況且,因地處漢江北岸,樊城冬天少了刺骨凜冽的江風和駭人聽聞的江濤,夏天也多了涼爽和愜意。所以,樊城人覺得自己生活在最宜居的地段。(這樣也好,兩廂情願,各得其所。)正因為如此,樊城人覺得他們更"城裡"、更"街上",剩下的都是鄉裡的或者郊區的,優越感十足呢!的確,很多人感覺襄城人大多衣冠楚楚,溫文爾雅,顯得更有涵養,但他們卻多把喜怒哀樂寫在心裡,悶在肚裡,城府太深;而樊城人則爽快直接了許多,他們多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不會把自己的意識掖藏到靈魂深處的抽屜裡,丁是丁卯是卯,溝通容易。所以,有人總結說襄城人活得很理想、很認真也很沉重,而樊城人活得很平凡,很真實也很輕鬆,多少有點道理。說真的,看人的精神氣兒,還真得到樊城。

【樊城人民廣場附近一酒吧】

【樊城解放路商超櫥窗廣告】清末有個叫華學瀾的翰林,1901年到雲南主持鄉試時到過樊城並留宿。他在《辛丑日記》中寫道:"自入湖北界,房屋皆作南式,土人語音亦大異。河南輿夫之前呼後應者亦與北方不同。畫疆分界,只就形勢言之,乃竟如此限人也。真不可解矣!"襄、樊地處中國之中,南北、東西交匯之處,同時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移民城市,因為戰爭的遺留,因為經商的需要,很多外地人在此落籍,各種風俗、語言、飲食在此交匯融合,成為東西、南北文化的過渡帶和交集點,呈現出亦南亦北、不東不西的文化特徵。光緒《襄陽府志風俗》記載:"襄屬七邑民俗尚純,民風素樸,然例禮未嫻,輕蹈法網而不知。郡城北之樊鎮地當孔道,為商賈所萃薈。自西來者尚循樸儉;自南來者多習侈靡。邇來飲食燕衎之節,皆以豐腆相誇;婚姻酬酢之儀,漸至華侈是尚。居民耳濡目染,由儉入奢,自近及遠,相習成風。"這條史料充分說明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民間社會風氣的衝擊,也說明移民對習俗影響的強大力量。又如,明末清初西北的秦腔由軍人帶入此地,與楚地的越調、清戲等地方唱腔相互影響,逐漸糅合,形成西皮腔,為國粹京劇的最後形成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遍布樊城的會館戲樓功不可沒。如今北方的豫劇、曲劇、墜子、梆子,南方的花鼓、黃梅戲等,在漢江兩岸的大小舞臺上、公園綠地裡頻繁上演,此起彼落。但值得注意的是,樊城多北方戲的擁躉者,襄城多喜南方戲的老票友。除劇種的差別外,只有一江之隔的襄樊二城,在語言、習俗、飲食、信仰等方面也有稍微的差別。由於商業環境的影響,樊城人習慣糾纏於義利之間,狡黠、算計,但同時也堅信誠信、公平、規範在交易中的力量。1870年4月,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到樊城考察,在其《中國旅行日記》裡寫道,對高鼻子藍眼睛他們的到來,樊城的居民居然沒有圍觀(這一點同東漢桓帝幸遊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車船商行(應該也是牙行)一口報出實價,並籤訂規範的合同。這種經商規則深得李氏的讚賞。當然,樊城人有時也會擁有土著人的優越感,特別的自愛和自信。一聽口音就說你是哪個縣裡來的,"鄉裡的娃子,穿得土,腦殼笨",哪天不高興了就對外地人狂言"把你趕出樊城"。但是,他們骨子裡還是很包容,只要你有本事,能掙錢,會做人,他們很快會接納你,然後打成一片,不分彼此。樊城人的精神生活也有與襄城不同的地方。比如,樊城民間信仰的世俗化、多元化的傾向明顯高於襄城。受政治和個人身份的影響,襄城人的宗教信仰場所相對較少且官方化,敬天地日月、敬社稷、敬文武二聖、敬先賢耆舊,而樊城除了少量官祭場所外,還有教堂、清真等外來信仰,也有火星觀、五顯廟、回龍寺、十方院、晏公廟、楊泗廟、素堂院等多種世俗化宗教機構,不一而足,進廟便下跪,不管磕的"老爺娃"是何方神仙,都是虔誠地信著拜著供著,淫祠化傾向相當嚴重。樊城是吃貨的天堂,大大小小的餐館鱗次櫛比,各類小吃、生猛海鮮應有盡有,但總體來看,其飲食習俗稍偏向北方,相對偏重於麵食,油饃筋、清湯、胡辣湯、金剛酥、牛肉麵為其代表。米粥、米窩也有,但總體來看,不如襄城人看重。樊城也是購物的天堂,商品琳琅滿目,品種齊全,選擇性餘地大,貨比三家的機會比襄城多。但是樊城的小偷也多,因為有錢人多,加上人多好下手,得手的機會也多。古代因為人口繁雜,管理混亂,混跡於碼頭、街市的黑社會較多,把頭橫行霸道劣跡嚴重。當然,複雜的環境也有利於正義組織在此隱秘開展工作。如1938年前後,中共鄂北特委、鄂西北省委的工作地點就在湖南會館,位於鐵匠鋪街的王之錚家裡舉辦五期中共黨員訓練班,《新華日報》鄂北推銷處在回龍寺,戰時教育工作團設在興武街。這是樊城對革命事業的貢獻。語言方面,據說語音和用語也有區別,比如襄城說"站到",樊城人更多以"立到""豎到"來表達,不一而足。如果說在文化氣質、生活習俗、處事理念等方面襄樊二城有或大或小的差異,除了有歷史上南北二城城市定位、人口結構不同的原因外,兩地因為有一江之隔,儘管近在咫尺,但仍然缺乏有效的交流和融合。雖然歷史上因戰爭特殊需要或生活需要,在南宋、明代、民國時期,於枯水期建過連接兩岸的浮橋外,兩岸的聯繫僅靠渡船,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兩分錢坐划子渡江的情景。直到1970年4月,一橋飛架襄、樊,天塹瞬間變通途。襄樊漢江大橋的建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真正實現兩城變一城,交往的便捷改變了數十萬人的生活乃至心理,兩城融通的趨勢日益明顯,文化氣質、生活理念也逐漸糅合為統一的"襄味"。以上所言純屬個人感覺,別太當真。真有不是,恕我胡謅,萬萬不可找我玩命啊。漢字是一種特有趣味的文字。一個"樊"字同音字多達十數個。樊城之繁華,樊城之船帆,樊城之凡俗,樊城之煩惱,樊城之飯食,樊城之廟幡,共同構成樊城的"範兒"。襄陽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書法名城、三國文化之鄉、中國魅力城市乃至未來的中國文明城市,有"範兒"的樊城都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最後以乾隆《襄陽府志形勢》所引《圖經》一段最能代表襄樊二城關係的話為本文作結襄陽居楚蜀上遊,其險足固,其土足食,東瞰吳、越,西控川、陝,南跨漢、沔,北接京、洛,水陸衝輳,轉輪無滯,與江陵勢同唇齒。往者常築樊城以為守襄計。夫襄陽之於樊城猶武昌之有漢陽也。南北對峙,一水衡之,固犄角之勢,樊城固則襄城自堅,襄城堅則州邑自安。然則襄陽者天下之咽喉,而樊城者又襄陽之屏蔽也。

【清同治四年"荊襄屏障"石刻】

請支持 正能量

相關焦點

  • 樊城之戰徐晃贏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樊城之戰影視劇照那麼,樊城之戰背景是什麼呢?為什麼最後孫權倒戈曹操一起對付關羽有了這樊城之戰的呢?
  • 樊城市民注意!牛肉麵手繪地圖樊城篇公布啦!快收福利!
    好了,話不多說今天繼續發布樊城篇!【樊城地圖】4 樊城名人城市酒店對面的汪伍腸子面真的不錯。因為麵館的前身就是腸子湯館,腸子湯在中山后街那是大名鼎鼎。5 幸福路幸福小區新嘉園樓下有家「幸福路牛肉麵館」全天候營業,早上和晚上食客如雲。
  • 閒話「老鬼」
    你自己數數,上海閒話裡,有多少帶鬼字的俗語,有人開玩笑說過,十八層地獄,要有多少各式各樣的鬼,上海人的俗語中,估計就有多少鬼話。上海灘最出名的一隻鬼,叫「老鬼」。事事、時時都精怪、都內行,但是,你總不能保證,有那麼一天也會一時糊塗做出失策的事來,在上海閒話裡就叫,「老鬼失撇」。
  • 【三國猛將傳】樊城之戰 徐晃究竟是如何戰勝的關羽
    那麼,樊城之戰背景是什麼呢?為什麼最後孫權倒戈曹操一起對付關羽有了這樊城之戰的呢?話說樊城之戰發生於東漢末年,當時的中央政治背景是東漢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衰弱,社會危機日漸深重,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再加上刺史制度的變動,群雄割據四起。
  • 樊城之戰,徐晃究竟是如何戰勝佔盡優勢的關羽?
    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那麼,樊城之戰背景是什麼呢?為什麼最後孫權倒戈曹操一起對付關羽有了這樊城之戰的呢?東漢末年的建安二十四年秋,當時關羽圍樊城。漢水突然暴漲,曹魏軍于禁所領的七軍被洪水淹沒,全軍覆沒,關羽率軍將包圍樊城,並且日夜急攻。城內的曹仁被圍困,糧食慾盡,樊城旦夕不保,岌岌可危。
  • 東京的幽靈丨閒話51
    1927年,飽受精神衰弱和身體疾病折磨的芥川龍之介服藥自殺於家中,在世時他自號「我鬼」——我之前說過,此公其實是神(《陀思妥耶夫斯基 vs 芥川龍之介丨閒話42》)。(《陀思妥耶夫斯基 vs 芥川龍之介丨閒話42》)我站著不動的時候,E急促地拍我,叫我向上看。半空中有一道彩虹。這是一個晴天,沒有雨水,不知道彩虹從何而來。集會的老太太們已經消失不見,和尚不知所蹤。我來東京的目的已經達成。PS:*旅途期間,照片大多在相機。修訂版時一併補上。
  • 樊城120名復工復產人員搭乘「點對點」專車今日返粵
    如今,疫情有所好轉,復工復產已迫在眉睫,今天下午,樊城首批在深圳、東莞務工的人員,包車「點對點」踏上返程的路。老家在樊城太平店鎮的付國榮是東莞一家機械製造廠技術主管,一個星期前他就接到廠裡復工復產的通知。可本市到達廣東的火車、班車都還沒恢復,他無法返程。前天,他聽說樊城勞動就業局要組織「點對點」外出務工返程專車送他們返程,就報了名。
  • 【動態資訊】市中院執行局局長陳瑤、協調處副處長程勇蒞臨樊城...
    樊城法院執行局局長李紅文、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李建平、副局長乾向東、石小玲及各小組組長等相關人員參加了座談。市中院協調處副處長程勇講話座談會上,程勇副處長表示,2020年樊城法院受理執行案件8000餘件,居全市各法院之首,結案率達94%以上,創樊城法院歷年最好成績。
  • 中天控股或將布局樊城
    01中天交通建設投資集團積極參與樊城經濟建設相關領導表示,希望中天交通建設投資集團積極參與樊城經濟建設,期待雙方在更寬領域、更大範圍、更深層次開展務實合作,區委、區政府將全力支持、做好服務,共同推動集團相關項目儘早落地,開花結果。
  • 樊城鹿角門的來龍去脈:跨鶴樓 屏襄門 鹿角門 鹿角門街道 社區
    明清時期樊城的北城門之一。過去,鹿角門上有樓,為重簷歇山頂,樓側有耳房,另有山門,中有院落,粉牆青瓦。修復之前,鹿角門僅存有部分城臺,城樓不復存在。殘存的城牆長20米,高6米。修復前的鹿角門古樊城外形酷似一條船,這座船狀的城郭與它南面的漢江相依,城的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原。
  • 樊城菸草專賣局組織觀看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八佰》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靳冰瑩、王莉)為進一步鞏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激發員工的愛國主義熱情,9月25日下午,樊城菸草專賣局組織全體在崗職工集中觀看了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八佰》。
  • 樊城之戰,如果孫權不在後面幫助曹操,關羽有機會擊敗徐晃嗎?
    對於劉備來說,漢中之戰的勝利穩固了益州,而樊城之戰則粉碎了劉備進一步北上勝利的可能性。那麼再回頭看看樊城之戰失敗的原因的時候,許多人把關注點放在孫權身上,假如當初孫權顧全大局,不從背後攻擊關羽,那麼關羽有機會擊敗當時的勁敵徐晃嗎?徐晃其人其事。徐晃和關羽是老鄉,倆人同是河東人。
  • 重慶音樂噴泉設計-樊城砂巖景觀噴泉價格噴泉施工工程的關鍵要素
    重慶音樂噴泉設計-樊城砂巖景觀噴泉價格噴泉施工工程的關鍵要素   江蘇水悅景觀噴泉工程有限公司是從事各類水景噴泉設計,生產製造,安裝調試、維修養護為一體的專業性公司。
  • 閒話《論語》「述而篇」(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之乎齋,讓閱讀充滿樂趣 原文 子曰:「默而識之 閒話《論語》述而篇(一):信而好古
  • 商業「巨擘」布局樊城!
    備受矚目的「王府井商業中心」項目傳來新進展 即將展開建築物徵收等工作布局樊城的商業「巨擘」正穩步推進中根據最新相關公告顯示因王府井商業中心項目房屋徵收需要擬對王寨四路以東中原路以南漢江北路以西規劃二路以北的區域內(不含瑞城國際和眾晶華爾街項目地塊
  • 《三國演義》第200回 戰樊城關羽中箭,《三國演義》評書全集袁闊成免費聽
    把關興打發走了之後,關羽這才進兵樊城。現在樊城幹什麼呢?樊城啊?緊張死啦。水還沒退呢。誒呀~把曹仁給鬧的,焦頭爛額呀。簡直是六神無主啦。于禁的七軍都完啦~~回來沒有個七八個兒~~~領著那麼多的精兵,就這一下子~~就讓關公都給滅了。把抬著棺材的那位先鋒官到底兒給擱到棺材裡了。曹仁能不慌嘛?這大水汪洋汪洋的,樊城那城牆啊~~~不行啦。轟隆~~不是東邊兒坍了~譁啦~~就是西邊兒倒了。
  • 民間故事:劈柴劈小頭,問事問老頭,樊城的由來
    很多來過襄陽的朋友都知道,漢江將襄陽一分為二,南邊是襄城,北邊是樊城。子所以叫做樊城,因為在周朝時期,這裡是一個諸侯國,名叫樊侯國。以周公的後代仲山甫為名。仲山甫來到樊侯國,見這裡山水秀麗,土地肥美,決定修座城池,作為樊侯國的都城。
  • 看看這個數據就知道:樊城之戰他必敗無疑!
    而當時關羽的處境,直接決定了樊城之戰的最後結局。當時孫吳和曹魏大不同尋常,竟然直接聯手對抗劉備,直搗荊州。幾萬兵馬的關羽,面對曹魏和東吳兩家聯手有二十多萬的兵力,最後只能夠兵敗而逃,被敵人給殺害。樊城之戰一開始,關羽是佔了優勢的。剛開始關羽取得了勝仗,但是並沒有想到後來東吳和曹操的兵馬會四處聯合,緊逼荊州。
  • 【常熟閒話】「漉漉亂」個方言典故出自西遊記
    為此,常熟日報從即日起,在生活家微信上推出語言類音頻節目《常熟閒話》,用常熟話訴說民生新聞、家長裡短,給廣大市民一個品位常熟話的舞臺,或許你會發現其中別樣的風味。欄目開播後,將盡力做到周一至周五每日一更,讓市民朋友們一起說說《常熟閒話》。
  • 徐晃解圍樊城,呂蒙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獻城投降——關羽(八)
    就是採納了董昭的意見,為了振奮樊城守軍的士氣,故意將信中的內容散發出去。曹操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的樊城守軍得到信後,果然士氣倍增,感覺自己長期的堅守,終於迎來了曙光,於是防守更加堅固;而關羽得信後,不知真假,心存疑慮,因為不知道孫權到底是真的要來襲擊自己,還是曹操的疑兵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