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路街道實施「紅色優撫」工作模式
打造軍民共享和美新街區
街道十分重視退役軍人服務工作。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需要下大力氣、用真功夫。」蘭州市城關區酒泉路街道轄區內軍休小區多、現役及退役軍人、軍屬多,圍繞軍地聯合,開展軍民「牽手」行動,聚力思想引領、志願服務、社區治理等各方面工作,滋養「黨、政、軍、民」魚水之情。近兩年來,街道與轄區單位96604部隊醫院、蘭州軍區第四幹休所籤訂的共駐共建協議,以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為目標,創新實施「紅色優撫」工作模式,形成和美共享的雙擁工作新局面。
幫扶救助雙兜底 創建新思路
2019年5月,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成立以來,通過「幫扶+救助」的工作模式,切實解決退役軍人生活困難,及時給予就業幫扶和生活救助。通過定期走訪慰問的形式及時了解生活困難的退役軍人就業訴求,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給予500-2000元的臨時救助金,解決燃眉之急,截至目前已為3戶退役軍人家庭辦理臨時救助,發放救助金7600元,為1戶傷殘軍人家庭辦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每月低保金780元,為19戶退役軍人申請辦理公租房入住手續,從根本上解決退役軍人家庭的生活困難。
暢家巷社區的禁毒專幹彭永康,1982年10月入伍,1986年10月退伍後被分配到蘭州第一毛紡廠工作,1997年因企業破產下崗,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計程車司機、保安、餐廳後廚等工作彭永康都幹了過來,但因為不穩定,工作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2019年的一天,他在小區門前看到了退役軍人專項公益性崗位政策的通知,第二天就報名加入了社區公益性崗位,兼任暢家巷社區綜治員及禁毒專幹,這份工作讓他幹起來十分順心,「街道入職後,三險一金也買了,工作穩定了生活就有了保障,再不用四處奔波了……」彭永康欣慰地告訴記者。
重視退役軍人服務工作 集結新力量
街道高度重視退役軍人服務工作,率先成立了以黨工委書記為組長的退役軍人工作領導小組,結合工作實際創新總結了「紅色優撫」工作模式,以「黨建集結號」工作品牌為抓手,開展日常基礎性退役軍人服務工作,依託社區網格化管理,在各社區建立退役軍人黨員臺帳,開展退役軍人黨員的學習教育,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包抓社區內的困難黨員,定期走訪,上門送學,抓牢離軍不離黨的工作宗旨,培育、建立退役軍人黨員志願者隊伍。
社區成功孵化了由退役軍人組建的社區組織「救在身邊」方舟社區救援應急項目,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應急保障,發揮了退伍軍人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同時,街道積極利用網格化手段,廣泛宣傳退役軍人就業幫扶政策,挖掘吸納優秀的退役軍人加入到社區工作者隊伍中發揮餘熱,鼓勵轄區內的企業、單位積極招聘退役軍人優先就業,截至目前,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已成功安置12名退役軍人及家屬進入工作崗位。
今年38歲的閆莉娟,2017年復員退伍後,被分配到酒泉路街道工作,她也是2017年第一批街道公益崗位安置的退役軍人,現在街道勞動保障所就職,主要負責勞動保障相關的工作。「退伍不褪色,換裝不換心,雖然脫下了軍裝,但5年的街道工作讓我更加覺得軍民心連心,軍民融合不僅密切了軍地關係,還融洽了軍民魚水情。」閆莉娟告訴記者。
打造「老兵志願聯盟」 增強歸屬感
街道將繼續以「黨建集結號」為引領,退役軍人服務站為平臺,與轄區部隊單位開展深入合作,逐步建立軍地聯席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座談交流會,共同探討退役軍人服務工作思路,為退役軍人做好保障服務工作;引導鼓勵退役軍人參與就業幫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針對合理訴求積極開展政策性幫扶,開展就業培訓、政策諮詢,指導退役軍人再就業,努力促成軍政民共治共建共享的雙擁模範和美街區。
今年,街道將以黨建為抓手,深化「紅色優撫」工作模式,加強退役軍人服務陣地建設,進一步優化退役軍人服務站辦公環境,增強退役軍人歸屬感,打造「老兵志願聯盟」,引導退役軍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工作,在城市管理、志願服務、共治共建等重要工作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增強退役軍人社會榮譽感,同時抓牢退役軍人組織生活、思想動態管理,讓廣大退役軍人思想上有依靠、生活上有保障、需求上有回應,真正做到退役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離軍不離黨。
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張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