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寒假作業,你是哪一派?
雖然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寒假,也不做寒假作業了。
但想起我那個時候,班上同學做寒假作業的態度可以分為明顯的兩個派別。
一個是前倆禮拜熬夜寫,把一個寒假的作業都寫完,之後放開玩。
還有一種人是,前面放開玩,最後一周一邊哭一邊拉上全家人幫忙補作業。
古早韓劇《順風婦產科》也有這個橋段: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假期作業。
特別是被打完還得一邊哭一邊編日記這段,真實到落淚。
無論先寫作業派還是後寫作業派。
現在想下大家的假期都過得還挺開心的。
該寫的作業都寫了,該玩的也都玩了。
可是,這種快樂。
現在的小朋友們是體會不到了。
他們現在的寒假,太慘了。
前段時間,有網友發了一條微博,說自己陪弟弟做了兩天寒假作業,發現現在的中學生,連決定自己怎麼寫寒假作業的權利都沒有。
網友說,弟弟的寒假作業並不像我們當年那樣,是放假前發一本「快樂寒假」讓你不快樂。
這種寒假習題冊也有。
但是每天寫什麼,得看老師線上布置。
「九門功課,每一門都有一個專門的微信群,寒假作業內容當天公布,規定好哪一科做哪一頁,在一個釘釘似的軟體上拍照上傳」
而且,數學還有一個類似闖關遊戲的單獨的APP,弟弟每天都得用手機做題,在這個APP上闖關。
大概類似下面這種:
因為不知道怎麼用手機打根號「我們倆加起來都快四十歲了,光七八道初中數學闖關就做了半小時,滿頭大汗。」
而這只是寒假作業的其中一項。
弟弟每天都有十來項類似的任務,都得一個個完成並且拍照上傳。
而且,如果之後幾天有事,想提前完成作業,也不行。
因為每天的作業內容都不一樣,你預測不了明天的作業是什麼。
「為了防止學生追進度,放假第一天的作業是寒假生活第49頁,第二天也許是56頁。」
推後再補就更不可能了,每天都得在APP上打卡,缺卡就是缺卡,根本沒法補。
也就是說,整個寒假,這位13歲的初中生必須每天蹲在家裡,等著老師在群裡公布寒假作業內容,然後完成、上傳照片打卡。
如果某天有事做不成作業?
如果他想要趁著假期去外地旅遊或者過年走親戚呢?
他是不是還得給老師請假:
「老師,寒假我要請假」
如此一來,孩子放假和上學的區別就是:
上學的時候,同學們晚上回家集中做作業。
放假的時候,同學們24小時都得做作業。
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
有網友就看到過一家母女去餐廳吃午飯,小朋友在等上菜和吃完後都在抓緊時間趕作業。
媽媽也不閒著,一臺手機錄音,一臺手機拍照,手機圖庫裡全是小孩作業。
聽著都要窒息了,可這是寒假期間啊喂!
為了在打卡結束前完成作業,熬夜寫作業小學生們已經習以為常了。
不僅如此,為了完成各種打卡。
一到寒假,父母的手機上就多出了好幾個寒假作業APP。
學物理化學要上傳到甲APP上。
英語閱讀和朗誦要在乙APP上打卡。
語文的背詩歌背散文要在丙APP上完成。
哦,別忘了,還有體育。
要先搞個能檢測運動軌跡的丁APP,每天還得帶著手機跑步跳操。
然後再把運動成果截圖上傳到戊APP上,好讓老師過目。
好傢夥,一頓寒假搞這麼多APP。
你是不是看不起我64G的手機。
孩子累,家長更累。
家長想著趁寒假帶孩子出去玩玩,不行,孩子沒時間,得寫作業。
或者想趁放假把孩子送到老家,自己清靜清靜,不行,去了老家,又是要下APP又要錄音錄像,這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可能還搞不過來。
以前上學的時候,至少孩子去了學校不操心。
現在,一天24小時蹲在家裡。
一會老師艾特你,說有了新打卡任務。
小孩做完了作業,你得拍照。
小孩背個英語,你得錄像。
每天的寒假作業做成了遊戲裡的每日任務。
每天睡醒一睜眼,就感覺自己欠了老師20個任務道具。
別罵老師,他也累。
說好的老師一年倆假期,鐵飯碗又安逸。
誰知道現在他們就算放了寒假,還得每天按點發作業,天天批作業,大晚上的不睡覺,還得一個一個在群裡艾特同學催作業。
線上作業,就和智慧型手機一樣。
表面上看,它藉助高科技幫我們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實際上,卻成了一種電子禁錮。
2年前,當這種線上式的作業還不這麼普及的時候,曾經有新聞報導過這種線上學習的「新玩意」。
說它能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
說它能加強孩子自律。
可是實際上。
說好的讓孩子擁有快樂寒假。
可為了寫作業,孩子每天至少2小時的手機時間是剛需,更培養了他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說好的加強自律。
所謂自律,是自己要求自己。
可孩子連安排自己假期時間的權利都沒有,如何談自律。
說培養學習熱情。
怎麼呢?用闖關遊戲的方式做題,就是有遊戲的樂趣了嗎?
光是我玩遊戲的時候,當我意識到每天都得完成幫派任務每日任務這些KPI,我就覺得遊戲不再好玩了。
更何況逼孩子們完成這些本質就是做題的「遊戲」。
他們不會因為遊戲熱愛做題。
只會因為做題更厭惡遊戲。
想來想去,這種線上寒假作業唯一的好處,就是幫助孩子做996耐力培訓。
他們上班之後,可以無縫銜接996和007。
我知道當代人流行內卷。
但也沒必要從孩子們就開始培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