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家莊家長曬小學生寒假作業:編劇本排話劇
■家長曬小學寒假作業。
■小學生製作的手工作品。
本周末,省會眾多小學即將開學。不少小學生的家長紛紛在微信中曬自家孩子的寒假作業,「絕對五花八門,五彩繽紛」。做年夜菜,算親情帳,給長輩拜年之類的「感恩作業」是不少孩子們寒假作業的主題,學年俗、做燈籠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手工作業最受歡迎。不過記者走訪近20名小學生及其家長調查發現,寫劇本、製作PPT、數字遊戲的高難度作業卻讓家長叫苦,「這些作業到底是考孩子還是考家長?」
調查
孩子的「感恩作業」讓爸爸媽媽很開心
這個寒假被稱為「史上最長」,學生們有更多時間與家長相處。為此,多所小學給學生布置了「感恩作業」。
「我的寒假作業是學做家務。今年春節的年夜飯裡就有我親手做的一道菜,爸爸媽媽吃了非常開心。」翟營大街小學五年級的李嘯天告訴記者,除了學習做菜之外,他還學會了洗碗、擦地等家務。「說實話做家務活挺累的,現在我知道爸爸媽媽平時有多辛苦了。」李嘯天說,以後他要經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為家長分憂。
賈浩宇是機場路小學六年級學生,他有一項寒假作業是「算親情帳」:將自己一年的學費、生活費等各項花費算個總帳。「不算不知道,我每年花費都快一萬元了,」賈浩宇說,「爸爸媽媽為了養育我付出了太多辛勞,我卻一直習以為常,想想真不應該。」他決定將新年的壓歲錢攢起來,給父母買一份禮物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
「爺爺奶奶,祝你們身體健康心情好,羊年大吉步步高。」大年初一一大早,小鈺誠就向爺爺奶奶恭恭敬敬地鞠躬拜年,一串流利的吉祥話逗樂了全家人。「其實這是孩子的一項寒假作業,給家裡的長輩拜年。」張女士說,孩子還主動要求通過電話給姥姥姥爺拜年,大伙兒都誇他懂事了,「孩子從小被一家人捧在手心裡,沒想到這麼小就懂得了感恩。」張女士激動地說,「我家侄女的寒假作業其中一項是為父母洗一次腳,同樣是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這樣的寒假作業做起來有意義。」
辦年貨、學年俗,這樣的作業很「傳統」
除此之外,不少學校將「年俗年味」融入寒假作業當中,力圖讓學生們度過一個充滿傳統氣息的寒假。
機場路小學五年級的穎穎說:「春節之前,我跟媽媽一起到超市採辦了年貨。」整個過程中,穎穎自告奮勇充當「管家」,「買花生瓜子、買糖買水果,這些年貨還挺有講究的。」辦完年貨,穎穎大發感慨。
李佳育是四中路小學二年級學生,這個寒假他走街串巷,收集了數十副各具特色的春聯和十幾首關於春節的歌曲。除此之外,他還通過和老人聊天,了解老年俗,「原來過年還有那麼多有意思的說道,真想不到!」李佳育說。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項手工作業——製作元宵燈籠。由於能力有限,他在姥姥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項作業,「自己做的大紅燈籠掛在家門口,這個元宵節過得很不一般。」
有些作業太過「高大上」,家長給「差評」
極具創意的寒假作業贏得了掌聲陣陣,但記者採訪中也發現不少「另類」寒假作業被家長給了「差評」。崔先生的孩子航航讀二年級,語文老師要求學習《史記》,並以其中的一則故事為題材編劇本排話劇。雖然孩子對閱讀情有獨鍾,但編寫劇本卻連身為家長的他也一竅不通。「寫劇本要求很高,孩子又沒接觸過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怎麼寫得出來?」理科出身的崔先生為此十分頭疼。
無獨有偶,劉先生也正在為孩子尚未完成的高難度作業發愁,「孩子上三年級,老師讓她用PPT的形式記錄寒假生活,而且要求必須有文字、圖片、聲音和三維動畫效果。」面對如此「高大上」的寒假作業,劉先生一家都十分無奈,「別說孩子不會,就連我們大人也只是懂點皮毛,根本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劉先生說,最近幾天他正在上網搜索相關教程,打算先給自己補補課。
家住休門小區的李女士說,「我孩子上一年級,寒假作業裡有一道數學題目是『如果1460=2,那麼3589=?』,我和愛人都是本科畢業,竟然想了幾天幾夜都沒想出答案。」一年級作業竟能難倒大學畢業的家長,李女士十分不服氣,她就此問題諮詢了不少同事和朋友,最後得出的答案是3。「原來就是讓孩子數出數字裡面有幾個『圈』,1460裡面有兩個,3589裡面有三個。」李女士說,雖然朋友的解釋與參考答案不謀而合,但她仍不太認同,「這樣的解釋未免太牽強了,已經超出了常理,對於一年級孩子的思維方式恐怕也起不到正確的引導。」
觀點
過於追求「新奇特」的寒假作業徒增負擔
腦筋急轉彎、數字遊戲、複雜手工作品製作、課外實踐活動……高難度的寒假作業,讓眾多家長頗為頭疼。在調查中,近六成家長表示,對於一些過於追求「新奇特」的寒假作業,孩子往往難以獨立完成,但又不想挨批評,無奈只好增加家長們的負擔;但也有一些家長認為,一定難度的新穎題目對於啟發孩子思維能力、鍛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益處。
「我家孩子在談南路小學讀五年級,這個假期老師要求孩子當一天社區志願者,還讓家長幫忙拍照片留作紀念。」家住匯景家園的王女士說,現在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提倡家長也參與其中,見證孩子的成長和社會實踐能力,「這種新形式的假期作業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還能增加親子互動,遠比傳統的書面作業有意義。」
孩子做作業遇到問題,往往轉化為家長的壓力。家住祥龍花園的張先生深有同感。由於是雙職工家庭,他和愛人春節都只有一周的假期。「學校安排了家長帶孩子到三個景點觀光旅遊,可過年忙著走親訪友,根本抽不出那麼多時間,所以到現在還沒完成。」同一小區的宋女士則抱怨說,「孩子上三年級,手工作業五花八門,有些根本沒法獨立完成,只能轉嫁到家長身上。做不好怕孩子挨批評,有時候為了完成一件小手工能熬上大半夜,真是比上班壓力還大。」
建議
完成多樣化寒假作業
別過分依賴網絡
寒假作業的多樣化在收穫家長稱讚的同時,也常常令人難以招架。記者發現,這一現象也引發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其中,石市教科所小學室主任楊亞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楊亞伶認為,寒假期間,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新事物,擴充自己的見聞,是一個知識面和社會面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此期間,多接觸一些新穎的、難度稍高的題目,對於鍛鍊他們的探索發現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都有一定的益處。因此,寒假作業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出現少量的新鮮題型或稍有難度的題目、任務,但量不宜過多。
她叮囑家長應該平衡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程應該保持一定的參與性,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積極協助孩子完成親子作業。」她指出,特別是一些雙職工家庭,父母雙方在緊張工作之餘不應將孩子的學習視為負擔。而針對有些家長習慣「一手代辦」孩子作業的現象,她也並不認同,「家長應該堅持適度原則,留給孩子一個訓練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的空間。」
那麼,孩子們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寒假作業呢?楊亞伶指出,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但一遇到問題就上網搜索答案的做法會使孩子形成依賴性,並不值得提倡。「對於寒假作業中一些或新或難的題目,學生們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即使最終發現用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但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訓練。」
她特別叮囑學生和家長,「完成寒假作業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不要為了追求作業完美而製造過多壓力,從而通過一些不合理的途徑來完成。實際上,對於一些實在難以解決的題目,完全可以留到學校和老師、同學共同探討。
□文/圖 記者 馬英娟
(來源: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