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近日,在第十屆北影節「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現場,愛奇藝影業公布了2020-2021年的原創電影院線新片計劃。在感嘆「又有新片可以期待了」之餘,我們在這份片單中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樂隊的夏天》。沒錯,就是這檔於去年問世,用音符點燃盛夏的新「國民綜藝」。
如今,《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在如火如荼放送中,時隔一年,這股全民「樂隊潮」再度被掀起。它不僅將五條人、達達樂隊這樣的「寶藏」組合帶到鎂光燈前,也令、等相關話題霸屏熱搜,引發熱議。
爭議伴隨著電影官宣的消息一併到來。有網友表示了對影版上映的期待,稱希望有機會與心儀的樂隊在影院相見,還隔空喊話新褲子、盤尼西林等節目第一季中的高人氣團體。
然而,更多質疑聲逐漸湧入評論區。「能好好搞音樂嗎?」「目測《樂夏》的口碑要砸」「節目的現場感是很難復刻的」……不難看出,就連這樣一檔有口皆碑的綜藝「清流」,想要獲得大眾對於改編計劃的首肯,也並非易事。
微博網友評論
事實上,觀眾對於影版《樂夏》的嚴苛審視並非毫無來由。近年來,不少熱門綜藝節目在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和國民度後,紛紛將目光轉投大銀幕,著手開發系列大電影,試圖以此拓展IP影響力,在電影市場分得一杯羹。
這些影片一面嘗試擺脫與「爛片」二字捆綁的命運,另一面又在為票房成績做努力。放眼綜藝大電影環境,真正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實現「名利雙收」的作品實則寥寥。
即便如此,仍有像《樂隊的夏天》這類,對大銀幕躍躍欲試的新面孔湧現。
「綜改影」進場,成敗幾何?
縱覽近年來為大眾所熟知的這些綜藝大電影,不難發現,票房不溫不火、口碑難抵及格線幾乎成為通病。
而其中,「爸爸去哪兒」系列可以算作是為數不多的贏家。2013年,這檔湖南衛視自製綜藝橫空出世,不少國內觀眾初次接觸到「親子真人秀」這一全新門類。節目中的五組家庭,尤其五個小萌娃更是圈粉無數。小朋友們金句頻出,親子故事有笑有淚,十二期平均收視率4.0%,該節目一躍成為綜藝中的「爆款」。
初嘗甜頭後,節目組趁熱打鐵,迅速敲定影版的拍攝計劃。
短短一年內,系列三片陸續過億,首部更是以近7億票房橫掃2014年春節檔,這一傲人成績至今仍在同類型影片中遙遙領先。明知「套路」與綜藝別無二致,大眾依然樂意為電影買單。畢竟,相較於劇情,螢屏中溫馨的親子故事如何得以延續更加引人注目。
有了第一部的成功之路做鋪墊,《爸爸去哪兒2》和《爸爸的假期》打起「合家歡」旗號,均選擇在第二年春節檔登陸院線,與觀眾見面。
雖然兩部的最終成績難與前作相比,也被直指有高開低走之嫌,但確也以實際行動鞏固了這一名為「爸爸去哪兒」的品牌。
《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完結後,團隊轉身便在來年賀歲檔推出了這部同名大電影。作為一部借力於粉絲經濟的影片,原汁原味的主創陣容成為了關鍵看點。不出所料,李晨、鄭愷、Angelababy等「跑男團」原班人馬的悉數加盟,助影片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超4億票房收入囊中。
然而,影片的「不走心」卻為不少粉絲所詬病。一方面,當綜藝MC的身份轉換為演員,不時暴露出的表演痕跡,被認為缺少了些節目中的真性情;另一方面,每集兩小時的節目被壓縮至80分鐘,遊戲環節含金量低,就連標誌性的「撕名牌大戰」也在大電影中缺席,不免令人失望。贏了票房,輸了人緣,「跑男」倉促上交的這份答卷,似乎不夠具有說服力。
一眾綜藝電影中,可與「伐木累」知名度相匹敵的,當屬「極挑男人幫」。同樣背靠龐大的粉絲群體,嘉賓陣容不相上下,命題相似,均由一線衛視坐鎮,後者的最終收益卻遜色於前者。
另有諸如《中國好聲音》《歡樂喜劇人》這類,充分把握節目餘溫的衍生影片,雖試圖以推翻綜藝設定的劇情片形象出場,但最終也並未泛起波瀾,只得潦草收場。
「影」「綜」配,能否實現有效聯動?
綜藝大電影,將我們日常生活中兩種喜聞樂見的娛樂模式相結合。當綜藝節目走出螢屏,邁向大銀幕,一種全新的跨媒介嘗試應運而生。
這類影片多以綜藝節目為藍本,在一定程度上採用與其相同或類似的架構作為呈現方式。這樣一來,既能令觀眾重拾原版節目的獨有觀感,又能有效為影片縮減創作時間與精力。
與此同時,顯現出的弊端便是觀眾易被囿於固有的綜藝設定之內,難以感受到影片所帶來的新意。如《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的劇情設定,就與原版綜藝吻合程度較高,在觀感上更像呈現了一出節目番外。故而不少觀眾發問:既然相差無幾,何必要自掏腰包進影院看綜藝?
拋開綜藝節目框架,這類作品中也融匯了不可或缺的電影元素。相較於節目對現場感的表達,誕生於劇本之下的大電影更加看重如何在視聽等方面展現出大銀幕的優勢。如何權衡作品中「真實」與「演繹」的成分,同樣是遊走在綜藝和電影之間、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綜藝《爸爸去哪兒》之所以打動人,正是在於節目中父親與孩子們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即便是郭濤對兒子的斥責,森碟不受控的哭鬧,kimi在遊戲中的小小耍賴,都令節目更顯飽滿立體。
但當影版選擇盡數美化,摘除那些「真實的不圓滿」,實則已然與真人秀節目的初衷有所出入。因此,影片被扣上「表演痕跡重」的帽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藝衍生電影之於大眾,無論接納或排斥,不過一種娛樂消遣方式;而置於大環境,它更像是尚在探索中的試驗品,是一個寄居於綜藝和電影之間的特有產物,亦是一場自我博弈。
《樂隊的夏天》將會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我們尚未可知。但無論是有望扭轉「綜改影」的窘狀,還是依舊難盡人意,最佳的評判標準,始終是觀眾的手中的這支表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