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還能點燃這個夏天嗎?

2020-12-20 中國新聞周刊

去年,隨著大熱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爆紅,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被瀏覽了740844次。

「看完節目,你覺得樂隊的夏天會來嗎?樂隊們的生活會有哪些改變?」

在節目中成功破圈的刺蝟樂隊回答僅有7個字,「再也不用上班了。」

500多天後,在7月份的尾巴,《樂隊的夏天》迎來了第二季的播出,新的樂隊、新的賽制、新的節目形式,破圈的五條人,像極了去年的九連真人,黯然離場的水木年華也與去年的鹿先森樂隊一樣收穫了同情,話題也隨著播出持續增加。

但不知道,當這一季完結時,知乎上那個被瀏覽了70多萬次的問題,是否會有全新的答案。

被停擺打亂的節奏

去年,愛奇藝米未傳媒悄然推出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將國內樂隊文化重新帶回大眾視野,在未經刻意營銷的情況下,實現了口碑和收視的逆襲。根據云合數據發布的2019年H1上新綜藝熱播榜顯示,《樂隊的夏天》百度搜索指數峰值為845825,成為2019年上半年上新綜藝中單日搜索指數最高綜藝,豆瓣評分也從最初的7.2分逐步攀升到8.7分的高位,而參加節目的多支樂隊的音樂作品,在節目播出後很長一段時間佔據著收聽榜首的位置。

據相關報導,超10餘品牌與樂隊達成合作。同時,樂隊線下演出及音樂節邀約不斷,成為草莓音樂節、瓜洲音樂節、海豚音樂節等國內各大音樂節競相邀請的對象,樂隊演出門票價格和專輯銷量同步增長,某樂隊全國巡演北京站門票2分鐘之內售罄、演出費增長30倍。

此外,刺蝟、新褲子、盤尼西林等樂隊的歌曲分別被用在《跳舞吧!大象》《動物管理局》《再談記憶》等電影和網劇中。今年第一季度的爆款網劇《隱秘的角落》更是採用了如木馬樂隊、後海大鯊魚樂隊、PK14樂隊等多支樂隊的作品作為插曲。

一位音樂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直到今年上半年,《樂隊的夏天》為樂隊帶來的熱度和經濟紅利依然存在,不少原定於今年春季舉辦的音樂節和線下演出場所已經敲定好了今年前幾個季度的演出,其中一些樂隊的出場費是曾經的幾倍,但仍然很難協調檔期。

由於疫情帶來的影響,從1月底開始,全國各地的文化娛樂場所陸續暫停營業,戶外音樂節大面積推遲和取消。直到7月下旬,行業逐步復甦,各大音樂節主辦方才陸續公布了延期舉辦的音樂節陣容和時間,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舟山東海音樂節等都將在8月後陸續與樂迷見面。

漫長的等待和疫情期間因停擺帶來的工作、生活的變化,人們對於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和方式同樣在產生著變化,《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的熱度,在這一段時間中同樣被消解。

有人笑稱,《樂隊的夏天》剛一過,「樂隊的冬天」就又來了。

在停擺期間,米未一直積極做著準備,按照計劃,《樂隊的夏天》應該比現在早一到兩個月和觀眾見面,之所以錄製時間一再推遲,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放棄現場的觀眾。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製片人李楠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導演組對「內容優先」的堅持下,米未做了決定,寧可推遲,也要帶觀眾入場,「冬天再讓我們錄那我們就冬天錄,實在不行就來年再錄。」

樂隊,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時,過多的嘉賓談話,使得節目內容顯得有些割裂,音樂不完整,評委大段和樂手攀交情、敘舊事的方式,讓部分觀眾感到不適。樂評人優作曾發文表示,「優質的競演類節目最大的優點就在於讓演出本身去介紹演出者,而非用大量的輔助說明。」

對此,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的製作中,米未做出了調整,播出的節目中,樂評人和嘉賓的發言被削弱,樂隊的呈現被最大化地保留,但即便如此,大段的背景採訪、第二現場訪談以及樂隊生活排練的插入,依然難免讓部分觀眾產生節目不夠緊湊,局部失焦的感覺。

在第二季中,Rustic樂隊的表演很有代表性,曾在國際3000支樂隊的比賽中獲得桂冠的Rustic為觀眾獻上了一場略顯荒誕的演出,最終他們的表演在評委們點評「友情」的話題中結束,一部分的觀眾Get不到樂隊的點,也感受不到主唱李巖的可愛,相反,另一部分觀眾則發帖表示,自己發現了一個「寶藏男孩」。

這樣的感受在業內較為老牌的樂隊如重塑雕像的權利、木馬以及重組不久的Joyside身上顯現得更為突出,在沒演唱之前,相關背景內容讓觀眾對樂隊產生了極大的期待,而單一音樂作品又很難完全讓部分觀眾理解樂隊的文化內涵以及背後音樂性上的精妙處理,從而造成了觀演心理落差。

這時,觀眾的不滿則會投向節目製作方,但他們忘了樂隊這個群體,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們的性格、日常生活與對待音樂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有趣的靈魂。

對於很多樂手而言,他們更在乎自己與音樂的關係,而多年來相對獨立的創作環境和演出方式,使他們不善於在綜藝節目上去妥協和迎合,甚至不會真的在乎,是否每一個人都會喜歡自己。

對此,《樂隊的夏天》在不斷調整。可以看到,《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參演樂隊的風格更加多元,他們在儘量擺脫上一季被觀眾稱為「搖滾樂的夏天」的影子,在這一季中,實驗、朋克、電子、民謠甚至是音樂與二次元的結合,每一種音樂風格都能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

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和音樂性,對於許多製作方來說,的確是一個相對難把握的內容,天平的這一頭,是音樂版的脫口秀,天平的那一頭則是無法吸引到非死忠音樂愛好者的小眾音樂。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樂隊想要獲得更高的人氣,更多的恐怕還是得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不是音樂作品本身,這的確是一件擰巴的事情。

承受炮火的專業樂迷

開播三周,專業樂迷承受了《樂隊的夏天》觀眾幾乎全部的炮火。

最初的爭議發生在水木年華演唱《青春再見》後,首輪慘遭淘汰。有樂評人表示他們的表演無聊、油膩、沒有新意,引起現場爭論。甚至有一位專業樂迷說,水木年華四十幾歲了還唱再見青春,他們來這舞臺幹什麼來啦?說此話之前,還特意加了一句,說的狠一點。

隨後,在白日夢症候群樂隊被淘汰時,專業樂迷的點評再次將自己送上了熱搜,「白日夢症候群樂隊缺少核,那個核是相對空的,我覺得他們太好孩子了,好孩子他們可以玩別的音樂類型,你沒有經歷過的東西,硬要來做,就看起來是包裝過後的混不吝。」

這幾次的發言,讓專業樂迷飽受爭議,「不尊重人」「點評音樂請不要點評人」「他的努力不應該被輕易否定……」

仔細觀察節目,專業樂迷的發言並不多,佔據的節目時長也很短,但屢次成為節目的話題製造者,不禁有人質疑,是否是製作團隊有意為之?

李楠楠否定了這樣的說法,「我們始終保持用真實的原則呈現觀點,但可能觀眾把專業樂迷當作一個整體了,實際上每一位專業樂迷都是一個人,他/她有獨立的審美體系、經驗和感受,每一個人的發言也僅代表自己,我們也希望大家看到專業樂迷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進行觀點的捆綁。」

「實際上我們在節目裡呈現了不同的觀點,比如白日夢症候群的現場表演,也有專業樂迷指出了好的部分,但大家可能focus在比較激烈的表達不好的部分,這是一個觀看心理的規律,無法避免,我們無法控制大家的感知,但能做的就是儘量呈現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為此,專業樂迷、NOVA娛樂主理人相徵特意發表過一篇長達1000餘字的微博,作為他在節目中不足兩分鐘發言的補充,但在評論區仍然可以看到謾罵和侮辱。

在同樣作為專業樂迷的壞蛋調頻聯合創始人王碩看來,所謂專業樂迷,其實是一些音樂行業從業者的統稱,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樂評人,同時樂評人的發言也僅僅代表自己,他不太清楚現場的發言最終如何發酵成為社交媒體上的話題,但是他依然認為,作為專業樂迷,發言聚焦於音樂本身更有價值。

如水木年華的淘汰,在王碩看來是他們在編曲上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樣子,「4把吉他同時出現在舞臺上,應該有一些如《加州旅館》那樣的效果,很可惜他們都是掃弦。」王碩有些失望。

專業樂迷是以怎樣的標準來進行音樂的評判,是音色?歌詞?編曲?舞臺表現?演出效果?王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沒有,或者說每個人對音樂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個人在現場的那一刻都會做出自己相對主觀的判斷,這是沒有標準可言的,更不存在大家一同給予某些樂隊較低或者較高分數的情況。」

對此,人文藝術博主FigureVideo發文說到,為什麼在信息如此爆炸的年代,我們有充足的資源了解一個人的「前世今生」,卻越來越不寬容,對他人的印象越來越扁平,越來越以偏概全,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希望每個「笑話」背後的夢想,被看到,被尊重,而不再是被嘲弄。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如今,一部分觀眾會將社交媒體的熱搜榜作為評判一檔綜藝節目熱度的標準,但米未,從不刻意為之。

李楠楠表示,在第一季的時候,熱度也是慢慢積攢上來的,人們習慣性將第一季的峰值和第二季的開端進行對比,但事實上,從數據上看來,因為有第一季沉澱下來的觀眾,熱度和話題比我們自己的預期要好。

「但我們從不覺得這就足夠了,因為這也意味著後面需要更好的東西滿足大家的期待,所以不敢放鬆後期的製作,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希望後面可以走得好。」

文化傳播公司Miro China中國區合伙人張毅,一直在關注著《樂隊的夏天》,常年奔走在樂隊演出、文化交流活動一線的他,和許多樂隊成為了朋友。在他看來,非常欣慰能在綜藝節目中見到老朋友們登上更大的舞臺,與更多觀眾見面,從而實現商業上的更多可能。

同時他也認為,樂隊文化不會因為一檔綜藝節目而被觀眾了解,多元的音樂風格也不可能僅通過一檔綜藝節目被大家消化,這需要時間和更大的舞臺,而樂隊本身也不能將目標滿足於在綜藝節目上獲得什麼樣的成績,還是要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到自己的音樂本身。

作為節目的製作方,米未始終堅持「做一檔好玩的音樂節目」,力求最好的舞臺效果,通過更真實更立體的方式將樂隊的狀態保存下來。

正因《樂隊的夏天》的熱度,樂隊的內容也開始被其他一些綜藝節目製作團隊看到,從去年的《一起樂隊吧》《我們的樂隊》,到今年的《明日之子樂團季》多個平臺都把目光聚焦到樂隊上,讓玩樂隊的人感受到了大眾的愛。

面對音樂,每個人都有一把尺子,而綜藝節目,不是標準。

在這個夏天,通過綜藝節目,有人收穫了快樂,有人收穫了感動,當然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收穫的則是一段和音樂相處的時間。

就像大張偉在節目中所說的那樣,一段短視頻只有15秒,也就代表一首歌能被人聽到的時間只有15秒,這樣就讓人形成了一種習慣,聽歌的時候只聽主歌。或許有一些歌雖然看起來火了,可聽眾卻連這首歌完整的樣子都沒聽過。

有一檔節目,能讓觀眾完整地聽完一首歌,完整地與自己產生接觸,從而尋找自己與音樂的共鳴,這已經足夠了。因為節目還在播出,未來的熱度能否達到第一季的樣子,還不可知,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至於說,哪些樂隊脫穎而出,甚至最終實現什麼商業價值和目的。

那也許是他們本應該擁有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樂隊的夏天》 還能點燃這個夏天嗎?
    去年,隨著大熱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爆紅,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被瀏覽了740844次。 「看完節目,你覺得樂隊的夏天會來嗎?樂隊們的生活會有哪些改變?」 在節目中成功破圈的刺蝟樂隊回答僅有7個字,「再也不用上班了。」
  • 《樂隊的夏天 第一季》點燃的夏天
    很慶幸,18歲的夏天被樂隊點燃了。揮舞的雙手,變換的燈光,噴射的火花,歇斯底裡的吶喊,心潮澎湃的音符,不顧一切的跳水,縱身而躍的新褲子,摔電吉他的刺蝟,恣意徜徉的痛仰,野蠻生長的九連真人,特立獨行的海龜先生,桀驁不馴的盤尼西林……所有的斑斕都是那個夏天獨有的印記。樂隊以它獨有的感染力點燃了我18歲的盛夏。
  • 大張偉:我還能彈吉他嗎?《樂隊的夏天》那個朋克少年又回來了
    《樂隊的夏天》第7期,迎來女神大戰,8支樂隊各自找來一位女神助演。新褲子演出結束後,大張偉走上舞臺拿起吉他,唱了偶像新褲子20多年前寫的那首《過時》,那個朋克少年又回來了,花兒和新褲子,同一時代、同一片土地生根發芽的兩支樂隊,後來長向了兩個方向,大張偉一句「我還能彈吉他嗎」又把記憶拉回到了過去。
  • 樂隊的夏天2總決賽:誰是這個夏天的關鍵詞?
    原本作為暑期檔綜藝的《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終於來到了最後一期,宣告了這一年的夏天從各種角度來說都結束了。而這場決賽,相比競技,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年終總結晚會。如果不是《樂隊的夏天》,我很難想像他還能夠在在什麼地方重現當年的自我。
  • 小眾文化互動大眾 《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
    原標題:小眾文化互動大眾,《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的熱情半島記者 王悅這個盛夏,「樂隊」成為關鍵詞。《樂隊的夏天》C位出道,喚醒了許多人對於搖滾的熱情,不僅給觀眾科普了音樂名詞,還讓大家認識了眾多樂隊,在話題之外也引發了很多思考。一檔優質的音綜不僅僅在於呈現的音樂風格,質感內涵缺一不可。
  • 想看《樂隊的夏天2》點燃這個夏天,沒想到先被五條人笑死了
    馬東還是那個「鮮衣怒馬」的馬東,《樂隊的夏天》還是那個「Rock精神」的《樂隊的夏天》,風格還是愛奇藝慣有的「年輕亮眼」風格,五顏六色的場地、各有特色的樂隊、嗨的不行的觀眾,一樣還是「夏天」的味道。,反正從《樂隊的夏天2》開始,你會重新認識這對活寶。
  • 《樂隊的夏天》變成「撈五條人的夏天」,這個「土味樂隊」你愛了嗎
    #被五條人笑死#、#五條人表情包大賽#、#五條人淘汰#、#五條人復活#、#五條人改編Last Dance#……從淘汰-復活-淘汰……甚至被大家戲稱,《樂隊的夏天》都要變成「撈五條人的夏天」了。其實「五條人」就是一個今年參加了《樂隊的夏天》的樂隊,而這個樂隊吧,比較慘,總是處於淘汰的邊緣,參加一次pk就被淘汰一次,關鍵在於這個樂隊人氣還特別高,大家又不想讓五條人淘汰,被淘汰的樂隊可以由觀眾投票而復活,所以觀眾就要反覆去撈五條人,把已經淘汰的五條人又重新撈回來。五條人這是有什麼魅力?
  • 樂隊的夏天≠搖滾樂的夏天,那你覺得中國樂隊的夏天來到了嗎?
    上一期裡,不少網友指出,我把樂隊的夏天寫成搖滾樂的夏天了。在上一期裡,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投票,發現有60%以上的網友認為中國搖滾樂沒有夏天,也就是說,大部分網友對中國搖滾樂的未來堪憂。雖然這個數據不一定準確,但它作為「冰山一角」,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的。
  • 樂隊的夏天,我們的夏天
    這個夏天,《樂隊的夏天》火了。主要代表樂隊年輕的資本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慢慢減少。你敢保證自己到了30歲,還能保持青春的熱血?所以,為什麼不在這個青春好好地去拼一把呢?這個青春,你不用太考慮生活的壓力,你還不用被現實磨平稜角,那就憑著自己的這份光芒去闖,去拼吧。就像那些樂隊一樣,面對生活,積極又可愛,同時秉持著自己的理想。
  • 《樂隊的夏天》————樂隊的夏天真的到來了嗎?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33支樂隊將燃炸這個夏天,讓更多的人走進樂隊、了解樂隊,原來除了主流音樂外,還有這麼多豐富多彩、風格迥異的音樂類型, 原來音樂可以更搖滾、更瘋狂。達達樂隊帶來回憶情懷的《南方》 ,光芒萬丈的福祿壽三胞胎姐妹 、頂流出圈的後海大鯊魚,老牌樂隊重塑、木馬的炸場演出….。
  • 樂隊的夏天(1)
    2019年5月25日在愛奇藝首播,於8月10日收官;轉眼間已經2021年了,關於19年樂隊的夏天你還記得多少呢?
  • 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的夏天,中國搖滾還會死而復生嗎?
    樂夏的主題是樂隊,並不是搖滾。或者因為搖滾已經成為一種標榜自我的符號。所以每天就叫囂著,搖滾,搖滾,搖滾。一個綜藝節目是無法表達搖滾內核的,並且往往滾圈兒喜歡說真話的大哥大嬸兒們,還可能因為一句話招來網絡暴力。在這個網絡時代,存活真的不容易!雖然不是搖滾的夏天,但也有搖滾樂隊,今兒就想聊聊這兩支相愛相殺的搖滾樂隊。
  • 樂隊的夏天2 | 這個燥熱夏天不止有西瓜還有樂隊
    這個夏天躁起來 ,將通過一場場精彩的現場表演,多維度呈現樂隊的獨特風格和魅力,競逐2020年度HOT5樂隊。《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對於多元音樂風格的展示,聚焦樂隊展現中國原創音樂力量。《樂隊的夏天》已經播出了幾期啦在夏天找到自己喜歡的樂隊聽一首讓自己心思湧動的歌
  • 《樂隊的夏天》,吉他點燃大家的搖滾夢
    近日,《樂隊的夏天》積分賽第一場落下帷幕,本場通過半盲選的形式選擇合作嘉賓,考驗了樂隊與嘉賓之間合作和融合的能力,不少樂隊表現亮眼,其中Joyside和Miu miu的合作舞臺更是實現了1+1>2的效果。
  • 七月份的尾巴,是「樂隊的夏天」
    當然,這還不足以燃起我的腎上腺素,作為去年已經看過30支樂隊表演大場面的我,怎麼可能輕易被點燃激情? 不過,我愛的這個夏天,帶著「樂隊的夏天」,終於來啦!但這個80後的朋友跟我說:「你可能很難理解水木在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心中的地位。」
  • 《樂隊的夏天》,充滿「爭議」的夏天
    6月1日晚,《樂隊的夏天》迎來了第二期,比第一期開播時的熱度高了許多,這一期的樂隊裡殺出了幾匹黑馬,引來了不少觀眾的熱議,看來「樂隊的夏天」是要來了。在開播前就極具知名度的「宇宙人樂隊」,成立十餘年的「果味VC」,在新的一期節目中經歷了淘汰,新老樂隊之間戰火燃起,老樂隊精力充沛,新樂隊也絲毫不認輸,讓這個節目的質量越來越高。
  • 《樂隊的夏天 第二季》與夏天再見
    第二季《樂隊的夏天》完結。祝賀「重塑雕像的權利」獲得Hot1,重塑在最後一場的演出自帶聖光,再次幫助提高了整個樂夏以及觀眾的音樂Level,而且是讓人聽完頭皮發麻的那種Level,把一眾超級樂迷都聽酥了,都已經語無倫次了。他們滴水不漏而且嚴絲合縫的團風和曲風,完全說明了,除了他們自己,任何外部力量都沒有重塑「重塑雕像的權利」的權利。
  • 樂隊果真就在這個時代重回了屬於他們的夏天?
    還記得去年夏天,中國樂隊又一次以小眾、冷門的身姿打開一片跟嘻哈說唱一樣廣闊的天地。也不知新褲子為多少電影演唱了插曲,旅行團、盤尼西林、刺蝟等樂團終於從地下轉戰地上,為更多的人熟知且喜愛。都說如今是樂隊的夏天,可在此之前,由搖滾樂引領的中國樂隊,又經歷了多少風雨
  • 「樂隊的夏天」是我們的夏天,嗎?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ello大家好我是新醫販賣機即使立秋,32℃的天氣,叫一聲夏天應該也差不多愛奇藝自製綜藝《樂隊的夏天》刷爆了我朋友圈但是一直只知道槍花,涅槃,縱貫線,逃跑計劃這些樂隊的我的內心然而周圍玩樂隊的同桌和熱愛搖滾的班主任都推薦之後
  • 這不是樂隊的夏天,這是撈五條人樂隊的夏天呀!
    唉,果然是五條人,兄弟們繼續撈人吧,這不是樂隊的夏天,這是撈五條人的夏天呀!李佳琦直播間五條人還上了李佳琦的直播間,拿著房卡當撥片彈吉他,現場即興創作歌詞「這個夏天,所有女生都想偷李佳琦的口紅」,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