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肆零肆
影院的冰雪漸漸消融,《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便悄然臨近。
還記得去年夏天,中國樂隊又一次以小眾、冷門的身姿打開一片跟嘻哈說唱一樣廣闊的天地。也不知新褲子為多少電影演唱了插曲,旅行團、盤尼西林、刺蝟等樂團終於從地下轉戰地上,為更多的人熟知且喜愛。
都說如今是樂隊的夏天,可在此之前,由搖滾樂引領的中國樂隊,又經歷了多少風雨?
要說中國搖滾樂隊的萌芽階段,應該是1980——1985年。反傳統、反主流、反商業、反文化霸權的思維,讓這些人逆天到不行。
雖說是反,但更多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
就拿1980年成立的萬馬李王來說(也有說是1979年建立),一開始在大陸就是靠演唱披頭四、滾石樂隊的歌曲走紅的。畢竟人家基地是北外,就跟學術圈一樣,只要有翻譯的外國學術作品就拿來聊,只要有新的國外歌曲就拿來唱,可謂隨便一鏟都是金。
眼見有了試水人,阿里斯、七合板、不倒翁等搖滾樂隊揭竿而起。
不過那時玩樂隊還是地下居多,聚會的時候拿出來唱唱,很少公開亮相。
戴錦華之前說過:中國現如今還保留著兩顆紅星,一顆在天安門廣場上,一顆在崔健的帽子上。
1986年5月9日,北京工人體育館,那個帽子上嵌著一個紅星的崔健,演唱了他的《一無所有》。自由與空虛,仿佛重疊在這首歌和這個人身上。
《花房姑娘》《苦行僧》,已經將那個時代的青年在追求自由的同時,推上一條孤獨流浪之路。
於是,搖滾漸漸走入大眾視野,中國第一張搖滾專輯《新長徵路上的搖滾》風靡大江南北,郭冬臨、馮鞏甚至還在春晚的舞臺上致敬過這首歌。
之後的兩年,黑豹樂隊與唐朝樂隊發行了自己的歌曲。
這一階段算得上是中國搖滾樂隊發展的黃金階段,據說在北京,那時候就有近200個樂隊,其普及性可見一斑。
既然要普及,先得宣傳到位。
1993年3月26日,《搖滾北京》發行,這是第一盤由大陸音樂人自己創作並製作的搖滾合輯,由輪迴、黑豹、竇唯、超載、呼吸等10支隊伍共同完成。
甚至為此還定了個節——3月26日,中國搖滾日。
之後,搖滾也受到文化界的重視。
拿1994年何勇、張楚、竇唯出版的三張個人新專輯來說,便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及北京市文化局審批,舉辦過正兒八經的發布會。起碼在上層眼中,搖滾啥的不是禁區。
到了1994年,「鮑家街」樂隊成立,主唱汪峰直到今天也站在舞臺中央。
至此,各種制度的完善,讓音樂人、樂隊以一種較為正規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
然而從1995年開始,中國流行音樂便進入寒冬,最主要還是盜版問題,再加上新媒介的崛起,讓唱片銷量迅速下滑,演唱會入不敷出,就跟網絡資源對VCD、影院的影響一樣。
而且在創作方面,樂隊們都進入了創作冷卻期,沒有更多的新的作品問世。
從1997年開始,搖滾樂隊在音樂創作上力求突破,如何創新音樂模式,成了一大難題。
隨著摩登天空的成立,清醒、麥田守望者、花兒、地下嬰兒、新褲子等都發行了自己的專輯,由於風格與之前不大一樣,被稱為「98搖滾新浪潮」,或「北京新浪潮」。
那麼這種「年輕、自信、前衛、時尚、時代氣息」的音樂風格到底是怎樣的?個人感覺,有兩點:
第一是借鑑了國外搖滾樂的風格。在中國搖滾樂低靡的時候,國外搖滾樂被引進,這也讓大陸一些樂隊開始吸取他們的風格模式。於是,一幹新樂隊也隨之出現:P.K. 14、惘聞、木馬、痛仰、二手玫瑰、低苦艾等。
第二是與國內流行音樂的混同。此處,樂隊被抽離出搖滾的風格,變成一種形式。流行、爵士,甚至現在的古風、民謠之類,都可以通過樂隊的形式呈現,搖滾被抽出來,甚至被遺忘。
音樂的商業化,加上韓國藝人模式的影響,國內周杰倫掀起的流行音樂風潮,音樂的個性逐漸被一種流行思維所取代。那種喧囂的且單一的曲調與和弦,更多被大眾的溫吞需求所取代,只要朗朗上口,被接受度高,就可以。作者意識逐漸向受眾靠攏。
當年輕人屈從於大眾化,當汪峰走向吶喊般的流行樂,甚至連二手玫瑰也弄起所謂的土搖。非主流在向主流靠攏的過程中迷失了音樂的方向。
當年輕人不再以反叛的形象出現,搖滾樂隊的基礎是否已經被撼動?
藝術審美的習慣,是一條環線,而不是直線。當青年開始向大眾靠攏之後,青年們又開始避開大眾的喜好。
2007年,兵馬司成立,新一代搖滾樂隊登場。加之Carsick Cars,Snapline,Joyside這些樂隊,音樂的疆域不僅僅是國內這麼簡單。
當國內的搖滾市場出現問題,他們則開始向外探尋搖滾的邊界,開拓國外市場。
同時,國內搖滾商業化也在完善,搖滾樂隊不僅僅是街頭聚會的風景,更是大型音樂節的常客。
正當搖滾樂隊開始重回長徵路的時候,2013年,民謠的入圈又成為搖滾樂隊的攔路石。
一個流派,除了創作者盡心盡職地去弄,還有觀眾的追捧,甚至出現相配套的粉絲文化。
之前搖滾樂隊也有應援,不過那種應援更多是POGO、MOSH、死牆,兩方人馬在臺下跟打仗一樣撞在一起,看起來的確有氣勢,也凸顯了搖滾樂的暴力與叛逆。
可現在你再來個死牆試試?保安分分鐘把你拉出去關進小黑屋。所以現在的應援更多是48流行的那種打call,有節奏的揮舞螢光棒,可能連關西、關東打法的氣勢都沒了。
如今隨著市場環境的影響,加上民謠的輕柔,還有古風的典雅,很難想像搖滾樂隊的狂炸爆裂還能不能點燃當下觀眾的心?
在這個階段,本土搖滾也受到地域分化的影響,劃分出不同的種類。比如南北搖滾。
北方樂隊依舊是受歐美搖滾的影響,但南方樂隊則受日本和臺灣獨立音樂的影響,呈現風格也較為清新,展現一種自由不羈的性格,比如Atta Girl和臥軌的火車。
這次《樂夏2》,馬賽克、達達、野孩子、木馬等老樂隊的回歸,對於樂迷們來說是一次衝擊。瞬間有種爺青回的感覺。
而新樂隊也足夠讓人驚豔,比如五條人,倒不是說他們有多搞笑,而是那種浪漫主義的態度,一種孩子的玩鬧又有幾分老男人的不羈。形象讓人一瞬間聯想到伍佰。
與之相對的重塑,那種德國古典主義的精益求精,讓人佩服而已。
福祿壽的歌曲是最打動人的,音樂開始時遼闊,是站在未來看故人對自己的影響,最後深情款款,落在過去的追思,一下子眼淚崩不住了。
不光是搖滾樂隊迎來了自己的夏天,更重要的是搖滾樂隊用自己最原初的狂野喚起現代都市人內心的不安分。
一個字,燥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