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freetalk_ifeng 鳳凰評論出品
◤喏,想關注你知道咋辦,點或不點也是你的自由◢既然《人民日報》、CCTV可以翻過牆去,在Facebook上打贏一場局部的「媒體戰爭」,那麼應該有信心,讓中國的粉絲也擁抱Facebook。不要把重心放在研究如何屏蔽一個工具,而是要放在如何去使用這個工具上!
文丨鄒振東
中國官媒在Facebook成網最近外媒報導,中國官媒中央電視臺在Facebook(臉書)開設的粉絲專頁,按贊人數超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人民日報》粉絲數也超越《紐約時報》。
據最新的統計顯示,CCTV以2618萬獲贊數超越CNN的2153萬,《人民日報》則以約為1917萬的獲贊數超越了紐約時報的1123萬,而其它的中國官媒也在Facebook上獲得較多的關注。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民日報》與CCTV在Facebook上成為超級網紅?作為一名傳播學者,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從中國議題到中國話筒
近些年來,有關中國的議題常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我們的媒介傳播力卻與經濟總量與扮演的政治角色極不對稱。中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可以參與世界話語權的角逐,特別是議程設置上慢慢開始主動,但面臨的困境是麥克風並不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如此情形下,我們就總能看到「中國人土豪精神膨脹,競相在時代廣場撒錢」這樣的國際報導。
我曾經給某網站季度好書榜推薦過一本書,是費斯寫的《誰在守望言論》(北京大學出版社),這本著作也曾在美國引發巨大爭議。該書提醒我們:言論自由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理想,而是一個複雜的制度設計。言論自由作為一種被法律保護的權利,它的實現卻關係到公共資源的分配——擴音器的分發,有時候為了讓另一種聲音不被忽略,一些聲音就必須壓制。
這本讓有些人憤怒的書,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刺激人們思考。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結論,但你不得不正視它提出的問題,即便是美國這樣一個主張言論自由的國家,其擴音器的分配仍然可能存在問題,在言論自由的戲劇中,其實有很多角色,諸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波士頓第一國家銀行、太平洋煤氣與電力公司、特納廣播公司,以及海外戰役退伍軍人協會,都可能是輿論的主體,這就造成有的人聲音特別大甚至永遠大,而有的人的聲音卻永遠可能聽不到。
一個國家內部存在擴音器分配的問題,其實整個世界也是如此,有的國家、有的陣營聲音永遠特別大,而有的就被淹沒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不僅需要將聲音傳遞給世界,還需要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話筒。
新媒體時代,中國可以逆襲
在過去的傳統媒體格局下,中國的媒體要想擁有世界性的擴音器,談何容易?想一想,就算美國、英國同意《人民日報》、CCTV在他們那裡再辦一份報紙和電視頻道,其閱報率和收視率可能依舊慘不忍睹。
但由於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對原有的資源與權力重新進行洗牌,從而讓中國擁有爭奪世界性影響話筒的可能,比如Facebook平臺。如今,我們已能夠清楚地看到短短一二十年,中國的擴音器分發出現的巨變。
其實,在國際的傳媒格局中,過去的中國就是一個「屌絲」,屬於非主流。新媒體時代給了中國一個逆襲的機會,關鍵是中國能否抓得住這個機會。
《人民日報》、CCTV在Facebook的逆襲,應該僅僅是開始。
有注意力,離影響力和號召力還甚遠
對於《人民日報》、CCTV在Facebook的成績,我們沒有必要給予過高的評價,因為在區域人群上,活躍的粉絲仍然弱勢群體偏多,主要是印度、緬甸這樣的小兄弟在支持。真正的歐美主流社會,中國的聲音還是不太入流。
另外,粉絲數、點讚數,充其量只能證明人們對你的關注,就好比在國內人們對「papi醬」的關注,大家有新鮮感有好奇心,這很正常。不要覺得粉絲數多,就以為擁有了真正的影響力。
注意力不同於影響力,影響力不同於號召力。注意力是人家看了你,影響力是人家因為你改變了,號召力是人家為了你行動了。
中國離擁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話筒,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當中國官媒打扮成「屌絲」
《人民日報》、CCTV在Facebook上的成功,歸功於傳播方式的改變。
有網民發現CCTV在Facebook貼熊貓視頻圖片的頻率太頻繁了,忍不住揶揄:中央電視臺是想做寵物頻道嗎?也有人恍然大悟,CCTV在Facebook的點讚數靠的原來是熊貓啊!
這沒什麼不好的,記得當時大陸贈送臺灣大熊貓,中央電視臺四套搞了好多次談話節目,討論熊貓來臺的價值、意義與各方觀點,收視率一看,一到熊貓,數據就「啪啪啪」直線上升,一到專家發言,數據「譁」地一下掉下來。老百姓不喜歡那麼刻板的分析,就讓人家好好地多看一下熊貓好不好?
有人會認為經常播熊貓顯得黔驢技窮,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式傳遞中國的價值和理念?其實不必擔憂,要知道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美國當時打進意識形態壁壘森嚴的中國,用的就是米老鼠唐老鴨。
反過來,可以給《人民日報》、CCTV提個醒,你們在Facebook知道用「屌絲」的方式討好受眾,為什麼在國內的傳播語態上,卻不能更草根一些呢?
新媒體的傳播寶典就是:一切為用戶好,因為他們提供給用戶的不是老師,而是產品!
中國需要中國話筒,世界需要中國粉絲
《人民日報》、CCTV在Facebook的成績,再一次啟示我們,Facebook不是敵人,而是工具。
既然《人民日報》、CCTV可以翻過牆去,在Facebook上打贏一場局部的「媒體戰爭」,那麼應該有信心,讓中國的粉絲也擁抱Facebook。不要把重心放在研究如何屏蔽一個工具,而是要放在如何去使用這個工具上!
當幾億中國粉絲進入Facebook,將根本改變Facebook的傳播格局,也終將改變世界的傳播格局。
要知道,幾個中國官媒,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在網際網路上,每個普通的民眾就是粉絲。他們不是原來的單純的受眾,他們現在也擁有麥克風。當幾億中國人擁有可以對全球說話的麥克風,中國才真正擁有了世界性影響的中國話筒!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微信號:freetalk_ifeng越談越自由
關注請按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