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她是中國第一批聽力師中的一員,她幫助了眾多聾兒自立自強,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二十多年的執業經歷讓她見證了中國聾兒康復事業的迅猛發展,如今她仍守護著「初心」為摯愛的事業奔波、為殘疾人「發聲」,她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主任龍墨。
今年 3月3日是全國第 20 次「愛耳日」,每年這個時候,龍墨都化身「宣傳大使」,利用各種媒介宣傳政策,傳播康復理念和知識,而這僅僅是她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從 1995 年進入聽力語言康復系統工作,龍墨參與了一線門診、學術科研、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她見證了聾兒康復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上世紀的模擬信號助聽器到如今廣泛應用的人工耳蝸,科技的進步給廣大聽障兒童帶來了福音。而國家層面的救助扶持更是春風送暖,聽障兒童康復訓練經費補貼標準從「十五」時期每人每年 600多元提高到「十二五」時期的上萬元,北京、上海等地實現了聽障兒童康復救助全覆蓋。
龍墨列舉了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數據,「十二五」期間,15.3681 萬名聽障兒童得到免費康復訓練,18.851 萬名聽障兒童家長得到培訓及康復指導,7.1869 萬名成年聽力殘疾人得到康復服務。對近 1 萬名人工耳蝸植入者術後一年隨訪顯示,聽覺能力、言語能力比術前均顯著提高,術後入普率全國平均接近 90% ;90% 以上的成年聽力殘疾人通過問卷評估認為,受助後生活質量有很大提升。
紮根一線,耳聞目睹外部環境的顯著變化,人們對聾兒康復領域的關注也與日俱增,龍墨也一直堅定對聾兒全面康復的信心,但是現實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們的工作與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很大差距。」她舉例說,從康復機構畢業的聽障兒童進入普校後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孩子在教室坐在什麼位置能聽清,如何為他們屏蔽環境噪音等等。很多普校老師都缺乏相關的培訓,對聽障兒童沒有個性化的關注,她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進一步在普校落實《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設立評估標準,明確規定普通學校接收聽障兒童要具備的硬體條件,老師要有培訓證書或者相關的資質認證。當然我們也應盡力做好孩子的跟蹤服務。」
…………
這些既是從業者的呼籲,也是來自廣大聽障兒童家庭的呼聲。
「我覺得你們才是真正的建言獻策者,我願意做大家的代言人。」今年兩會開幕前夜,龍墨在給聽損家庭的回信中這樣寫道。針對很多聽損家庭關心的耳蝸配件納入醫保或補貼、耳聾基因檢測、融合教育、殘疾人康復後的就業等問題,龍墨都一一給予回復。而這樣的答疑解惑,就像她二十多年來在一線服務了眾多聾兒和其家庭一樣,愛心、耐心、責任心貫穿了她的整個執業生涯。
一枝一葉總關情。在聾兒康復行業裡,像她一樣的工作者還有很多。「這個職業非常辛苦,我們的老師一直在默默地奉獻,比如『媽媽』這個詞,聽障兒童從聽見、聽清、聽懂、表達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中間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老師要一直重複很多遍,很多老師都患有咽炎。」龍墨深知其中的艱苦,從聽力師、老師等專業人員的待遇職稱到人才的培養,多年來,她也一直在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代言」,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關心這個行業,「我相信未來都能逐步地解決!」
從事康復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但這份職業為龍墨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是巨大的。「看著這麼多孩子從聽不到聲音,到能聽會說到融入社會、正常交流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兒。」龍墨說,「我們的老師也經常說看到孩子康復後回來看望我們是最大的回報,我們也很感謝家長,這些付出和努力能得到他們的認可也讓我們倍感幸福。」樸實無華的話語背後是一片真情。
在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六年裡,龍墨一直在為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建言,儘管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她所呼籲的問題也不是一下就能解決,但是她始終保持強烈的責任感,正如她承諾的那樣,「我會在任期內盡己所能幫我們服務的群體鼓與呼。」
作者:孫芸輝
本刊記者
本文刊登於《中國政協》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