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再別康橋》驚豔世人,寫下這首詩,徐志摩當時是什麼心態?

2020-12-28 魚兒讀書會擺尾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康橋。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

詩人帶著一顆被現實擊碎的心重訪康橋,「西天的雲彩」還是那樣動人心扉,但是時光不再、物是人非,徐志摩感觸萬千。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夭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康橋對於徐志摩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徐志摩在《吸菸與文化》一文中寫道:「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鬱。

詩人通過大量的康橋景物描寫,抒寫了康橋的美和詩人的眷戀之情。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披著金黃色嫁衣的柳樹像新娘一樣美麗動人,水波反射出的五顏六色的光彩使詩人心旌搖曳。面對這樣的美景,詩人情願化身為一株小小的水草,也要依戀著康河的懷抱,深深的眷戀之情達到極致。詩人無數次流連過的拜倫潭在滿天星光的夜色中變幻著彩虹般的色彩,像一個個瑰麗的夢,到回憶中「尋夢」去,詩人沉醉在歡快的情緒裡甚至忍不住要放聲高歌。但是,轉念間詩人想到了現實,現實破碎了他瑰麗的夢和暢然的快樂,使他無法「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此處無聲勝有聲,情緒轉向深沉,更為動人。

最後一個詩節,以三個「悄悄的」與第一個詩節迴環呼應,將詩人的情緒變化表現得纏綿悱惻,豐富深沉,眷戀無奈、傷痛、灑脫統統凝結在詩人離去的背影裡,縈繞在讀者的心頭久久難以揮散。

相關焦點

  • 【經典回聲•徐志摩】尾聲-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
    「天穹之聲」平臺的[經典回聲·徐志摩]已經到了第15輯,伴隨著徐志摩22首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我們也深深淺淺地走近了徐志摩,分享了他散發著奇異芬芳與光華的詩歌世界。有些捨不得離開,但還是到了要告別的時候,我們終於端出了一直珍藏在殿堂的徐志摩經典中的經典,一首註定要與志摩的名字永駐雲端的詩篇——  《再別康橋》。
  • 一別八十四年,徐志摩的康橋
    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回到劍橋,對學校的懷念、對往日美好回憶的追憶,全都湧上心頭,於11 月16 日在快要到達中國的船上,突然靈感發作,再度以詩的形式傳達自己蘊藏胸中已久的題材,揮灑自如地創作了《再別康橋》這首不朽的傑作。下面,就請和阿信一起,看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石是如何解讀這首詩歌的。
  • 詩歌唱遊徐志摩:康橋背影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再別康橋》
  • 【娜一聲】徐志摩《再 別 康 橋》
    徐志摩曾滿含深情地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徐志摩的詩空靈,令人心生柔情,優美的詩畫,動人的旋律,打動了無數人心,從此留在心裡的這座橋,是再也離別不了,永留心間。康橋一別,令無數人魂牽夢繞,一詩永流傳。我相信,美好的瞬間就是永遠,世間皆如此,更令人珍惜世上的美好與真情。徐志摩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徐志摩一首詩筆觸細膩,抽象的情感觸手可及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賞析:徐志摩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新月派詩人和散文家,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時奠定了他浪漫主義的詩風,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 徐志摩很美的一首詩,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愛情來得如此突然!
    陸小曼徐志摩寫得則是更為深情,他眾多的作品中愛情詩佔據了一大半,即使是寫《再別康橋》這種詩,那也是寫出了愛情詩的感覺。作為那個時代著名的才子,徐志摩的猶如是風一樣的男子,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那都是深受女子的喜愛,尤其是他與林徽因和陸小曼的愛情故事,更是牽動著世人的神經,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談論民國時期的那段歷史,徐志摩的愛情那都是依舊成為熱話題。
  • 再別康橋(原文.賞析) 朗誦 周揚
    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 徐志摩很肉麻的情詩,入選大學課本,有些老師卻不願提是寫給誰的
    這是徐志摩的愛情宣言,世人說他是浪子也好,說他膽大包天也罷,作為男人,對於愛情他就是如此純粹。而作為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沙揚娜拉》、《偶然》等都成為了現代詩中絕對的經典。1924年,27歲的徐志摩寫了首頗有爭議的肉麻情 詩,詩名叫《雪花的快樂》。
  • 透過三首詩,我看到另一個不一樣的徐志摩
    我們認識、喜歡徐志摩,大都是通過他的《再別康橋》。當然,像《沙揚娜拉》、《偶然》和《翡冷翠之夜》,也是他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徐志摩《再別康橋》之於徐志摩,正如《雨巷》之於戴望舒,已然成為一個符號或名片,跟他們的名字綁在了一起。同時,徐志摩與陸小曼、陳幼儀之間那纏綿悱惻、繾綣奇詭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喜歡他詩歌的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徐志摩不經歷這位女性的洗禮,也難成佳作《再別康橋》
    提起徐志摩無人不知《再別康橋》,但極少有人知道徐志摩的表弟是金庸,那個影響了多少代人的作家金庸和詩人徐志摩居然有著親屬關係,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徐志摩的身世真能不讓人唏噓,孤陋寡聞的我又長知識了。一張圖可以看清風流才子徐志摩錯從複雜的關係。
  • 徐志摩的康橋之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這膾炙人口的詩,如畫一樣美,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徐志摩對康橋是有特殊感情的,是什麼原因使大詩人對康橋割捨不下?是什麼原因使徐志摩甘願做康河的一條水草?又是什麼原因讓徐志摩離開康橋時盼望含笑歸來……這一切,都緣於那場曠世之戀!
  • 聲之魅 孫悅斌朗誦《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這是徐志摩的絕唱,幾十年來,誦讀此詩經久不衰,今天發布的是孫悅斌朗誦的這首詩。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朗誦:孫悅斌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這從魯迅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就可以看出來,魯迅真是博覽群書,他讀過的古籍真是汗牛充棟。1924年,魯迅發表了一首現代詩《我的失戀》,表面看是講述了自己四次失敗的戀情,實際上是模仿張衡的《四愁詩》這首古詩寫的。
  • 徐志摩寫過三月情,林徽因寫過四月天,網友:詩意的接龍
    這是詩自誕生以來就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和追捧 ,很多人都覺得這首詩雖然是寫的是四月天的美景,但是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一種火辣辣的情感。所以,有人一直認為這首詩誕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送給剛出生的兒子的,另一個寫給她的好友徐志摩的。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看看些給誰的可能性最大?
  • ​華語樂壇的徐志摩
    1974年我寫《歌》的時候只寫了旋律而已,歌詞也寫了,但是我覺得好爛,那是硬填進去的,而我又一直覺得旋律還很不錯,所以就把它保留著。」一直到1977年他寫電影《閃亮的日子》主題曲的時候,又重新把這首《歌》翻出來,它成了這部電影中的一首插曲,也就是張艾嘉演的角色在友人去世後,到男主人公的墓前唱的一首歌。
  • 中國新詩的承接者,民國之後再無徐志摩
    說起英國的中國留學生,不得不提到徐志摩。後世習慣於放大他的兩段婚姻、三段戀情和幾首愛情詩,而逐漸忘記了他也是個富有文採而以政治論文針砭時事的青年。下面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去看一下他的留學人生,認識那個懷揣救國夢想、遠渡他鄉的愛國青年吧。
  • 唐朝著名醜男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他在人生低谷時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這首詩名為《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除了貌醜,羅隱身上還有一個標籤,那就是「十上不第」。他從大中十三年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十多年時間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是唐朝有名的「考渣」。
  • 造地動儀的張衡寫下千古名詩,魯迅仿作一首,卻是為了諷刺徐志摩
    而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也模仿張衡這首《四愁詩》,寫過一首「失戀詩」。《我的失戀》魯迅我的所愛在山腰;想去尋她山太高,低頭無法淚沾袍。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麼:貓頭鷹。直到去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首諷刺詩。魯迅也並沒有失戀,而是在「假裝失戀」。對此,魯迅本人在《野草》的序文中有過解釋:「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
  • 劉長卿一首寫雪的詩,一開篇便是驚豔了世人,成為了千古絕句!
    唐詩作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徵,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它的文學價值,在唐一朝,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詩人,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寫下了一首首優美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詩人在那有限的篇幅裡,儘可能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也正是這一份情感的融入,使得每一首詩,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 讀寫計劃 | 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這是金嶽霖在林徽因去世時送去的輓聯,彼時,徐志摩已經先走了23年,不知我們偉大的詩人徐志摩在天堂裡會怎樣評價林徽因:是此生最愛的女人?抑或是最懂自己的知己?不得而知。世人大多津津樂道的是徐志摩與林徽因之間的愛情故事,在那康橋,倫敦永恆的輕霧中,徐志摩眼裡帶著一身水漾的詩意與清麗、優雅而靈動的林徽因,只看一眼,便成了一生的掛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