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康橋。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
詩人帶著一顆被現實擊碎的心重訪康橋,「西天的雲彩」還是那樣動人心扉,但是時光不再、物是人非,徐志摩感觸萬千。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夭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康橋對於徐志摩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徐志摩在《吸菸與文化》一文中寫道:「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鬱。
詩人通過大量的康橋景物描寫,抒寫了康橋的美和詩人的眷戀之情。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披著金黃色嫁衣的柳樹像新娘一樣美麗動人,水波反射出的五顏六色的光彩使詩人心旌搖曳。面對這樣的美景,詩人情願化身為一株小小的水草,也要依戀著康河的懷抱,深深的眷戀之情達到極致。詩人無數次流連過的拜倫潭在滿天星光的夜色中變幻著彩虹般的色彩,像一個個瑰麗的夢,到回憶中「尋夢」去,詩人沉醉在歡快的情緒裡甚至忍不住要放聲高歌。但是,轉念間詩人想到了現實,現實破碎了他瑰麗的夢和暢然的快樂,使他無法「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此處無聲勝有聲,情緒轉向深沉,更為動人。
最後一個詩節,以三個「悄悄的」與第一個詩節迴環呼應,將詩人的情緒變化表現得纏綿悱惻,豐富深沉,眷戀無奈、傷痛、灑脫統統凝結在詩人離去的背影裡,縈繞在讀者的心頭久久難以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