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空軍不斷地走出去,有機會與其他國家裝備的西方戰鬥機進行較量。其中引起較多爭議的是中泰兩國空軍在2015年舉行的「鷹擊-2015」演習,當時中國方出動的是擁有20年機齡的蘇-27SK戰機,對抗的是泰國從瑞典引進的「鷹獅」(JAS39C/D)戰機。這是一場三代雙發重型戰機與三代半單發輕型戰機之間的較量,也是對中方飛行員與泰國飛行員技戰術水平的考驗。此前,關於蘇-27以0:4敗給泰「鷹獅」戰機的謠言盛行,後來被證實雙方互有勝負,但對於具體的對抗成績一直成謎。直到近日,國內軍事雜誌《艦載武器》透露了雙方對抗演練數據,證實「鷹獅」戰機以42:34擊敗了蘇-27。
據該雜誌報導,「英雄試飛員」李中華曾在某大學報告會上披露過2015年蘇-27與「鷹獅」戰機的對抗結果,顯示中方飛行員擁有極為強大的作戰技巧,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蘇-27落後「鷹獅」戰機半代,兩機在中距空戰能力上差距太大。
李中華透露,泰國「鷹獅」戰機最大的優勢在雙方戰機距離大於50公裡之時,「鷹獅」的有效攻擊成功率為24%,而蘇-27是0。由於蘇-27裝備的中距飛彈作用距離有限,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在30公裡至50公裡範圍時,蘇-27明顯佔有上風,有效攻擊成功率為64%,而「鷹獅」的有效攻擊成功率只有14%;當雙方距離進入30公裡之內後,蘇-27憑藉出色的機動性能和中方飛行員的技戰術水平,有效攻擊成功率增加到了86%,「鷹獅」戰機的有效攻擊成功率降到了12%。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單機對抗只是雙方飛行員進行相互交流合作的方式,並不一定符合實戰要求。如果在預警機的引導下,蘇-27戰機完全可以打出更豐富的戰術,在高烈度電磁對抗環境下,雙方進入近距格鬥的機會要大得多。中方飛行員駕駛著電子設備全面落後的蘇-27能在50公裡範圍打出明顯優勢,說明中方飛行員的對戰機的掌握程度更好、技戰術水平更高。事實上,超視距空戰能力對戰機的性能依賴更大,本質上是機載雷達與中距飛彈性能的較量,「鷹獅」戰機佔有明顯優勢是非常正常的。在這一方面,殲-11B、殲-10C等戰機已經實現了對「鷹獅」戰機的全面超越。
英國《空軍月刊》也曾在2016年解讀過這場空戰,指出了中泰兩國空軍存在的問題。英媒表示,蘇-27SK機齡超過了20年,飛彈發射程序繁瑣、中距空空飛彈作用距離不足是造成超視距作戰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鷹獅」戰機裝備的雷達探測距離為160公裡,配備的AIM-120空空飛彈射程達80公裡;而蘇-27裝備的雷達探測距離只有120公裡,裝備的R-77飛彈有效射程只有50公裡。另外,蘇-27的雷達反射面積達10-12平方米,而「鷹獅」戰機的反射面積只有1.5-2平方米。因此,蘇-27在遠距離不容易發射「鷹獅」,就算發現了也沒有攻擊手段。
除了戰機性能差異外,影響本次對抗成績的還有飛行員的技戰術水平。英刊認為,蘇-27進入近距格鬥之後勝算超過8成,說明中方飛行員對戰機的掌握程度要遠遠超過泰國飛行員。據悉,泰國裝備的「鷹獅」當年買進時間並不長,飛行員可能還在熟悉階段,並沒有發揮出真實的近距作戰水平。有分析認為,如果中方把蘇-27換成殲-11B或者殲-10C,泰國空軍的作戰優勢就會完全消失。
近年來,蘇-27戰機在中國已經退出了現役,中國空軍與泰國進行聯合演習時主力基本換成了殲-10C,據說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成熟。泰國空軍在未來幾年有計劃更新主力戰機,而殲-10C正是想通過對抗演習向展示強大性能,獲得泰國軍隊的青睞。總之,現代空戰是武器裝備與飛行員的結合,隨著新一代戰機和空空飛彈的入役,中國空軍更有自信走出國門,打出更多令人驚喜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