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數字賦能,是城市大腦通往幸福城市的密碼。」1月9日,在以「城市會思考,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浙大城市學院年度星光大課上,浙大城市學院校長、杭州城市大腦研究院院長羅衛東重申了這個觀點。
城市為什麼會思考?會思考的城市如何讓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在這場星光大課上,知名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分享學理知識與社會前沿觀點,探討幸福城市的數字密碼,交流城市大腦的創新意義。
起步於2016年4月的杭州城市大腦,在過去的這兩年間,迎來了很多高光時刻——「健康碼」不僅夯實了城市幸福感的「安全」剛需,也助力杭州成為最早推動復工復產的城市;營造新型政商關係的「親清在線」,讓助企補貼五秒直達職工帳戶;「民生直達」使「一個都不能少、一天都不能差」的民生數智服務精準達成,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社工少跑路」……就在前幾天,杭州城市大腦數字界面正式亮相。從數字治堵到數字治城、數字治疫,杭州城市大腦一頭連著社會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安居樂業,在幾年的快速迭代中,不斷刷新著城市幸福感。
羅衛東認為,城市大腦主創思路由人本為起源,再以系統化數字方案集成城市的感知能力,也就滿足了城市助力幸福的基礎條件。「從城市大腦到幸福城市,這是一項集體行動,如果每一位居民與城市管理者們同向而行,那將是邁向幸福城市值得期待的新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腦科學研究專家段樹民則通過對「幸福腦」的講述,為城市大腦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帶來啟發。他說:「城市的核心是人,幸福城市必須讓每個人有幸福感。感覺在哪?就在我們的大腦。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每個人的大腦是怎麼感受幸福的。」
2017年1月,杭州在全國率先成立數據資源管理局。作為杭州城市大腦的開拓者,市數據資源管理局黨組成員傅衛權給大家分享了大量與數字有關的故事。
「做城市大腦的第一步就是數數。數路上有多少車、數杭州有多少停車位、數醫院、數酒店……數城市角角落落所有的資源。這些數字不是統計報表,而是每時每刻在系統中呈現出來的數字。」傅衛權介紹,數出來的數據要服務老百姓,於是城市大腦從提升百姓的便利度、幸福感開始。
「在路上堵車、在醫院排隊付費,這些曾經的習以為常,城市大腦都可以做出改變。」傅衛權說,無論是先離場後付費,還是先看病後付費,都是為了還路於民、還時於民。今年3月1日起,《杭州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促進條例》將正式施行。而城市大腦工作人員的作戰圖上,一系列城市資源盤點的方案和計劃正在加速開啟。
說到城市大腦,必定繞不開大數據。大數據能為我們做哪些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終身教授黎珍輝給出了三個關鍵詞:描述、預測、決策。
「比如打車平臺可以通過過去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每個地方的叫車量,預測下一個小時該區域的叫車量,從而幫助計程車公司預先派車到人多的地方。」黎珍輝認為,今天所有技術都是有問題導向的,城市大腦如何去解決城市問題,也要從問題導向出發,讓技術變成有的放矢的技術,技術才能真正為百姓帶來幸福。
(杭州日報 記者 葛玲燕)
【來源:杭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