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人民銀行批准樸道徵信有限公司個人徵信業務許可。人民銀行將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和科技化的發展方向,推進徵信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據了解,12月4日,央行發布了《關於樸道徵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僅僅過去近20天,樸道徵信便獲得批覆,足以見央行對這第二塊市場化徵信牌照的重視程度。至此,全國目前已經有百行和樸道兩家持牌的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了。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廣大個人用戶來說,樸道徵信會帶來什麼呢?
首先,將解決部分客戶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從樸道徵信的股東結構來看,樸道徵信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億元,其中: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5%;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北京小米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聚信優享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持股5%。
股東背景十分強大,北京金控是北京地方國資公司,京東數科在數字科技領域頗有造詣,小米電子軟體將在軟體端提供全面服務,因此,在這兩家網際網路巨頭的加持下,樸道徵信將能夠搭乘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的「快車」,為個人信貸用戶提供線上信貸徵信服務。
同時,市場化徵信機構主要為部分金融機構、網貸平臺、網際網路公司、民間借貸等借貸業務提供風險評估一個依據,將作為央行徵信的有力補充。
其次,將面臨個人數據隱私保護的壓力。
上面分析了樸道徵信對於個人用戶的意義,那麼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的,樸道徵信作為市場化的徵信機構,而徵信數據又是極度隱私的領域,因此也面臨個人信息數據隱私保護的壓力。
我們從央行的管控措施可以看出,雖然之前也審批了多家徵信牌照,比如考拉徵信,於2019年末被央視爆出涉嫌倒賣個人信息非法獲利,並且在今年11月16日,主動申請註銷企業徵信業務經營備案。
此外,央行在今年8月還公布了徵信機構備案數據:截至2020年7月末,全國共有22個省(市)的133家企業徵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但是共有33家備案機構被註銷,註銷原因多為:合規和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自身經營面臨困境、6個月以上未開展業務等。
所以,個人徵信牌照雖然比企業徵信牌照更「珍貴」,但是若沒有業務支撐和強大的股東背景,也是很難經營下去了,畢竟央行徵信已經在銀行、非銀等金融機構應用廣泛,民營徵信牌照若想分得一杯羹,還得擴大與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合作面。
以百行徵信為例,目前百行徵信已經與人行徵信中心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按照人行關於中國徵信市場頂層設計,實現差異化發展。截至2020年10月底,百行徵信已拓展金融機構超1800家,籤約信貸數據共享機構近1000家,收錄個人信息主體超1.5億人,所有徵信產品累計使用量突破3億筆。
綜上,民營徵信牌照的落地對於個人的影響是「雙面」的。至於樸道徵信能否在央行的「庇護」下搶佔市場,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驗證。#樸道徵信正式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