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是美男子潘安的故鄉。這個縣城的牟字很多人認識,但都讀成了(móu),其正確讀法應該是中牟(mù)縣。
中牟縣,在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屬鄭州市。春秋時鄭邑,戰國時為魏中牟邑。西漢置中牟縣,治今址,屬河南郡。
中牟縣名起源於牟山的說法流傳很廣,如民國時期出版的《中牟縣誌》記載:「中牟有牟山,在縣治北,邑之得名以此。」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百家姓中的牟姓,早期一直到處遷移的,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把當地命名為牟。隨著時間的積累,遷移的地方多了,叫牟的地方也多了,很難分辨清楚。為了區分這些牟地,便給它們重新命名,於是就有了中牟、東牟、來牟(萊蕪)、牟平等等地名。
在古代中間為尊位,這裡又是牟姓的發源地,所以命名為中牟。
中牟,就像一個寵兒一樣,站在鄭州和開封兩個巨人肩上。西鄰鄭州市中心城區,東接八朝古都開封市,作為鄭汴一體化的核心區域和戰略支點,處於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和鄭州都市區「三區」疊加發展區域,真可謂佔盡了天時地利。
中牟這些年的發展與變化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去年,中牟位列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市),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今年1月22日,又入選「國家園林縣城」。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精之所在、氣之所蘊、神之所附,是人們觀照歷史、洞見未來的一面鏡子,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了解一個地方的內涵和特色,就要去了解、研究它的歷史和文化。
中牟歷史文化是爭奇鬥豔的地域文化中綻放的一朵奇葩。曾經的潘安已成為美男子的符號,人們銘記在心的只是他的美貌,他的才名卻鮮為人知。歷史上的潘安不但貌美,亦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是西晉文學的代表,與陸機並稱,古語云「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潘安(247—300),字安仁,西晉文學家。「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潘安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他長於鋪陳,造句工整,時人稱他是一個憂鬱的美男作家。
潘安的作品對後世影響甚大,《悼亡詩》更是成為中國文學史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歷代被推為第一,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佳作名篇。潘安用情專一,對髮妻楊氏一往情深。妻子不幸早亡後,潘安對她念念不忘,作了3首《悼亡詩》來懷念妻子,用比目魚比喻夫妻情深,寫得纏綿悱惻、情真意切。他的《閒居賦》《秋興賦》《藉田賦》也是詩賦中的名篇,是那個時代的頂峰。
中牟人傑地靈,除了中華第一美男子潘安,還孕育出了衝虛真人列子,元代中書平章政事、蔡國公張珪,明代戶部尚書張孟男,邢部尚書劉之風,抗清英雄史可法,中州名士張林宗等。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牟男人璀璨了鄭州星空,一個列子足可使人神往,一個潘安足以使人痴迷,一個史可法更加使人敬仰。所以說,中牟的小夥子都是美男子,各個清秀儒雅,講話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好比印象中聰明睿智,勤勞奮進的「勵志男」。在我國最艱苦的阿里軍分區,歷史上曾有500中牟好兒郎參加先遣部隊,開創西藏阿里軍分區光輝歷史的故事。
中牟給世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官渡之戰,清代詩人陳維崧曾寫《曉發中牟》:「馬前殘月在,人語是中牟。往事空官渡,西風入鄭州。角繁鄉夢斷,霜警客心愁。野店扉猶掩,村醪何處求?」
中牟為中原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長期地處汴洛古都之間,曾有「伸手一摸就是兩漢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美談。典籍裡傳說中的故事,在中牟都能找到對應的闡釋。中牟縣西二十裡,有個村子名叫赤兔馬村。相傳關羽就住在中牟城西北。作戰的間隙常常牽著馬到附近河邊遛馬,並經常在一棵古老的柳樹上拴馬,就是現在的白沙鎮赤兔馬村。
史料記載,中牟是臥箜篌製造的最早地方,箜篌文化與中牟的淵源頗深。在中牟縣東南10公裡處有個古城村,村邊有座古城遺址,相傳是古代的「箜篌城」。這裡現在是國家農業公園、亞洲最大內陸溼地公園牟山溼地公園、東古城(箜篌城)遺址生態文化公園,中牟已成為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箜篌城應屬於商代遺存,中國第一個樂神師延及其後代在此繁衍生息並締造了中華民族的「音樂之聲」。箜篌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在盛唐時期,箜篌演奏藝術曾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14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中原城市群、鄭汴一體化,浪潮滾滾,勢不可擋。作為鄭汴一體化的核心區域和戰略支點,兼容並收兩市開拓進取之氣魄、深厚文化之底蘊,中牟人驕傲地說:兩市抬一縣,不發展都不行。河南省100多個縣,中牟一直名列前茅,發展效益連續3年位居河南全省縣(市)第1位,在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行榜上,也進百強了。
中牟,不火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