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電影海報繪畫師,他的畫曾孕育李安的電影夢

2021-01-08 懂球帝官方

 丘胖箴言:

人最美的時刻,

就是專注一件事並做到極致。

最近,一份外媒數據顯示:

中國將在明年超過美國,

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

電影消費早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丘胖身邊就有很多朋友,

幾乎每周都要光臨一次電影院,

電影市場的火爆

使得電影行業的競爭也越發激烈,

一張好看的電影海報成了吸引觀眾的最好名片。

如今海報設計師也成為炙手可熱的職業,

但你一定不知道,幾十年前,

還有一種職業,叫做電影海報繪畫師。

在臺灣,就有這樣一位老人,

從事這個職業40餘年,

他的名字叫做——顏振發。

臺灣最古老的電影院全美劇院門口,

每天都懸掛著幾張巨型海報,

這些海報一般都是當日上映的最新電影。

遠處看上去,海報的質感絲毫不差數字列印版,

在斑駁的劇院牆壁的映襯下,

反而增添幾許懷舊和復古的色彩。

這些巨型海報都是顏師傅畫的。

全美戲院是臺灣現在唯一一家仍持續使用手繪電影看板的電影院,

而顏振發是全球碩果僅存的手繪師傅之一。

40年來,顏師傅從未放下手中的畫筆,

用幾桶顏料構築一個多彩的電影世界,

跨越一個世紀,繪製幾千張海報,

他不僅僅是在畫海報,

更見證著世界電影的興衰與變遷。

只要有電影,就有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的傳統由來已久,

而最開始的形態就是手工繪製。

1910年代,全球掀起默劇熱,

各大影院都會聘用藝術家繪製電影海報,

以攫取路人的目光,從而將他們吸引進影院。

「卡薩布蘭卡」海報,1942

到了1940年代,

好萊塢電影公司開始將印刷海報輸往全球。

但許多地方的手繪熟手工資仍低於告示牌大小的印刷品費用,

因此幾十年來,電影院持續使用手繪電影海報裝點門面。

1959 Raimo Raimela 「七武士」芬蘭海報 

雖然是幾十年前的作品,現在看依然不過時。

印度寶萊塢也在上個世紀聘請300位藝術家,

為播放公主和大君系列電影的戲院添色。

在1990年代前,

非洲迦納的藝術家則在麵粉袋上畫電影海報。

直至1990年代末,

手繪電影海報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非洲手繪海報「小鬼當家」

而顏振發趕上了電影的黃金時代。

1970年代,

18歲的顏振發突然迷上了電影藝術,

勵志成為一名電影繪畫師,

放下豪言:「一定要把它學成,永不放棄」。

但這個夢想在父親眼裡卻是不務正業,

父親勃然大怒,把他的書包扔出去,

在父親眼裡,畫電影海報是一個不賺錢的職業,

沒有前途可言。

確實,顏振發剛開始學畫頭兩年,

一個月只有200臺幣,

只能靠喝湯和白飯填肚子,

沒有錢租房子,就睡在戲院。

生活艱難而拮据。但他並不覺得苦。

兩年學成之後,

顏振發終於開啟海報繪畫生涯。

日復一日,情況開始好轉,

技藝也越發精湛。

臺灣電影業最鼎盛的時期,

顏振發每個月以驚人的速度產出100到200張手繪電影海報,

而平時繪畫一張海報一般需要兩三天的時間。

快速、準確,如果不是出於真正的熱愛,

很難達到如此驚人的質量和速度。

那時的顏振發,

一個月能賺4萬臺幣。 

那幾年,是他最得意的時光。

作為一名劇院的電影海報繪畫師,

顏振發沒有自己的畫室,

平時工作的地方就是劇院門口的方寸之地,

條件非常簡陋,

他每天對著巨型畫布作畫,

一站就是8個小時,

身後是喧鬧的街道,人來人往,

沒有多少人會停留下來欣賞。

電影海報是由六塊

90cm*90cm的正方形拼合起來的,

一般在繪圖之前,

他會先去列印一張A4紙大小的海報樣板,

然後手工在樣板上畫好格子,

按照比例搬到巨型海報上。

完全靠經驗放大比例。

有時候拿到的樣板海報並不合他心意,

他就會獨自鑽進影院,把電影看一遍,

然後提取其中的元素,

結合自己的風格創作出一幅新的海報。

在他看來,這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向它致敬」。

顏師傅說:

「所有東西都有一個精華,

海報的精華是光和暗的搭配,

人物的眼睛和角度,

這樣畫出來才會有生命力。」

所以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

顏料要一遍遍刷,五桶顏料,

顏師傅可以混成上千種顏色。

很遺憾的是,

因為劇院沒有多餘的錢買畫布,

海報往往在劇院懸掛幾天之後就會被卸下來,

全部覆蓋畫上新的。

作品最後都不會被留下來,

顏振發也從來不具備署名的權利。

幾十年來,無數人經過劇院門口,

多少次觀摩頭頂的繪畫,

卻從來不知道顏振發的名字。

顏師傅也曾為此難過:

「民眾經過時常常看著我,

不敢相信這齣自我手,這讓我難過。」

但他做這些從來不是為名利,

僅僅出於對電影的熱愛。

顏師傅感言:

「我一生畫過數千部電影,

但我的名字從未出現在工作人員名單上,

我也從不在作品上簽名。

不過,在某種程度上,

我覺得我是電影製作的一分子。」

當一個人堅持自己的熱愛幾十年,

簡單的事情也會散發獨特的光芒。

細看顏師傅的海報,

真的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

細緻精湛的筆觸,

明暗適宜的光影,

每一張海報都讓人久久移不開目光。

多年以前,

李安還是個年輕學生時,

常常停留在全美劇院門口,

被顏振發的海報深深吸引。

李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全美是他學生時代最常造訪的地方。

這裡孕育了他的電影夢。

好的藝術創造出無形的價值,

即便是掩藏在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角落,

也無法掩蓋它的光芒。

顏師傅為電影《奇異博士》繪製的海報

吸引了該影片導演Scott Derrickson的注意,

並在推特上發文點讚。

甚至連好萊塢海報大師Drew Struzan

都對他的手藝表示驚嘆。

如今,顏師傅已經67歲了,

他為繪畫奉獻一生,一輩子沒有結婚,

眼睛也因為使用過度導致視網膜破裂,

右眼幾乎失明。 

即便如此,

他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

丘胖看完顏師傅的故事後,非常感動,

想他這樣一直堅守夢想的人,如今已經不多了。

但最後的匠人卻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

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

電影海報幾乎都是電腦數碼印刷技術,

顏師傅在這個時代面前,

生存日益艱難,

這一項技藝也將面臨絕跡。

他一輩子沒有留下太多東西,

也沒有得到什麼,

他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匠人,

也許是被他的熱忱和純碎感動,

劇院經理當年沒有緊隨其他劇院的腳步,

轉向新式影院模式,

現在又幫他開辦手工繪板文創研習班。

顏師傅終得以維持生計,

這一項傳統技藝也得以留傳。

縱觀顏振發的一生,

幾十年來,無論生活如何,

境遇如何,他從未放棄初心,

始終懷有一顆赤子之心。

對於他來說,繪畫早已是生命。

「我畫的每一幅電影海報,

都是從白布開始的。

每一天,也都是新的開始。」

他表示:

「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直到無法作畫為止。」

顏師傅的這份精神值得弘揚,

更值得我們學習。

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愛,

並為此燃燒一生。

相關焦點

  • 手繪電影海報師:我不願做最後一個
    △臺灣全美戲院電影海報手繪師的故事臺南最後一家老字號劇院
  • 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師傅:這些歷史風味以後可能真的看不到了...
    他至今已經畫過無數部電影,有幾張他手繪的海報也曾引起過轟動,比如奇異博士這張,得到了《奇異博士》導演Scott Derrickson的轉發。一幅畫通常需要2-3天才能完成。如果他喜歡電影的數字列印海報,他就會根據比例把它擴成巨幅海報。如果他不喜歡上面的設計,他會一個人去看一下電影,然後畫出自己的風格。
  • 最後的手繪電影海報人,48年堅守、畫瞎一隻眼……
    你不知道的是:導演李安,從小在全美看電影長大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全美,就沒有李安!顏振發從小就喜歡畫畫,小時候他看著報紙上的一些電影廣告海報就特別喜歡,雖然是黑白的,他有樣學樣的臨摹。沒有啟蒙老師,他就這樣開始畫。有一次親戚看他畫的惟妙惟肖,覺得這小夥子還不錯啊,就把他介紹給當時的電影看板大師陳峰永當學徒。
  • 李安讓"全美戲院"得以聞名,而他將這裡變成了臺南的地標
    因為李安曾經公開表示——正是少年時在這裡看片的經歷,才使當年成績不好的他擁有了電影夢。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些巨型海報,其實全是由一位60多歲的老伯親手完成的?收入越高,也意味著產量越大;那時候他每個月要畫兩百塊左右的看板,每天累得連覺都睡不好,但對繪畫的熱愛,使他堅持了下來。
  • 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大師,右眼失明,一生未娶!
    全美戲院,臺灣最後一家仍在堅持使用手繪電影海報的老字號劇院。大名鼎鼎的李安導演就是在這裡愛上電影的,他總說:「手繪海報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元素。」顏振發,臺灣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師傅。已經步入花甲之年的他,9歲就喜歡研究報紙上的電影廣告,18歲入行成為電影手繪學徒。如今,是他和手繪電影海報共同走過的第48個年頭。
  • 臺灣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師傅,能否在退休前找到傳人?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手繪電影海報師傅也在其中。臺灣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師傅顏振發,今年快70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顏師傅卻還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堅持。現在你在臺灣能看到的手繪電影海報,幾乎都是出自這位顏師傅之手。他從幼年時就對這個職業感興趣,青年時代不顧父母反對跟著一個海報大師做學徒,跌跌撞撞在這一行站穩了腳跟。回頭一看,這個職業卻快被淘汰了。
  • 上海最後一代影院美工師:遺憾手繪電影海報沒能留下
    原標題:上海最後一代影院美工師:遺憾手繪電影海報沒能留下過去,他們用一幅幅電影海報濃縮電影精華,捕捉時代記憶,電影院的牆壁就是他們的舞臺,刷子就是他們的畫筆,他們在繁華的街頭開著個人作品展;如今,美工師這個崗位隨著手繪電影海報的消逝而終結,漸漸被遺忘。筆者日前找到上海最後一代影院美工、昔日大光明電影院美工師施元祥,聽他講述這段被潮流捲走的回憶。
  • 阮大勇被稱為 「香港電影海報之父」,用手繪打動了一個時代
    當知道他們正為新片《天才與白痴》徵收宣傳畫稿時,他便畫下他第一張電影海報投稿,最終獲得嘉禾採納,製成海報懸掛於全港各大戲院。▼「我拿著《天才與白痴》的海報到片場,告訴許氏兄弟這海報是我畫,並問他們可否新的一部電影也給我畫?」
  • 隱者│為周星馳、《大護法》畫電影海報的插畫師土豆男爵
    他叫張振宇,80後來北京13年了是一名自由職業者也是一名商業插畫師通過一點一滴的打拼在北京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他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土豆男爵看他房間的這些手辦你是不是覺得他是一個貪玩的大男孩?但是前不久他為電影《大護法》畫了宣傳海報更早的時候他還與周星馳合作為《西遊伏妖篇》畫電影海報
  • 堅持站著作畫的他,成龍、周星馳都指定他畫海報,一手畫下香港電影無盡傳奇,
    在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定位後,大勇只能從眾多劇照中抓出最精彩的,畫出最符合電影又最吸引人的海報。他曾開玩笑地說,自己不是愛畫畫,而是愛畫喜歡的人。只有真心喜歡這個人,才能畫得惟妙惟肖。1975年,一位同事告訴他許氏兄弟正為新片《天才與白痴》徵集宣傳畫稿。當時許氏兄弟接連創下票房紀錄,稱霸香港喜劇電影界。大勇由此畫下第一張電影海報,沒想到一下就被選中,張貼於各大影院。
  • 「香港電影海報教父」阮大勇手繪海報展今日開展!
    電腦繪圖技術普及以前,作為宣傳之用的電影海報為人手工繪製。技藝高超的繪製者在賦予電影視覺先導的同時,還融入鮮明的個人風格,使其成為獨立於影片的平面藝術佳品。 一位喜愛繪畫、尤其擅繪人物肖像的青年人,用一副彩筆、一扇工作室的鐵門,和無數個通宵達旦、不舍晝夜地勾勒描摹,創造出一幅又一幅妙趣橫生的經典港片海報。李小龍、周星馳、成龍、周潤發、張國榮、梅豔芳等巨星無不在他筆下熠熠生輝。他——就是阮大勇,以筆為劍行走江湖幾十年、被譽為香港「海報教父」的幕後英雄。
  • 臺南丨金馬獎主席李安,好萊塢導演,竟然被他的一支畫筆徵服了.
    不認識他的人,以為他是落魄老爺爺,而認識他的人,都對他敬佩三分,甚至還想和他一起合影,顏振發工作的地方是全美戲院,提起永福路的這家老戲院,臺南無人不曉,它是文化之都的引領者,是古早記憶的一部分,也是李安「電影夢」的起點。
  • 他是好萊塢最不為人知的秘密 電影海報設計師約翰阿爾文
    同家人看完電影回家後,他會憑自己的想像畫出電影中的場景。他的母親麗娜收藏了很多這樣的畫作,其中有《海底兩萬裡》(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54)、《海盜》(The Vikings,1958)、《斯巴達克斯》(Spartacus,1960)、《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960)等。從那時起,他就對在繪畫中講故事極有興趣。
  • 電影海報手繪情
    《五朵金花》的電影海報,用上海話說就是「蠻扎臺型的」,給電影宣傳增色不少。1962年《甲午風雲》上映時,廖炯模已經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老朋友了,和主演李默然也成了老熟人,這讓他的海報畫得更加得心應手。李默然輪廓非常鮮明,有種剛硬的氣質。
  • 李安拿到奧斯卡之後首先感謝的是它,這家只放過氣電影的電影院,最近在美國又火了
    顏師傅跟美國人談笑風生:「畫海報主要特點是大,我們要把人物素描放大,所以你一定要抓住他的特點。」當時戲院上映的是《末日之戰》,我們叫《殭屍世界大戰》,他剛好在畫男主角布拉德-皮特。 顏師傅的培訓,在社交網站上辦得紅火這一行出師的很少,能在行業中堅持的更是鳳毛麟角,今日臺灣,他是最後一個電影海報畫師。
  • 「香港電影海報教父」阮大勇手繪海報展!(文末福利)
    海報,電影的第一張名片,與電影伴生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電腦繪圖技術普及以前,作為宣傳之用的電影海報為人手工繪製。技藝高超的繪製者在賦予電影視覺先導的同時,還融入鮮明的個人風格,使其成為獨立於影片的平面藝術佳品。
  • 90後鋼筆插畫師楊舒展用十幾年的堅持,編織自己的「畫夢」
    在如今這個「煩躁」的時代,很多年輕人熱衷於各類網遊、手機遊戲,而有一位年輕的90後小夥子他做到了遠離「煩躁」,遊弋於自己的「畫夢」中,並走紅網絡,成為新銳。這位年輕的鋼筆插畫師叫楊舒展,1990年出生於河南開封。他從2004年開始接觸繪畫,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楊舒展自幼就極具繪畫天賦,中學時期受到好鄰居、設計師張志勇的美術啟蒙,夢想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去學油畫。
  • 跟李安一起,做一場三十年的電影夢
    用他的話說,「東方是非常講意境的,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有一個似有似無的東西,這是我在東方的體驗,你看我們的東方繪畫裡面,人都很小,天地山水非常大,裡面的留白非常多,講意境,講結構,而西方可能和他們的遊牧民族有關,它的徵服性、侵略性比較強,所以個人的決定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是西方電影可以很好看的地方。東方要怎麼樣融入或者改變它?
  • 跟李安一起,做一場三十年的電影夢
    現場,兩位從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創投平臺走出來的青年導演——楊子、顧曉剛也向李安導演提出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上遇到的困難,面對他們的困惑,李安導演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驗,他也一次次鼓勵電影創作者們克服艱難的外部環境,持續勇敢地探索新的表達方式與技術手段。東方與西方的創作初探在華語電影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位卓異的代表。
  • 最後一位手繪海報大師:我會畫到看不見為止
    臺灣有一位手繪電影海報師傅,可能也是傳統手藝的最後一位了。他叫顏振發,今年 66 歲了,在手繪電影海報這行一畫就是 48 年。每天早上顏師傅都要拎著五桶顏料走到全美戲院,工作環境也很簡陋,就在室外。每天一畫就是八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