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安一起,做一場三十年的電影夢

2021-01-08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訊 8月26日上午,李安導演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班如約開講,與影迷們分享作為電影創作者的心路歷程,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為電影從業者們送來堅定的支持。在大師班的進行過程中,坐在臺下的觀眾多次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李安導演的敬意與感謝,而遠在大洋彼岸的李安導演也為未能來到現場而感到遺憾,並為臺下和線上的觀眾們送來了祝福。現場,兩位從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創投平臺走出來的青年導演——楊子、顧曉剛也向李安導演提出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上遇到的困難,面對他們的困惑,李安導演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驗,他也一次次鼓勵電影創作者們克服艱難的外部環境,持續勇敢地探索新的表達方式與技術手段。

東方與西方的創作初探

在華語電影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位卓異的代表。他的電影兼及傳統與現代的倫理矛盾,觀照東方同西方的文化衝突,並遊刃於這種差異和對立間,以微妙的分寸感試圖在文化多元、眾聲喧譁、認同分歧的現世生活中致力尋求一條和而不同的出路。他在創作上融貫了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省思,以及對西方價值觀念的體驗與感受,將之升華為其影片美學意念的表達。

相較於一些年少成名的導演,從紐約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當了六年家庭煮夫才憑藉《推手》嶄露頭角的李安算是大器晚成。而這次來之不易的冒頭原本還可能更晚,因為儘管當時中國臺灣中影的副總兼製片部經理徐立功盛情邀約並許以一千兩百萬臺幣的預算,但離臺赴美求學十載的李安卻躊躇不決。他擔心既不藝術又不商業的《推手》會讓他十年練劍,結果下山第一仗就被砍死了。直到後來侯孝賢一句:「我以前只有八百萬,我們也拍啦,有機會能拍就拍!」才讓李安下定決心同中影籤約拍攝。而《推手》問世後一舉拿下九項金馬獎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男主、最佳女配和評委會特別獎,這使李安成功打響名頭,走出從影以來長期的經濟困頓,開始了獨立創製電影的導演生涯。針對其電影中的父親形象,李安導演在大師班現場表示,「父親要扮演好他的角色,不光是很霸氣的,他對長大的男孩有很深厚的影響,他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我常常都是用父親來表達社會的一些東西,裡面有一些文化特色、社會心態。」

李安拍了三部華語片後,便萌發了拍一部外語片試試的欲望。用他的話說,「東方是非常講意境的,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有一個似有似無的東西,這是我在東方的體驗,你看我們的東方繪畫裡面,人都很小,天地山水非常大,裡面的留白非常多,講意境,講結構,而西方可能和他們的遊牧民族有關,它的徵服性、侵略性比較強,所以個人的決定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是西方電影可以很好看的地方。東方要怎麼樣融入或者改變它?我覺得一個新技術,觀眾需要新的東西,可能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怎麼樣把我們習慣的東西、我們擅長的東西、我們的強項,比如像意境、似有似無的結構,還有整體的崇敬天地的感覺,把它發揮出來,融入到西方文化當中,我們應該是蠻有機會的。」

相繼拍攝了《理性與感性》、《冰風暴》以及《與魔鬼共騎》三部影片的李安正處在不斷嘗試藝術探索的階段,他逐步跳脫出個人經歷的經驗範疇,將自身背負的文化思考從東方延展至西方,由個人推及到社會,開始找尋起創作道路上新的平衡點。

新世紀創作的平衡點

平衡點的到來並非起自新的發現,而是源於對「舊帳」的清算。在李安之前的創作中浮現出的通俗與藝術的衝突因對西方文藝片的挑戰而延遲發作了,但當他再迴轉過來拍攝華語電影《臥虎藏龍》時,矛盾就終於被翻上了臺面。李安是有武俠夢的,他對武俠世界充滿了幻想,一心嚮往的是儒俠、美人的俠義世界。但在港臺的武俠片裡,卻極少能與真情實感及文化產生關聯,長久以來它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層次無法提升。因此李安打算拍的,是一部富有人文氣息的武俠電影。這個故事的表層情節包含了通俗武俠敘事最常見的公式,但其深層情節則折射出這種類型從未具備的哲學思辨。《臥虎藏龍》無疑是上電影史上的永恆經典,對於這部電影的改編,李安導演強調,「我不想做那個小說的翻譯」;相反,他表示,「其實我大部分改編的小說,大概只看一遍,我怕再看下去我會進到那個小說裡面,拍不出好電影,而第一印象往往非常重要,它什麼東西打動到你,然後你就用電影的方式做你想做的東西。在我們業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就是你可以忠於一個小說,拍一個爛電影,或者毀掉一個小說,拍一個好電影。」

繼《臥虎藏龍》之後的新世紀電影創作過程中,雖然李安在《綠巨人浩克》一片上不意失衡,「反暴力」與「非典型」的好萊塢超級英雄人物形象設置不被拒斥此類藝術表達的觀眾所接受而造成票房慘敗和巨大的商業損失。但李安不久後便憑藉《斷背山》一片榮獲個人首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重新調整好狀態。而其後拍攝的《製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是李安一眾作品裡聲名稍薄的一部電影,不過它在風格調性上卻迥異於李安的任何一部前作,是一出輕逸鬆快的音樂喜劇。影片復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運動,儘管講的是伍德斯託克的故事,但重心仍是歸屬在導演熟悉的成長與家庭視點,把文化探討滲入到家庭情節劇的個人史之中。這部影片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李安在彈性適應大眾流行口味與堅持個人藝術風格之間的擺蕩,他希圖,也漸漸逼近了那個平衡點的所在。

此際,李安的電影創作已然從家庭倫理情節劇的格局中脫胎蛻變,他導筒下人物角色對身份認同的困惑也不再限於個我的生活圈層,而是涉入到紛冗的社會現實與廣漠的時代背景中去。文人意識的自覺令他觀照的對象也逐漸從中產階級家庭輻射至更為開闊的文化社會群體。對此李安導演講到,「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最安全的舒適圈其實是冒險,如果不冒險我會非常焦躁不安,我覺得事情會變得很糟糕,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但我覺得一個電影人應該具有冒險精神。」

致力革新的邊界擴張

李安的創作思路發生了轉變,路徑重心也開始相應位移,這是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起觀眾們有目共睹的。他早期的每一部電影裡都包含了觀念的激蕩,意識的激辯,東西文化的矛盾與互滲,傳統和現代理念的對峙與和解。李安在技術創新上的探索也並非是他在創作上的一次徹底轉型,嚴格意義上說,李安本就是一位始終致力於革新的電影創作者。在他身上一以貫之和恆久不變的,唯有不斷開掘電影可能性,擴張其藝術邊界的思變之心。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讓他看到了深耕3D影像技術的巨大空間,不過在拍攝該片時李安尚且將3D當作一種服務於劇情本身的電影技術,僅僅是通過這種技術用以展現畫面的深遠意境,為影片在通俗與文藝的並置中找尋到商業的突破口。談及《少年派》,李安導演表示,這是我第一次拍數碼電影,也是第一次接觸到立體的感覺,拍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很糟糕,因為我知道的東西、我表達的東西、我可以信任的東西,突然之間好像瓦解了,好像我不知道該怎麼拍電影。所以,我就開始了新的探索,進入了新的空間。我現在還是摸著石頭過河,過了10年我又拍了兩部,我後面還有計劃,我覺得我還在一個初步的學習階段。」

李安導演提到,《少年派》對演員的要求非常之高,「他的表演方式必須要更精緻、更含蓄,不要那麼誇張;他內心的層次要更豐富,光有一個故事去表達還不夠,他的內心世界、他的衝突,都要一層一層表達出來才可以。除此以外,演員還是在表演,他在無意識的狀態裡透露一種捉摸不定的東西,也會被攝影師捕捉下來,所以對演員有非常高的要求,而這是一件好事。我常常希望把不好的東西淘汰掉,好的東西能夠發揚。」

直到定檔於2016年10月14日在美國紐約AMC林肯廣場影院全球首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問世,李安開始將高新科技與電影創作高度融合的觀念延伸至世界電影創作的前沿,不僅使用時下最先進的3D、4K攝影機,同時打破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電影拍攝與放映24幀的公知速度,以5倍於此傳統規格即120幀的攝製速率完成整部電影的創作。為配合視聽感官上的力度顯現,影片大都是特寫鏡頭。自特寫鏡頭誕生起,便產生了如同今時120幀變革相類的爭議。在談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的技術使用所遭遇的質疑時,李安回應說,「蘋果和橘子不能比較,如同2D影片和3D影片也無法比較,2D影片大家已經做得非常好,膠片電影本身也是非常成熟的藝術。數碼和3D技術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它本身還站不穩,處在一個嬰兒階段,所以這個東西拿來比較其實不太一樣,也不能說2D的不夠用,需要升級,不能完全這樣想,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縱觀李安導演的電影創作生涯,會發現他絕非一位安於循守、自我圈禁的導演。這種文人的意識自覺是天命式的,督促與鞭策他朝向攀越高山的道路不斷前進。李安導演在電影創作上的自覺也令人不禁聯想到,面對當下困難重重的電影產業,我們需要的也正是這種激流勇進的開拓精神。針對當下流媒體對院線電影的衝擊,李安導演表示,「觀眾不進影院而在家裡看,你只能接受這個事實。你要做他在家裡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努力,創造新的影像、新的故事,才能真正讓觀眾走進影院。影院有它的儀式感和群體感,我相信電影院。」李安同時也認為,此次新冠疫情雖然對電影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但電影的革命性時代也可能會因此而提前到達,這需要產業內人士共同努力和推動。李安導演最後表示目前有一個英語題材的劇本正在寫作當中,還有另外兩個影片也處在構思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都將與觀眾見面。我們期待李安導演在砥礪前行的道路上不單能發現新的風景,亦能夠收穫新的眼光。

相關焦點

  • 跟李安一起,做一場三十年的電影夢
    在李安之前的創作中浮現出的通俗與藝術的衝突因對西方文藝片的挑戰而延遲發作了,但當他再迴轉過來拍攝華語電影《臥虎藏龍》時,矛盾就終於被翻上了臺面。李安是有武俠夢的,他對武俠世界充滿了幻想,一心嚮往的是儒俠、美人的俠義世界。
  • 來北影節大師班跟李安一起,做一場三十年的電影夢
    在李安之前的創作中浮現出的通俗與藝術的衝突因對西方文藝片的挑戰而延遲發作了,但當他再迴轉過來拍攝華語電影《臥虎藏龍》時,矛盾就終於被翻上了臺面。李安是有武俠夢的,他對武俠世界充滿了幻想,一心嚮往的是儒俠、美人的俠義世界。
  • 《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讓我們一起走進李安
    李安的電影,只看過《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每一部都很喜歡,情節平淡,但回味無窮。《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是張靚蓓所著,對李安的訪談記錄,經過整理成書,讓我們了解到這位大導演許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的故事。
  • 李安,折中又溫良了三十年
    提到這個名字,無論他現在獲得過多少榮耀,是否已站在了華人電影導演的巔峰,似乎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他早年不得志那點事。李安生於臺灣,成長時期正好遇到美蘇冷戰,電視裡充斥美國教科書般的宣傳片,似乎美國人都是堅毅、果敢又不失浪漫,美國似乎就是世界的樂土。懷揣著這樣的夢想,1978年起開啟了在美國留學、工作的生涯。然而世事難料,許多事情並不盡如人意。
  • 了不起的李安正在創造一場電影奇蹟
    今年,全球影迷(當然包括Sir)又在渴望他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這是一個看上去非常普通的故事。既沒有《少年派》的奇幻,也遠不如《色,戒》大膽。19歲的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前線打了一場漂亮仗,成為國家英雄。
  • Feature 專欄 | 李安:做電影要有一個殺手的本能
    的確,李安棲身於中西兩岸,作品維度顯得十分豐富。既有能體現對東方文化細緻入微的「父親三部曲」,也有做足了好萊塢類型的商業佳作《綠巨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近年來,李安又不斷探索著電影技術的突破,及技術對故事本體與電影語言的影響。
  • 張愛玲寫了三十年的《色·戒》,李安用「色」還原了真相?
    01然而,電影《色·戒》在少部分文化精英那裡,卻是勝於原著好幾倍的,是表現技巧與思想意義的雙重藝術。對於性,中國人的「只能做不能說」的文化心理,導致了一種看的狂熱。當然,這也是人類的普遍性。只是在小說裡晦澀的性描寫,為什麼到李安的電影裡,卻有了這種極盡所能的需要呢?因此,電影《色·戒》被大眾誤解,根本沒有懸疑。
  • 從31到37歲,因為施展不了電影夢,李安在美國做家庭煮夫
    從31到37歲,因為施展不了電影夢,李安在美國做家庭煮夫。這6年來,他們從夫妻二人到一家四口,全靠林惠嘉在養家。後來,李安丈母娘幫他們出了一個主意,卻讓李安羞愧得想自殺。1985年,李安從紐約大學畢業,他決定留在美國發展。
  • 李安《斷背山》,十年一覺愛情夢
    《斷背山》原是1997年發表在《紐約客》雜誌上的短篇小說,講述了1963年兩個懷俄明州的牛仔在一起放牧時墜入愛河,又在之後的20年間以異性戀者、丈夫和父親的身份繼續藕斷絲連的故事。這句話狠狠地擊中了我,那種『一旦失去,再也無法擁有』的感覺十年一覺愛情夢迫使我要拍這部電影。」
  • 《十年一覺電影夢》--拿了奧斯卡小金人的煮夫李安
    但我們平日裡偶爾看到文章裡提及李安,卻常與電影無關,只是提他如何蟄伏家中做了六年家庭煮夫,他的夫人如何慧眼識才如何知大體重情義,一肩扛起養家重擔。最後夫妻情深互助互敬,李安終於不負妻望,一舉成名。非常感動有沒有?然而讀完《十年一覺電影夢》,才知道什麼叫「故事都是騙人的」。那麼,真實的李安、真實的李安與夫人是怎樣的?
  • 李安不「安」:我心裡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
    ,李安度過了整整六年看不到未來的日子。讀碩初期,李安同其他電影學子一樣常年混跡於各個劇組,唯一不同的是,在那個尚未成熟的階段,李安就早早地顯示出了明確且清晰的電影觀:他要拍攝「給大眾看」的電影。1990年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折點——那一年,李安筆下的兩部劇本,《推手》和《喜宴》,分別獲得了臺灣「新聞局」劇本甄選活動的前兩名,同年年底,臺灣「中影」的副總兼製片部經理徐立功邀請他以一千兩百萬臺幣的預算將《推手》拍攝出來。
  • 李安:做電影就是要拼命,不拼命好像沒什麼意思
    與李安聊天很愉快,可是與李安工作簡直是「噩夢」,和李安合作完《臥虎藏龍》已經16年的章子怡日前在多倫多電影節上,回憶起這一段還一度哽咽,她評價李安就像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的老虎:「你喜歡他但是你怕他。」  講到2000年的《臥虎藏龍》時,章子怡直言當年李安沒給她擁抱,令她非常傷心。
  • 找回「味覺」,一起品味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
    你是怎麼樣評價李安的? 拍電影很厲害? 《十年一覺電影夢》寫的很好? 你最喜歡李安的哪部電影?即便2018年8月15日,李安獲得美國導演工會終身成就獎。 在電影中,好像魂回來了。」因為心中有「夢」,才能支撐他渡過那六年賦閒在家的歲月,除了電影他別無選擇。
  • 林惠嘉:養了李安6年,自己生孩子,罵李安是「婦人」
    李安曾經在《十年一覺電影夢》中寫過一次經歷:成名後的李安陪著妻子到紐約的華人區去買菜,恰逢遇上了臺灣友人,聊了幾句之後,那位友人對李安的妻子說了一句:「你真好命!你先生現在還有空陪你買菜。」她名叫林惠嘉,兩人與一場同學會上相識,隨即確定了戀愛關係。那個時候一味地追逐電影夢想再加上和父親關係十分執拗的李安,處理人與人的感情並不是很擅長。
  • 李安:為電影而生
    即使現在已經功成名就,電影之外,李安仍覺得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電腦不會用,信用卡也不會用,一般生活上的事情都不太靈光。並不是現在做大導演才不管生活上的瑣事,從年輕時李安就迷迷糊糊。他調侃自己可能是活在另外一個空間的人,但到電影裡面就好像換了一個人。
  • 李安:從「廚師」到電影大師
    《十年一覺電影夢》,那時我讀大二,不常去圖書館的我那天在圖書館借了這本關於李安導演的書。在電影裡,老朱極少與錦榮見面,他更多的面對的是女兒們一個個的突然從家裡搬走,連給他反對的時間都沒有。直到老朱在電影最後的聚餐中宣布與錦榮在一起時,女兒們都認為父親瘋了。儘管所有人都反對,但老朱在最後還是與錦榮在一起,並且錦榮懷上了老朱的孩子,在影片的結尾老朱竟然恢復了味覺嘗到了滋味。老朱味覺的恢復實際上是嘗到了生活的滋味,人到遲暮之年卻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同時也是他把自己手藝有了傳下去的希望。
  • 經典電影——《女孩夢三十》
    推薦理由:三十歲?與父母越來越疏遠?與幾個男人糾纏不清?工作舉步維艱?沒錯,這部電影就是為你而演!
  • 李安的故事,激勵著萬千藝考生
    藝考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就像李安的導演之路。今天貼出這篇李安寫的舊文,回顧一代名導成名的艱辛之旅,或許對於正在學藝術的你有鼓舞作用。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文|李安1978年,當我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時,父親十分反感,他給我列了一個資料
  • 李安|電影還能做什麼
    李安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記得嗎?不也是IMDB6.2、爛番茄44的「平庸之作」?但捫心自問,你們覺得是爛片嗎?豆瓣8.6的高分至今在掛在那兒呢!李安的電影在國內外遭遇不同的口碑,早就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雖然在國外也收穫了不少好評,但遠遠沒達到國內封神的程度,票房更是靠國內市場才挽回生機。。
  • 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李安的電影裡
    李安一直在用一股狠勁做電影,也在用這股狠勁逼著觀眾。李安「營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