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裡畫外,虛實光影,交疊出迷人的藝術家們

2020-11-17 新華網客戶端

  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很多海外博物館不得不宣布緊急閉館,也令不少原計劃將在國內舉辦的海外引進展覽不得不延遲。若想一窺西方藝術大師的神採,別忘了還有藝術家電影這把鑰匙——卡拉瓦喬、倫勃朗、梵谷、雷諾瓦、畢卡索、達利、蒙克、夏加爾等很多世界藝術史名家的故事,都曾被搬上銀幕,甚至有的還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它們中的不少影片,或多或少帶有戲說的成分,並非關於藝術家的嚴謹傳記。而這些虛構與想像卻又是讓人願意相信的——真正富有魅力的藝術作品,或許也正在於其予人的無盡遐思。形形色色的藝術家電影,打開了另一扇通往藝術世界的門,讓人們看到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以外的人生風景、情感底色,從而對他們的創作產生更為豐富的理解。

  一幅神秘的畫,一個欲言又止的回眸,牽引出一段故事

  有「北方的蒙娜麗莎」之稱的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幅比八開紙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幹得開裂的油畫,畫中少女的驚鴻一瞥仿佛攝取了觀者的靈魂。她究竟是誰?是維米爾的女兒、情人還是幫傭、友人之女?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個人?猜想綿延了三四百年。與這位少女同樣神秘的,是荷蘭畫家維米爾——他的藝術光芒廣泛被世人看到,與其生活的時代相隔約兩百年;關於他可考的生平,短短幾行便已寫完,滿是留白,且疑點重重。

  「寡姐」斯嘉麗·詹森搭檔「臉叔」科林·費斯、上映於2003年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正由這幅同名名作的神秘幻影牽引出來,可被視為純屬「戲說」的維米爾傳記。就在畫作問世的1660年代,陰暗潮溼卻典雅幽靜的荷蘭小鎮德爾夫特,家境貧寒的少女葛麗葉來到畫家維米爾家做女傭,故事發生了。葛麗葉沉默寡言、天性敏感,終日戰戰兢兢地在夾縫中討生活,一次誤入閣樓畫室,瞥見主人的畫,眼裡突然有了光。她小心翼翼地打掃畫室,久久端詳著畫室裡那一幅幅畫,卻不輕易擦除玻璃窗上的灰塵,她深知,這些灰塵也將影響主人作畫時光線的強弱。靠賣畫維持家中地位的維米爾,處處忍受著妻子、嶽母的頤指氣使,過得也並不如意。他漸漸察覺到葛麗葉強烈的藝術天賦,並為之驚喜,於是教她調顏料,教她用畫家的眼光看世界。

  在葛麗葉與維米爾之間流轉的,與其說是一種曖昧的情愫、克制的愛意,不如說是一種惺惺相惜、彼此理解。百轉千回,最終交匯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他為她打耳洞,幫她拭去溢出的血,掛上那顆舉世聞名的珍珠耳環,用畫筆定格下這一刻令人窒息的美。這樣的畫外故事,儘管出於想像,卻不禁讓人相信。畫中,少女側過身來,嘴唇微張,仿佛欲言又止,珍珠耳環則是純潔的象徵——近年來對於這幅名畫的研究中,多數推測的確指向少女與畫家之間存在著某種特別的情感。

  男人與少女相擁的畫面,成就了一種深情的想像

  同樣以名畫為靈感展開藝術家傳記,電影《埃貢·席勒:死神和少女》帶有更多歷史可考的成分。這是奧地利導演迪特爾·貝爾納以年輕男演員諾亞·薩維德拉為主角拍攝的,上映於2016年。片名中的「死神和少女」,來自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的同名名作,也是影片至關重要的線索。

  《死神和少女》一畫中,死神被塑造成一位身穿黑袍、面色枯槁的男人,正俯身前傾,靠向少女;少女一襲紅黃相間彩衣,跪在死神面前,緊緊抱住他,眼神中似有無限依戀。有藝術史學者推測,畫中的死神其實就是席勒——這張臉與席勒本人十分相似,而少女是席勒的模特兼情人瓦莉。這幅畫創作的年代是1915-1916年,正值席勒與瓦莉分手,轉頭娶了白富美伊迪斯。席勒與瓦莉分手的原因不得而知。有一種說法是,席勒選擇伊迪斯,是出於經濟等方面的現實考慮。這是否意味著,席勒放棄瓦莉是不得已而為之?影片就是循著這樣的猜想展開的。

  席勒畫女人,有如梵谷畫向日葵,他用有著神經質般線條和強烈對比色彩的手法畫了太多的女人。因而,席勒與女人的關係,一直被認為是解讀其藝術作品的關鍵。影片總共講述了席勒與四位女人的愛恨糾葛,其中他與瓦莉的故事是最有戲劇性的。他們是在克裡姆特的畫室相遇的,當時,瓦莉還是克裡姆特的模特。可當她的目光與席勒相對時,猶如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瓦莉陪伴了席勒四年,除了做席勒的模特,還幫他與畫商周旋,為他出庭作證,即使在他被羈押的至暗時刻,也對他不離不棄。最終他們還是決裂了,席勒畫下屬於他和瓦莉的《死神和少女》。

  一開始,這幅畫其實名為《男人和少女》。1917年,當席勒在籌備個人畫展時,這樣的消息傳來:加入一戰醫療隊伍的瓦莉因感染猩紅熱而病故。於是,他默默將這幅畫作的標籤改成了《死神與少女》。他是將自己當成殺死瓦莉的那個死神了嗎?他對瓦莉的懊悔與思念似乎盡在不言中。正是這個橋段,賦予影片最大的情感張力。當然,這很可能只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詮釋。影片對於畫家人生的展現,也似乎局限於私人生活的窺探。

  知曉了「野玫瑰」的傳奇人生,便讀懂了她瑰奇魔幻的自畫像

  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弗裡達·卡羅的畫,似乎早已與她那跌宕、坎坷的人生合二為一。她最以自畫像聞名,像是將自己看成一個私人世界投射在畫布上。想要讀懂她的畫,明白為何就連畢卡索面對她的自畫像都自嘆不如,由朱麗·泰莫執導、2002年上映的傳記電影《弗裡達》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口。影片穿插的超現實與蒙太奇手法也十分有趣,恰與弗裡達瑰奇的畫作形成互文。

  「我的生命經歷了兩次事故,一次是車禍,另一次是認識了你。」弗裡達對迭戈·裡維拉說的這句話,可謂影片交織推進的線索。18歲那年重大車禍帶給弗裡達的,是一連串肉體上的創傷:脊柱、鎖骨和兩根肋骨斷了,骨盆有三處破裂,金屬杆從右側貫穿身體,右腿十一處骨折,腳被壓碎……她的身體斷了又接,接了又斷,活像一幅拼圖。而與墨西哥國寶級畫家迭戈長達近三十年的情感糾纏、相愛相殺,則給她的心靈世界帶來無盡折磨。儘管弗裡達的自畫像被認為富於超現實主義的魔幻色彩,她卻說「我畫的是現實」。其實,她只是把生命裡經歷的那些傷、痛、驚、懼統統幻化成橫空出現的意象,這令她的自畫像是那樣獨一無二,誠如影片中迭戈所評價的「她的畫犀利又溫煦,堅硬如鋼鐵,柔美如蝶翼,歡欣如醇酒,悲傷如苦難」。

  影片對於弗裡達藝術創作方面的著墨不多,然而通過呈現這位長著「一字眉」墨西哥「野玫瑰」的傳奇人生,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滲透在其繪畫的豐沛的生命力,強烈的自我意識。且看影片開頭和結尾均出現的這樣一幕:46歲那年,弗裡達首次個展即將舉辦之際,醫生再三叮囑病重的她不得下床,展覽開幕當日,她竟然穿著標誌性的紅色墨西哥盛裝請人將自己連人帶床抬去「親臨現場」,來賓都驚呆了。這是一種怎樣的倔強,怎樣的狂放。(文\範昕)

相關焦點

  • 畫裡畫外—每周一家:藝術家陳浩偉
    (畫:畫裡畫外 陳:陳浩偉)畫:雕塑相比較國畫、油畫的表達形式,特殊性還是挺強的。你們會面對一個實質的物體,對它進行藝術的再加工。能不能談談你在這方面的感受。這是我比較多地嘗試木雕所使用的技法,木雕是在圓木的基礎上,呈現出最後的造型。這是不斷減的過程,也是藝術家與材料的一種對話,是藝術家自己的理解和取捨。相比於「塑」來說它更難,沒法加減,只能減。
  • 周迅、巖井俊二演繹《畫外》:虛實交疊的「鏡中人」
    「HORS CHAMPS」畫外鏡中人撰文:麥子從未想過演員在鏡頭內外是否有身份轉換的困惑,但我想導演們在鏡頭後一定樂於揣測這其中的微末細節。看著鏡中人眼角眉梢的情誼,真假難辨,捕捉下來後通過屏幕放大,然後便可串聯出另一個人的人生,藉由影像闡述故事。
  • 【對話亞雕展】| 廖迎晰:透過光影與虛實,看百態人生
    親望親好,今天我們介紹一位來自中國臺灣的藝術家——廖迎晰,中國臺灣東海美術系研究所碩士。現任華承國際藝術藝術顧問總監、福建省雕塑學會臺灣區副秘書長、中國臺灣黎畫廊藝術總監、安徽銅陵銅雕藝術研究院藝術顧問,廖迎晰雕塑館長。
  • CG藝術家黃光劍 關於「投影」的乾貨!!!
    可以看出不同的照片裡,瓶子投影的虛實程度不同,而即使在同一張照片中,投影輪廓的虛實程度也並非是同樣清晰的,而是有虛實變化,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可別小瞧了這個屬性,虛實變化是讓畫面具有韻律感節奏感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
  • F+託育之藝術展 | 光影的魔法師,色彩的藝術家
    - 瑞典.流體畫藝術家Emma Lindstrom 作品 -運用水油不合的原理讓顏料自由流動畫面效果因充滿偶然性而獨一無二- 藝術家Cliff Briggie 流體畫作品 -自由流動的色彩給予想像空間每一秒的變化都奇妙無比
  • 【戲裡畫外】《毒藥與詭計的遊戲》
    #啊良知!你讓我寸步難行!# 當然,我在辛勞看片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你們。趁著這月黑風高普天同慶的好日子,就來講講我很喜歡的一部美劇,《波吉亞家族》裡畫作的那些事兒吧。#如果這還不是真愛,還有什麼可以算# 下午又重溫了遍《波吉亞家族》,不得不說,再次看Neil Jordan拍的還是那麼美。
  • 民間故事:他在畫中看美人,世人在畫外看他,詭異的壁畫
    說完,行了一禮,請他們自便,便匆匆出了寺廟。 史五車和華才鬥來到大殿長廊,果然看見牆壁上畫著許多畫,兩人慢慢地欣賞。過了不久,兩人來到一幅畫前。這幅畫裡,一名美如天仙的女子,手託一籃子鮮花,款款而行。她的身後,跟著一群侍女,抱著一隻花瓶,花瓶裡長著兩片蓮葉和一朵荷花。周圍跟著許多侍者。 畫中人物栩栩如生,兩人都看呆了。
  • 油畫大師們筆下的女神,氣質迷人!
    油畫大師們筆下的女神,氣質迷人!色彩是藝術創作的生命力,也是藝術創作的主要載體和藝術表現形式。色彩在油畫作品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也是畫家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在油畫作品中,色彩能與觀賞者和藝術家產生情感的共鳴,也能給觀賞者帶來強有力的視覺享受和美的體驗。
  • 米格爾佩德羅 | 西班牙超寫實風景畫藝術家
    超寫實藝術家與一般抽象派和印象派藝術家不同,他們不需要把自己閉關在畫室內作畫,而是帶著畫板去旅行。他們時常在旅行的途中,找個地方放下畫板畫上幾個小時風景。例如非洲藝術家 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喜歡踏進每一片有野生動物的草原叢林畫大象和獅子。
  • 藝術家直男們的夢想——油畫裡的美人魚
    美人魚的形象在藝術家的作品中也不盡相同。在西方,美人魚最早形象要算半人半魚的女妖塞壬,許多藝術家曾以塞壬為對象創作了繪畫作品。他的這幅畫具有很明顯的古典主義風格,讓女性身體的柔美展露無遺。在荷馬史詩裡,奧德賽在經過塞壬海域時,把自己綁在船幃上逃避了帶人女妖的魅惑歌聲。
  • 印象派大師莫奈,他的光影遊戲與朦朧睡蓮
    莫奈晚年近乎失明,卻創作出令人沉醉的池塘睡蓮。斑駁倒影中,天上的雲與池中的水融為一體,它們變成了畫家筆下的光影遊戲。莫奈從一張白布開始,用大筆觸表達密集的樹葉,在樹葉的縫隙間點綴光影的色彩。比如看莫奈的《睡蓮》時,近看似乎什麼都不是,遠看卻被畫裡的光影所震撼。
  • The Artrip 發現|電影中的女性藝術家
    二人逐漸萌發的情愫當然是電影的重點,不過我們同樣可以從中窺見18世紀法國女性畫家的困境——大多數美術學院和畫室不招收女性學徒,女性學習藝術主要通過身邊的男性畫家,作品也大多為肖像畫而非主流的歷史畫……從18世紀到今天,女性藝術家們的生存狀態又有什麼樣的改變?
  • 莫奈畫中的藝術真實,與客觀自然有什麼不同,3個方面,豁然開朗
    莫奈的油畫作品,以色彩著稱,他畫的色彩是自然界的色彩嗎,與自然界客觀上是一致的嗎,很多熱愛繪畫的朋友,都有這個疑問,更是因為他多年以來都是在畫外的大自然對景寫生,因而有很多人認為莫奈畫的就是大自然的真實色彩,就是對客觀自然的再現,對此,畫裡畫外的水之木認為,大師莫奈雖然是對景寫生,但是他不是照抄自然,特別是繪畫的色彩有很強的主觀感受和取捨,具體有以下3個方面。
  • 小我大境,風格逸美——-淺談東方實力派藝術家,中國水意畫創始人王...
    王徵明先生 因丁培興老師之緣,我有幸讀到王先生的畫,徜徉在他的藝術天地裡,我仿佛飄在多彩的雲端,置身與想像中的仙界。使他的畫視覺、體覺、觸角,感覺表達出空間高逸的美,有強大的藝術穿透力。
  • 吳大愷立足傳統推陳出新開創雪景畫法終成畫雪名家
    《畫的故事》水墨畫的性格就是沉默寡言,但又感情豐富畫水墨畫的創作者性格亦然。水墨畫的表現,就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講作者自己的故事。這幅水墨雪,是我的回憶更是讀者們的回憶。持續的輸出有價值的作品這個藝術家的作品才有被收藏的價值――吳大愷|「文化學者,以道馭技」所以真正的繪畫藝術家都是在找不同的表現技法
  • 美國水彩畫家以獨到的用色與構圖,畫出了時光流逝的光影變化
    美國.水彩畫家:Janne DobieJanne Dobie 是一位享譽全美的美國水彩畫家、作家、教育家、評審員……等,她的畫作在國際間獲得了許多國家級展覽獎牌和獎項,擅長利用水彩的透明性質,捕捉細膩輕盈的光影變化
  • 三位名家畫柳,美極啦
    鄭午昌 水村山郭酒旗風鄭午昌(1894—1952),名昶,民國時期一位才氣橫溢、叱詫風雲的書畫藝術家,擅山水、花卉,尤長畫柳。鄭午昌 柳隱圖卷 局部鄭午昌畫柳長條細葉,阿娜多姿,先行幹後出枝,柳絲從最上端畫起,由上而下,密密層層,前後左右,各盡其態,春夏秋冬,風晴雨雪,無不傳神,大家戲以「鄭楊柳」呼之。
  • 極畫學院:畫個球?對啊,畫個球啊!素描球體怎麼畫才有立體感?
    球體為何有立體感首先我們如果要畫好一個球體顯有立體感,那麼就要搞清楚它的光影關係。光影素描是在結構之後的整體效果,表現物體在光照下產生的光影效果,這就可以塑造物體的明暗關係,成為一個有立體感(三維立體)的物體。
  • 杭州這個村改造請來藝術家 不少名家在這裡開了工作室
    ,圍繞如何畫好煙霧朦朧的外桐塢,她們在茶園裡聊了好一會兒。「現在村子越來越漂亮,配套設施越來越全,不少藝術家先後入駐,我們還能跟著他們上課咧。」在厲萍的書房,記者看到牆上掛著多幅藝術作品。「這個是我剛畫的《採茶女》——『背著竹簍採茶』,像不像我們這裡?」指著牆上的畫,厲萍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拿鋤頭採茶葉的手,也能拿起筆畫畫;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嚮往的生活,現在夢想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