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結尾」
《體面》裡的這句歌詞,是茅侃侃發的最後一條朋友圈。
2018年1月24日,農曆的臘八節,京城年味將近。還有幾個月就要過35歲生日的茅侃侃,卻選擇和這個世界不辭而別。也許這是他認為的一種「體面」。
天堂無債務,掙扎痛苦在人間。80後、初中學歷、京城IT四少、做客央視、登上《中國企業家》雜誌封面、出書暢銷、一代青年偶像……茅侃侃身上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標籤。從過程來看,他的人生不可不謂之傳奇,結果也同樣令人唏噓。
時間回到2011年,28歲的茅侃侃意氣風發,是MaJoy的總裁,靠把網遊搬到線下這一想法和項目賺得盆滿缽滿。他把自己的創業經歷寫成《在那西天取經的路上》,侃侃而談。
這這本書中,他不無幽默地寫道「成功是一次意外的懷孕」,細細品來,傳奇人物自有一番不凡經歷,就好像西天取經的孫悟空。
80年代的中國,娛樂方式遠沒有今天這般多彩。
1983年,後來風靡全國的央視春晚,在這一年才剛開始首映。83版《射鵰》要過兩年才被引入內地播放。
在這一年的初夏,京城某單位大院裡,一名男嬰出生,茅家人給他取名「侃侃」,或者是希望他將來做一個健談活潑開朗的人,正如他的星座雙子座一樣。
和身邊的同齡人一樣,茅侃侃在大院裡長大,聽著鄧麗君,喝著北冰洋。但在6歲這一年,侃侃絕對是孩子圈裡最耀眼的存在。因為他爸託人從國外,給他帶回來一臺當年被稱作「娃娃電腦」的Apple進口貨。
當時,大洋彼岸的蘋果公司製作的了第一種普及的微電腦Apple II。自1977年WestCoastComputerFaire 首次發表後,Apple II成為一種最先出現且最成功的個人電腦。
那時候的電腦還是DOS系統,開機操作程序要靠敲代碼,遠沒有現在的Windows和macOS這般智能。而且還要外接電視機作顯示器,就這樣,還沒上小學的侃侃,坐在大頭電視屏幕前面,開啟了他的「IT生涯」。
上癮般的痴迷讓他迅速成為了一名電腦「小」大咖,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如果小侃侃憧憬過他未來的樣子,應該也是這般吧。
上了小學,實力和興趣已經不允許他再用那臺Apple機了。於是五年級的時候,從事計算機技術的茅爸給他買了一臺386計算機。
386計算機當年可謂鼎鼎大名,Intel x86系列CPU加持,1985年上市,風靡八九十年代。成功將PC從16位帶入了32位時代。它的強大運算能力,也讓PC機的應用領域得到巨大迅速的發展。
1997年,茅侃侃14歲,就開始在《大眾軟體》等雜誌發表很多文章,還自行設計開發軟體。第二年,升入初中後IT少年更上層樓。而就在距離他的學校育英中學不遠的中關村,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瀛海威正四面楚歌、內外交困,張樹新等中高管集體辭職,名動一時。但這並不影響瀛海威時空論壇的火爆,果然吃瓜群眾什麼時候都是如此。
「中國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這是當時「瀛海威」網絡科教館樹立在中關村的廣告標語。「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網絡上漫步……」
當年,瀛海威時空被稱為「國內第一家大型中文網站」。茅侃侃自然嚮往加入,有志者事竟成。
「瀛海威時空」向茅侃侃敞開懷抱,他走進了IT「水簾洞」。
成為「程序論壇」版主的他,可謂重任在肩。活躍BBS只靠「灌水」 自然不行,為了讓那些潛水的、活躍的都出來溜溜,茅侃侃變著法兒地組織周末活動。
很多人見了面都大吃一驚,眼前這位「斑竹」嘻哈打扮,早先BBS上指點江山成熟老道的「大哥」,竟然只是個17歲的小P孩。(「斑竹」、「 小P孩」為論壇黑話,意指版主、小孩子)
在校內,侃侃同樣是焦點人物,當時他帶著校隊橫掃市裡的計算機比賽,獨孤求敗。
無敵是多麼,多麼寂寞。打遍京城無敵手的侃侃,在初三又迷上了山地車。放學後玩車到晚上8點,接著是弄電腦到凌晨2點多。別樣規律的生活中,不久就要面臨新的選擇。
初中快畢業時,茅侃侃和父母發生了矛盾,想考職高或者中專以儘快走上社會掙錢,但最終還是沒拗得過爸媽,被逼上了很多補習班,再次「勉強」升入了育英中學高中部。
對於17歲的他來說,計算機、自行車,還有談戀愛這三件事,幾乎把精力瓜分乾淨,留給學習的時間幾乎等於零。高一會考時地理掛掉,直接喪失了高考的資格。
無奈之下,他註銷了北京學籍,被送到四川親戚那裡,在當地一所高中復讀。但他還是沒有認真讀書,後果不想便知。「壞學生」的特質,把父母最後一點點希望也掐滅了。
後來只能退學。茅侃侃的理由很簡單:「我有計算機技術。」
2000年,茅侃侃即將成年。作為千禧年第一批成年的一代,他後來的所作所為,有種不拘一格的別樣精彩,就像孫猴子大鬧天宮。
在接連考下微軟和思科的計算機認證後,如同有了「七十二變」、如意金箍棒,靠著金字招牌在一家網站謀了個月薪3600的職位,要知道當時全國職工月平均工資,才不到800元。
2001-2004年,他足足換了有一打工作。從小網站、遊戲公司、電視臺、一直換到事業單位。從研發、策劃、市場、宣傳一直做到節目製作。還自己開了家公司,給人家外包研發項目。
四年間,他接觸了包括像市科委、區科委、區園林局、招商辦等一系列企事業單位和上市公司。2004年底,茅侃侃碰到一個曾經合作過的國企老闆,把悶在心裡想了一年的MaJoy項目和盤託出。
「把網路遊戲搬到線下、模仿其後臺數據運行,用實景、由玩家實際扮演。」這樣的商業模式讓兩個人一拍即合,Majoy項目同年11月即開始運營。
Majoy早期運營十分成功,線上遊戲搬到線下這種新穎的模式,為茅侃侃帶來了轟動效應。再加上學生時代的經歷,讓他作為80後的創業明星,登上了央視《對話》欄目的舞臺,一時成為有為青年的典範。
那一期,和他一同上節目的還有高燃(當時是視頻網站MySee的創始人,2015年創立風雲天使基金)、李想(當時是泡泡網的創始人,後創立汽車之家並成功上市),影響力和意義可想而知。
也許是名利場的影響,茅侃侃對Majoy項目起初充滿自信,甚至在產品的定價方面與員工發生爭執。
「再貴的東西都能賣得出去,你們營銷和市場部門的責任就是研究怎麼賣怎麼實現效益,而不是來和我討論決定本身的對錯。」可以想像他當時坐在總裁位子上說出這句話時,劍拔弩張的場景。
可後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同。Majoy連年虧損,團隊人員大量離職,過度焦慮的茅侃侃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不得不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終於,Majoy項目以2010年茅侃侃的辭職而告終。
Majoy之後四年,茅侃侃依舊在創業。移動醫療領域APP和實時路況信息的「哪兒堵」,最終結果並不理想,他的出路和思路似乎都被五指山壓住,去哪兒哪兒堵。
茅侃侃不擅長社交,高燃和李想因為成為創業明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但他收穫的只是名片效應,讓他結識了更多圈子裡的人,但好像從來沒有利用這些人脈產生直接的經濟效應。
幾次的創業失敗,讓他一度想收斂自己的張狂與不羈,轉而去大公司打工。但他遇到了現在鳴鶴鳴和的CEO寧毅,誤打誤撞進了電競這一行。
茅侃侃不是遊戲達人,除了CS和CF,還會玩手遊來消遣和打發時間。而進軍電競行業是因為他嗅到了遊戲產業大有可為,覺得這是一個朝陽產業。
但當他真正進入才發現,電競市場並不好做,公司成立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在2017年11月,萬家電競資金緊張,打算破產清算。
當時,公司已拖欠員工兩個月薪資達200萬元,這只是債臺高築的冰山一角。茅侃侃雖努力挽回,但於事無補。
2個月後,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他打開家中煤氣罐,選擇「尊重故事的結尾」而離去。當時外界並不清楚個中緣由,只是猜測如雪花般漫天飛舞。
從天堂到地獄,從輝煌到崎嶇,不只是茅侃侃,似乎大多所謂「成功人士」都過不了這個坎。
五指山下的孫悟空,尚有來人救贖。可茅侃侃空有一腔熱血和本領,卻沒能像孫大聖一樣「翻過山丘」,也沒有用「嘻皮笑臉」的無畏去面對人生的難。
Step 1: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微信公眾號「AI報導「AI-Reporting」」
Step 2:回復【2】免費獲取完整數據分析資料「包括SPSS\SAS\SQL\EXCEL\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