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935年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青石嘴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了六盤山。毛澤東主席創作了這首《清平樂·六盤山》,抒發了徹底打垮國民黨和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堅強決心和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壯志豪情。
寧夏處於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南部為山區、中部為乾旱帶、北部為引黃灌區。寧夏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春天暖得快,秋天涼得早,有利於特色中藥材的生長。寧夏的道地藥材主要有中寧枸杞、寧夏銀柴胡、鹽池甘草、六盤山黃芪等。
中寧枸杞擅寰中
「枸杞由來好釀醪,子多紅潤似葡萄。強筋明目肝能養,益髓添精腎不勞。瑞犬可知形實肖,仙人更喜杖堪攙。西河有女經年服,花葉根莖採幾遭。」(清代趙瑾叔《枸杞子》)枸杞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乾燥成熟果實,是常用的補陰類中藥。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可用於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的治療。
「枸杞實垂牆內外,駱駝草耿路高低。沙蒿五色斕如錦,髮菜千絲柔似薏。比屋葡萄容客飽,上田嬰奧任兒吃。朔主天府須棟梁,蓬轉於思復而思。」(近現代于右任《詠寧夏屬植物》)枸杞子長於滋腎精、補肝血,《本草經疏》載其:「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枸杞子單用或與補肝腎、益精補血之品配伍,可治療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等症。枸杞子與懷牛膝、菟絲子、何首烏等同用,可治療鬚髮早白;與熟地、山茱萸、山藥、菊花等同用,可治療肝腎陰虛或精虧血虛之兩目乾澀,內障目昏。
「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千錢一鬥矜時價,絕勝瘐田歲早豐。」(清代黃恩賜《竹枝詞》)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地形地貌是清水河衝積平原淤灌土和黃河衝積平原淤灌土,土壤中含有大量礦物質,為枸杞的生長提供了充足養分。中寧縣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光能資源豐富,乾旱少雨多風,蒸發量大,無霜期短,有利於枸杞果實營養成分的積累。中寧枸杞果皮柔韌且薄,果肉柔軟,內含多數淺黃色、扁腎形種子。鮮果顆粒較大、籽少、肉厚、鮮豔欲滴、玲瓏剔透。乾果是長果形、呈橢圓且扁長形,肉質飽滿,色澤偏暗紫,有不規則皺褶,略具光澤。果臍顯白色,尖端有小尖、包裝不結塊。口味甘甜、回味略帶苦澀。中寧縣號稱「中國枸杞之鄉」,有「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之美譽。
「枸杞根名地骨皮,捶心刷土謹修為。骨蒸可療添精氣,腎火堪祛解熱肌。在表風邪攻即散,伏中虛燥力能移。苦寒自是專涼血,煩渴金瘡任所施。」(清代趙瑾叔《地骨皮》)地骨皮為茄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乾燥根皮,是常用的清虛熱類中藥。地骨皮味甘,性寒,歸肺、肝、腎經,具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血熱咯血衄血、內熱消渴的治療。地骨皮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色黃者為佳,道地產區為寧夏中寧、銀川。
銀夏柴胡外皮棕
「蘆頭豹子獨稱雄,須記柴胡忌火烘。和解少陽表裡半,熱寒瘧疾往來中。脅疼堪止睛無赤,口苦能除耳不聾。種別銀州宜怯症,參芪偕力奏膚功。」(清代趙瑾叔《柴胡》)銀柴胡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為常用的清虛熱類中藥。銀柴胡味甘,性微寒,歸肝、胃經,具有清虛熱、除疳熱的功效,可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積發熱的治療,為退虛熱、除骨蒸之常用藥,《本草正義》載:「趙恕軒《綱目拾遺》謂熱在骨髓,非銀柴胡莫療,用以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及小兒五疳羸熱,蓋退熱而不苦洩,理陰而不升騰,固虛熱之良藥。」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隊鐵衣鳴。」(唐代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銀柴胡喜陽光,具有耐旱、耐寒、喜光、忌水漬的特性,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陝西、寧夏毗鄰的乾旱少雨荒漠草原區域。銀柴胡以根長、外皮棕黃色、切面黃白色者為佳。寧夏所產銀柴胡具有皮細、色淺黃、條粗壯、分枝少等特點,《中藥大辭典》載其:「主產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陶樂、鹽池、靈武、中衛等縣,為該自治區道地藥材。」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所產銀柴胡幹品呈類圓柱形,細長偶有分枝,表面呈棕褐色或淺棕黃色,有扭曲的縱皺紋,且細膩明顯,根頭部略膨大,品質較好。
鹽池號為甘草鄉
「五月五日天中節,百草頭上看生殺。甘草黃連自苦甜,人參附子分寒熱。」(宋代釋正覺《偈頌》)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甘草藥性緩和,與寒熱補瀉各類藥物同用,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有調和百藥之功,故有「國老」之稱。《本草經集注》載:「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藥品化義》載:「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睏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
「邊寒來所闊,今日復明朝。河凌堅通馬,胡云缺見雕。砂中程獨泣,鄉外隱誰招。回首若經歲,靈州生柳條。」(唐代曹松《塞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野生甘草集中分布區域達235.6萬畝,可發展甘草的優勢產區面積達6800平方公裡,是寧夏甘草資源集中分布區,我國烏拉爾甘草的主產區之一,也是歷史上「西正甘草」的主產區。鹽池甘草色紅皮細、骨重粉足、條幹順直,甘草酸和甘草酮含量都非常高。
隆德黃芪補脾功
「固脾節飲水,遊樂多行走。盤腿擦湧泉,閒坐觀菖蒲。地黃芪門煎,酌飲蛤蜊酒。長食茯苓面,常餐杞菊餚。」(蘇軾《固脾》)黃芪具有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黃芪味甘,性溫,入脾經,是補益脾氣之要藥,《本草正義》載:「黃芪,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
「靈夏潛安誰復辨,秦原暗通何處見。鄜州驛路好馬來,長安藥肆黃蓍賤。」(唐代白居易《城鹽州》)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六盤山區土層深厚,土壤結構好、透氣性好,適合黃芪生長;春低溫少雨、夏短暫多雹、秋陰澇霜旱、冬嚴寒綿長,有利於營養向根部集中。所產黃芪具有主根深長,上端較粗,棒狀,稍帶木質,淺棕黃色的特徵,自古便是道地藥材。《圖經本草》載其:「今出原州(寧夏固原)及華原(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者也佳。」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唐代王維《使至塞上》)寧夏三面環沙,大漠無垠,有著「大漠孤煙直」的雄渾景象,另一方面,在黃河母親的滋潤下,又有著「塞北江南」的美譽。「天下黃河富寧夏」,這其中還包含著富饒的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