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識字班』模樣真俊!」
剛到臨沂
我們就跟司機陳師傅學習
如何誇當地女生長得好看
為什麼要把女性稱為「識字班」?
陳師傅解釋說
↓
抗戰時期,我黨、我軍在沂蒙地區建立根據地後,開設了針對後方留守女性的識字班。由於參加的多為未婚年輕女性,「識字班」漸漸成為對她們的代稱,直到現在,當地人依然會用它指代年輕女性。
站在歷史的維度中看,以「識字班」為代表,當時的根據地推出一系列維護婦女同胞的舉措,從倡導婚姻自由、放腳自由,到提供受教育機會,發動了一大批支持抗戰的農村婦女,著名的「紅嫂」事跡便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七八十年過去了,這股來自女性的力量仍在沂蒙延續。
於愛梅:我不想在家養老
見到於愛梅時,她正在接受針灸師的治療。下午三四點鐘的太陽從窗口照進來,於愛梅的側影就像一個普通的老人,微微佝僂著身子,有些老,也有些疲憊。
為了陪上海來的朋友考察「紅色旅遊」路線,她從70公裡開外的沂南縣趕到臨沂市區,已經從早到晚跑了兩三天,腿腳有點不利索。隨行的朋友都勸她休息,她擺擺手,用中氣十足的嗓音回答:「這算啥?人要沒點精神頭,那成啥了?!」
作為「沂蒙紅嫂」王換於的孫女、張淑貞的女兒,於愛梅從小對紅嫂事跡耳熟能詳。「老一輩付出了這麼多,我就想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這些事,也學習那種精神。」上世紀90年代,她就敏銳地意識到,不少學生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裹挾下逐漸失去人生信仰,她心急如焚,一定要做點什麼,讓奶奶和母親的精神火把繼續傳遞下去。
2004年,她組建「紅嫂擁軍協會」。到了2011年,依託山東省黨員領導幹部黨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學點的成立,她先後為黨員幹部、中小學生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350多場,特別是《沂蒙母親和她的兒女們》事跡報告,讓許多聽眾淚流滿面。這些年裡,為了傳播紅嫂故事和沂蒙精神,她自費投入24.5萬元。2018年,她不幸遭遇車禍,2根肋骨骨折,休養21天後,忍痛坐了2小時飛機加4小時汽車,按時到吉林一所希望小學作宣講。
臨近採訪尾聲,我們和她聊了聊家裡的孫輩,隨口感嘆她現在正是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兒孫承歡膝下的時候,於愛梅特意坐直了身子,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我不想拿著退休金在家養老,我總覺得要為社會多做些有意義的事。」
於愛梅接受記者採訪
朱呈鎔:我是最幸福的人
去「朱老大」食品公司採訪朱呈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公司廣場上的「紅嫂情」主題雕塑。
中間站立的婦女手託和平鴿,在她身前的女性,半跪著攙扶受傷的戰士,左右兩位,一個做攤煎餅狀,一個做縫補衣服狀。不遠處是公司新建的廠房和6層辦公樓,辦公樓裡特意闢出兩層,作為紅嫂文化紀念館。
朱呈鎔把紅嫂精神作為企業文化,不僅是同為女性的一種「隔空致敬」,更主要的原因,是紅嫂精神曾經給予彷徨中摸索創業的朱呈鎔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年的紅嫂,是在身心得到極大的解放後,爆發出「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的巨大革命熱情。
對於朱呈鎔來說,是在辦三輪車出租公司、賣糖葫蘆、賣餃子過程中的一股執著勁兒——家裡人說她「窮折騰」,她偏不信;下崗女工只能聽天由命,她更不信。
我們嘗了嘗「朱老大」糖葫蘆,山楂無核、不酸,裡面包裹的豆沙、芝麻餡料香甜不膩,和山楂的口感相得益彰。「你們知道工人們吃了我多少根失敗的糖葫蘆啊……」朱呈鎔說起了山楂的創業故事。
她想改良糖葫蘆,去核,塞上豆沙、芝麻等餡料,變得「高大上」些。於是她白天管理三輪車隊,晚上關在房間裡研究配方,第二天拿給工人們試吃。最終,她將成功改良的糖葫蘆註冊為「朱老大」,上市第一天,兩小時就賣出7000多支。如今,「朱老大」是一家集速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標準化企業,是魯南、蘇北地區規模較大的速凍食品加工基地。
靠執著勁兒創業致富後,朱呈鎔首先想的是回饋社會。十多年來,她帶著餃子慰問全國各地的解放軍指戰員和武警官兵。年輕戰士叫她「兵媽媽」,她也確實像母親一樣替年輕戰士考慮生活問題。家庭條件不好的戰士,她私下裡自己掏錢;戰士要找對象,她牽線搭橋辦相親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去年的銷售略有下滑,加上前幾年新蓋的廠房貸款還沒還清,「朱老大」的生意算不上紅火,但自始至終,朱呈鎔都是十分淡定地介紹這一切。「比起『朱老大』,我更喜歡『兵媽媽』這個身份,有5000多個『兒子』,我是最幸福的人。」
有一回,朱呈鎔在一個大體育館裡給7000多名部隊官兵做報告,只聽見臺下抽泣聲此起彼伏,軍人們坐得筆直,雙手放在膝蓋上,鼻子卻在一抽一抽。
讓人動容的,也許就是延續至今的沂蒙故事裡,那股潤物細無聲的女性力量。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章迪思 諸葛漪 陳抒怡
微信編輯: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