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很多年前流行在日照地區的一個段子
說是驗兵,其中一個項目是驗鼻子,有醋、有酒、還有香胰子水(香皂水),一個從窮山溝裡來的青年,聞了聞香胰子水,臉就紅了,負責驗兵的人問他什麼味?他紅著臉吭哧了半天,才忸怩著吭哧出這麼一句話:「識字班味」。驗兵的人嚇一跳,心那話兒這個青年是不是不著調啊,這樣的人可不能選去當兵;但細看看這個青年老實巴交的,不象個流裡流氣的小流氓,仔細審了審才知道,怨不得這個青年,那時的窮山村裡,使個鹼面子就不錯了,哪裡見過香胰子?這個青年憑著自己的有限認知,說那個香胰子水是「識字班味」,說明人家鼻子沒毛病,最後還是過關了。
「識字班味」是什麼味?說白了就是大姑娘身上香噴噴的味。「識字班」在日照話裡就是大姑娘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日照人為什麼把大姑娘叫識字班呢?
這個詞蘊含著深厚的中國革命史背景。日照東臨黃海,西依沂蒙山區,沂蒙山是革命老區,日照建市前曾經是臨沂地區的一個縣,和沂蒙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和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莒南縣的大店,是山東的「小延安」,中共的第一個省級政權山東省政府在那裡建立,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曾經駐紮在那裡。三莊鎮的範家樓,是日照的「小延安」,抗戰時期,中共日照中心縣委曾經遷至範家樓,濱海軍區「老六團」曾經三駐範家樓。
這些革命根據地,積極宣傳婦女解放,組織婦女上夜校,學文化,學時事,宣傳抗日,宣傳革命,學文化得先從識字開始,所以就叫識字班,而參加識字班的多是沒有結婚的大閨女,一來二去的,識字班就成了未婚大閨女的代稱,並且隨著革命的發展和勝利,延續了下來。
在過去,識字的人少,望文生義倒不會,但能聽動靜,聽發音「識字」和「十字」差不多,再加上諧謔,所以才會有那句:「十(識)字班、八字班,有事兒沒事兒胡躥躥。」這話,大概是當時的落後分子說的,因為識字班被發動起來,很活躍,才會說是「胡躥躥」。
在過去,識字班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大辮子,過去的農村傳統,閨女出嫁前是留辮子的,有的識字班辮子都能夠留到腰,辮子梢一甩拉,青年們的眼裡大概得冒火星子。嫁人後就不留了,那時候在農村,看看有沒有辮子,就大體能夠知道是大姑娘還是小媳婦。2006年山東舉辦文博會,那個吉祥物山東大嫚,就是過去典型的識字班形象。日照作家趙德發的小說《通腿兒》,那裡面有對抗戰時期識字班情況的生動描繪;日照學者田文閣在《老家日照》中,也曾對範家樓當年的識字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述。
(根據 「看雲樓」天涯博客改編 作者:佛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