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裡亞納海溝出現吸水形象,經過研究發現,其和陸地板塊運動有關

2021-01-10 奇點使者

在世界上,有一處地方被稱為是最深的海溝,其名為馬裡亞納海溝。其最深的地方,可達到11929米,說起它的形成原因,很多專家都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是陸地板塊分離,而有的則說是板塊俯衝形成,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這兩者的區別,所謂的陸地板塊分離,就像非洲大陸一樣,曾經也是和歐亞大陸相連的,後來在板塊的分離運動中,逐步脫離。而現在,在非洲大陸的東部地區,存在一個世界大峽谷,名為東非大裂谷,這個也是陸地板塊分離的一個現象,也許未來,在板塊運動的加劇中,它就會徹底和非洲分離,成為一個全新的陸地。

從上面可以了解到,板塊的分離就像一張紙從兩邊分別受力,然後被撕裂開一樣。而板塊俯衝則不同,它的受力點更像是上下受力,也就是說,在板塊之上,一邊的力度是向上,一邊的力度是向下,而從這一點來看,馬裡亞納海溝更像是由於板塊俯衝而形成的。

那麼,這種板塊俯衝未來還會加劇嗎?經過科學家的觀測得出,可能會。因為近期,有一支科考團隊深入馬裡亞納海溝之時,除了探測海底下的物種之外,還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那就是在這馬裡亞納海溝之內,每天都有大量海水進入其中,而且看著這個流水量而言,每年至少有100億噸的海水進入了這馬裡亞納海溝。

這一聽就讓人想到無底洞,我們都知道地球的結構是由地核、地幔以及地殼組成的,而海底也是屬於海洋地殼,這種地殼比起陸地地殼要有個特點,就是其比較重,又比較薄,因為這個原因,它就是因為受到壓力,而擠進陸地地殼中,最終出現了一道會進水的縫隙。

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這些海水的去處,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應該會通過水循環而重新回到地表上,但這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科學家還不清楚。但是,這種超大吸量的現象,目前已經讓其周邊島國出現了陸地板塊運動,就拿日本國家來說,該島似乎正在往馬裡亞納海溝的方向運動,你覺得未來這個島會被吸進去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海溝」不是出現在板塊的生長邊界,而是位於消亡邊界呢?
    海溝為什麼不出現在生長邊界海溝為什麼不出現在生長邊界海底地形包括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等基本類型,海溝是海底地形中海拔最低深度最深的地形類型,世界上主要的海溝包括馬裡亞納海溝、日本海溝、千島海溝、菲律賓海溝、秘魯智利海溝
  • 有謠言稱日本列島將掉進馬裡亞納海溝
    謠言看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太平洋板塊與東日本地區陸地板塊相互交接,海洋板塊潛入陸地板塊下方,在交界處形成日本海溝。日本海溝是一條位於日本東北沿岸,太平洋深海海底的著名海溝,長度800公裡,寬度100公裡,最深處可達8000米。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和海嘯的國家,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 非洲的東非大裂谷和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其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東非大裂谷和馬裡亞納海溝那麼東非大裂谷和馬裡亞納海溝這兩條巨大的「傷疤」,其形成原因是否相同呢?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受到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等,內力作用總是希望地表趨向「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外力作用總是希望地表趨向「低平平坦」。東非大裂谷和馬裡亞納海溝都是十分崎嶇的地表形態,表現為呈條帶狀分布的深邃溝谷和峽谷,兩側地勢十分陡峭,地勢崎嶇不平,所以它們的形成多是由內力作用而形成。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馬裡亞納海溝可深入探索,為何到10929米就停止,拍到了什麼
    經過這麼多年的奮鬥,我們不僅弄清楚了風雨雷電是如何形成的,而且還知道了大陸板塊大洋板塊,還有太陽系。 這些偉大的發現,都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所獲得,這是我們現代科技進步的產物。雖然我們得知了很多的秘密,但自然界依舊還存在著很多的秘密,還等待著人類去發掘。
  • 澳大利亞發現板塊運動的最古老證據
    這一時期究竟存不存在板塊運動仍然飽受熱議,而最新的研究發現了迄今最早的板塊運動直接證據,加劇了這場爭論。大約在40億至10億年前,單塊地殼出現了犬齒交錯的裂紋。不同板塊相互衝撞,把巖石擠入地幔,或擠向天空。板塊運動由此誕生。 至於這一變化是何時、如何發生的,科學家知之甚少。板塊運動不斷地重塑著地球巖石,融化地殼,攪出新的巖漿,同時抹去遠古歷史的證據。「基本上來說,現今地表的巖石,只有5%能展現地球歷史的前半段。」
  • 太平洋憑空出現一個「島嶼」,地圖上沒有標記,正在向亞洲飄蕩!
    地球一直在變化,史前地球是一整塊大陸,經過後期的地殼運動,才慢慢出現了七大洲、四大洋,雖然我們體會不到地球的變化,可是在近10年來,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大轉變,尤其是近幾年來各個國家的科技發展,讓地球陷入了一個大危機。
  • 地球形成早期板塊運動就開始了,新研究發現地球生命或許因此繁榮
    隨著科學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科學家終於能夠逐漸了解地球的內部機制,但是科學家發現,我們對於地球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可以說地球的科學研究成果,要比科學家研究宇宙成果少得多。要知道地球研究,對於我們發現系外行星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研究地球越是徹底,那麼我們對於研究其他類地行星,才會有更多的基礎理論,對於生命的產生,才會有比較科學的檢驗方法。所以了解地球科學知識,對於人類來說十分重要。
  • 地球通過馬裡亞納海溝「喝」了比以前想像更多的海水
    地球的表面是一個非常潮溼的地方,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地幔裡的水比先前認為的要多得多。對馬裡亞納海溝周圍地震活動的觀測顯示,俯衝構造板塊將更多的水拖入地球深處,這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全球水循環的認識。馬裡亞納海溝最為人所知的是它是地球最深的區域,在其最低點已經落到了近11,000米(36,000英尺)處。
  • 竟然不是馬裡亞納海溝!
    在南北極點稍微平坦,赤道處變寬,並且由於連續的運轉和侵蝕,其表面也不斷變化。如果形象來說,地球的形狀完全不等同於任何一種球(更像是一個沒有特定形狀的馬鈴薯或是梨)。欽博拉索山海拔高度6310 米,雖然沒有珠穆朗瑪峰高,但欽博拉索山是距離地心最遠的高峰。
  • 日本墜入馬裡亞納海溝或成事實
    日本災害場景馬裡亞納海溝,又稱「馬裡亞納群島海溝」,馬裡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位於北太平洋西部馬裡亞納群島以東,是北太平洋西部海床,為一條洋底弧形窪地,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兩個板塊輻輳俯衝帶,馬裡亞納海溝位於
  • 給比珠峰高度還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畫像 難在哪裡?
    馬裡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是世界海洋最深處,這裡的深度比世界陸地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高,而且到過這裡的人比去過月球的人還少。這裡,究竟有哪些秘密?我們的科考船正帶著「奮鬥者」號來這裡揭秘。馬裡亞納海溝其實是因為大陸板塊漂移碰撞,太平洋板塊俯衝入大陸板塊形成的特殊地形。它是一個「V」字形的深溝,深度在7000米至11000米之間,寬度在3000米至5000米之間。這裡神秘至極,有著無數秘密等著人們來探索。經過長達10年的準備,「的裡雅斯特號」載人潛水器,首次將人們送下了萬米的海底深淵。
  • 今天北海海域出現罕見「海龍捲、龍吸水」奇觀
    微友曝料:       今天中午11時30分左右,北海港碼頭附近海面上,出現了罕見的「龍吸水」景象,「龍吸水」相片以及視頻在市民微信朋友圈刷屏,大家都對這種奇觀嘖嘖稱奇。6月7日中午,微友拍攝的「龍吸水」景象海上龍捲風的形成:     水龍捲可以簡單地定義為「水上的龍捲風」,通常意思是在水上的非超級單體龍捲風。水龍捲能吹翻小船,毀壞船隻,當吹襲陸地時就有更大的破壞,並奪去生命。龍捲風在水面上就是龍吸水、在陸地上就是普通的龍捲風。龍捲風就是空氣的流動,空氣是看不到的。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坐底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什麼?
    奮鬥者號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地球上比陸地更廣闊的是海洋,四大洋加上地中海等海域,構成了人類難以探索的海洋世界。要問什麼地方的海域有多深,很多朋友都給不出答案。但要說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是什麼,在哪裡,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知道的。
  • 馬裡亞納海溝如何形成,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將這裡的地殼擠壓進無盡...
    傾聽大洋最深處的心跳,揭秘馬裡亞納海溝如何被發現,如何形成  19世紀後半期,英國一首科考船在菲律賓的東北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部,發現了一條非常深的大海溝,船上的科學家把它命名為「挑戰者深淵」,科學家還為其測量了深度大約為10863米。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馬裡亞納海溝何以成為地球最深處?
    儘管卡梅隆及其團隊希望發現更多有關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生態環境的情況,但對於馬裡亞納海溝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何以成為地球最深處,其實地質學家們已了解頗多。三大因素成就地球最深之處馬裡亞納海溝並非真如「溝」這個詞所指的是那種又深又窄的壟溝,更確切地說,這條海淵是(大洋板塊)俯衝帶所在之處。
  • 馬裡亞納海溝可深入探索,為何到10929米就停止了,看他拍到了啥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峰,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是馬裡亞納海溝,兩者都是形成都大同小異,一個是強烈的造山運動,一個是位於板塊俯衝地帶,海底地質運動非常活躍,如果將珠峰放在溝底,那麼人們根本看不到珠峰的峰頂。
  • 馬裡亞納海溝9千米處,發現新物種,科學家看到後表示「恥辱」!
    白色汙染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種塑料垃圾難以被降解,而塑料本就是經過石油等各種分解後得到的產物,所以也很難得到降解,而在塑料中乙烯就是主要的成分之一,很多廠家在製作塑膠袋的過程中為了得到更大的成本,同時也為了圖個方便製作,便都採用了乙烯為主的材料,我們在享受塑膠袋帶給我們方便的時候,卻忘記了塑料給我們帶來的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