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7次閱讀
作者:張一峰 來源:中化新網 2020年05月29日
收藏 □ 全國人大代表、錦州石化加氫裂化車間班長 高穎明
我是一名石化企業一線員工,履職這兩年來,我作為人大代表關注的重點是如何留住技術工人,讓「孔雀」不再東南飛。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工業企業的技術人才尤其是基層技術工人受到大環境影響,出現了「孔雀東南飛」現象。他們大多選擇到南方經濟發達地區務工,而本地人員也不願選擇工作環境相對艱苦的工業企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技術工人短缺和技術工人素質與現實需求不匹配的雙重壓力。
企業培養一名技術工人需要十幾年時間,投入很大,但還是無法避免「跳槽」現象發生。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工業企業普遍不景氣,收入低、待遇差,員工即便有技術、有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經濟回報。二是工資待遇滿足不了個人需求,技術工人和普通工人工資薪水都一樣,看不出差距。三是人才都有自己志向,技術工人如果沒有上升空間,自然容易被挖走或主動「跳槽」。這樣一來,導致工業企業技術工人出現斷層,後備力量匱乏。
如何讓長期工作在工業企業的技術工人安心,同時吸引更多的勞動者從事技術崗位工作?我通過深入多地調研,認真聽取行業協會、企業管理者、技術工人的意見和呼聲,提交了《關於提高工業企業技術工人整體綜合素質的建議》。
對於上述建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回函表示:下一步,將指導東北地區人社部門加強對工業企業技術工人培訓的力度,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供優良的人才支持。據了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建議落實辦理中,還會同相關部門在加強職業培訓工作力度、提升技術工人待遇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出臺政策措施,引導企業積極組織開展對新招用人員和在崗職員的職業技能培養和提升工作。二是著力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三是營造有利於技術工人成長的政策環境。
提高技術工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在之後的調研中我進一步認識到,對技術工人的培養可以藉助職前教育,使從業人員更準確定位,有利於鎖定人才;讓那些學歷不高但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技能水平高的人才都能找準位置,從而造就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技能人才群體。因此,我再次向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提交了《關於設立職前教育培訓機構的建議》。
2019年7月,教育部回函表示,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職前教育體系建設。二是組織實施好職業技能大賽、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活動,打造央視「中國大能手」等品牌欄目,講好技能故事,弘揚工匠精神。三是繼續完善「網際網路+職業培訓」模式,整合行業企業資源,開發更多崗前培訓精品課程。 (張一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