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貝魯特港區2020年8月4日大爆炸,承擔著全國60%海運的港口癱瘓。170多人死亡,6千多人受傷,30多萬人無家可歸,20多家醫院診所和120所學校被毀。
又是中東亂局,這麼多年,中東給我們的印象就一個字:亂。那裡離我們如此遙遠,但大爆炸的衝擊波衝擊著每個人的良知和同理心,百姓苦啊。
黎巴嫩和我們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嗎?有的。黎巴嫩人馬海德,是1949年後第一位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二戰期間他以醫生的身份到延安參加中國抗戰,2019年9月被授予中國"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國際主義戰士不是只有白求恩,還有馬海德。只是因為白求恩死了,領袖的一篇《紀念白求恩》把他推上了高峰。而馬海德還活著,他的名氣不如前者,很陌生吧?
驚天一爆後,總理迪亞卜10日就帶領內閣總辭,臨走前留言:災禍的根源在於政治腐敗,教派領袖和寡頭家族操控政壇, 積重難返。
而法國總統馬克龍立刻跑到貝魯特,有民眾呼籲法國託管。這又幹法國什麼事?一頭霧水。
總之,太多歷史遺留的包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天上篇,我們普及一下黎巴嫩的前世。
(貝魯特鴿子巖)
一、黎巴嫩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有著怎樣的歷史?留下了怎樣的包袱?
貝魯特曾經被稱為「中東小巴黎」,黎巴嫩也有「中東瑞士」之稱。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扼守歐亞非戰略要道,三面陸地,西臨地中海,與敘利亞和以色列/巴勒斯坦接壤,國土面積1萬多平方公裡,比天津略小。
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歷史上一直是各個帝國王朝擴張、徵戰途中的要塞,進入20世紀後則夾在中東兩大宿敵的中間,難以獨善其身,終究懷璧其罪,成為別人相互廝殺的戰場。
當今世人對這個面積一萬平方公裡的中東小國如果有印象,那麼最主要的有兩點:戰亂不斷,以及曾經的繁榮輝煌。
黎巴嫩鼎盛時期雖然不是中東首富,卻因經濟發達、社會多元開放、宗教分權共治架構等特點,在阿拉伯世界獨樹一幟。世人稱它是中東明珠、中東瑞士、中東小巴黎(首都貝魯特)。
黎巴嫩政治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權共治,經濟以旅遊、金融等服務業為主,三分之二勞動力從事服務業;運輸以海運和空運為主,貝魯特港承擔了全國60%的海運業務;社會開放與保守並存,沙灘上有比基尼美女,也有長袍遮身的穆斯林女性。
(巴爾貝克神廟)
這是羅馬人留下的巴爾貝克神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遺址,被稱為「黎巴嫩的長城」,位於黎巴嫩和敘利亞邊境。
二、「 中東瑞士 」 的前世
黎巴嫩境內山地為主,沒有沙漠,有高山、峽谷、沃土、沙灘,屬於冬暖夏涼、陽光雨水充沛的地中海氣候,谷地土壤肥沃,迥異於中東其他地方的沙漠氣候和環境。它還有良港和悠久的航海、經商傳統。
人類古代四大文明有兩支起源於它所在的地中海東岸地區,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也在那片被歐洲人稱為中東的地方。文明在那裡交匯、碰撞。
上下5千年,黎巴嫩這片土地上曾經飄揚過大約10面不同的大王旗,而每一個統治者都在那裡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從宮殿、神廟、宗教到城市、傳統和文化。
黎巴嫩是腓尼基文明的搖籃。
腓尼基人最擅長航海和經商,曾經幾乎壟斷了地中海地區的商貿。他們還發明了腓尼基22個字母,這些字母是後來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共同的根。
腓尼基人公元前9世紀遠徵非洲,在北非的突尼西亞建立迦太基國,然後依靠航海業與商業迅速崛起,成為地中海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羅馬帝國崛起後,兩強爭霸,打了100年的仗,最後以迦太基被消滅,黎巴嫩也被劃入羅馬帝國版圖。
羅馬人之前,統治過黎巴嫩的先後有古埃及帝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人之後,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統治黎巴嫩,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黎巴嫩宣布成立共和國。
宋朝與世界通商,史料記載中就有這個地區,還有經由這個交通樞紐與中國做貿易的歐洲和非洲商人。
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發源於中東地區。幾經盛衰,伊斯蘭教成為中東地區主宰,但黎巴嫩卻是阿拉伯世界裡唯一一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各自內部主要教派)並存、分權共治的國家。
這是歷史的遺產,也可以說是伏筆。
基督教發源於黎巴嫩毗鄰的巴勒斯坦地區,先是受到羅馬帝國殘酷鎮壓,最後卻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隨著帝國軍隊的鐵騎到處傳播,也傳到黎巴嫩。
公元7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帝國崛起,伊斯蘭教迅速傳遍中東,黎巴嫩被阿拉伯帝國徵服後,伊斯蘭教傳入。因為各種原因,徵服者未能將基督教信徒趕盡殺絕。
阿拉伯帝國攻陷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歐洲教會和基督徒發起前後9次十字軍東徵。黎巴嫩正處於進軍耶路撒冷的必經之地。
貝魯特在內戰中破壞嚴重,市中心幾乎完全被毀,大部分是戰後重建的
十字軍東徵過程,也是黎巴嫩基督教不斷得到外力輸血的過程。同時,伊斯蘭教徵服的其他基督教地區的信徒為了躲避迫害,逃到黎巴嫩山區。
這樣,黎巴嫩雖然被阿拉伯帝國統治,境內基督教卻信眾龐大,教派也很多,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馬龍派都有;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和德魯茲派也在此共存。
這就為日後的宗教文化多元社會和分權共治政體打下了基礎。
同時,也為日後宗教衝突和內戰埋下了伏筆。有歷史學者曾說,這裡可以是人間天堂,也可以是人間地獄,就取決於宗教之間是否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