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貝魯特驚天一爆,或引發中東局勢洗牌!

2021-02-25 胡哥看世界


國際時事,瞬息萬變,中國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縱橫捭闔?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胡哥看世界,你將知道的更多!

來一則短評,先來一條新聞背景:

當地時間8月4日晚,黎巴嫩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港口地區距離貝魯特市區很近,爆炸波及近半個貝魯特城區,不少建築物玻璃損毀。

目前,貝魯特港口爆炸造成至少137人死亡、約5000人受傷,傷者包括約百名聯合國工作人員及家屬。

黎巴嫩官方已經將此次大爆炸的元兇鎖定為2750噸硝酸銨,但是,這2750噸硝酸銨究竟是何原因引爆的,官方暫時還沒有一個定性。

據媒體報導,這2750噸硝酸銨已經在貝魯特港存放了6年之久,在這麼長時間裡面,政府還沒有對這些危險物品進行一個妥善的處理,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追究政府責任的聲音,已經在各個階層的黎巴嫩人之間開始傳播。

對於此次引爆硝酸銨的真正原因,估計不會有一個真正的答案出來!對於這樣的突發事情,胡哥再次強調一次,不會有一個真正的原因出來的!而且原因已經不重要了。

最重要的是後續事態的發展

為什麼說後續事態的發展才是最重要的?胡哥認為,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的驚天一爆,不但重創黎巴嫩,而且會重創伊朗傾力打造的什葉派之弧,後續事態的發展,或許會引發中東局勢的重新洗牌!

毫無疑問,這是一齣悲劇事件,同時也是黎巴嫩的至暗時刻,許多國家元首都對黎巴嫩政府進行了慰問,並表示會進行人道主義援助。

但是,在諸多願意對黎巴嫩伸出援手的國家當中,就數歐盟,特別是法國最積極,請看:

中新社巴黎8月6日電 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6日到訪黎巴嫩,查看首都貝魯特爆炸現場,並與黎巴嫩總統奧恩會面。

馬克龍指出,他此訪旨在表明法國對黎巴嫩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並謀求推動歐洲和國際社會支持黎巴嫩。

馬克龍說,貝魯特爆炸之後,黎巴嫩所面臨的危機是嚴重的。當前的重中之重是向黎巴嫩提供援助,並為黎巴嫩人民「提供無條件的支持」。

黎巴嫩在8月4日發生大爆炸,法國總統馬克龍僅隔了一天,就已經到了爆炸現場,這速度相當迅速!

無論是出於公義還是私心,馬克龍這迅速的動作都為他個人,為法國,為歐盟贏得加分點。

那麼,問題就來了,馬克龍為什麼如此積極,第一時間趕到貝魯特爆炸現場呢?馬克龍到底有什麼盤算呢?

這得從黎巴嫩和法國的歷史關係說起,在黎巴嫩獨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黎巴嫩都是法國的一個殖民地,法國對其影響非常大。

但是,黎巴嫩獨立之後,就加入了伊朗傾力打造的什葉派之弧,真主黨一直跟伊朗關係非常密切,雙方均派人支援敘利亞政府的軍事行動!

但是,黎巴嫩一直存在比較嚴重的經濟問題,在2019年底就爆發了經濟危機,疊加上今年新冠病毒的沉重打擊,黎巴嫩旅遊業急速縮水,其貨幣大幅度貶值,眾多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政府下臺!

貝魯特港口這次的驚天一爆,直接就摧毀了黎巴嫩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或許這就是壓死黎巴嫩的最後一根稻草。請看一則信息:

黎巴嫩經濟部長拉烏爾•內赫姆表示,黎巴嫩將無法獨立應對貝魯特爆炸的後果,解決方案是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

這或許就是黎巴嫩面臨的最大一個現實的問題,無法獨立應對貝魯特爆炸的後果。此時此刻,黎巴嫩正是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所以,看到機會就在眼前的法國,總統立刻直接飛往黎巴嫩,並表達法國願為黎巴嫩人民「提供無條件的支持」。馬克龍做夢都想把黎巴嫩拉回「法國的懷抱」中。同時還能夠打擊伊朗的什葉派之弧!

而且,世界銀行也以非常快的速度,準備支援黎巴嫩,請看: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8月5日,世界銀行表示,他們已準備評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爆炸事故的損失和重建需求,將努力動員公共及私人融資以幫助其開展城市災後重建。

黎巴嫩經濟部長已經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現在世界銀行也發聲表示要支持黎巴嫩的災後重建。

雖然馬克龍親口說要為黎巴嫩人民「提供無條件的支持」,但是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世界銀行,他們提供的貸款都是要附加政治條款的。

這一次,西方會不會利用黎巴嫩的困境,將黎巴嫩脫離出伊朗的什葉派之弧,就要看伊朗怎麼來應對黎巴嫩經濟困境。

所以說,後續黎巴嫩的局勢發展才是關鍵的,這可能涉及到中東局勢的重新洗牌!

後續如何發展,敬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胡哥看世界。原創不易,如果覺得好看就點點右下方的在看,謝謝!

推薦閱讀:中國為何每次逢大危機總能力挽狂瀾?

後臺發送關鍵詞:危機,即可閱讀!

相關焦點

  • 貝魯特驚天一爆,爆出黎巴嫩前世今生血淚史
    而法國總統馬克龍立刻跑到貝魯特,有民眾呼籲法國託管。這又幹法國什麼事?一頭霧水。總之,太多歷史遺留的包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上篇,我們普及一下黎巴嫩的前世。(貝魯特鴿子巖) 一、黎巴嫩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有著怎樣的歷史?
  • 黎巴嫩大爆炸:為什麼是貝魯特?
    ,「協和式民主」是該國政治得以順利運行的基本保障,但壓力過大時候,這一制度也會顯得捉襟見肘。非常小的一個國家即使是敘利亞對於黎巴嫩也是龐然大物了▼自2018年以來,由於敘利亞危機逐漸平息,黎巴嫩受周邊戰亂影響減小,雖然經濟上仍然負重前行,但也隨著中東一起逐漸淡出全球各大媒體的關注重心。
  • 黎巴嫩正在燃燒,法國總統突然來了|米歇爾·奧恩|貝魯特|馬克龍|...
    兩天後的8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取消原定休假計劃,緊急趕赴貝魯特,黎巴嫩總統奧恩親自到場迎接。一天的行程中,馬克龍風塵僕僕,不僅到爆炸現場察看慰問,而且與黎巴嫩總統奧恩、總理迪亞卜、議長貝裡以及黎巴嫩各方政治領導人舉行了會談,協調國際援助,並對黎巴嫩局勢發表了看法。圖片說明:8月6日,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前右)在貝魯特的機場歡迎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左)。
  • 爆炸的黎巴嫩貝魯特港口,有多重要
    黎巴嫩內政部方面稱,爆炸可能是由存放在港口倉庫內多年的一批化學品硝酸銨引起。而據央視新聞報導,路透社援引黎巴嫩當地安全部門和媒體消息稱,最初的火勢是由倉庫修補破洞的焊接作業引發的。與大部分網友震驚於爆炸的破壞力和同情哀悼爆炸產生的傷亡不同,除了由人道主義產生的震驚和哀悼,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等詞彙,對俞東名來說意味很多——這不僅僅是一場距離自己6000公裡外的一場爆炸。
  • 貝魯特發生嚴重爆炸,黎巴嫩的難題有點多
    8月4日,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名男子抱著孩子走過嚴重受損的建築黎巴嫩可能是一眾中東國家中最特殊的一個。黎巴嫩國家不大,但國內地理和族群關係複雜。旁邊兩個鄰國敘利亞和以色列,一個正在戰亂,一個是中東第一軍事強國...(底圖來自:shutterstock@AridOcean)黎巴嫩曾經是中東最開放,最富裕的國家,被稱為中東的瑞士。但它在獨立之前,殖民統治就為日後教派間的嫌隙與對抗埋下了伏筆(各教派背後都有大國做後臺)。
  • 【外域】遊在「中東瑞士」黎巴嫩
    ,然而這個僅有一萬出頭平方公裡的地中海東岸小國,卻依然憑藉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中東瑞士」的美譽,而其首都貝魯特,則被盛讚為「中東巴黎」。】黎巴嫩位於「肥沃新月地帶」,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古代腓尼基人的故鄉,同時也是中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首都貝魯特、港口城市比布魯斯、西頓為世界上持續有人定居的最古老城市。黎巴嫩擁有中東最大比例的基督教人口,同時也是世界上宗教派別最為繁多的國家之一。
  • 《貝魯特》「中東一姐」2018年出演的驚悚大片
    貝魯特,黎巴嫩首都。位於地中海邊狹長的平原上,背依連綿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優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國的重要門戶和貨物集散地。貝魯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築藝術,絢麗的自然風光和聞名的歷史古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
    身處中東的島叔從黎巴嫩記者朋友那裡得到的說法是,事發日傍晚6點左右,幾個工人正在貝魯特港口焊接一座倉庫的鐵門,不料焊接的火花引燃了倉庫裡的煙花,煙花爆炸的火焰又把高溫傳導到附近的倉庫,隨後存放在這座倉庫裡的2750噸硝酸銨被引爆。專家表示,這次爆炸相當於5000噸TNT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四分之一,衝擊半徑達到7公裡,就連隔海相望、距離150海裡的賽普勒斯居民都感覺到了。
  • 曾經的貝魯特有多美?風光秀麗美女如雲,堪稱「中東小巴黎」!
    8月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了猛烈的爆炸,不僅給這個西鄰地中海的中東小國帶來了巨大的傷亡,也讓這座本已多災多難的美麗城市又蒙上了一層陰影。毫不誇張地說,這場爆炸對貝魯來說不啻為一場人間慘劇。
  • 15年之內死傷數十萬人 「中東明珠」黎巴嫩 為何會爆發血腥內戰?
    各方面與西方國家幾乎無異,首都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在1975年的內戰爆發之前,黎巴嫩是中東的金融中心,經濟繁榮、文化開放、旅遊業發達,有「中東明珠」之稱。據統計,黎巴嫩在1973年的人均GDP高達1466美元,當時,歐洲發達國家葡萄牙的人均GDP是1747美元。作為一個沒有石油收入的中東國家,當時的黎巴嫩與歐洲國家經濟水平基本相當。
  • 中東美女眾多,今天介紹介紹美女如雲的黎巴嫩
    黎巴嫩黎巴嫩曾為法國殖民地,1943年11月22日正式獨立,首都貝魯特,面積10452平方公裡,人口 3,727,703(2000年)。海岸線長220公裡。巴勒貝克神廟是黎巴嫩著名古蹟,位於黎巴嫩貝卡谷地外山麓,貝魯特東北80多公裡,海拔約1160米。「巴勒貝克」意為「太陽之域」。一、 地理定位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
  • 黎巴嫩貝魯特爆炸案初步調查結果公布
    8月10日,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本屆政府辭職。大爆炸發生後,黎巴嫩街頭爆發一系列抗議活動,對黎巴嫩政府的應對表示不滿。據當地媒體16日報導,黎巴嫩貝魯特爆炸案初步調查結果顯示:不存在飛彈或飛機襲擊。相關部門以存放爆竹和硝酸銨的罪名逮捕三人。
  • 中東觀光,浪漫淨土黎巴嫩,文藝青年心頭好
    黎巴嫩的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曾經出現在著名青春疼痛文學小說電影裡,讀起來就在舌尖上留下輾轉的味道。只是彼時無太多關注,以至於出行之前,我還是對於黎巴嫩一無所知,關於這裡的影像也不多,遊記更稀少,還好我也過了好奇的年紀,不期望也就不失望了。
  • 專家:黎巴嫩的爆炸事件看似突然,實則暴露了其治理問題
    >觀察者網:目前黎巴嫩國內局勢如何,各宗教黨派之間的鬥爭如何拖垮了政府的有效運行? 孫德剛:黎巴嫩亂局為中東地區大國地緣政治博弈提供了溫床,大國紛紛在黎巴嫩培養代理人,使原本「東方巴黎」之稱的貝魯特淪為大國博弈的「棋盤」,黎巴嫩各派也淪為大國的棋子。高失業率、高債務、持續經濟低迷加劇了各方之間的資源競爭,形成惡性循環。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組織也趁機進入黎巴嫩,渾水摸魚。
  • 別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東有個「小巴黎」
    中東有個異類她就是黎巴嫩一說到中東國家,戰爭和恐怖主義似乎是甩不掉的標籤。相比於約旦、以色列這樣的國家,黎巴嫩對很多人還是陌生的。△在首都貝魯特街頭像是置身在法國巴黎/unsplash黎巴嫩早在法國殖民期間,就已經成了中東國家最早對外開放的阿拉伯國家,還是阿拉伯地區第一個擁有憲法的國家,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法律學校的國家。自由開放的程度一度讓世人熟知「中東小巴黎」之稱。
  • 黎巴嫩的「東方巴黎情節」:馬克龍究竟憑什麼特別飛來黎巴嫩說教?
    目前黎巴嫩全國仍處於災難緊急狀態,貝魯特全城約有25~30萬人失去家園成為災民。而8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在災後48小時內趕赴貝魯特,除了以「國際友人」的身份緊急拜會黎巴嫩總統、總理與各黨派領袖共商救災,更直接進入事發的浩劫現場。
  • 黎巴嫩首都驚天爆炸堪比「核爆」,史上威力最大的一次竟是3000噸...
    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6時許(北京時間8月4日晚11時許),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區發生巨大爆炸。據多家外媒援引黎巴嫩紅十字會的消息報導稱,貝魯特港口爆炸事件已造成超過100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且傷亡人數預計還會上升。爆炸現場升起的紅色蘑菇雲。
  • 驚豔黎巴嫩
    年8月4日下午6時,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接連發生兩次驚天大爆炸,震驚世界。 雖然,我們習慣上將黎巴嫩稱之為中東國家,但實際上黎巴嫩整個國家浸潤著基督教文化,與法國有著淵源深厚的歷史。連年的戰亂,將黎巴嫩隱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 大爆炸後,黎巴嫩為何出現社會動蕩?
    新華社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6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重大爆炸事件,其慘烈程度堪比小型核爆。8月8日起,數千名示威民眾與黎巴嫩軍警爆發衝突,有示威者傷亡。當下,「接管」一詞在黎巴嫩成為熱門詞彙,數名黎軍退役軍官和抗議民眾一度衝入爆炸中受損的外交部大樓宣布「接管」,並將其作為「革命總部」。6萬名黎巴嫩人甚至發起聯署,要求法國「接管」黎巴嫩10年。
  • 黎巴嫩大爆炸!當年引美軍進門時,悲劇就已註定
    8月5日照片經新華社播發後,數小時內就被《紐約時報》、CNN、英國《每日電訊報》、BBC、法新社等西方主流媒體轉載,並引發熱議,照片被稱為「希望之光」。如果西方真的想幫助黎巴嫩,黎巴嫩也不會陷入長期動蕩,危機不斷,所謂的西方「幫助」正是促成這一系列危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