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核爆的蘑菇雲、差點被衝擊波掀倒的新娘、超過160人身亡、6000多人受傷……發生於8月4日的貝魯特大爆炸引發全球關注。
但隨後的事態發展再次出乎人們意料——在4位部長級官員辭職後,8月10日晚間黎巴嫩總理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本屆政府集體辭職。
更蹊蹺的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慰問後,竟有6萬黎巴嫩人籤署請願書,要求法國託管黎巴嫩。
一場大爆炸,為何會引發黎巴嫩政壇「大地震」?
爆炸後的貝魯特港口(圖源:路透社)
憤怒
這場事故發生的原因,官方仍未完全公布。身處中東的島叔從黎巴嫩記者朋友那裡得到的說法是,事發日傍晚6點左右,幾個工人正在貝魯特港口焊接一座倉庫的鐵門,不料焊接的火花引燃了倉庫裡的煙花,煙花爆炸的火焰又把高溫傳導到附近的倉庫,隨後存放在這座倉庫裡的2750噸硝酸銨被引爆。
專家表示,這次爆炸相當於5000噸TNT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四分之一,衝擊半徑達到7公裡,就連隔海相望、距離150海裡的賽普勒斯居民都感覺到了。
島叔的這位朋友也住在貝魯特,所幸其家人都還安全,但她的閨蜜夫婦事發時正在港口附近喝咖啡,那位丈夫的遺體後來被發現,她的閨蜜卻完全「消失」了。
這場悲劇引發了黎巴嫩民眾的憤怒。在此之前,普通公眾根本不知道這座倉庫存放著如此巨量的危險化學品,而之後的新聞報導證實,不但黎巴嫩的高級官員們知道這批硝酸銨已在此存放6年,黎巴嫩海關還曾6度發函,請求司法部裁定將硝酸銨移走,司法部始終沒有回覆。
爆炸發生後,貝魯特街頭每天都有規模不等的抗議活動。政府部門和議會大樓成為抗議人群衝擊的對象。8月9日,黎巴嫩外交部、經濟部及環境部一度被抗議者「佔領」,抗議者要求「腐敗的統治精英」下臺。
示威者拉開鐵絲網試圖衝入黎巴嫩議會大樓(圖源:新華社)
這次爆炸顯然與黎巴嫩當局的腐敗瀆職撇不開關係,但民眾的憤怒不止於此。黎巴嫩曾被稱為「中東小巴黎」,而近幾十年淪為政治動蕩、經濟凋敝的國家,此輪大規模抗議其實是人們長久積累不滿的總爆發。
黎巴嫩為何會淪落?這與其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
黎巴嫩是一個面積1.045萬平方千米、人口600多萬的「小國」,但其戰略位置很重要:南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北部與敘利亞接壤,近代以來這裡成為西方國家和中東大國等各種外國勢力的角力場。
其中,法國、美國、土耳其、伊朗、沙特都是這個競技場的重要「玩家」。
黎巴嫩的戰略位置(圖源:網絡)
殖民
回到文章開頭的「請求法國託管」事件。在爆炸發生後不到48個小時,馬克龍就已經親臨現場「視察」災情了。為什麼法國的表現這麼積極?
這與歷史原因有關。黎巴嫩地區原屬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860年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和穆斯林發生衝突,法國趁機出兵幹預,成功將黎巴嫩變成了自治區,此後黎巴嫩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一戰奧斯曼帝國戰敗後,英、法兩國秘密籤訂了瓜分阿拉伯地區的《賽克斯-皮科協定》,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黎巴嫩和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
從1860年到1943年黎巴嫩獨立,法國差不多「殖民」了黎巴嫩近80年,自此法國的影響就沒有離開過黎巴嫩。如今黎巴嫩的基督教馬龍派、議會中的長槍黨都是法國施加影響力的重要紐帶。
不過,隨著近年來法國自身經濟狀況不佳,在地中海地區投放的外交資源減弱,其對黎巴嫩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而這一次,馬克龍被認為想挽回宗主國的「面子」。
當天,馬克龍一到黎巴嫩就擺出了一副殖民統治者的姿態。據報導,他一踏上貝魯特的土地,就徑直來到受災現場。他一路查看被爆炸重創的地點,與隨同人員交流重建方案,還與街頭群眾用法語「親切交談」。
在面對黎巴嫩官員時,馬克龍語帶不快地問:「你們還剩下多少儲備小麥?」又批評道:「作為港口負責人,有義務了解物資缺乏的情況,不然怎麼安排救援呢?」
「視察」結束後,馬克龍讓陪同的黎巴嫩總統「走開點」,獨自舉行了一個長達40分鐘的新聞發布會。馬克龍說,黎巴嫩政界需要進行一次「政治改革」,他已向黎巴嫩當局提出了一份「緊急改革路線圖」,如果不進行改革,黎巴嫩會遭受法蘭西的制裁。
黎巴嫩的朋友告訴島叔,有人請求法國託管是真事,因為歷史影響黎巴嫩確實存在不少「親法派」,貝魯特甚至還有一個區是講法語的,當然更多黎巴嫩人希望國家能獨立自主。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法國在黎巴嫩的經營究竟有多深。
馬克龍「視察」貝魯特受災區(圖源:新華社)
幹預
另一個對黎巴嫩有諸多幹預的國家當然就是無處不在的美國了。可以說,歷史上黎巴嫩的美夢破滅就是從美軍進入那一刻開始。
黎巴嫩剛獨立時,各教派達成了妥協,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黎巴嫩當時的目標是變成「中東瑞士」,貝魯特要變成「中東巴黎」,後來黎巴嫩的發展確實也不錯,在中東頗為亮眼。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1956年。當年10月,英法聯軍為爭奪蘇伊士運河控制權(埃及要國有化)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在英法停火之後,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要求,必須搶在蘇聯之前介入中東局勢,填補力量真空。
美國挑中了黎巴嫩下手。當時CIA在貝魯特製造了多起暴力事件,引發教派衝突,而美國則將這些事宣傳成埃及和敘利亞的陰謀。1958年,受到美國利誘的黎巴嫩總統夏蒙以內亂為由,向白宮發出派兵請求,隨後17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登陸黎巴嫩。
可沒想到,美軍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了夏蒙政權。如此,美國得到了在中東的第一個傀儡政權。
政治鬥爭激烈的黎巴嫩1975年又爆發了內戰。但此次內戰在外國勢力幹涉下成為以色列和敘利亞的戰場,而英、法、美、沙特、伊朗都深度捲入了這場戰爭。
直到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無暇幹預黎巴嫩,才逐漸放鬆了對黎巴嫩的控制。
時間拉回到現在。8月8日,當大量抗議者湧入貝魯特 「烈士廣場」、大喊反政府口號時,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在推特上煽風點火,說:「黎巴嫩民眾已遭受了太多痛苦,他們應有一個能傾聽他們聲音、能做出改變、響應民眾對透明度和政府責任要求的領導人。」
8月8日大量抗議者湧入貝魯特 「烈士廣場」(圖源:法新社)
其實在去年10月,美國已曾利用黎巴嫩人民對前總理的不滿,策划過一次未成功的街頭騷亂。
當時,起先人們走上街頭抗議前總理哈裡裡,可是沒幾天抗議民眾發現風向變了,抗議內容從「反對政府腐敗」變成了「反對真主黨,要求解除真主黨武裝」。在這背後,是美國運用了在黎巴嫩的大量NGO,引導著抗議的方向和目標(島叔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美國為何又在黎巴嫩煽動街頭鬥爭?
在2018年的議會大選中,黎巴嫩真主黨及其盟友一舉拿下了議會中的多數席位。但在美國看來,真主黨是他們控制黎巴嫩的最大障礙,因此美國一定要想方設法搞倒真主黨。
黎巴嫩的未來會怎樣?島叔的黎巴嫩朋友還沒有答案。他們現在最關心的是,沒有一個穩定而有力的政府,誰來重建貝魯特港?誰來給黎巴嫩災民重建家園?
文/墨父
來源:俠客島
責編:李曉航、陳亞楠
31854690,.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2020-08-12 19:18:59,.204476,.李曉航、陳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