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

2020-12-24 海外網

宛如核爆的蘑菇雲、差點被衝擊波掀倒的新娘、超過160人身亡、6000多人受傷……發生於8月4日的貝魯特大爆炸引發全球關注。

但隨後的事態發展再次出乎人們意料——在4位部長級官員辭職後,8月10日晚間黎巴嫩總理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本屆政府集體辭職。

更蹊蹺的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慰問後,竟有6萬黎巴嫩人籤署請願書,要求法國託管黎巴嫩。

一場大爆炸,為何會引發黎巴嫩政壇「大地震」?

爆炸後的貝魯特港口(圖源:路透社)

憤怒

這場事故發生的原因,官方仍未完全公布。身處中東的島叔從黎巴嫩記者朋友那裡得到的說法是,事發日傍晚6點左右,幾個工人正在貝魯特港口焊接一座倉庫的鐵門,不料焊接的火花引燃了倉庫裡的煙花,煙花爆炸的火焰又把高溫傳導到附近的倉庫,隨後存放在這座倉庫裡的2750噸硝酸銨被引爆。

專家表示,這次爆炸相當於5000噸TNT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四分之一,衝擊半徑達到7公裡,就連隔海相望、距離150海裡的賽普勒斯居民都感覺到了。

島叔的這位朋友也住在貝魯特,所幸其家人都還安全,但她的閨蜜夫婦事發時正在港口附近喝咖啡,那位丈夫的遺體後來被發現,她的閨蜜卻完全「消失」了。

這場悲劇引發了黎巴嫩民眾的憤怒。在此之前,普通公眾根本不知道這座倉庫存放著如此巨量的危險化學品,而之後的新聞報導證實,不但黎巴嫩的高級官員們知道這批硝酸銨已在此存放6年,黎巴嫩海關還曾6度發函,請求司法部裁定將硝酸銨移走,司法部始終沒有回覆。

爆炸發生後,貝魯特街頭每天都有規模不等的抗議活動。政府部門和議會大樓成為抗議人群衝擊的對象。8月9日,黎巴嫩外交部、經濟部及環境部一度被抗議者「佔領」,抗議者要求「腐敗的統治精英」下臺。

示威者拉開鐵絲網試圖衝入黎巴嫩議會大樓(圖源:新華社)

這次爆炸顯然與黎巴嫩當局的腐敗瀆職撇不開關係,但民眾的憤怒不止於此。黎巴嫩曾被稱為「中東小巴黎」,而近幾十年淪為政治動蕩、經濟凋敝的國家,此輪大規模抗議其實是人們長久積累不滿的總爆發。

黎巴嫩為何會淪落?這與其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

黎巴嫩是一個面積1.045萬平方千米、人口600多萬的「小國」,但其戰略位置很重要:南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北部與敘利亞接壤,近代以來這裡成為西方國家和中東大國等各種外國勢力的角力場。

其中,法國、美國、土耳其、伊朗、沙特都是這個競技場的重要「玩家」。

黎巴嫩的戰略位置(圖源:網絡)

殖民

回到文章開頭的「請求法國託管」事件。在爆炸發生後不到48個小時,馬克龍就已經親臨現場「視察」災情了。為什麼法國的表現這麼積極?

這與歷史原因有關。黎巴嫩地區原屬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860年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和穆斯林發生衝突,法國趁機出兵幹預,成功將黎巴嫩變成了自治區,此後黎巴嫩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一戰奧斯曼帝國戰敗後,英、法兩國秘密籤訂了瓜分阿拉伯地區的《賽克斯-皮科協定》,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黎巴嫩和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

從1860年到1943年黎巴嫩獨立,法國差不多「殖民」了黎巴嫩近80年,自此法國的影響就沒有離開過黎巴嫩。如今黎巴嫩的基督教馬龍派、議會中的長槍黨都是法國施加影響力的重要紐帶。

不過,隨著近年來法國自身經濟狀況不佳,在地中海地區投放的外交資源減弱,其對黎巴嫩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而這一次,馬克龍被認為想挽回宗主國的「面子」。

當天,馬克龍一到黎巴嫩就擺出了一副殖民統治者的姿態。據報導,他一踏上貝魯特的土地,就徑直來到受災現場。他一路查看被爆炸重創的地點,與隨同人員交流重建方案,還與街頭群眾用法語「親切交談」。

在面對黎巴嫩官員時,馬克龍語帶不快地問:「你們還剩下多少儲備小麥?」又批評道:「作為港口負責人,有義務了解物資缺乏的情況,不然怎麼安排救援呢?」

「視察」結束後,馬克龍讓陪同的黎巴嫩總統「走開點」,獨自舉行了一個長達40分鐘的新聞發布會。馬克龍說,黎巴嫩政界需要進行一次「政治改革」,他已向黎巴嫩當局提出了一份「緊急改革路線圖」,如果不進行改革,黎巴嫩會遭受法蘭西的制裁。

黎巴嫩的朋友告訴島叔,有人請求法國託管是真事,因為歷史影響黎巴嫩確實存在不少「親法派」,貝魯特甚至還有一個區是講法語的,當然更多黎巴嫩人希望國家能獨立自主。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法國在黎巴嫩的經營究竟有多深。

馬克龍「視察」貝魯特受災區(圖源:新華社)

幹預

另一個對黎巴嫩有諸多幹預的國家當然就是無處不在的美國了。可以說,歷史上黎巴嫩的美夢破滅就是從美軍進入那一刻開始。

黎巴嫩剛獨立時,各教派達成了妥協,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黎巴嫩當時的目標是變成「中東瑞士」,貝魯特要變成「中東巴黎」,後來黎巴嫩的發展確實也不錯,在中東頗為亮眼。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1956年。當年10月,英法聯軍為爭奪蘇伊士運河控制權(埃及要國有化)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在英法停火之後,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要求,必須搶在蘇聯之前介入中東局勢,填補力量真空。

美國挑中了黎巴嫩下手。當時CIA在貝魯特製造了多起暴力事件,引發教派衝突,而美國則將這些事宣傳成埃及和敘利亞的陰謀。1958年,受到美國利誘的黎巴嫩總統夏蒙以內亂為由,向白宮發出派兵請求,隨後17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登陸黎巴嫩。

可沒想到,美軍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了夏蒙政權。如此,美國得到了在中東的第一個傀儡政權。

政治鬥爭激烈的黎巴嫩1975年又爆發了內戰。但此次內戰在外國勢力幹涉下成為以色列和敘利亞的戰場,而英、法、美、沙特、伊朗都深度捲入了這場戰爭。

直到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無暇幹預黎巴嫩,才逐漸放鬆了對黎巴嫩的控制。

時間拉回到現在。8月8日,當大量抗議者湧入貝魯特 「烈士廣場」、大喊反政府口號時,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在推特上煽風點火,說:「黎巴嫩民眾已遭受了太多痛苦,他們應有一個能傾聽他們聲音、能做出改變、響應民眾對透明度和政府責任要求的領導人。」

8月8日大量抗議者湧入貝魯特 「烈士廣場」(圖源:法新社)

其實在去年10月,美國已曾利用黎巴嫩人民對前總理的不滿,策划過一次未成功的街頭騷亂。

當時,起先人們走上街頭抗議前總理哈裡裡,可是沒幾天抗議民眾發現風向變了,抗議內容從「反對政府腐敗」變成了「反對真主黨,要求解除真主黨武裝」。在這背後,是美國運用了在黎巴嫩的大量NGO,引導著抗議的方向和目標(島叔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美國為何又在黎巴嫩煽動街頭鬥爭?

在2018年的議會大選中,黎巴嫩真主黨及其盟友一舉拿下了議會中的多數席位。但在美國看來,真主黨是他們控制黎巴嫩的最大障礙,因此美國一定要想方設法搞倒真主黨。

黎巴嫩的未來會怎樣?島叔的黎巴嫩朋友還沒有答案。他們現在最關心的是,沒有一個穩定而有力的政府,誰來重建貝魯特港?誰來給黎巴嫩災民重建家園?

文/墨父

來源:俠客島

責編:李曉航、陳亞楠

31854690,.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2020-08-12 19:18:59,.204476,.李曉航、陳亞楠

相關焦點

  • 專家:黎巴嫩的爆炸事件看似突然,實則暴露了其治理問題
    【採訪/小婷、徐俊】 觀察者網:這次黎巴嫩首都爆炸事件看似非常突然,但根據媒體披露,可能造成這次災難的2750噸硝酸銨已經在貝魯特港存放了6年。我們也知道這6年黎巴嫩政局一直處於黨派鬥爭、經濟衰退的狀態,這批硝酸銨6年無人處理,是否和黎巴嫩政府效率低下、管理鬆懈有關?
  • 黎巴嫩爆炸案真相或令民眾心碎
    BBC介紹稱,爆炸發生的3天前,黎巴嫩境內由聯合國支持的法庭,原本計劃在本周內對四名什葉派真主黨嫌犯作出判決,這四名人士曾策劃2005年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裡裡(Rafik Hariri)遇襲身亡案,導致21人死亡。
  • 一本毛選影響三十年,大國夾縫中的尼泊爾,是怎樣玩轉平衡術的
    但只有尼泊爾人民自己知道,當尼共(毛)十年前建立的那一天起,所有窮苦人民的心都緊緊集中在了一起,在中國記者的採訪中,我們看到了年逾古稀的老人對國內各個政黨的評價:在先前,她投票給了尼共(聯),但他們並不關心弱勢群體的利益。
  • 影片中的難民問題、兒童買賣、少女包辦婚姻皆是黎巴嫩的真實寫照
    這部影片延續了導演娜丁·拉巴基的風格和社會關懷,作為一個黎巴嫩人,她的每部電影將關注點瞄準黎巴嫩社會,為觀眾呈現出黎巴嫩普通人的現實問題。這部影片所聚焦的點現實又殘酷,影片中的難民問題、兒童買賣、少女包辦婚姻等,無不擊中著每一位觀影者的心。
  • 教宗致函黎巴嫩人民:天主對黎巴嫩懷有和平的計劃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代表教宗方濟各前往黎巴嫩,並在貝魯特與當地人民一起參加為黎巴嫩祈禱和守齋日活動。教宗請帕羅林樞機帶去一封信函,將黎巴嫩託付於上主,求天主幫助這個國家「實現其傳達和平與友愛訊息的聖召」。
  • 貝魯特驚天一爆,爆出黎巴嫩前世今生血淚史
    又是中東亂局,這麼多年,中東給我們的印象就一個字:亂。那裡離我們如此遙遠,但大爆炸的衝擊波衝擊著每個人的良知和同理心,百姓苦啊。黎巴嫩和我們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嗎?有的。黎巴嫩人馬海德,是1949年後第一位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二戰期間他以醫生的身份到延安參加中國抗戰,2019年9月被授予中國"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國際主義戰士不是只有白求恩,還有馬海德。
  • 破解敘利亞危機迷局:血腥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
    敘利亞雖為小國,但自古以來就是大國博弈、逐鹿中東的重要目標。長期以來,敘利亞與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之間關係莫逆,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眼中釘。一些海灣國家則試圖通過改變敘利亞國內的教派權力格局,使伊朗什葉派政權進一步陷入孤立。敘利亞總人口的約15%為信仰什葉穆斯林的阿拉維派,阿薩德家族便來自這一派穆斯林。
  • 尼泊爾夾縫中生存,終於硬氣一回,或再也不怕被吞併了
    印度是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雖然說科技發展稍顯遜色,但是軍事上每年的軍費投入都要超過600億美元,還有130萬的軍人在崗,沒武器不要緊,拿著錢買啊!這些年印度在軍事方面可沒閒著,仗著逐漸膨脹的軍事力量,難免有點飄飄然了。這對於印度周邊的小國來說,不得不心驚膽戰。
  • 黎巴嫩"閃辭"總理終於回國了,關於辭職,他的說法變了……
    他直接從機場乘車前往其父、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裡裡的墓前拜謁,隨後才返回總理官邸。在機場哈裡裡並未發表任何講話。在被問及是否有話告訴力挺他的黎巴嫩民眾時,哈裡裡只說了聲「謝謝」。他第二天將參加黎巴嫩獨立日閱兵活動。11月4日,正在沙特訪問的哈裡裡突然宣布辭職,指認伊朗及其「羽翼」黎巴嫩真主黨幹涉阿拉伯國家內政,同時暗示自己遭遇暗殺威脅。
  • 「伊斯蘭國」地盤盡失,敘亂局依舊難解
    而對敘利亞來說,在「伊斯蘭國」潰敗後,敘政府與庫德武裝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加上外部勢力在敘博弈,敘亂局依舊難解。當前,雖然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生存空間遭到最大限度壓縮,其有形存在亦遭遇毀滅性打擊,但失去最後據點的「伊斯蘭國」仍對地區乃至全球安全構成威脅。「伊斯蘭國」恐怖分子開始從有形存在轉向化整為零,從把持據點轉向四處擴散。
  • 伍麥葉的燻籠精:大爆炸後陷入死局,黎巴嫩為什麼轉向中國「求拯救」?
    《阿拉伯新聞》官網報導中的圖片,爆炸之後廢墟狀態的貝魯特港口6日,卡達半島電視臺的一欄經濟節目對這次爆炸的後果進行分析,指出該港口是歐、亞、非商品的中轉地,在這座城市及其國家的經濟中佔有很高比重,港口毀掉,讓黎巴嫩陷入更深的經濟危機之中。
  • 黎巴嫩大爆炸:為什麼是貝魯特?
    除了希臘人,腓尼基人同樣活躍於早期地中海同樣建立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商業網絡腓尼基海岸的西頓、提爾、貝魯特都是歷史名城了▼而從貝魯特再向東去,就是高聳的黎巴嫩山脈。這是黎巴嫩陸地板塊中最重要的地標,在山的東(貝卡河谷)西(地中海沿岸),人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山谷縱橫的黎巴嫩山本身,也成為了一些小眾族群的躲藏地。
  • 《大國遠見》闡釋中國解「局」之道、術、策
    本報訊 (記者李婧璇)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獲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暌違4年最新力作《大國遠見》,由該社出版發行。據該社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國遠見》一書匯集了金燦榮有關國際形勢、中國外交思想、大國關係等問題的核心觀點與最新思考。
  • 記錄在漢經歷的68天 黎巴嫩學子出書講述武漢抗疫故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熊苒苒他來自黎巴嫩,在武漢求學五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沒有離開,留在武漢記錄所見所聞。本月,《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中英文版出版,書中傳遞的真實故事歷歷在目,這座城市的不屈與力量讓人感動。
  • 土潛艇逼近希臘近海,法國緊急出兵,美以祭出狠招,中東開始亂了
    黎巴嫩突然發生了大爆炸,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地區局勢顯得十分微妙。法國、埃及等出兵利比亞與土耳其開始了正面碰撞,這讓中東局勢顯得更加複雜。美國和以色列也突然採取了狠招,直接分化阿拉伯國家,讓中東出現了導致亂局的危險因素。
  • 【跌宕2019】亂局:2019年臺灣之亂
    【跌宕2019】亂局:2019年臺灣之亂 2020年01月06日 09:31:00來源:臺海網 >   跌宕2019(三)亂局:2019年臺灣之亂  臺海網1月4日訊 據廈門衛視報導,日前,「臺灣2019代表字票選」結果出爐,「亂」字以10232票高居第一位,比起第二名的「謊」字多近4000票。
  • 【外域】遊在「中東瑞士」黎巴嫩
    鴿子巖(金政霏 攝)晚上,你來到黎巴嫩夜生活最為豐富的哈姆拉路,與黎巴嫩青年男女一起在酒吧的嘈雜中盡情搖擺。你在黎巴嫩的第一天,是如此的美好。入夜的貝魯特港第二天 巴爾貝克和安傑爾起個大早,趕到貝魯特南部的庫拉車站,你坐上了去巴爾貝克的汽車。
  • 驚豔黎巴嫩
    年8月4日下午6時,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接連發生兩次驚天大爆炸,震驚世界。8月10日,黎巴嫩總理宣布,黎巴嫩內閣因爆炸全體辭職,再次讓世界為之矚目。 黎巴嫩這麼個彈丸小國,緣何經常性引起世界的關注呢? 環境及地緣政治,影響甚至決定國家的命運。
  • 陳冰:香港亂局到了必須清掃的時候了
    第三,不能及時清除亂局,將摧毀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港地位。在周一香港機場取消200多次航班後,全世界震驚,佔領機場暴行已經影響到國際經貿往來,對香港經濟產生重創。香港機場時世界第八大國際機場,在亞洲是僅次於北京、東京的第三大機場,去年有7400萬各國商旅在香港機場起降,機場收益在香港GDP中佔5%,這可是一個大數字。
  • 荷蘭和比利時,如何在英法德的夾縫中獨立?
    從位置上看,低地國家處於英、法、德三大強國的夾縫當中,按理來說應該是艱難求生,但事實這三個國家不僅過得十分滋潤,而且還曾在歐洲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