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之內死傷數十萬人 「中東明珠」黎巴嫩 為何會爆發血腥內戰?

2021-02-15 儀態萬方1

地處中東地區的黎巴嫩,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但卻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導的國家。各方面與西方國家幾乎無異,首都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在1975年的內戰爆發之前,黎巴嫩是中東的金融中心,經濟繁榮、文化開放、旅遊業發達,有「中東明珠」之稱。據統計,黎巴嫩在1973年的人均GDP高達1466美元,當時,歐洲發達國家葡萄牙的人均GDP是1747美元。作為一個沒有石油收入的中東國家,當時的黎巴嫩與歐洲國家經濟水平基本相當。

巴勒斯坦地區是基督教的發源地,羅馬統治時期,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傳到了黎巴嫩。7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帝國崛起後,伊斯蘭教成為中東的主流宗教。公元633年,黎巴嫩被阿拉伯帝國徵服,伊斯蘭教也傳到了黎巴嫩。由於黎巴嫩境內多山地,基督教在黎巴嫩有眾多信徒,始終未被阿拉伯帝國消滅。基督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阿拉伯帝國攻陷後,歐洲的基督教徒發起了9次十字軍東徵,而黎巴嫩正好處於進軍耶路撒冷的必經之地。

十字軍在東徵過程中,與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取得聯繫,並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了的黎波裡伯國。一些跑進黎巴嫩的山地避難的基督徒,也重新開始聚集。居住在黎巴嫩的基督教徒,有多個教派,分別為基督教天主教派、東正教派、新教派、馬龍派。同時,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都在黎巴嫩共存。黎巴嫩的基督教徒佔多數,也為單獨建國奠定了基礎。不過,基督教各派與伊斯蘭教各派共存,也為黎巴嫩爆發長達15年的血腥內戰,埋下了伏筆。

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戰敗,不得不放棄除土耳其之外的大片領土,其中就包括阿拉伯地區。英、法兩國秘密籤訂了瓜分阿拉伯地區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英國控制了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而法國則成為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統治者。黎巴嫩境內多為基督教徒,敘利亞境內絕大部分是穆斯林。二戰全面爆發後,法國在一個月之內被德國擊敗,並宣布投降。1943年,黎巴嫩獨立建國,成立共和國。

建國時黎巴嫩全國有130萬人,其中基督徒佔60%,穆斯林佔40%,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各佔一半。建國之初,黎巴嫩的各教派就國家的權力分配達成了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徒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擔任,國會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擔任,國會議員和內閣部長的席位,則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這個權力分配體系,確保了各教派的利益,讓黎巴嫩人民在獨立後相安無事、和諧相處,也促使黎巴嫩成為阿拉伯世界中最開放、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然而,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導致黎巴嫩陷入內戰的深淵。二戰結束後,美英在聯合國對過決議,支持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而這一決定卻遭到阿拉伯國家的集體反對。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中東戰爭爆發了。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約旦、葉門以及黎巴嫩,七個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宣戰,但最終卻是以色列取得了勝利。

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區,近100萬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難民紛紛湧向黎巴嫩、約旦等國,其中40萬巴勒斯坦難民來到黎巴嫩避難,而黎巴嫩建國時的總人口僅130萬。難民大量湧入,再加上穆斯林生育率比較高,最終導致黎巴嫩穆斯林比例越來越高,基督教徒的比例卻越來越少。人數佔優的穆斯林希望重新分配國家權力,但基督教派不肯讓步,雙方的矛盾日益加劇,埋下了衝突的導火索。

巴勒斯坦人在逃往鄰國約旦和黎巴嫩的的難民中成立了巴解組織,但是巴解組織在約旦,如同「國中之國」,巴解組織的武裝人員甚至與約旦政府軍發生交火。1970年9月,巴解組織成員「人民陣線」將英國、德國和瑞士的3架飛機劫持到約旦,300多名來自美、英、德、瑞士以及以色列等國的乘客,被巴解人民陣線囚禁在沙漠長達一周。以色列拒絕釋放巴方人員之後,巴解人民陣線將3架飛機炸毀,此次事遭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約旦國王海珊忍無可忍,下令武力驅逐巴解組織。

巴解組織總部搬到了黎巴嫩,並打破了黎巴嫩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脆弱的政治平衡,最終引爆了長達15年的黎巴嫩內戰。來到黎巴嫩之後,巴解組織再次成為黎巴嫩的「國中之國」。巴解組織以黎巴嫩南部為基地,不斷對以色列發動襲擊,黎巴嫩也成為以色列報復的對象。巴解組織扶植和武裝黎巴嫩的伊斯蘭勢力,並遏制和打擊基督教勢力,讓基督教派對巴解組織非常不滿,基督教派希望遏制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而伊斯蘭教派大部分都支持巴解組織。

黎巴嫩的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在如何對待巴解組織問題上矛盾激化,並在1975年爆發了內戰。由於外國的幹預,黎巴嫩的內戰不斷升級。敘利亞在黎巴嫩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年就直接出兵幹預,以色列也以打擊巴解組織為藉口,向黎巴嫩發動進攻,自此之後,黎巴嫩成為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角逐場。1982年,以色列出動9萬大軍攻入黎巴嫩,史稱「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摧毀了敘利亞花費20億美元打造的防空飛彈基地,敘利亞從蘇聯引進的大批先進戰鬥機也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巴解組織遭受重創,敘利亞也遭受滅頂之災。最後,在美蘇和聯合國的調停下,以色列和敘利亞達成停火,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為躲避戰火,居住在黎巴嫩南部的近60萬名什葉派難民湧入首都貝魯特。在伊朗領袖霍梅尼的支持下,什葉派在貝魯特成立了黎巴嫩真主黨,並提出了「摧毀以色列」的口號和政治主張。

在各國的支持和幹預下,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教派,依舊處於戰爭狀態,雙方時而交戰,時而談判,難分勝負。1990年,薩達姆揮軍佔領科威特,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敘利亞趁機出兵黎巴嫩,擊潰了基督教軍隊,結束了長達15年的內戰。各方達成和解,議會中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席位對等,但伊斯蘭教派成為贏家。15年的內戰期間,黎巴嫩共有十幾萬人死亡,數十萬受傷,數十萬人無家可歸,也讓黎巴嫩失去了中東明珠的光環。

相關焦點

  • 沉重 | 死傷4000!黎巴嫩爆炸案真相或令民眾心碎
    CBC表示,截至發稿前,爆炸案已導致至少80人死亡,近4000人受傷,大批未知傷者被埋在了廢墟下,死傷人數只會不斷增加。BBC介紹稱,爆炸發生的3天前,黎巴嫩境內由聯合國支持的法庭,原本計劃在本周內對四名什葉派真主黨嫌犯作出判決,這四名人士曾策劃2005年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裡裡(Rafik Hariri)遇襲身亡案,導致21人死亡。
  • 15年內戰沒有擊垮他們,這次,黎巴嫩能撐過去麼
    截至目前,貝魯特港口爆炸已導致135人死亡,約5000人受傷,另有數十人失蹤,爆炸強度相當於3.5級地震。黎內閣已同意將發生事故的港口倉庫自2014年以來的全部負責人實行軟禁,等候進一步調查。貝魯特省長表示,已有10名救援人員殉職。如此大量的傷亡人數使得本就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而備受壓力的黎巴嫩的衛生系統陷入了困境。
  • 破解敘利亞危機迷局:血腥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
    敘利亞雖為小國,但自古以來就是大國博弈、逐鹿中東的重要目標。長期以來,敘利亞與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之間關係莫逆,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眼中釘。一些海灣國家則試圖通過改變敘利亞國內的教派權力格局,使伊朗什葉派政權進一步陷入孤立。敘利亞總人口的約15%為信仰什葉穆斯林的阿拉維派,阿薩德家族便來自這一派穆斯林。
  • 黎巴嫩貝魯特驚天一爆,或引發中東局勢洗牌!
    目前,貝魯特港口爆炸造成至少137人死亡、約5000人受傷,傷者包括約百名聯合國工作人員及家屬。黎巴嫩官方已經將此次大爆炸的元兇鎖定為2750噸硝酸銨,但是,這2750噸硝酸銨究竟是何原因引爆的,官方暫時還沒有一個定性。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
    更蹊蹺的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慰問後,竟有6萬黎巴嫩人籤署請願書,要求法國託管黎巴嫩。一場大爆炸,為何會引發黎巴嫩政壇「大地震」?黎巴嫩曾被稱為「中東小巴黎」,而近幾十年淪為政治動蕩、經濟凋敝的國家,此輪大規模抗議其實是人們長久積累不滿的總爆發。黎巴嫩為何會淪落?這與其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黎巴嫩是一個面積1.045萬平方千米、人口600多萬的「小國」,但其戰略位置很重要:南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北部與敘利亞接壤,近代以來這裡成為西方國家和中東大國等各種外國勢力的角力場。
  • 中東觀光,浪漫淨土黎巴嫩,文藝青年心頭好
    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的黎巴嫩有些特別,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之為中東國家。黎巴嫩倒過來讀就是嫩巴黎,也是音譯巧妙,100年前,這裡就稱作中東小巴黎。說起來黎巴嫩算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它與基督教有著非常密切的歷史關聯,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依然存留在此,最古老的文明古蹟甚至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往,黎巴嫩的旅遊業也發展火熱,與銀行業共同撐起了一片天空。黎巴嫩沒有沙漠,沒有石油,但是有中東少有的綠色。然而多年的內外交戰讓這個國家傷痕累累。
  • 中東國家裡的反骨:除了穿超短裙的女警察,黎巴嫩到底還有啥
    大家都知道,中東的國家,包括伊朗,埃及,葉門等都是特別保守的,他們恨不得把自己全身裹滿,中東地區的男人還好,還能能看到臉,中東地區的女人們鼻子高挺,眼睛深邃明亮,臉部線條優美,活脫脫的美人胚子,但是中東地區的女人基本都是不知道長什麼樣的,可能這就是美貌無用武之地吧。
  • 別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東有個「小巴黎」
    >很多人沒想到,這場爆炸會在平靜許久的黎巴嫩頭上炸出一個大洞。其實當前的黎巴嫩早就千瘡百孔,四面楚歌了。新冠疫情和政壇腐敗只是雪上加霜。要知道,這是黎巴嫩近幾十年來繼15年內戰、與敘利亞和以色列緊張局勢戰爭之後的又一次巨大崩潰。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不過像是導火線,引爆了黎巴嫩長期以來真正聚集的矛盾和紛爭。
  • 黎巴嫩的「東方巴黎情節」:馬克龍究竟憑什麼特別飛來黎巴嫩說教?
    根據《路透社》的隨行報導,馬克龍在貝魯特港勘災的同時,黎巴嫩政府雖然派出了大批武裝人員貼身隨行,但法國總統所及之處仍被受災市民團團包圍。之中,許多民眾試著「攔轎求救」,希望馬克龍能以外國元首的身份幫忙協尋親人、重建家園;但卻有更多人在馬克龍身邊高喊「推翻腐敗的黎巴嫩政府」,甚至要求法國總統「絕對不可以賑災捐款交給政府官員」。
  • 貝魯特驚天一爆,爆出黎巴嫩前世今生血淚史
    170多人死亡,6千多人受傷,30多萬人無家可歸,20多家醫院診所和120所學校被毀。又是中東亂局,這麼多年,中東給我們的印象就一個字:亂。那裡離我們如此遙遠,但大爆炸的衝擊波衝擊著每個人的良知和同理心,百姓苦啊。黎巴嫩和我們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嗎?有的。
  • 黎巴嫩大爆炸!當年引美軍進門時,悲劇就已註定
    糧食危機黎巴嫩糧食原先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對一個土地肥沃、人口不多的國家來說,出現「糧食危機」有些不可思議(西方主要將其歸結於內戰)實際上1991年內戰結束後近三十年時間內,是西方「經濟學家」為黎巴嫩制定了糧食政策,他們將黎巴嫩一半以上糧食以向國外進口來解決,價格比國內農民生產的糧食要低很多,不到十年,無利可圖的農民,紛紛放棄糧食生產
  • 專家:黎巴嫩的爆炸事件看似突然,實則暴露了其治理問題
    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兩起嚴重爆炸事故,震驚了世界。截至發稿前,爆炸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4000人受傷。許多國家元首都對黎巴嫩政府進行了慰問,並表示會進行人道主義援助。觀察者網就此事採訪了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孫德剛先生,請他談談該事件所暴露出的問題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 位於中東地區的黎巴嫩,為何美女輩出民風開放?當地人說出原因
    說到中東地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連年不斷的戰事還是隨處可見的難民?十分保守的民風還是嚴苛的制度?其實這些都是屬於它的特點,另外這裡還有不少富裕的國家,它們依靠著石油發家,佔據著風水寶地,但仍有不少讓人難以理解的習俗,比如女性要隨時用黑紗包裹全身,或者是男不準外娶女不準外嫁等等。
  • 第6次中東戰爭即將打響?中東最強三國百萬大軍誰敢碰以色列?
    這無疑被大多數的人認為美國在中東捅又了個大馬蜂窩,讓本就不穩定的中東局勢再次變得嚴峻起來,甚至不少人斷言此舉可能會引發第六次中東戰爭。消息一出,雖然土耳其、德國、法國和約旦等國家公開表示反對,但主要的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和沙特,都對此沒有發表類似意見,現在中東地區的大亂鬥,讓以色列獲得了崛起的重要機會。
  • 黎巴嫩大爆炸:為什麼是貝魯特?
    非常小的一個國家即使是敘利亞對於黎巴嫩也是龐然大物了▼自2018年以來,由於敘利亞危機逐漸平息,黎巴嫩受周邊戰亂影響減小,雖然經濟上仍然負重前行,但也隨著中東一起逐漸淡出全球各大媒體的關注重心。而對於黎巴嫩這一東地中海小國,其損失更是超過工業事故本身的意義。這一方面來自其破壞規模,一方面來自對貝魯特這座至關重要城市的巨大打擊。貝魯特是黎巴嫩的首都,早在公元前15世紀,這裡就出現了城邦。
  • 【外域】遊在「中東瑞士」黎巴嫩
    ,然而這個僅有一萬出頭平方公裡的地中海東岸小國,卻依然憑藉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中東瑞士」的美譽,而其首都貝魯特,則被盛讚為「中東巴黎」。作者:金政霏2013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系,現就職於新華通訊社對外部,從2011年起多次赴黎巴嫩學習、工作。【Hi 黎巴嫩!
  • 爆炸的黎巴嫩貝魯特港口,有多重要
    一大早,迷迷糊糊中的俞東名,就被群裡有關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的大爆炸的視頻徹底震醒了。紅色的蘑菇雲,人群的尖叫聲,以及似乎要從屏幕中洶湧而出的衝擊波,處處透露著的恐慌,讓人仿佛到了世界末日。當地時間8月4日18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據該國衛生部最新消息,爆炸已造成至少78人死亡、4000人受傷。
  • 黎巴嫩正在燃燒,法國總統突然來了|米歇爾·奧恩|貝魯特|馬克龍|...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了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東戰爭的爆發,巴勒斯坦武裝力量被迫轉移到黎巴嫩,巴以衝突的加劇,以色列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軍事打擊和對黎巴嫩南部的佔領,黎巴嫩真主黨的不斷反擊……一幕又一幕慘烈的衝突與戰爭,在黎巴嫩這塊小小的土地上屢屢上演。
  • 皇族後裔、顏值高、有才華,卻帶領舞者在內戰中起舞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個叫愛麗莎·卡拉卡拉的黎巴嫩姑娘,她不僅家世好、顏值高、有才華,居然還是中東地區唯一現代舞蹈團的編舞家,帶領舞團席捲歐美舞臺!每個人都有命中注定的事,我們每個人的出生都是為了將來成為某個人。
  • 失控的非洲大戰:又現種族屠殺,衣索比亞內戰何時了?
    憲政摩擦引爆成種族內戰的非洲第二大國衣索比亞,目前北方國土正爆發極為慘烈的「提格雷戰爭」。由獲得2019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理阿比(Abiy Ahmed)所統御的聯邦軍,正與驍勇好戰、曾為舊獨裁政府統治精英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進行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