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東地區的黎巴嫩,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但卻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導的國家。各方面與西方國家幾乎無異,首都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在1975年的內戰爆發之前,黎巴嫩是中東的金融中心,經濟繁榮、文化開放、旅遊業發達,有「中東明珠」之稱。據統計,黎巴嫩在1973年的人均GDP高達1466美元,當時,歐洲發達國家葡萄牙的人均GDP是1747美元。作為一個沒有石油收入的中東國家,當時的黎巴嫩與歐洲國家經濟水平基本相當。
巴勒斯坦地區是基督教的發源地,羅馬統治時期,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傳到了黎巴嫩。7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帝國崛起後,伊斯蘭教成為中東的主流宗教。公元633年,黎巴嫩被阿拉伯帝國徵服,伊斯蘭教也傳到了黎巴嫩。由於黎巴嫩境內多山地,基督教在黎巴嫩有眾多信徒,始終未被阿拉伯帝國消滅。基督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阿拉伯帝國攻陷後,歐洲的基督教徒發起了9次十字軍東徵,而黎巴嫩正好處於進軍耶路撒冷的必經之地。
十字軍在東徵過程中,與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取得聯繫,並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了的黎波裡伯國。一些跑進黎巴嫩的山地避難的基督徒,也重新開始聚集。居住在黎巴嫩的基督教徒,有多個教派,分別為基督教天主教派、東正教派、新教派、馬龍派。同時,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都在黎巴嫩共存。黎巴嫩的基督教徒佔多數,也為單獨建國奠定了基礎。不過,基督教各派與伊斯蘭教各派共存,也為黎巴嫩爆發長達15年的血腥內戰,埋下了伏筆。
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戰敗,不得不放棄除土耳其之外的大片領土,其中就包括阿拉伯地區。英、法兩國秘密籤訂了瓜分阿拉伯地區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英國控制了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而法國則成為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統治者。黎巴嫩境內多為基督教徒,敘利亞境內絕大部分是穆斯林。二戰全面爆發後,法國在一個月之內被德國擊敗,並宣布投降。1943年,黎巴嫩獨立建國,成立共和國。
建國時黎巴嫩全國有130萬人,其中基督徒佔60%,穆斯林佔40%,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各佔一半。建國之初,黎巴嫩的各教派就國家的權力分配達成了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徒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擔任,國會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擔任,國會議員和內閣部長的席位,則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這個權力分配體系,確保了各教派的利益,讓黎巴嫩人民在獨立後相安無事、和諧相處,也促使黎巴嫩成為阿拉伯世界中最開放、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然而,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導致黎巴嫩陷入內戰的深淵。二戰結束後,美英在聯合國對過決議,支持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而這一決定卻遭到阿拉伯國家的集體反對。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中東戰爭爆發了。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約旦、葉門以及黎巴嫩,七個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宣戰,但最終卻是以色列取得了勝利。
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區,近100萬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難民紛紛湧向黎巴嫩、約旦等國,其中40萬巴勒斯坦難民來到黎巴嫩避難,而黎巴嫩建國時的總人口僅130萬。難民大量湧入,再加上穆斯林生育率比較高,最終導致黎巴嫩穆斯林比例越來越高,基督教徒的比例卻越來越少。人數佔優的穆斯林希望重新分配國家權力,但基督教派不肯讓步,雙方的矛盾日益加劇,埋下了衝突的導火索。
巴勒斯坦人在逃往鄰國約旦和黎巴嫩的的難民中成立了巴解組織,但是巴解組織在約旦,如同「國中之國」,巴解組織的武裝人員甚至與約旦政府軍發生交火。1970年9月,巴解組織成員「人民陣線」將英國、德國和瑞士的3架飛機劫持到約旦,300多名來自美、英、德、瑞士以及以色列等國的乘客,被巴解人民陣線囚禁在沙漠長達一周。以色列拒絕釋放巴方人員之後,巴解人民陣線將3架飛機炸毀,此次事遭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約旦國王海珊忍無可忍,下令武力驅逐巴解組織。
巴解組織總部搬到了黎巴嫩,並打破了黎巴嫩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脆弱的政治平衡,最終引爆了長達15年的黎巴嫩內戰。來到黎巴嫩之後,巴解組織再次成為黎巴嫩的「國中之國」。巴解組織以黎巴嫩南部為基地,不斷對以色列發動襲擊,黎巴嫩也成為以色列報復的對象。巴解組織扶植和武裝黎巴嫩的伊斯蘭勢力,並遏制和打擊基督教勢力,讓基督教派對巴解組織非常不滿,基督教派希望遏制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而伊斯蘭教派大部分都支持巴解組織。
黎巴嫩的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在如何對待巴解組織問題上矛盾激化,並在1975年爆發了內戰。由於外國的幹預,黎巴嫩的內戰不斷升級。敘利亞在黎巴嫩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年就直接出兵幹預,以色列也以打擊巴解組織為藉口,向黎巴嫩發動進攻,自此之後,黎巴嫩成為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角逐場。1982年,以色列出動9萬大軍攻入黎巴嫩,史稱「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摧毀了敘利亞花費20億美元打造的防空飛彈基地,敘利亞從蘇聯引進的大批先進戰鬥機也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巴解組織遭受重創,敘利亞也遭受滅頂之災。最後,在美蘇和聯合國的調停下,以色列和敘利亞達成停火,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為躲避戰火,居住在黎巴嫩南部的近60萬名什葉派難民湧入首都貝魯特。在伊朗領袖霍梅尼的支持下,什葉派在貝魯特成立了黎巴嫩真主黨,並提出了「摧毀以色列」的口號和政治主張。
在各國的支持和幹預下,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教派,依舊處於戰爭狀態,雙方時而交戰,時而談判,難分勝負。1990年,薩達姆揮軍佔領科威特,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敘利亞趁機出兵黎巴嫩,擊潰了基督教軍隊,結束了長達15年的內戰。各方達成和解,議會中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席位對等,但伊斯蘭教派成為贏家。15年的內戰期間,黎巴嫩共有十幾萬人死亡,數十萬受傷,數十萬人無家可歸,也讓黎巴嫩失去了中東明珠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