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動物世界,和人類江湖太像了。
為了活著,它們不斷掙扎,競爭殘酷。為此不斷學習、積累經驗,有時需要隱忍、委曲求全、甚至互相殘殺。
它們也會陷入孤獨、面對生離死別,在卑微的生與無聞的死之間,為了多活一天,與繁衍,它們需要終日乾乾,練就十八般武藝。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段危險而勇敢的旅程。對動物多一點愛護,對生命多一點敬畏,才不枉「萬物之靈長」的稱號。1.向死而生,生命是生命本身的饋贈在格陵蘭島的山谷,有一種大雁,臉白,體黑,所以被取名為白頰黑雁。它們將鳥巢築在山谷之巔,這個辦法聰明又殘酷,一方面,躲開了地面肉食動物的攻擊;另一方面,雁寶寶會因此面對一場生死考驗——2.保護自己,以免避開生命旅程中的危險
《物演通論》的作者王東嶽在課程中講,草會釋放毒素,以此抵禦食草動物的侵犯。植物尤如此,何況動物?(他說這也是小孩子不愛吃菜的緣由)你去細看,不論哪種生命,低至原生動物,高至哺乳動物,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與技能。紀錄片中講到條紋章魚,它們身體非常柔軟,因而脆弱。那麼,它們如何在廣袤無垠且危機四伏的海底生存呢?有些章魚會根據環境改變身體顏色,像變色龍那樣;有些章魚能模仿其他魚類的樣子,以此達到「別開槍,自己人」的效果;還有些章魚會將自己的樣子搞得很奇怪,讓敵人看不懂.除了依靠自身條件做出決策,「天賦秉異」的章魚還通過借力謀得自我保護的辦法。畫面中,一條章魚不斷逃跑,一條比目魚對它窮追不捨。幸運的是,章魚遇到半隻椰子殼,不論去往哪裡,都騰出幾條爪子握著這個盔甲。之後,又遇到另一半椰子殼,它「順理成章」地將兩隻合攏在一起。如此,這條章魚為自己打造了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關鍵時刻,還能隨著椰子殼的滾動逃之夭夭。那股機靈,讓人嘆為觀止。為了多活一天,身為頭足綱動物的章魚發揮著它的聰明才智。孟子曰:「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在變化快於計劃的世道,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凡事防範於未然,遭遇困難,不瑟縮,亦不逞能,是一個聰明人的處世之道。3.穿越孤獨,才能走完生命之旅在北極,冬季長達六個月。雪越積越厚,地下的生存資源越來越少。為了活著,北極狐長到三個月大,就被父母驅趕到野外。它可能會餓死在外面,卻也是唯一的活路。冰天雪地,寒風呼嘯,被吹來吹去的雪屑像極沙漠的塵土。一隻北極狐,踽踽獨行,滄海一粟、天地一沙鷗式的孤獨感撲面而來。為了活命,為了找尋一點食物填飽肚子,它一天需要跑100公裡,不停不停地跑,前後左右,白雪皚皚。如果運氣夠好,會遇到一些其它動物的殘渣剩屑,然後繼續趕路、尋找下一頓。零下50度的隆冬,撿拾現成的食物變得不可能。如果一直一無所獲,它只能餓死,等著被大雪掩埋。畫面中,北極狐用敏銳的聽覺探測到雪地下有活物。它瞅準機會,然後行動——撅臀,屈膝,高高跳起,用腦袋重重地砸向雪地。由於缺乏經驗,有時砸得太深,身體就被卡住,有時砸得過淺,腦瓜會好痛。深與淺之間,它不斷嘗試,一次又一次。那副模樣,笨拙又滑稽,讓人覺得搞笑又辛酸。出了洋相,不會有小夥伴笑話,招了痛擊,沒有親友安慰。因為,「北極狐的青春期幾乎總是一趟獨居之旅」。這讓我想到人類的處境。關於孤獨的名言很多,而此刻,從腦海跳閃而出是張愛玲的一句:「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陳子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韋應物;「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李清照……都因孤獨而寫詩。4.敬畏生命,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換個角度看,有參差百態的生命,才有萬紫千紅的世界。在紀錄片《生命之旅》中,我欣賞到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萬物有靈的神機妙術。座頭鯨需要遊過5000公裡的海域,去北極覓食。路途的遙遠、途中可能遇見鯊魚的攻擊、易碎的親子關係,都將是對生命的考驗。蘭花螳螂披著蘭花一樣的優雅外形,裝著一副蛇蠍心腸,幼年期螳螂哪怕有螳螂拳,遇到成年螳螂,依然會成為對方的美餐。紅腿巨隼冷酷陰險,它們會拉幫結群,然後爭奪地盤。年輕的巨隼必須裝慫,在集體中忍受「大佬」的欺壓,不然處境只會更艱難。身為萬獸之王,老虎也並非有恃無恐。成年之前,一旦脫離父母護佑,或者家庭被更強大的雄虎打敗,它就會對方咬死。動物們持十八般武藝,會七十二變,陰謀陽謀,單打獨鬥,團結合作,像唐吉坷德一般執著無畏,像孫悟空一樣機靈神童,像蘇妲己一樣美人毒蠍, 無不是為活命而奮鬥。「自然界中有個故事,將我們每一個人與地球上的每隻動物結合起來,這是所有人類探索中最偉大的故事,貫穿一生的旅途。各種動物奮力克服在生命每個階段所面對的障礙,它們會很強壯、狡猾、足智多謀,它們也會戰鬥……這是生命的偉大曆程。」這是紀錄片《生命之旅》中的解說詞,也是對生命的禮讚。在這段危險而勇敢的旅程中,你會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當人類真正懂得什麼叫眾生平等、萬物一體,才會開始敬畏生命。那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