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反對食品浪費,是當下的主旋律,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就在我們慢慢習慣了點小份菜、打包剩菜的同時,一個現實的問題出現了: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近日,網上一則關於「31歲小夥疑因吃了隔夜菜,導致失明癱瘓」的新聞,讓人再次對隔夜菜警惕起來!
在病床上的小夥曾春回憶起了3年前的這一幕……
他原本原來是一名文字記者,身體挺好,身高180,體重170斤,熱愛體育。
在2017年4月份,突然感覺到嘔吐噁心乏力,最嚴重的時候吐了一臉盆的膽汁和胃酸。
醫生推測他是由於吃了冰箱裡的剩菜剩飯出現中毒症狀,導致出現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腎衰竭,外加急性肝功能損傷。
他在ICU裡面搶救了兩三天才漸漸甦醒,住了近1個月才出院。
但就在同一年,曾春又相繼因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住院。
此後又遭遇失明、下身癱瘓……
這個可怕的病例,也讓人們重新審視「隔夜菜」的危害,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30道菜450個數據,揭開真相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隔夜菜並不單指放了一夜的菜,如果放置時間超過8-10個小時,就應該算「隔夜」了。
隔夜菜中有毒成分增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為食物中的化學物質產生了致癌物,如亞硝酸鹽,即使加熱也不能去除;
二是在放置時受到了外來細菌的二次汙染。
隔夜菜毒性到底有多大?
此前,國內某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曾做了一項關於隔夜菜的科學實驗,用30道菜、450個檢測數據,解開隔夜菜的謎團。
實驗人員採集剛出鍋的菜餚(肉菜、半葷半素、素菜和涼拌菜4種),分別放置於4℃環境(模擬家用冰箱)及25℃環境(模擬常溫環境)中。
本文根據本次實驗梳理出以下結論:
1、中午燒的菜,放進冰箱,晚上是可以拿出來吃的:其亞硝酸含量基本不變,微生物增值較少。
2、中午燒的菜,放常溫下,最好晚上就不要再吃了:其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但是微生物開始增殖。
從此次實驗結果看,冷藏保存(低於5℃)的隔夜菜,24小時內亞硝酸含量基本不變,菌落總數的增加量也非常小。
所以說,隔夜菜只要保存得宜,其實也沒有那麼毒!
當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放冰箱!
剩飯菜最科學處理方式
通過上述實驗結果,我們知道冷藏的剩菜食用起來最安全。
那麼,您知道剩菜在冰箱裡存多久就不能吃了嗎?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點」第四點「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中建議:
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應及時冷藏(最好在5℃以下);
不要在冰箱裡放超過3天;
剩飯菜加熱的次數不應該超過1次。
除此之外,我們在保存剩菜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熱食物晾涼再放:防止食物的熱氣遇冷凝結,從而導致冰箱裡黴菌生長。
不同剩菜分開儲存:可避免細菌交叉汙染。
吃前要回鍋熱透:剩菜吃之前一定要高溫回鍋,把菜整體加熱到100℃,保持沸騰3分鐘以上。
定期清潔冰箱:冰箱不定期清潔,容易引發「冰箱性胃腸炎」。因此,三個月左右,冰箱要做一次大掃除。
隔夜湯不放金屬器皿:剩湯如果長時間盛在鋁鍋、鐵鍋內,會析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吃剩菜屬於不得已而為之,有人是掌握不好做飯的量,有人是為了節省時間所以一次做飯就做一天或幾天的量。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還是勸大家:飯菜儘量吃新鮮的,委屈什麼都別委屈自己的健康。
來 源:重慶健康教育
編 輯:巫秋雲
初 審:謝 捷
總值班:陳雲剛
總編輯:張 偉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原標題:《【科普】吃隔夜菜ICU住了1個月!這450個數據,揭開隔夜菜真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