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一個「水」字貫穿考察行程,釋放出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強烈信號。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關係國家發展全局,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佔全國的21%,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約佔全國的35%。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應該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守護大江大河,要著眼更大的格局,要貫徹系統性思維。
須與時俱進,正確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只有保住今天的「綠水青山」,才能換來明天的「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國踐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治理,一步步提升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但我們仍應注意到,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還有待提升,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存在短板,水環境風險依然潛在地存在。要在保障基本水安全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守護好大江大河,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須著眼長遠,建立健全全流域生態系統治理模式。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複雜龐大、各元素相互交織的整體系統。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做到「治未病」,讓大江大河永葆生機活力。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整體觀,綜合考量流域資源、環境與生態之間的耦合機制。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江河生態保護,打破要素、區域和主體的局限,推動全要素、全過程、跨區域、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
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凝聚起全流域治理的社會合力,從上中下遊、江河湖庫、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推進江河治理,讓人們會算「生態帳」、吃上「生態飯」,提高生態「含金量」、發展「含綠量」,積小勝為大勝,真正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
「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大江大河從歷史中走來,奔騰不息。放眼未來,守護大江大河,必須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近年來,身為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的廣州,深化源頭治理,創新智慧水務,打出多級治水、網格化管理「組合拳」,正在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的治水之路。接下來,要全方位地開展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共同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