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費用三年翻兩倍,明月鏡片退出價格戰闖關IPO

2020-12-23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投資者網

導語

在大部分國產鏡片企業被國際公司併購的情況下,雄心勃勃的明月鏡片卻選擇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從發力營銷到宣布退出價格戰,明月鏡片將如何出招。

7月23日,深交所創業板受理了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的上市申請,公司本次擬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不超過3358.54萬股,公開發行數量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25%。

從2017年聘請陳道明為代言人、2018年在行業中率先提價,到去年正式宣布退出價格戰,一系列動作,不啻為明月鏡片決意進軍眼鏡行業高端市場的宣言。

然而,公司業績增長之下依然存在隱憂:業績預期未達標、重營銷道路是否可行、存貨周轉率放緩等問題,都是橫在明月鏡片IPO路上的絆腳石。

01

退出價格戰,風險隱現

在我國鏡片消費市場,高價格產品基本被外資品牌佔據,而初具規模的國產鏡片企業陸續被外資收購,國產產品大多陷入價格戰的泥潭。

明月鏡片成立於1997年,是我國首批取得眼鏡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之一。根據歐睿諮詢數據顯示,2016—2019年明月鏡片產品在國內零售市場連續4年銷量領先。隨著經驗、技術、渠道和品牌的積累,明月鏡片選擇走出價格戰的泥沼,瞄準外資品牌,做大做強。

搶佔中間價位市場份額成為明月鏡片轉型升級的突破口。2014年,明月鏡片推出了主打品類1.71非球面系列。該系列鏡片填補了市場上1.67與1.74之間的折射率空缺,且價格在500-2000元之間,成為公司向高端市場發力轉型的主要產品。

若推出1.71系列鏡片是明月鏡片轉型起點,那2018年就是明月鏡片的轉折之年,公司在行業中率先提價。2019年初,在戰略發布會上,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謝公晚正式宣布退出價格戰。

然而在正式提出價格戰後的第一年,明月鏡片業績並未達到預期。副總裁曾哲在發布會上稱,2019年會加大投入,公司的增長目標是25%。然而,當年,明月鏡片營收為5.53億元,雖然較上年增長了8.5%,但仍與公司設定的目標相去甚遠。

退出價格戰後業績增長卻不及預期,這也引起了對明月鏡片多次提價行為的質疑。

從成本端考慮,根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折射率1.67及以上的鏡片收入佔比達26.18%。由於折射率1.67及以上鏡片原材料生產技術由日韓廠商掌握,明月鏡片無法直接生產,主要向韓國KOC及其關聯方三井中國、丹陽KOC採購。在主要產品供應商單一的情況下,若能提高議價能力,控制原材料成本,提價舉動顯得更為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KOC是明月鏡片控股子公司江蘇可奧熙的股東,可見公司也在不斷加強與主要供應商的合作,避免原材料供應不穩定造成的風險。

明月鏡片2018年、2019年營收增速分別為19.5%、8.5%,營收增速下滑;從回款效率來看,其應收帳款增速卻加快,從2018年的1.7%提高到16%。截至2019年末,應收帳款淨額為1.2億元,同比增長15.4%。

在應收帳款增速加快的情況下,明月鏡片的營收增速卻放緩。一旦下遊經銷商、零售商還款不及時,經營現金流將承受考驗。

此外,報告期內明月鏡片經銷商數量不斷減少,2019年不僅沒有新的經銷商加入還有4家退出。在多次提價情況下,或一定程度擠壓了下遊經銷商和零售商的獲利空間,造成回款難的問題。

就經銷商數量減少、壞帳準備增加是否因多次提價造成,《投資者網》向明月鏡片求證,未獲得回復。

02

營銷發力,研發縮減

董事長謝公晚曾公開表示,明月鏡片之於鏡片行業應當如同iPhone之於智慧型手機,可見其打造品牌的決心。然而現在看來,明月鏡片不僅在品牌層面並未攀上頂端,在技術和渠道方面亦表現平平。

自2017年聘請陳道明為品牌代言人開始,明月鏡片就將主力放在了品牌建設上,通過包括但不限於線下體驗店、聘請代言人、電視廣告植入等多種渠道完善營銷布局。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928萬、7682萬和1.04億元。短短三年時間銷售費用翻了兩倍多。其中,廣告費支出從2017年的633萬元上漲到2019年的4172萬元,漲幅近5.6倍。

加大營銷宣傳的同時,問題也悄然而至。2018 年3月,上海明月丹陽分公司在廣告宣傳語中使用絕對化用語,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九條的規定,被處罰款20.5萬元。

發力營銷加強品牌建設無可厚非。但在與國際企業同臺競技的過程中,除了加大市場宣傳和品牌推廣外,技術領先才是硬道理。

近年來,依視路、蔡司等全球知名鏡片品牌擁有領先技術實力,基本佔據了我國高價格鏡片市場。其中,依視路通過收購或投資國內眼鏡上下遊企業開拓了國內市場,是明月鏡片衝擊高端鏡片市場要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與其相比,明月鏡片在技術研發上仍處於弱勢。

據依視路中國官網顯示,每年投入約2億歐元(約16億人民幣)用於研發。而明月鏡片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卻逐年下降,2017—2019年研發佔比分別為3.57%、3.01%和2.94%,呈下降趨勢。2019年研發費用僅1627萬元,不及當年銷售費用的1/6,此次募集資金也僅有10%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從專利數量上來看,明月鏡片也遠不及依視路。迄今為止,依視路已擁有超過9500多項專利(含申請中專利)。截至2020年6月末,明月鏡片共擁有78項專利,其中12項為發明專利。

03

募資近4億用於擴產

與明月鏡片一樣,鴻晨集團也是國內集開發、生產和銷售的鏡片生產企業。官網顯示,2017年鴻晨集團就具備了年生產5000萬副鏡片的能力。而報告期內,明月鏡片最高年產能不超過4000萬片。

本次IPO明月鏡片募集資金約5.7億元。其中近4.4億元圍繞公司現有主營產品進行擴產(高端樹脂鏡片擴產項目、常規樹脂鏡片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

然而,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卻出現明顯下滑。2017—2019年明月鏡片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5.72%、99.43%和83.02%。,在相同產能情況下,2019年產能利用率下降16.41個百分點,尚不存在產能不足的擔憂。

明月鏡片也意識到擴產可能帶來的風險,在招股書中表示,若受到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制約,新增產能不能完全消化可能會對公司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存貨周轉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經營效率,一般來說周轉速度越快,存貨的資金佔用越少,資金流動效率更快。然而,近年來明月鏡片存貨周轉速度已經呈明顯下降趨勢。

2017—2019年存貨周轉率分別為2.69(次/年)、2.6(次/年)和2.22(次/年),且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數據來源:明月鏡片招股書

儘管在存貨周轉放慢、產能利用率下降的情況下,此次IPO募投項目仍耗費近4.4億元用於擴產。《投資者網》就存貨周轉率和達產後的產能消化問題向明月鏡片求證,未獲得回復。

相關焦點

  • 鏡片成本6元,毛利率50%,衝刺IPO的明月鏡片招股書透露眼鏡行業有多...
    而與主打眼鏡連鎖店的博士眼鏡不同,明月鏡片主打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招股書顯示,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單位成本價僅為6.23元,單個鏡片出廠價約為13.5元。鏡架為20.91元/副。成鏡56.09元/副。而市場上明月鏡片的銷售價格往往在幾百上千元。
  • 明月鏡片衝刺IPO:成本6元電商直營毛利可達95% 鏡片行業有多暴利?
    招股書顯示,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單位成本價僅為6.23元,單個鏡片出廠價約為13.5元。鏡架為20.91元/副。成鏡56.09元/副。而市場上明月鏡片的銷售價格往往在幾百上千元。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45%、44.78%和51.24%。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在國內總近視患者高達6億的情況下,眼鏡行業數量也水漲船高,不過相較於歐美等國家,我國人均鏡片消費水平並不高,也因此導致行業集中度低,競爭十分激烈。     作為綜合類眼鏡鏡片生產商,明月鏡片此前也隨大環境採用低價競爭戰略,直到2019年初,官方正式漲價,董事長謝公晚在發布會上宣布 退出價格戰。
  • 明月鏡片被曝成本6元零售價卻上百,行業堪稱「暴利」
    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暴利」。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然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
  • 明月鏡片招股書揭行業暴利:鏡片成本僅6元,自營電商平臺毛利率達94...
    明月鏡片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綜合類眼鏡鏡片生產商,業務涵蓋樹脂原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鏡片光學結構、光學膜層及功能化鏡片的研發及設計,樹脂鏡片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及個性化定製生產,鏡架設計及成鏡的生產、銷售。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揭秘眼鏡行業背後暴利
    本次IPO,公司計劃募集5.68億元資金,其中4.4億元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其餘部分則用於市場營銷及研發支出。 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暴利」。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然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
  • 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2017年-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928萬元、7682萬元、1.04億,短短三年增加了1倍。而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其研發費用率連續下滑,2019年已經跌破3%。然而記者注意到,儘管在宣傳力度上,明月鏡片處於一線,但技術實力上,公司相比於國外如依視路、蔡司等一線品牌仍處於劣勢。
  • 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網友熱議:手錶...
    虎撲9月8日訊 近日,有網友曝出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
  • 零售千百元的明月鏡片成本才6元,JINS為最大客戶,廣告費3年增5倍
    作為綜合類眼鏡鏡片生產商,明月鏡片此前也隨大環境採用低價競爭戰略,直到2019年初,官方正式漲價,董事長謝公晚在發布會上宣布永久退出價格戰。目前,明月鏡片淘寶旗艦店顯示,提價後鏡片價格200元-1300元不等,雖然買鏡片送鏡架,但有資深用戶告訴貓妹,價格還是上漲了很多。
  • 明月鏡片招股書揭真相 重銷售輕研發應收款高企
    應收帳款逐年上漲,壞帳準備風險加重 招股書顯示,明月鏡片是一家綜合類眼鏡鏡片生產商,自設立以來,一直專注於眼鏡鏡片、鏡片原料(樹脂原料)、成鏡、鏡架等眼視光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 眼鏡行業真的是暴利行業嗎?
  • 這家公司鏡片最高賣兩千,單片均成本僅6元
    上市文件獲得受理的明月鏡片就在招股書中道出了行業真相。一塊成本6元多的鏡片竟然可以賣到2000元左右。據該公司招股書披露,2019年其每片鏡片的價格為6.23元,每副眼鏡的成本僅有56.09元。市界發現,該數據遠遠低於2017年「中國眼鏡第一股」博士眼鏡上市時披露的招股書數據,2016年,博士眼鏡單片鏡片的採購成本為28元,採購鏡架的平均單價為89元。不過,在對外銷售時,雙方眼鏡的價格都是直衝上天,以鏡片為例,明月鏡片天貓旗艦店價格從228元到2000元左右,價格跨度很大。
  • 鏡片行業有多暴利?
    招股書顯示,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單位成本價僅為6.23元,單個鏡片出廠價約為13.5元。鏡架為20.91元/副。成鏡56.09元/副。而市場上明月鏡片的銷售價格往往在幾百上千元。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45%、44.78%和51.24%。
  • 視科新材IPO:鏡片成本4元出廠價8元, 同城彎弓射「明月」?
    值得注意的是,新視客光電2017年12月收購上述鏡片業務資產時,價格為5746.52萬元;到了2019年5月,劉建中將所持新視客光電9.75%股權轉讓由於主營業務相近,且主要鏡片生產基地均位於江蘇丹陽市,視科新材選取明月鏡片作為同行業可比公司進行對比分析。  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產品毛利率分別為43.73%、47.90%、53.76%,二者毛利率整體較為接近,各年毛利率的差異主要是由銷售鏡片品類的不同導致。
  • 鏡片行業攀登者,從零到第一,明月鏡片邁過了多少坎
    這其中,就包括明月鏡片。 明月鏡片作為這次的珠峰攀登「守護者」之一,全程支持著測量任務的順利進行。它提供的「近視太陽鏡片Pro系列」偏光太陽鏡,已然成為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珠峰的必備武器之一。 為打造高質量產品,明月鏡片一直致力於鏡片材料的研發,組建專業團隊,持續引領行業升級。
  • 小小一對眼鏡片,單只鏡片成本不足7元,如何一年賣出6億元?
    風雲資本界注意到,在某寶電商平臺明月鏡片旗艦店中,銷量最高的是一款近視配防藍光數脂眼鏡片,以一對400度以內現貨非球面鏡片為例,折射率1.56(較薄)的價格為298元,折射率1.70(超薄)的價格則高達898元。最便宜的一款成鏡價格為199元,價高的成鏡近900元。
  • 眼鏡配製隱含價格欺詐 小小樹脂鏡片暗藏暴利
    按每三年更新計算,每年眼鏡銷售總量為1億副,按平均每副單價為160元計算,加上太陽鏡的消費,眼鏡零售市場總額約為200億元,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然而,據國家質檢總局測算數據,每年有近1200萬人配戴了不合格的眼鏡。「全國愛眼日」到來之際,記者走訪眼鏡市場發現,眼鏡的品牌、價格、質量、眼鏡店以及配鏡人員的資質等存在諸多問題。
  • 梁小平:從明月鏡片暴利生意,談在品牌定價系統裡根本不存在
    那麼,眼鏡主要的鏡片,是不是真的那麼貴呢? 近日,明月鏡片向證監會遞交招股說明書,披露出鏡片的成本,只是幾塊錢,而卻賣出上百元的價錢。 實際上,明月鏡片鏡片的生產成本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而在電商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
  • 奮鬥「深藍夢」,潛入海底一萬米,明月鏡片再探路
    在中國10萬家左右的眼鏡店中,每三家就有一家用明月鏡片。實現產業鏈能力自立自強後,明月還將自己的產能開放給行業其他廠商使用,目的就是堅持初心,讓更多國內的消費者用上高質量的鏡片。如果說做中國最好的鏡片生產商是明月的第一個目標,那麼在實現這個目標後,謝公晚又將目標再次升級,要將明月打造成中國鏡片第一品牌,成為行業領軍者。
  • 高峰重重,明月鏡片是如何一直翻山越嶺保持攀登
    建立業內首個院士工作站,首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獲得多項專利和高新技術認定證書……明月鏡片成為國內少數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有效填補了國內鏡片原料生產技術方面的空白。2006年,明月和日本三井、韓國KOC合作,建立了全球領先的鏡片原料研發生產中心。經過多年的堅持和努力,明月鏡片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實現原材料自給、鏡片自產、研發自主的鏡片企業。
  • 銷售費用激增嚴重擠壓淨利 愛慕股份庫存高企擬闖關IPO
    銷售費用「蠶食」淨利潤近幾年,愛慕股份雖然營收呈增長趨勢,但淨利潤卻不理想。而愛慕股份庫存以及銷售費用激增,擠壓公司整體利潤空間。招股書顯示,2017至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11.57億元、13.96億元、15.58億元,三年共計41億元;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9.28%、44.77%、46.95%,激增的銷售費用嚴重擠壓了淨利潤,成為公司淨利潤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