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電影,暴力美學還頻繁出沒於時尚和藝術領域

2020-09-05 文藝磚家的雜貨鋪

暴力,也許是人類的本能。它是一種輕而易舉的行動,也是一種走投無路的堅持。——昆汀.塔倫蒂諾

近幾年,無論是美劇還是英劇,亦或是大銀幕上,暴力和血腥這兩大元素似乎總是必不可少。例如重口味吸血鬼劇《真愛如血 True Blood》以及犯罪題材《絕命毒師 Breaking Bad》,包括這兩年的《殺死伊芙 Killing Eve》,都受到觀眾追捧。其實,不止是影視行業,不少時尚設計師和藝術家也洞察到暴力美學的受歡迎程度,將其收入囊中,為其所用。

暴力美學發展史

「暴力」和「美學」,原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它們結合成一個新的——暴力美學,並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簡單來說,暴力美學就是以美學的方式、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它起源於美國,並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發展成熟,以吳宇森為代表,其後北野武、昆汀塔倫蒂諾等一些導演將暴力美學發揮至極致,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審美視角,即「東方美學視角」。

吳宇森


暴力美學在電影中的大放異彩要從吳宇森說起,這位被打上暴力美學標籤的華人導演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在1986年執導的槍戰片《英雄本色》奠定其暴力美學的風格,從此電影江湖掀起了一股「英雄熱」,小馬哥這位英雄人物也被觀眾永遠記住了。

四年以後,吳宇森的另一部經典電影《喋血雙雄》閃亮登場,此片中兩大硬漢李修賢及周潤發飾演的角色從對立到惺惺惜惺惺,面對邪惡勢力,只能用暴力來終止暴力,同樣的暴力美學的完美呈現。

經過張徹以及吳宇森、徐克等兩代香港電影創作者的努力,中國的暴力美學在90年代中期發展成為具有類型和風格意義的電影形態,並且開始反過來影響美國電影。隨著香港武俠片、槍戰片著名導演、演員相繼登陸好萊塢,中國特色的暴力美學風格在好萊塢影片中開始蔓延。吳宇森以《終極標靶》、《斷箭》、《變臉》、《碟中諜 2》、《風語者》,續寫他的暴力美學神話。李安《臥虎藏龍》更以其獨特的東方文化底蘊和暴力美學特質徵服了西方觀眾,獲得2000年奧斯卡四項大獎。中國武術指導袁和平在許多好萊塢影片中擔任動作導演,《駭客帝國》、《霹靂嬌娃》、以及昆汀.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都帶有濃鬱的東方動作風格。

電影《變臉》


《弗洛伊德心理學》中寫到,暴力美學通常以假象中的暴力鏡頭來表現人性中潛在的暴力面和暴力行為,有些觀賞者在欣賞這一系列美化的暴力畫面並不會感覺不適應,反而有時會誕生一絲滿足感。而導演們通過美化暴力場景來滿足觀眾們潛在的心理需求,這就是為什麼暴力美學能在長達50多年的電影發展中經久不衰的原因。

《愛.死亡.機器人》

在商業大片以外,不少動畫作品也都曾運用到暴力美學,比如《愛.死亡.機器人》、《Rick and Morty》以及《南方公園》等都曾展示出不同的暴力美學,可以看出這一藝術手法的影響之大。雖說暴力美學主要以電影這個媒介來呈現,但是藝術行業和時尚行業也深受這一風格的影響。

「PUNK(朋克)」音樂和服飾

上世紀70年代,英國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危機。一個叫Sex Pistols的英國小眾樂隊,彈奏著沒有旋律的噪音,用不堪入耳、極具有挑釁的字眼把帶著憤怒情緒的年輕人的心聲唱了出來,並逐漸形成一種名為「PUNK(朋克)」的音樂風格,而樂隊成員們的穿著也開始成為年輕人追捧。

當時的朋克族對自己的服裝主張DIY形式,將不同的面料以及元素揉捏在一起,加入浮誇的配飾,製造「叛逆」感。撕爛弄髒衣服、印上低俗的logo、充滿暗示的圖案、撕裂的漁網襪等都是他們的喜愛的元素,再將這些與二手市場淘回來的服裝混搭,組裝成能代表自己心目中的PUNK風格。


70年代的朋克風對現代的服裝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時裝設計師從朋克中找尋靈感,融入到自己的時裝裡,以致敬最初的朋克精神:突破禁忌,打破常規。

早期的PUNK音樂跟服裝想要表達的是對政府、對階級的不滿與憤怒,代表著一種政治主張。如今,朋克文化已成為潮流風格之一,它包含的經典元素如:鉚釘、別針、不對稱、拼湊、網襪等形式美學依舊完整,但骨子裡的暴力美學早已被時間淨化,它再也不純粹是某種思想的傳達者了。

時尚領域的「暴力基因」

如今,暴力美學在時尚領域依舊擁有不小的影響力,不少設計師都致力於探索這一風格。巴黎地下設計師 Fecal Matter堪稱是現如今最為典型的暴力美學時尚品牌,它以 Anti-Human(反人類)的造型和配飾曉諭時尚界。英國鬼才設計師 Alexander McQueen 也是一名「暴力愛好者」,在Alexander McQueen 1998 年秋季系列秀場上,他從電影《血腥瑪麗》中汲取靈感,將模特與鮮血般的成衣融合,並在秀場上運用了縱火焚燒的T臺效果,營造出詭異但又唯美的時尚暴力美學。

還有設計師品牌 Rick Owens ,這個貫徹哥特、暗黑以及中性風於一體的時尚品牌也曾展示出暴力的一面。在 2016 年的春夏系列秀場上,Rick Owens在T臺以模特倒掛的體位獲得了眾人的關注。

不止時尚品牌,不少先鋒設計師,甚至時尚妝容、攝影都曾運用到暴力美學,包括Carol Christain Poell的暗黑暴力風格、Matthew Shave 的暴力美學攝影作品、Lady Gaga 在《美國恐怖故事》中的女伯爵造型以及 GUCCI 的「太平間外星人」秀場都能看出暴力美學的身影。

Lady Gaga 在《美國恐怖故事》中的女伯爵造型


寫在最後

在如今這個產業互通的時代裡,電影催生出了「暴力美學」,而這一概念又啟發了不少藝術家和設計師,然而在設計師的手下,「暴力美學」展示出新的面貌,並衍生出不同的內涵和意味。

相關焦點

  • 《低俗小說》、《殺死比爾》、《好萊塢往事》……「昆汀式美學」對時尚領域的影響何在?
    在昆汀的電影中,我們常常為其精妙絕倫的敘事線、堪稱極致的「暴力美學」而傾倒;但此時,倘若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昆汀的作品——探討「昆汀式美學」對於時尚領域的影響,又會有哪些驚喜在等待著我們? 在時尚、潮流領域中,「昆汀式美學」的狂熱粉絲並非只有 JOURNAL STANDARD。
  • 日本黑幫電影,也有時尚美學?
    剃刀黨的成員均穿著標誌性的服裝,包括量身定製的夾克、翻領大衣、紐扣背心、真絲圍巾、喇叭褲、皮靴和尖頂平頂帽或報童帽等,這種時尚範兒也使得剃刀黨被稱為「英國史上最為時尚的黑幫」。而義大利黑手黨則更重視姿態。他們通常佩戴絲質領帶或領巾,帽子更喜歡博爾薩利諾帽。
  • 從《殺死比爾》和《被解救的姜戈》,淺析電影中「暴力美學」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電影中的暴力場景,會覺得很暢快,因為這些畫面是對人類潛意識中的本能進行了一次釋放。不過,當觀眾直面電影中的暴力時,又會有部分的人心理上會接受不了,會覺得非常的難受與不適,但是,如果我們將電影中的暴力畫面經過藝術處理,就既能滿足觀眾視覺可接受,也能滿足於陰影原型的釋放,暴力美學由此而生。
  • 昆汀·塔倫蒂諾與他的暴力美學
    美國的「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中,動作設計、畫面色彩以及音樂音響上不同的表現手法體現了電影中暴力美學的魅力,所展現的藝術是那樣的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其暴力鏡頭與誇張的表現手法也滿足了許多觀眾的觀影需求,是藝術與商業的完美融合 。為什麼許多電影熱愛暴力?
  • 【電影推薦】4大暴力美學電影導演,11部暴力美學電影
    沒事,「影評也瘋狂」微信公眾號做你的專屬電影推薦師,看好片不費腦,讓你盡享光影樂趣!!!暴力美學, 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創造出一部影像和情節都十分迷人的類型偵探電影。這一部以舊約七大罪︰饕餮、淫慾、懶惰、驕傲、貪婪、憤怒、嫉妒…為犯罪者謀殺主題的電影,被大衛·芬奇布置得像後現代裝置藝術的展覽場,如饕餮中中人慾嘔的黃光色調義大利麵、淫慾的紅色血腥場景、驕傲裏白潔房間顯現的恐怖感,以及懶惰裡汙穢黝暗的綠色光影,都似一場場的藝術饗宴。
  • 從幽默文化到暴力美學,深度解讀北野武電影《座頭市》
    這部電影對於北野武有著重要意義:不僅代表著北野武個人獨特影像風格的形成,更象徵著以吳宇森為代表的的暴力美學迎來華麗回歸。北野武小時候便是看著「座頭市系列電影」長大的,「座頭市」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經典記憶,也為他和其他電影從業者打開了一扇影視世界的大門。北野武並不滿足於翻拍,他想在這部電影中進行大膽的實驗:把風格化的鏡頭美學和日本特色的幽默相結合,以暴力美學的畫面表現出來,創作出一部更激進的現代化實驗電影。從勝新太郎到北野武,《座頭市》這個經典電影IP,終於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迎來了新生。
  • 電影《王牌特工3 源起》:暴力美學的王者,非它莫屬!
    在開篇的時候,感覺還是應該要和大家說說「暴力美學」這個概念。首先很多人會把暴力等同於暴力美學,其實這是兩碼事。暴力首先是貶義的,是一種電影鏡頭成就元素,而暴力美學,則是一種電影修飾,這是一種已經可以升華到哲學和藝術範疇的暴力詞彙。可一說到暴力美學,很多人都會把一些看似有無反正含有暴力血腥的作品,就都冠以暴力美學的著稱,但這是不對的。
  • 昆汀手下非常文藝的暴力美學作品,竟是西部動作片
    這是一部長達165分鐘的西部動作片,由昆汀·塔倫蒂諾執導,整部影片下來你並不會感覺到累,只會沉醉於怪咖昆汀的藝術之中。這部電影有公路片的味道,但又不完全是,它最大的特點是昆汀擅長的暴力美學與黑色幽默。影片秉承昆汀以往的美學風格,在簡單敘事的過程中還不忘藉助血腥與幽默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調侃有趣的音樂營造了濃厚的戰鬥感,將西部牛仔的那種活力以及賞金獵人的殘忍結合起來,再加上歷史背景的烘託,使整部電影顯得無與倫比的美麗。昆汀·塔倫蒂諾是暴力美學最前沿的代表人物,他的《殺死比爾》更是家喻戶曉。
  • 吳宇森的經典暴力美學電影,如果只知《英雄本色》就太low了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遊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而吳宇森作為暴力美學大師,其「英雄系列」影片更是代表了他獨特的審美風格。
  • Supreme為何崇尚暴力美學?下一個聯名是星爺和全員惡人鼻祖?
    但略有些「悲哀」的是,恐怕今時今日,鮮少有人因為它的品牌內涵、它所傳達的小眾文化以及它骨子裡的硬核屬性和崇倡的另類美學從而喜歡上它。畢竟,從Supreme牽手LV的那一刻起,這個品牌究竟還「滑不滑板」,還有沒有「文化底蘊「這些事,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至少對於「消費者」來說,是這樣的。
  • 史上經典暴力美學丨電影推薦:五部暴力美學電影
    不要用專業眼光去審視電影,每部電影都有可以挑剔的地方,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是否能引發你的心理活動英雄本色(劇情 / 動作 / 犯罪)作為少數國產優秀暴力美學電影之一,影片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炫技,動作簡單但是純粹,拍攝於最好的港片年代,警匪片裡難得的作者電影。
  • 絕美至死,暴力至上 暴力美學電影推薦
    在我國,香港導演吳宇森的影片被冠以暴力美學的完美實踐,在國外,庫布裡克、北野武、昆汀等著名電影導演也分別用自己的影片書寫了一部又一部令人驚嘆的銀幕暴力美學篇章。當年,庫布裡克看完這部小說後極力說服華納電影公司以20萬美元買下了它的版權並投入拍攝。影片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名叫阿歷克斯的少年犯的故事,由於影片中含有大量對暴力和性的展現,美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將其評定為X級電影,這使影片成為繼《午夜牛郎》後的第二部得到奧斯卡提名的X級電影。
  • 中國武俠電影裡的暴力美學
    ▲所有男人由於體內雄性激素不同程度的影響,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和攻擊性隨著文化藝術發展,人們對視覺審美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暴力藝術表現形式,人們不僅要求激烈對抗性外,還希望能夠打的好看。武俠電影利用功夫和冷兵器帶來的暴力視覺刺激,不斷滿足著觀眾們內心的攻擊欲望,激發著他們的生命活力。其次,武俠電影通過各種特技和炫耀功夫來對暴力渲染,帶來觀眾視覺心理上的審美快感。電影的實質在於滿足觀眾的欲望,這表現在讓觀眾進入一種「入片狀態」。
  • 暴力美學|香港電影十大殺手
    殺手電影從來都不是個會令人乏味的題材,當中的動作場面包括貼身肉搏或是遠距離攻擊皆是電影美學。香港都拍出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殺手電影,今天一起來盤點香港電影中的十大殺手!故事中兩個黑社會幫派火拼同樣出自真人真事,就連戲中兩位「大哥」的名字九哥和添哥都是當事人。
  • 暴力美學爽到極致的10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暴力美學, 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 暴力和美往往是相悖的,但有些電影卻可以將兩者相融合,刺激感官的同時又不缺乏美感。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10部暴力美學電影。《殺死比爾1》昆汀玩的最嗨的一部電影,看這部電影時候不必糾結什麼所謂的內涵,只要爽就可以了。精彩的配樂,暢快的殺戮,組成了一部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我第一次知道殺人可以這麼簡單,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
  • 電影 | 《啟示》:原始的暴力美學
    《啟示》是博偉電影公司發行的奇幻冒險動作電影,由梅爾·吉勃遜執導,達莉亞·赫爾南德茲,魯迪·楊布拉德等主演,於2006年12月0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瑪雅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主人公加古亞爾·鮑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與瑪雅帝國的統治者進行鬥爭、奮起反抗的故事。
  • 暴力美學大師昆丁電影十一部曲
    相信看過昆丁導演電影的人都知道,昆丁是美學大師,暴力美學大師,非線性敘事跟話癆劇本是他的特點,斷手斷腳是常事,不要錢的血漿,有仇必報的江湖,都構成昆丁獨特的暴力美學 。昆丁導演拿各種獎拿到手軟,奧斯卡、華鼎獎、金球獎、金棕櫚等....... 下面就來介紹暴力美學大師昆丁的十一部電影,以下介紹的影片血腥、暴力,*情,不喜歡的清純人們自動迴避。
  • 暴力美學大師薩姆·佩金帕電影合集
    薩姆·佩金帕(David Samuel Peckinpah,1925-1985),一個老頑童式的西部動作片導演,暴力美學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電影風格被形象地稱為「詩意之血」。薩姆·佩金帕的作品被冠以暴力和血腥的印象,他善於用慢鏡頭展示子彈的芭蕾和人物死亡,經常出現虐待動物的場面,當然也不乏對女性的輕視和不尊重。
  • 39《人咬狗》丨電影具有顛覆世界的力量——暴力美學
    暴力,在現實世界中,讓人聯想到的感受大多是痛苦、混亂和躲避。尤其是當暴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但為什麼,在電影中,它搖身一變,反而成了令人著迷的暴力美學?從昆汀塔倫迪諾的《低俗小說》、《殺死比爾》,到北野武的《極惡非道》等等,這些痴迷於鏡頭下暴力美學的導演和電影,在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 Bow To Blood(電影中的血液與暴力美學)
    血液是電影暴力美學的載體——什麼是暴力美學?——暴力的美感化、儀式化、崇高化。血液奔湧在身體裡,當他迸發出來的時候,宣告著暴力的降臨。電影裡的血元素可不少見,血液或許令人作嘔,帶來觀影不適,而滿屏的鮮血有時帶來的不只是惡,還有些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