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有一集的論題是「我這是為你好,是扯嗎?」
想必這句話大家都深有感觸,可能被父母說過,可能被朋友說過,也有可能自己說過。
在我看來,」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的確是在扯淡。
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個。
一、這只是你以為的為我好
陳銘在《非正式會談》上提到過,「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站在你的角度考量,但實際上主語還是『我』。」
我們不能說「我這是為你好」就一定是虛偽的,但很多時候它的確站錯了角度。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這些老師實在是太喜歡給意見了。
「女孩子學什麼計算機?回家鄉當幼師不好嗎?」
「你都快三十了,還不生孩子?以後老了誰養你啊?「
「你那個男朋友趁早分了吧,一看就不靠譜。」
這些話,我們聽的太多了。
說實話,基本上沒有多少父母是帶著惡意給孩子提意見的,他們是真的想「為你好」,而身處各種迷茫期的我們,也的確需要一些指導意見。
可問題是,你們的有太多經驗我都不適用。
我表姐是個在父母眼中很「叛逆」的女孩子,因為她總是在人生大事上與父母據理力爭,她最討厭的話,就是那句「我這都是為你好。」
高一下學期,整個年級開始分科,表姐物理成績不錯,分科時想選理科,但她父母卻要求她選文科。理由很簡單,是「我這是為你好。」
父母說,女孩子適合學文科,理科壓力大,更何況她未來是要學師範的。
表姐一聽就火了,她的夢想是當建築師。
表姐不是個善於妥協的人,她堅定地選擇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在這條路上走的很好。
我們不知道如果她走上那條「為你好」的道路是否還能獲得如此精彩的人生。
有時候你的「為我好」只是「你以為的為我好」。
你以為安逸是我該有的未來,其實我要的是刺激,你以為為我規劃好人生路線我能走的更輕鬆,但其實我要的是自由。
就像俞敏洪說的:家長對孩子所謂的規劃是把孩子塞進「罐子」裡。
當年那些把孩子送進楊永信中心戒網癮的家長們不也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在行兇嗎?
真的的為我好不該建立在「你以為」的立場上,而應該建立在「我想要」的基礎上。
二、你所謂的為我好,都是自私的藉口
有時候「為我好」既不是「真的為我好」,也不是「你以為的為我好」,它只是一種話術,是壓榨你的手段與藉口。
去年,「網易暴力裁員」事件一時間甚囂塵上。人人都在聲討網易的不道德,我也在那篇文章中注意到了一個細節。
網易的HR告訴這名員工,「不要拿N+1,否則對他找下一份工作不利。」
言下之意就是,不給你這筆錢不是替我們省的,而是替你的未來省的,我這是為你好。
據這位被裁員工統計,這 5 年裡,他加班了大約 4000 個小時,而只拿過一次加班費,基本都是項目組強制的加班。
想必這些年,項目組對他畫了不少餅,說了不少「我這是為你好」的話吧。
那些所謂的「為你好」,其實只是變相的威脅。
在職場中,要警惕這種虛偽的「為你好」。
三、你的為我好,其實是陷阱
在職場上,還有一種偽裝成「為你好」的陷阱。它引誘你按照它的路線向前走,然後在路上給你挖了幾個坑。
《小歡喜》裡的小金就是這樣的人。
她以一種「提醒」的姿態告訴董文潔:珍妮在老闆面前說她的壞話。說她是家庭婦女,不適合這份工作。
於是,董文潔就這樣落入了她的陷阱,她跑去和珍妮大吵一架,結果真被老闆給降了級。
結果呢?
小金頂替她上位了。
這時董文潔才反應過來,她上當了,她不是打抱不平,不是為了她好,而是為了她自己好。
在職場中,這種陷阱處處都是,它以笑臉為偽裝,以虛假的關心為誘餌,將你拖入職場黑洞。
四、寫在最後
以自己的價值觀去綁架孩子不叫為你好,用虛偽的話術去壓榨員工不叫為你好,用噁心的洗腦術傷害自己的伴侶也不叫為你好。
那些把「為你好!」掛在嘴邊的人,大多數都不這麼想,只是覺得你這麼做,會對他更好。
別被「為你好!」陷阱綁架,也別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做傷害別人的事情。
「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實在是太危險了,因為它永遠有未說出口的後半句話。
「我這是為你好,即使我傷害了你。」
「我這是為你好,其實只是掩蓋我的真實意圖。」
「我這是為你好,所以我可以要挾你。」
「我這是為你好。」可以完美濃縮為四個字「感情勒索」。
《情感勒索》是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對情感勒索的行為及手段進行深刻的解剖和診斷的書。
書中說:情感勒索就是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
在你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個勒索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