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外參加的最大戰爭,這個戰爭不僅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而且使中國獲得了國際地位。
很多人對這場戰爭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如果中美雙方不選擇迅速結束戰爭,而是繼續戰鬥,戰爭的結果會是什麼?如果你想這個問題,你就必須去了解戰場上的情況。
首先,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成為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火力強大,裝備先進,武器裝備的協調性和戰術的新穎都是世界第一位。
就中國而言,全軍率先從蘇聯接收大量蘇聯裝備,部隊裝備直線增加。當時的蘇軍不僅有步槍、自動步槍、重、輕機槍和數億顆子彈,還有坦克、自行步槍、榴彈炮、突擊步槍、雷達、防空飛彈等武器,特別是戰鬥機。通過接收蘇聯提供的大量戰鬥機,中國空軍已經從一無所有發展成為一支全球性的空軍。
此外,蘇聯還對我軍進行了技術訓練,可以說,在戰爭後期,我軍的戰鬥力越來越強。
二是戰局
雖然麥克阿瑟被稱為美國陸軍的「父親」,但他的水平並不怎麼樣,李奇微的到來,才穩定了美軍,在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在前線形成了僵局。
當時,志願軍和美軍在三八線附近形成僵局,雙方加強了前線防禦工事。整個戰線,無論是我軍還是美軍,都是平衡的。沒有巨大的力量很難打破這種平衡。而且,目前我軍在戰場上的人數仍然佔主導地位。
第三,國際方面
中美之間的談判既有戰爭原因,也有國際原因。
當時,美國大量介入朝鮮戰場,但美國的重點還是在歐洲方面。可以說,蘇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加入朝鮮戰場,但是,無法保證蘇聯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向歐洲派兵。
戰爭後期,當美國看到自己在朝鮮戰場上無望取勝時,就逐漸失去了對韓戰的耐心。在美國,公眾對韓戰繼續的憤怒情緒逐漸在美國出現,國內外都不想再打仗了。因此,美國軍方無法扭轉這種政治局面。
小結: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取得了最後的的第一次勝利,這也為我們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西方世界真正看到了我國的實力。這些都是我們國家的歷史,我們要從中感受祖國的強大,感受祖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