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第一戰,也是我國的「立國之戰」,因為對陣著世界第一的美國,其中兇險自不必多說。你知道這場戰爭究竟為何而來,又是為什麼被稱為「立國之戰」嗎?
抗美援朝是爆發於1950年的戰爭,但是真要追溯根源,恐怕要從二戰末期的雅爾達會議說起。
雅爾達會議從某個方面來說,就是三大巨頭商量著在戰爭結束後如何瓜分世界,美英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未經中國同意就把中國東北的利益割給了蘇聯。
史達林得到好處後終於出兵,精銳部隊早已抽調的日本關東軍根本無法低調,在出兵不久,史達林就逼迫國民黨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中規定:中蘇共管長春鐵路三十年、旅順為共享海軍基地三十年、大連為自由港蘇聯進出口貨物免稅、承認外蒙獨立現狀。
有了這個條約,陸路、海路蘇聯都可以肆無忌憚的活動,而且還獲得了其心心念念的旅順不凍港。條約籤訂後史達林感慨:等這一天等了40年。
從沙俄開始,他們就拼了命要做一個海權國家,旅順和朝鮮半島就是他們的目標,只是日俄戰爭之後,沙俄戰敗,盡數讓日本佔去。
條約的籤訂,象徵著蘇聯洗刷了沙俄當年戰敗的恥辱,也表示著其再度獲得太平洋出海口。
其實客觀來說,蘇聯對國民黨還是不錯的,抗戰時期對國民黨的援助可比對我黨援助多太多了,但是他野心太大,誰也承受不住,再被他整幾個條約,東北都得不保,所以老蔣慢慢也轉向美國一邊。
其實喪權辱國的條約,老蔣跟美國人也沒少籤,比如《中美憲警聯合勤務議定書》、《中美救濟協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等等,美國人在中國犯法了也沒辦法管,貨幣、教育全都要受美國幹涉,也是呵呵了。
後來解放軍崛起了,三大戰役打完,國內局勢基本就定了,但是在1949年1月10日,史達林向主席發電報:國民政府目的是向世人表示南京政府贊成和平,如果中共拒絕與南京和談,那就是向世人表示它主張進行內戰。
為了他們在華的利益,要我國劃江而治,對於這點,毛主席當時非常不悅,面對這種近乎命令似的語氣也很強硬:解放軍將於今年夏天渡過長江,攻打南京,我們不需要再次採用政治上的迂迴行動。
這件事在主席心裡記了很久,多年後還沒點名地提起過這事:有些外國朋友對我們的勝利半信半疑。他們試圖說服我們,把長江作為與蔣的分界線,建立『南北朝』。
這件事是個小插曲,阻礙不了我黨解放全國,新中國成立之後,主席發現了麻煩,老蔣與外國人籤訂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新中國是否該承認?
當然不可能承認!革命就是為了民族獨立、推倒人民頭上的大山,祖國的利益當然是第一,因此就有了歷史書上說的「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
與美國是敵對,直接廢除就是了,但是蘇聯畢竟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還是要客氣一下,因此毛主席在1949年12月訪問蘇聯,名義上是祝壽,實際上是要跟蘇聯重新籤訂條約,拿回屬於我們自己的權益。
這點非常重要!如果在我們的國土上,仍然有著他國的霸權行為,那談什麼獨立?跟蘇聯一鬧掰,隨時可以從鐵路和海運調兵來,分分鐘就來到北京城下,還談什麼發展?
12月16日,毛主席抵達蘇聯時還是滿心喜悅的,留下的照片也是笑容滿面,然而史達林的態度讓主席非常氣憤。第一天進行了會談,主席一開口談及條約,史達林直接就說條約是由兩國籤訂的,獲得了美英的認可,因此「我們內部決定暫不修改該條約的任何條款。」然後不歡而散。
一直晾了幾天,直到12月24日才開始第二次會談,史達林一個字都沒提條約,就自顧自地講越南、印度等共產黨的情況,參與會談的大多是蘇聯軍官,主席實際就是被孤立的。
蘇聯是既得利益者,怎麼可能輕易放棄,但是這些利益本就是我國的,主席又怎麼會放棄?
多次談判無用,主席也沒那麼和善了,當負責接待的科瓦廖夫問他是否有興趣外出參觀,主席拍了桌子氣言:我在這兒有三個任務:一、吃飯;二、睡覺;三、拉屎。
一直僵持到了1950年1月1日,事情出現了轉機,史達林主動表示願意談談。
這個轉機的出現,多虧了美英等西方國家。
中蘇兩國,要是保持著親密的關係,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戰鬥力,那對於西方世界來說是很恐怖的,因此有機會當然不會放過。
中蘇之間出現微妙後,美國總統杜魯門通過情報得知了消息,立馬發表聲明,主要中心點就是三個:一、認可中國共產黨,二、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並對中國領土沒有野心,三、不會捲入中國內戰。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接著發表演講《中國的危機》,公開表明「國民黨不是在戰場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對中國是示好之意非常明顯。英國也有媒體報導:毛澤東訪問蘇聯,卻被軟禁在莫斯科。
這就讓史達林有些慌了,連忙與主席一起出面闢謠,主席也抓住了機會,把條約之事推動了。1月26 日,中國提出協定草案,要求兩年內收回在東北的全部主權;1月28日,蘇聯基本接受中國的要求。
對於中國來說,結果非常滿意,但是對於蘇聯來說,卻極為不滿。
史達林是強人,強人都好面子,而且旅順一還,他們就沒了不凍港,出海是他們刻在骨子裡的野望,自然就開始想其他辦法了,比如......朝鮮。
1945年,美蘇將朝鮮半島以38線為界,各自扶持了一半,蘇聯選中了金日成。金自然是想要統一半島的,但是其實力不濟,只能寄希望於背後的大哥支援。他求助蘇聯,但屢屢被拒絕。
理由很簡單,全世界都知道朝鮮背後是蘇聯,打起來那美國也會找麻煩,引發三戰他自己也吃不消。
但是1950年1月30日,史達林給蘇聯駐朝大使什特科夫發電報,讓轉告朝鮮方面,如果金想用軍事解決半島問題,那蘇聯會支持。
金簡直不敢相信!求了那麼久,突然上天眷顧?於是向蘇聯要錢要槍,蘇聯也很配合,但是在金準備南下時,史達林告訴他,如果朝鮮遭到了強力的抵抗,蘇聯不會幫忙,你只能依靠中國,所以你要打,一定要經過中國同意。
金便詢問主席,我估計主席也挺無語,你們都商量好了還來問我幹嘛?不過主席還是說出于謹慎能不動兵就不動兵,然而金有蘇聯撐腰,沒有考慮其他。
不得不說蘇聯這一手還是挺妙,只要他不出兵,不管有什麼結果他都不虧:朝鮮順利統一半島,為了防備美國,一定要依靠蘇聯,那麼蘇聯可以在半島獲得出海口;因為美國出手,朝鮮被打擊,那之前是中國同意的,中國必將插手。這樣中國需要依靠蘇聯,旅順又會要蘇聯駐軍了;而且還能回報一下美英之前的表態,讓中國徹底與西方交惡。一石多鳥。
只要開戰,蘇聯就是賺,至於戰爭結果,他也不怎麼在乎。
這就是開頭所說的第一個問題,戰爭為何而來。那麼為什麼說是立國之戰呢?
我們可以想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連一架汽車都造不出來,而新中國短短幾十年卻能工業騰飛呢?也是因為抗美援朝。
美國仁川登陸之後,其實等於是沒給我國選擇了,如果不出兵,局面就是旅順和東北需要蘇聯駐軍免除威脅,美國在鴨綠江邊氣勢洶洶,當年日俄戰爭不就是在中國境內打的嗎?現在的中東國家不也是大國的角力場嗎?到頭來新中國還是任人宰割。
這決然不行!所以主席深思熟慮之後,在眾多反對意見中選擇了出兵。這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沒想到,包括美蘇。
即便是被「救命」的朝鮮人民軍,北逃之後看到了首批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幾乎是全幅蘇械,而志願軍武器裝備簡陋,坦克幾乎是0,他們最開始都很悲觀。
結果前兩次戰役的大勝,讓他們心服口服,史達林也才真正地看到了中國人的實力,正式加大援助力度,抗美援朝前給的都是淘汰貨,越往後才越先進。
武器上的援助都是此次,最關鍵的是史達林的態度,從中共的成立到抗日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即便是抗美援朝之前,說實話蘇聯都不是很看重中國。
就是這一戰,讓他覺得應該正式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的實力與發展都是對蘇聯有好處的,因此蘇聯決定援助中國的工業項目,最開始擬定50個,隨著戰事的發展,到最後達成了156個,也就是「156項重點工程」。
包括原子彈的早期研究資料與人員都跟蘇聯有很大關係,這些工程和技術的支援轉移,才是新中國得以騰飛的條件,否則一窮二白、沒有技術又被西方封鎖仇視的中國,去哪裡來搞工業化呢?
沒有工業水平,在現代的國際化中就是任人掐脖子的對象,所以說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一點都不過分。
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來說就是「起也蘇聯,成也蘇聯」,如果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講,其實也無可厚非,為了國家利益而已。
當年中國國力不濟,需要擇勢而行,現在已經強大了,不需再看人臉色,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這一天是靠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
如果想了解更多抗美援朝事跡的,可以翻閱一下這本書,給你一個不同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