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世界經濟下行和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影響,國際市場需求明顯萎縮,中國出口持續低迷,外貿行業面臨巨大壓力。2020年1-5月,我國進出口總額11.54萬億元人民幣,下降4.9%。其中,出口6.2萬億元,下降4.7%;進口5.34萬億元,下降5.2%。近日,支持出口轉內銷的政策持續加力,國務院辦公廳於6月17日下發了《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16號),為外貿企業進一步解決好產品"不能賣""怎麼買""怎麼賣好"等問題提供了指導和遵循。但是,任何政策和制度都需要放到實踐中去執行、去操作、去檢驗,只有通過實踐檢驗的能夠解決好問題的制度和政策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出口轉內銷的宏觀情境,認真分析出口轉內銷面臨的困境,並結合實際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出口轉內銷面臨的困境
從理論上講,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消費和投資與國內市場高度相關,其增長的空間遠不如出口。因此,出口在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外開放的政策紅利,而出口則是影響這一政策紅利的關鍵因素。隨著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之新冠疫情衝擊,我國的外貿出口行業受到很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外貿出口產品轉內銷,在理論上是一個很好的出路,但在實踐操作層面出口轉內銷仍然面臨諸多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於宏觀情境不同,出口轉內銷"四大鏈條"梗阻。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宏觀情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明顯減弱,這給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影響。一方面,美國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積極奉行美國優先策略,反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並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設置貿易壁壘,加徵特別關稅,嚴控技術出口,直接擠壓了中國外貿出口企業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積極推動全球製造業與中國"脫鉤",這在短期內給國內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造成了較大衝擊。因外需不足,外貿企業普遍面臨訂單取消或推遲,拒收拒付風險上升,國際物流受阻、新訂單減少、資金壓力增大等難題接踵而至。特別是部分外貿企業在經歷停工停產之後國外訂單出現"斷崖式下滑",自身的生存尚且存在較大壓力,加之上下遊配套企業構成的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和價值鏈"四大鏈條"也遭遇了梗阻,企業生產經營面臨更大的風險。
(二)由於市場環境不同,出口轉內銷存在"三大難題"。自復工復產以來,不少外貿企業積極"自救",嘗試通過出口轉內銷在危中尋機,主動適應銷售新業態,挖掘市場增長點,搶佔政策紅利和市場機遇。但是,由於內外貿市場環境不同,外貿企業在拓展內銷市場時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匹配國內需求難。自疫情爆發以來,大量國內需求被暫時凍結,在復工復產之後,大量內需被釋放,國內消費逐步得到恢復,但總體而言內需仍然處於恢復期,且面臨因疫情衝擊帶來的需求萎縮效應。因此,外貿出口轉內銷,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國內需求空間有限。同時,出口轉內銷企業還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行業利潤空間將進一步下調,外貿企業要想成功做好出口轉內銷難度較大,尤其對於某些特定產業,例如電器、電子配件等產業此類現象較為普遍。二是拓展銷售渠道難。當前,外貿企業面臨"轉了找死、不轉等死"的兩難境地,大量企業積極地拓展銷售渠道,創新銷售模式,試圖在國內市場開闢"第二戰場"。但事實上,銷售渠道缺乏仍然是出口轉內銷面臨的一大難題,適應國外市場的企業銷售模式不一定適應國內市場,很多企業在拓展銷售渠道方面都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要試圖在本已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打下一片天難度更大。三是形成品牌效應難。外貿企業能否通過出口轉內銷成功地"二次創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產品能否在國內市場形成品牌效應,並引導國內需求轉型升級。但國內市場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迭代升級之後,傳統的行業都趨近飽和,各個領域基本都有龍頭企業引領,並已經形成較強的品牌效應和消費偏好。外貿產品轉內銷的過程中,形成品牌效應難度較大,除非能夠敏銳地到市場機遇,並通過創新促進產品升級,但這一過程需要"以時間騰挪空間",而這又將是對外貿企業的一大考驗。
(三)由於生產模式不同,出口轉內銷面臨"兩大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外貿企業的出口經營主要採用訂單生產銷售模式,這與內銷企業和內銷產品的生產銷售模式有很大的區別。外貿企業出口產品轉內銷之後,必然面臨兩大變化,在短期內給企業的轉型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和挑戰。一方面,產品生產銷售模式由整單銷售向批零銷售轉變。在傳統的外貿出口經營模式下,由於主要採取"照單生產、批量出口"的方式,其核心的競爭力在於過硬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嚴密的質量檢驗和控制、相對的價格和成本優勢。企業更多地承擔一個生產者的角色,並不需要過多考慮進行營銷宣傳、品牌塑造、產品推廣等問題。但是,隨著生產由整單銷售向批零銷售轉變,企業缺少市場銷售渠道,對市場準入、銷售、結算等規則不熟悉,爭取國內訂單比較困難。外貿企業必須調整自己的經營理念和策略、管理流程和體系,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時間的長短取決於企業本身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外貿出口企業由供貨商向銷售商轉變。在出口轉內銷的背景下,隨著生產模式由整單向批零轉型,外貿出口企業不再僅僅是一個生產者、供貨商,還是一個銷售商、研發者,其生存與發展不僅僅取決於供給側的生產技術、成本優勢和管理效率,還取決於需求側的品牌塑造、營銷宣傳和渠道拓展,而這恰恰是傳統外貿出口企業的短板所在。事實上,從"貼牌"代工到自有品牌全流程的服務過程中,外貿企業在建立渠道和品牌,建立國內營銷隊伍、打造自己的品牌方面,確實面臨重重困難,這種陣痛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四)由於規則標準不同,出口轉內銷面臨"一大風險"。由於傳統外貿出口企業,主要面向國外市場,其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都需要遵循國外市場的規則和標準;但在出口轉內銷之後,外貿企業必須按照國內的法律法規、市場規則和產品標準展開生產經營活動,而企業在這方面可能會由於不熟悉規則和標準而面臨法律風險。這種法律風險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產品標準不一致帶來的風險。由於面向國內和國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標準並不一致,在短期內外貿企業直接通過出口轉內銷的方式轉型,可能帶來產品法律風險。比如,出口歐美的服裝尺碼與國內標準不同,款式和國內市場需求也存在差異,轉內銷時需要做有針對性的調整或改造,如果直接轉內銷可能發生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進而帶來一些法律風險。二是智慧財產權方面的侵權風險。許多外貿企業雖然在產品上有一定的優勢,但一些外貿產品的設計、技術、款式原材料供應都屬於國外客戶,在國內銷售需要取得智慧財產權授權。出口轉內銷如果不經許可和授權直接投入國內市場,很容易引發智慧財產權方面的侵權法律風險,給外貿企業的轉型發展帶來更大的困難。
三、出口轉內銷未來應對之策
今年以來,為了穩住外貿基本盤,國務院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出口退稅政策、增加外貿信貸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支持出口轉內銷等方面,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面對外貿出口轉內銷的現時困境,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錨定當前的困難和障礙,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動,貫徹落實好國家支持出口轉內銷、穩外貿促外資的各項政策,促進外貿企業轉型升級、開拓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加大"六保"工作力度,讓外貿企業"活下來"。在後疫情時期,"六穩"將成為經濟工作的重要目標,而要實現"六穩",必須做到"六保"。就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而言,必須進一步加大"六保"工作力度,努力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讓外貿企業首先"活下來"。一是要金融輸血,確保外貿企業不垮。在短期內,要強化金融機構對外貿企業轉型內銷的輸血支持,確保外貿企業"渡難關""挺過去""活下來",為未來發展蓄積力量。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對出口產品轉內銷提供金融支持,加強供應鏈金融服務,結合實際開展內銷保險項下的保單融資業務,加大流動性資金貸款等經營周轉類信貸支持,積極開展應收帳款、存貨、機器設備、倉單、訂單等質押融資,依託大型電商平臺加強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直貸業務。二是推進改革,力爭外貿就業不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衝擊下,進出口總量下滑的總趨勢難以逆轉,但要在努力保住外貿市場主體的同時,通過推進勞動力市場改革等方式,放鬆就業市場相關管制,力爭外貿就業總量不出現大幅下滑。例如,可以在疫情影響期間,允許臨時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就業等多種用工形式,並允許生產經營特別困難的企業實行"低工資甚至零工資"制度,保住員工就業崗位,並確保企業及時足額繳足員工社會保險費,一方面降低社保基金支付壓力,另一方面兜底員工社保基本待遇。三是多方支持,確保關鍵鏈條不斷。要加大財政、稅收、保險、通關、交通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計保證外貿出口企業上下遊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和價值鏈等"四大鏈條"的關鍵環節不斷檔,穩住外貿企業的基本生產經營形勢。
(二)把握扶持政策精度,讓外貿企業"轉好型"。當前,外貿企業出口產品轉內銷,面臨內需匹配、銷路拓展、品牌塑造等三大難題,以及整單變零售、生產商變銷售商的兩大轉變,政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好政策措施精度,對外貿企業轉型實施精準扶持。一是調定位樹品牌,精準對接國內消費需求。引導外貿企業廣泛深入開展消費調查,調整市場定位,精準對接國內消費需求,發揮質量、技術、研發等優勢,積極推行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研發適銷對路的內銷產品,創建並樹立自有品牌形象,培育和發展新的消費熱點,滿足國內消費結構性升級需求。二是搭平臺拓銷路,引導企業實現兩大轉變。加強和改進政府公共服務,幫助外貿企業搭建各類出口轉內銷平臺,更好地實現由整單變零售、生產商變銷售商的轉變。鼓勵外貿企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發展網上銷售、直播帶貨、場景體驗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發展跨境電商產業,鼓勵外貿企業對接電商平臺,依託各類網上購物節,拓展出口轉內銷產品的銷售渠道。利用廣交會、重慶智博會等各類外貿交易會、博覽會,加強外貿企業產品推介,鼓勵國內企業直接採購。三是穩投資促基建,有效釋放企業抑制產能。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結合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重大工程的"兩新一重"建設需要,組織對接符合條件產品出口轉內銷,支持外貿企業融入政府投資項目,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價值鏈不斷檔。引導外貿企業補鏈固鏈強鏈,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技術創新和工藝升級力度,深度參與工業和通信業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穩住外貿出口基本盤。
(三)加快"三同"工作進度,讓外貿企業"防風險"。針對出口與內銷的規則標準不同,出口直接轉內銷可能存在法律風險隱患,政府必須在三個方面助力外貿企業轉型發展。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轉內銷市場準入。按照國務院部署,對依據出口目的國標準生產且相關標準技術指標達到我國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出口產品,通過自我符合性聲明的方式進行出口轉內銷。深化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改革,簡化出口轉內銷產品認證程序,進一步縮短辦理時間。二是引導企業生產轉型,促進"同線同標同質"發展。支持企業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的"三同"產品,並在條件成熟時擴大"三同"適用範圍至一般消費品、工業品領域,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實現內外銷轉型。建設全國統一的"三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功能,加快"三同"審批流程,幫助企業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三是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防範侵權法律風險。加強智慧財產權法律知識的宣傳、服務和輔導,引導外貿企業增強防範法律風險的意識。支持外貿企業與品牌商協商出口轉內銷產品涉及的智慧財產權授權,做好專利申請、商標註冊和著作權登記,切實保障外貿企業權益。
(本文作者:周志波,博士,全國稅務領軍人才,重慶市稅務局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