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最後完成的作品:《懷念曹禺》

2021-02-08 搜狐網

  [編者按]本報記者李輝在10月18日的《人民日報》文化版上發表的《巴金:巨星隕落,光還亮著》一文中,提到「《懷念曹禺》是巴金最後完成的作品,199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副刊上。」李輝的原話如下:「1998年年初,記者去上海華東醫院看望巴金,他說他正在寫一篇懷念曹禺的文章。說是寫,不如說是「說」。他寫字很吃力,只得每天口述幾句,由女兒小林記下,再念給他聽,加以補充。他用了兩個星期時間,剛剛完成前面一個部分,大約幾百字。他說還要繼續寫下去。一個月後,記者再去看望巴金,他已經完成了這篇《懷念曹禺》。……他同意將這篇《懷念曹禺》交給《人民日報》副刊發表。寫完這篇《懷念曹禺》,巴金還想繼續寫下去。然而,一篇已經動筆的文章,再也沒有寫完。這樣,《懷念曹禺》也就成了寫作生涯將近80年的巴金最後完成的作品。」

  現將巴金一生中最後完成的作品《懷念曹禺》全文摘登,以饗讀者。

  《懷念曹禺》

  巴金

  家寶逝世後,我給李玉茹、萬方發了個電報:「請不要悲痛,家寶並沒有去,他永遠活在觀眾和讀者的心中!」話很平常,不能表達我的痛苦,我想多說一點,可顫抖的手捏不住小小的筆,許許多多的話和著眼淚咽進了肚裡。

  躺在病床上,我經常想起家寶。六十幾年的往事歷歷在目。

  北平三座門大街十四號南屋,故事是從這裡開始。靳以把家寶的一部稿子交給我看,那時家寶還是清華大學的一個學生。在南屋客廳旁那間用藍紙糊壁的陰暗小屋裡,我一口氣讀完了數百頁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劇在我面前展開,我被深深地震動了!就像從前看託爾斯泰的小說《復活》一樣,劇本抓住了我的靈魂,我為它落了淚。我曾這樣描述過我當時的心情:「不錯,我流過淚,但是落淚之後我感到一陣舒暢,而且我還感到一種渴望,一種力量在身內產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幫助人的事情,我想找個機會不自私地獻出我的精力。《雷雨》是這樣地感動過我。」然而,這卻是我從靳以手裡接過《雷雨》手稿時所未曾料到的。我由衷佩服家寶,他有大的才華,我馬上把我的看法告訴靳以,讓他分享我的喜悅。《文季月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載了《雷雨》,引起廣大讀者的注意。第二年,我旅居日本,在東京看了由中國留學生演出的《雷雨》,那時候,《雷雨》已經轟動,國內也有劇團把它搬上舞臺。我連著看了三天戲,我為家寶高興。

  1936年靳以在上海創刊《文季月刊》,家寶在上面連載四幕劇《日出》,同樣引起轟動。1937年靳以又創辦《文叢》,家寶發表了《原野》。我和家寶一起在上海看了《原野》的演出,這時,抗戰爆發了。家寶在南京教書,我在上海搞文化生活出版社,這以後,我們失去了聯繫。但是我仍然有機會把他的一本本新作編入《文學叢刊》介紹給讀者。

  1940年,我從上海到昆明,知道家寶的學校已經遷至江安,我可以去看他了。我在江安待了六天,住在家寶家的小樓裡。那地方真清靜,晚上七點后街上就一片黑暗。我常常和家寶一起聊天,我們隔了一張寫字檯對面坐著,談了許多事情,交出了彼此的心。那時他處在創作旺盛時期,接連寫出了《蛻變》、《北京人》,我們談起正在上海上演的《家》(由吳天改編、上海劇藝社演出),他表示他也想改編。我鼓勵他試一試。他有他的「家」,他有他個人的情感,他完全可以寫一部他的《家》。1942年,在泊在重慶附近的一條江輪上,家寶開始寫他的《家》。整整一個夏天,他寫出了他所有的愛和痛苦。

  那些充滿激情的優美的臺詞,是從他心底深處流淌出來的,那裡面有他的愛,有他的恨,有他的眼淚,有他的靈魂的呼號。他為自己的真實感情奮鬥。我在桂林讀完他的手稿,不能不讚嘆他的才華,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我當時就想寫封信給他,希望他把心靈中的寶貝都掏出來,可這封信一拖就是很多年,直到1978年,我才把我心裡想說的話告訴他。但這時他已經滿身創傷,我也傷痕遍體了。

  1966年夏天,我們參加了亞非作家北京緊急會議。那時「文革」已經爆發。一連兩個多月,我和家寶在一起工作,我們去唐山,去武漢,去杭州,最後大會在上海閉幕。送走了外賓,我們的心情並沒有輕鬆,家寶馬上要回北京參加運動,我也得回機關學習,我們都不清楚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分手時,兩人心裡都有很多話,可是卻沒有機會說出來。這之後不久,我們便都進了「牛棚」。等到我們再見面,已是12年後了。我失去了蕭珊,他失去了方瑞,兩個多麼善良的人!

  在難熬的痛苦的長夜,我也想念過家寶,不知他怎麼挨過這段艱難的日子。聽說他靠安眠藥度日,我很為他擔心。我們終於還是挺過來了。相見時沒有大悲大喜,幾句簡簡單單的話說盡了千言萬語。我們都想向前看,甚至來不及撫平身上的傷痕,就急著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我有不少東西準備寫,他也有許多創作計劃。當時他已完成了《王昭君》,我希望他把《橋》寫完。《橋》是他在抗戰勝利前不久寫的,只寫了兩幕,後來他去美國講學就擱下了。他也打算續寫《橋》,以後幾次來上海收集材料。那段時候,我們談得很多。他時常抱怨,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勸他少些顧慮,少開會,少寫表態文章,多給後人留一點東西。我至今懷念那些日子:我們兩人一起遊豫園,走累了便在湖心亭喝茶,到老飯店吃「糟缽頭」,我們在北京逛東風市場,買幾根棒冰,邊走邊吃,隨心所欲地閒聊。那時我們頭上還沒有這麼多頭銜,身邊也少有幹擾,腳步似乎還算輕鬆,我們總以為我們還能做許多事情,那感覺就好像是又回到了30年代北平三座門大街。

  但是,我們畢竟老了。被損壞的機體不可能再回復到原貌。眼看著精力一點一點從我們身上消失,病魔又纏住了我們,筆在我們手裡一天天重起來,那些美好的計劃越來越遙遠,最終成了不可觸摸的夢。

  我住進了醫院,不久,家寶也離不開醫院了。起初我們還有機會住在同一家醫院,每天一起在走廊上散步,在病房裡傾談往事。我說話有氣無力。他耳朵更加聾了,我用力大聲說,他還是聽不明白,結果常常是各說各的。但就是這樣,我們仍然了解彼此的心。

  我的身體越來越差,他的病情也加重了。我去不了北京,也無法來上海,見面成了奢望,我們只能靠通信互相問好。1993年,一些熱心的朋友想創造條件讓我們在杭州會面,我期待著這次聚會,結果因醫生不同意,家寶沒能成行。這年的中秋之夜,我在杭州和他通了電話,我清清楚楚地聽到他的聲音,還是那麼響亮,中氣十足。我說:「我們共有一個月亮。」他說:「我們共吃一個月餅。」這是我最後一次聽到他的聲音。

  我和家寶都在與疾病鬥爭。我相信我們還有時間。家寶小我六歲,他會活得比我長久。我太自信了。我心裡的一些話,本來都可以講出來,他不能到杭州,我可以爭取去北京,可以和他見一面,和他話別。

  消息來得太突然。一屋子嚴肅的面容,讓我透不過氣。我無法思索,無法開口,大家說了很多安慰的話,可我腦子裡卻是一片空白。

  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前些天北京來的友人還告訴我,家寶健康有好轉,他寫了發言稿,準備出席第六次文代會的開幕式。僅僅只過了幾天!李玉茹在電話裡說,家寶走得很安詳,是在睡夢中平靜地離去的。

  那麼他是真的走了。

  十多年前家寶在給我的一封信中,寫了這樣的話:「我要死在你的前面,讓痛苦留給你……」我想,他把痛苦留給了他的朋友,留給了所有愛他的人,帶走了他心靈中的寶貝,他真能走得那樣安詳嗎?

  1998年3月

  (摘自《巴金散文精品》,李輝主編,廣州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曹禺:開創了「《雷雨》時代」的話劇名家,靠「炒作」而成名的戲劇...
    他反覆研讀莎士比亞、契訶夫等人的作品,並參與編演了《娜拉》、《馬百計》、《罪》等劇。 1933年,曹禺開始創作《雷雨》。從撰寫初稿到最終定稿,只用了半年時間。劇本後來被巴金看到。《雷雨》展現了一個中國舊家庭的悲劇,巴金也是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所以劇中所寫引起了巴金的共鳴。他一口氣讀完,並多次流淚。
  • 曹禺的重要作品在三十歲已經完成,他後半生的苦悶、糾結、不甘,沒人能懂……
    左起 蕭乾、曹禺、 沈從文、 靳以(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 1933年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裡,23歲的曹禺完成了四幕話劇《雷雨》,1935年8月由天津市立師範學校的孤松劇團演出,1935年他改編莫裡哀的《慳吝人》為中國式的《財狂》,並擔任主角,引起轟動。曹禺還改編、導演了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少奶奶的扇子》等,參與了《新村正》的創作。這些作品不僅奠定了曹禺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更標誌著中國話劇走向成熟。曹禺在天津的經歷在展覽中豐富地展現,可以詳細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戲劇生涯。
  •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 《雷雨》等作品重登舞臺
    9月24日,是中國戲劇大師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中國最傑出的劇作家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首任院長,曹禺對於北京人藝和中國戲劇來說都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雷雨》今晚(24日)開始在首都劇場亮相,顧威、龔麗君導演,張培、王斑、劉智揚、吳珊珊、白薈、張萬昆、孫大川、趙正添等《雷雨》的新老成員共同演繹曹禺筆下的永恆經典。10月15日,曹禺改編的巴金作品《家》距離首演時隔九年後回歸舞臺,李六乙導演,老藝術家藍天野攜米鐵增、荊浩、盧芳、張培、苗馳、原雨、辛月、雷佳、鄒健、吳娛等四代演員,共同演繹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的命運。
  • 回憶曹禺:舊書庫淘到《日出》初版本
    曹禺是戲劇大師,我寄贈他的一份普通的賀年片竟會引起他在信中說「如此愉快」,我想只能如是看,但戲劇名著裡是短缺不了連珠的人生妙語警句的,「人總是怕朋友忘記」,難道不是一句感悟人生的妙語警句?日常生活中的曹禺,是很願與朋友交談敘說的,無論是大朋友、小朋友,大名人或普通人。我見過他在北京或上海與巴金打趣閒談,也感受過他與晚輩後生們的隨意敘談。上世紀70年代末起,我與曹禺有過一些接觸。
  • 那年今日 「中國的莎士比亞」——曹禺
    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現也標誌著中國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被人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910年9月24日,一個叫做萬家寶的男孩誕生在天津租界中的萬家大院裡。「曹禺」則是日後他將姓氏「萬」的繁體字拆成「草字頭」和「禺」,根據諧音給自己取的筆名。產後三天,他的生母就因患產褥熱而辭世。為撫養襁褓中的嬰兒,曹禺的父親遂娶了曹禺生母的孿生妹妹為妻。
  • 濮存昕:期望以「曹禺」之名命名北京人藝新劇場
    在兩天的時間裡,北京人藝邀請到了曹禺後人及國內外戲劇專家學者以及諸多藝術家,從戲劇理論、戲劇精神到具體的戲劇實踐,交流、研討曹禺的創作和他帶給中國戲劇的影響。 攝影:王雨晨 在今天舉行首次研討會上,表演藝術家藍天野發言表示,「曹禺院長的作品造就了一代代人,我算是幸運的,從還沒有演戲,在中學第一次看的話劇是曹禺先生的《北京人》,第一次上臺演的是曹禺先生的《日出》, 60歲離休後,過了幾年院領導又把我找回來,演的是曹禺先生的《家》。
  • 曹禺110周年誕辰 人藝舞臺驚現新版《雷雨》
    今年9月24日是傑出的戲劇家曹禺先生的110周年誕辰,作為北京人藝的首任院長,曹禺不僅為新中國建立了一座專業的話劇院,同時也是中國話劇乃至文學星河中最璀璨的一顆星。在曹禺先生誕辰之際,北京人藝將以其兩部代表作《雷雨》和《家》,從9月24日起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演出。
  • 肖戰慕名拜訪巴金故居:身在無間,心在桃源
    而之所以去這裡是因為書籍《你和我》中提到了「上海徐匯區武康路113號現在是巴金故居紀念館」,也是前輩藝術家萬方生活過的地方。同時,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活動中主持人說到:並不是導演組安排了問題,而是因為肖戰看了曹禺先生和萬方老師的戲、劇本、書之後,有感想、有疑問,然後他列了一個問題清單,託人轉給萬方老師,所以安排了兩代人的對話。不得不感嘆,原來肖戰一直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努力著啊!
  • 大劇作家曹禺誕辰110周年,欣賞他十句充滿詩意的格言,建議細品
    提到話劇劇作家,國人可能沒有人不知道曹禺的名字。曹禺創作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經典作品,每一部都影響深遠、非同凡響,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故事發生在一個雷雨夜,曹禺很擅長用語言、動作襯託人物個性,他的戲劇語言運用的特別好。巴金曾這麼評價《雷雨》,他說《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讀的作品。《雷雨》被改編成京劇、滬劇、評彈、芭蕾舞、現代舞、音樂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雷雨》也是翻譯成各國語言文字最多的中國話劇。《雷雨》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也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誌。
  • 巴金的「朋友圈」什麼樣?來大連這裡一睹為快吧
    首展展出巴金與魯迅、葉聖陶、冰心、沈從文、李健吾、曹禺等44位友人(及其家屬)的往來手札79封,其中絕大部分是第一次直接面對公眾展示。 巴金保存了大批與文化界友人的通信。相比其作品,這些書信更直接地表達了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展出的書信勾勒出巴金與這些作家之間的友誼,展現了他們宏大精神世界的一些側影。
  • 北京人藝啟動曹禺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
    曹禺女兒萬方。 王雨晨 攝  在此次的紀念活動中,北京人藝從歷史回顧、現在影響和未來發展等幾個角度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以專題展覽全面回顧曹禺的一生;用兩臺曹禺經典作品的演出,來感受他作品的偉大生命力;同時用座談會和研討會來探討曹禺對於戲劇理論與實踐的影響和啟示。濮存昕和藍天野在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上。
  • 曹禺:痛苦中煎熬的晚年
    文學界開始知道一個筆名叫曹禺的青年,許多人說他「有天才」。然而,從39歲到去世,47年間他再也沒能寫出一部自己滿意而外界也公認立得住的作品。筆下的枯竭和名位的豐盛同時到來: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著名戲劇大師,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中國文聯執行主席……還有,北京人藝首任院長。
  • 曹禺大師 | 痛苦中煎熬的晚年
    文學界開始知道一個筆名叫曹禺的青年,許多人說他「有天才」。然而,從39歲到去世,47年間他再也沒能寫出一部自己滿意而外界也公認立得住的作品。筆下的枯竭和名位的豐盛同時到來: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著名戲劇大師,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中國文聯執行主席……還有,北京人藝首任院長。曹禺與巴金晚年,他在痛苦中煎熬,自稱「精神殘廢」。
  • 曹禺和鄭秀:不可說也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她完成學業後將會返回南京的家,在父母的安排下嫁一個門當戶對的男子,過平淡安穩的日子,但是她遇到了曹禺,遇到他以後,她的人生就變成了另一番模樣,從此百轉千回,柔腸百結。他們相遇在1931年,是前世有緣,是命中注定。那年春天,正在北京貝滿中學讀書的鄭秀,在同學的邀請下去清華大學觀看清華學生劇團為清華校慶而上演的戲劇《娜拉》。
  • 紀念曹禺|詩化的戲劇,鐵鑄的真實
    曹禺,原名萬家寶,於1910年生於天津小白樓。1934年即發表劇作《雷雨》,此後接連於1936年創作《日出》,1937年創作《原野》,1941年作《北京人》,於次年改編巴金作品《家》。十年之內五部劇作,部部經典,這些劇作品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直至今日仍作為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時有演出。
  • 雷雨作者曹禺生平經歷故事簡介
    曹禺甚表憤慨,於是創作《日出》。1936年6月,與魯迅、巴金等77人共同籤署《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原野》。1937年5月,《日出》獲《大公報》「文藝獎」1938年,夏秋之間與宋之的合作改編《全民總動員》,易名《黑字二十八》,同年10月上演。1940年,上半年作《蛻變》、《正在想》,下半年作《北京人》。
  • 我所知道的曹禺與鄭秀
    面對清華之「虎」(在當時清華的錢鍾書、曹禺、顏毓蘅被稱為「龍」、「虎」、「狗」三傑)曹禺的熱烈之情,她卻以性格不合拒絕了。1933年,熱戀中的曹禺在內心潛藏著的《雷雨》的素材和人物一一復活了。兩個人整天在清華圖書館的西洋文學系閱覽大廳東北一隅,靠近借書臺附近的一張長條桌的一端,相對而坐。曹禺創作《雷雨》,鄭秀則工整地謄寫出來。巴金收到書稿後,感動得落了淚,它在1934年7月的《文學季刊》上的《雷雨》讓他一舉成名,那時他才24歲。
  • 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 濮存昕追憶曹禺
    8月9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SKPRENDEZ-VOUS聯合主辦的「真誠如孩子:你所不知道的戲劇大師曹禺——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會」舉辦,著名演員濮存昕於會上再憶曹禺,感慨稱,「我們希望曹禺先生在天之靈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經典,上百年還在演。」  當日發布的《你和我》被認為是一部可與《我們仨》相媲美的長篇非虛構作品,一部真誠之書。
  • 著名戲劇家曹禺第一任妻子的閨蜜回憶曹禺與鄭秀的恩怨往事(上)
    她記得曹禺說:一個作品必須要深遠,能傳下去,而他自己的作品是硬擠出來的,不是像泉水那樣自然而然地流出來的。他說他正在追求「深遠,Magnitude,吸引力Attraction……」曹禺在導演《伉儷》時曾說這戲像一杯濃酒,容易讓人愛喝,很有味道,而不是一杯清醇的酒,能夠使人永遠記著它的味道。
  • 巴金:我的苦難人生
    文 | 巴金來源 | 《隨想錄》我十幾歲的時候,讀過一部林琴南翻譯的英國小說,可能就是《十字軍英雄記》吧,書中有一句話,我一直忘記不了:「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話是一位公主向一個武士說的,當時是出於誤會,武士也並不是真的奴隸,無論在身或者在心。最後好像是「有情人終成眷屬」。